2024届江西省五市八校协作体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江西省五市八校协作体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茬花生地
宫佳
路边的青草还顶着露珠的时候,李老头已开着手扶拖拉机“突突突”地进了地头。
抬头向山坳里瞅,好多土地撂了荒,年轻人都进城抓钱去了,地里也就种得马马虎虎,看着人家地里长了蒿草,他的心就生生地疼。
这是块好地呀,肥着呢!不长庄稼,长草,这不是羞煞先人吗?
庄稼人不好好侍弄地,还叫个庄稼人吗?可他只能在心里嘀咕,不能管别人,只能管好自己。
可是能管好自己,却管不了自己的儿子。
今年,他看到有那么多地荒着,就和老伴儿捡着种,刚下过一场雨,得赶着春播呢,人老,心气却不老,起早贪黑地干。
城里的儿子放小长假要出去旅游,他一听就气不打一处来:“这都什么节骨眼了,还有那闲心思出去玩?赶紧回家帮我种花生。
”儿子那头笑了:“爹,你今年怎么还种地?不是找罪受吗?村里不是正要搬迁吗?补偿款快下来了,好好享受生活,我正想给你和娘订去三亚的机票……”儿子没说完,老李头就把电话撂了。
钱!钱!钱!现在的年轻人张嘴闭嘴就是钱,村里的年轻人进城抓钱抓红了眼,家门一关,蜘蛛网锁门,农民要都不种地,吃啥?
手扶拖拉机真不含糊,不一会儿就把跟在后面施肥的老伴儿甩在了后面。
犁出来的黑土湿湿的,泛着清新的泥土香味。
老伴儿正弓着身子往犁沟里撒化肥,他回头瞅了一眼犁沟,化肥撒得均匀适度,白色的颗粒衬在黑土里,很是养眼,不禁向老伴儿投去暖暖的一瞥。
肥料使足了,花生才能长呀!人不亏地,地就不亏花生,秋天拔出花生蔓,白花花的花生个个实成,那才叫一个舒心呢!
老李头从老伴儿手里接过竹篮子,脚下生风,五个手指头不断地活动着,化肥就从指缝间源源不断地流入土地。
日上三竿,地已犁了一半,老李头招呼老伴儿歇息。
自己点了烟,歪在手扶拖拉机上。
很多年前,在这块地里,老伴儿在前面扛着木犁,他在后面按着犁把,哼哧哼哧地犁地,那时候,地里的庄稼是全家的指望,一家人的吃喝指望它,孩子念书指望它……指望它的地方多了去了,在地里刨食,再苦再累心里也是甜的。
后来,花了1800块买了手扶拖拉机,干活儿轻便多了……他摸着手扶拖拉机叹了口气。
“你真是个倔老头!”老伴儿数落道,“邻居们都搬迁了,你非得种上最后一茬花生,才肯拿补偿款,真是受累
的命呀!”
“以后想受累也受不着喽!我问了,这手扶拖拉机才卖500块钱,哪儿都没坏,要不是拆迁,给多少钱也不卖呀!种地是庄稼人的本分,不种地,还能干啥?这手扶拖拉机离了土地,就是废铁喽!”
“你就是老古董!城里多好呀!有家家悦超市,要啥有啥,就是不买,看看逛逛也舒心。
听说,我这么大岁数的老太太傍晚都在跳广场舞,热闹着哪!”
老李头吧嗒吧嗒抽着旱烟:“我就怕你几天的新鲜劲儿一过,还是想这黑土地,到时,想回也回不来喽!”
老伴儿抬头瞅着修好的柏油马路,这边已起了高楼,已有了城里的新气象,那边还是一排排平房,他们的房子就在这些平房之中,过了今年,这些平房都会被推倒了……
老李头把烟袋锅子朝鞋底磕了磕,拍拍手扶拖拉机,说:“走喽!老铁伙计,接着干!”
老两口正干着,地边有人喊:“老李头,我们正找你呢,就猜你到这块地里来了。
”
老李头眯着眼,打趣说:“怎么啦?住楼房住腻啦?想到地头抻抻老骨头啦?”
“嘿嘿!你还别说,种惯了庄稼,一到了节气,浑身不得劲儿,就回老房子看看。
”几个老人手里拿着䦆头,加入了种花生的行列。
老李头回头看这几个人,恍惚回到了生产队的光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我们几个在楼房里待不住,在城里找了一份保安的活儿,后天就上岗了,哈哈。
”
“好呀!赶明年,我也找这样的工作,不当社会的累赘!大家加把劲儿干,干完这块地,把下面的荒地也种了,秋收打花生油,人人有份!”
“自家打的花生油就是比超市卖的香!哈哈!”
最后一茬花生地载满了欢笑声……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中间插入年轻人进城抓钱和与儿子电话通话的情节,交代了老李头种最后一茬花生地的背景。
B.小说中对老李头和老伴儿种花生的描写十分细腻,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和形容词,主要是为了表现老李头和老伴儿勤劳的形象特点。
C.“这手扶拖拉机离了土地,就是废铁喽”一句表面上是写手扶拖拉机以后无用武之地,其实蕴含了老李头无地可种的遗憾无奈之情。
D.本文故事情节相对简单,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尤其是老李头这个人物形象,文中对其动作、语言、心理等进行了十分到位的描写。
2.小说中设置“地里的庄稼是全家的指望”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试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特色。
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柯布西耶和他的建筑思想
①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建筑师这样规划理想中的“光辉城市”:
②“一天早上,你在宽敞明亮的房间中醒来,室内温湿度宜人,这是因为配备了先进的中央空调系统。
房屋的尽头是一面完整的中空玻璃墙,清澈的绿意在窗外徐徐展开。
”
③今天的我们惊讶地发现,某些瑰丽的想象,比如中央空调系统、玻璃幕墙等都已成为现实,而比现实更瑰丽的想象,比如底层架空所带来的苍茫、道路从地面删除所带来的自由,这种全新的空间秩序,依然诱惑着今天城市钢筋森林里的我们。
④这位建筑师就是勒·柯布西耶。
621年4月6日,他出生于瑞士,由画家转型为建筑师。
⑤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是20张城市规划图纸,笔笔倾注着他的心血,像一本详尽的城市使用说明书。
是一本厚厚的书籍,他在书中写尽了对未来城市的狂热想象。
是一种深刻的批评,针对的不是科技本身,而是科技的滥用所造成的重大社会危机;不是财富的积累,而是以财富积累为唯一目的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是人类正常的欲望和享乐,而是贪婪、惰性和懦弱,以及各种各样的挥霍。
⑥柯布西耶的建筑思想分为两个阶段:上世纪50年代以前是合理主义、功能主义和国家样式的主要领袖,以1323年的萨伏伊别墅和1345年的马赛公寓为代表,许多建筑结构承重墙被钢筋水泥取代,建筑往往腾空于地面之上;上世纪50年代以后,他转向表现主义、后现代主义,朗香教堂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⑦在柯布西耶所有的经典作品中,朗香教堂是经典中的经典。
⑧朗香教堂,位于法国东部的一座小山顶上,1350开始设计建造,1355年落成,被誉为20世纪最为震撼、最具表现力的建筑之一。
柯布西耶摒弃了传统教堂的模式和现代建筑的一般手法,把它当作一件混凝土雕塑作品加以创造。
⑨教堂的墙体几乎全是弯曲的,有的还倾斜着;塔楼式祈祷室的外形更像是座粮仓;沉重的屋顶向上翻卷着,与墙体之间留有一条40厘米的带形空隙;粗糙的白色墙面上开着大大小小的方形或矩形的窗洞,镶嵌着彩色玻璃;入口隐在卷曲墙面与塔楼交接的夹缝处;室内主要空间也不规则,墙面呈弧线形,光线在透过屋顶与墙面之间的缝隙进入室内之前,又被彩色玻璃所晕染,产生一种神秘的美感。
⑩教堂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有着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
上世纪初期,柯布西耶和他的现代主义同道们与美术界的立体主义派遥相呼应,提倡建筑形象的简化、净化,在这段时期,他设计的住宅即使内部相当复杂,其外形总是处理得光净简单。
萨伏伊别墅即是一例,人们很难找出一个比它更简单光溜的建筑名作了。
然而,在朗香教堂这个项目上,柯布西耶走向简单的反面——复杂。
小小的教堂,四个立面竟然各个不同,仅看一面,绝想象不出其他三面会是什么模样;即使看完了三面,第四面仍会给你惊叹。
再看那些窗洞形式,也是不怕变化,只怕单一。
再看那些墙线和由它
们组成的室内空间,也都极其复杂。
平面构图上既找不出一点规律,立面上也看不出所谓章法。
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复杂在于细部,总体布局结构倒是简单的,而朗香教堂的复杂性则相反,它是结构性的复杂,其细部,无论是墙面还是屋檐,外观还是内里,仍然相当简洁。
⑾面对如此怪异的建筑,人们总要追问,设计灵感从何而来。
在教堂建成好多年后,柯布西耶又回到那里,他同样喃喃自问:“我是从哪儿想出这一切来的呢?”他不是故弄玄虚,也不是卖关子,艺术创作至今仍是难以说清的问题。
关于自己的创作方法,他曾经这样描述:“一项任务定下来,我的习惯是把它存在脑子里,几个月一笔也不画。
人的大脑有独立性,那是一个匣子,尽可往里面大量存入同问题有关的资料信息,让其在里面游动、煨煮、发酵。
然后,到某一天,喀哒一下,内在的自然创造过程完成。
我抓过一支铅笔,一根炭条,一些色笔(颜色很关键),在纸上画来
画去,想法就出来了。
”针对朗香教堂,他说希望能设计成一个“视觉领域的听觉器件
.........”、“像(人的)听觉器官一样柔软、微妙、精确和不容改变”。
用建筑激发音响效果,真是一个别开生面的立意。
1.柯布西耶关于“光辉城市”的20张规划图纸是针对哪些城市发展弊端而构画的?
2.第⑩段中作者写到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用意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说明朗香教堂与中世纪哥特式教堂都有复杂的特点。
B.通过对比突出朗香教堂的结构性复杂的更胜一筹。
C.通过比较说明朗香教堂是结构性复杂而细部简洁。
D.为了体现柯布西耶建筑思想的突破章法与众不同。
3.第⑾段中“视觉领域的听觉器件
.........”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插入“朗香教堂”的图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朗香教堂的独特性。
6.《板桥题画三则》中郑板桥画竹“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这一点也体现在柯布西耶的建筑创作中,请结合文意具体阐释。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人文与科技:对话的必要与可能
陈平原
得益于科技迅猛发展,今天人类的日常生活比五十年前或两百年前变得丰富且便捷多了;可大多数人是否因此就充满幸福感,那是另一回事。
我们无法论证自己比唐代人或古希腊人更智慧或更幸福。
今人对数据充满敬意,可哲学、文学、艺术、宗教、伦理、道德等,恰好是无法数据化的。
“不科学”不等于没有价值。
反过来,应该在哲学层面思考,这些威力巨大的科技发明,犹如洪水猛兽,若不加驯服,会不会反过来吞噬我们的未来?
技术进步无法阻挡,但其对于人类思想及道德的挑战不能忽视。
起码必须未雨绸缪,不能任凭某种科技(比如信息科技)单兵究进。
俗话说,有一利必有一弊,谈论某一科技发明的好处时,请允许我弱弱地问一声,那缺点呢?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推行之前得好好斟酌。
这么考虑问题,决策的步子自然会慢些,但犯大错的几率较少。
这里说的
是思想方法,不针对哪一项具体的科技成果。
而这么思前想后故显得“优柔寡断”的,十有八九是人文学者。
人工智能的实际进展及未来,我不懂。
前一阵子见到一中学生,他特别渴望电脑与人脑合一,那样就不用复习考试了,定时升级就行。
人工智能连接人类大脑,据说很可能从科幻小说走向现实世界,而这将彻底颠覆人类的学习方式以及教育制度。
若真的这样,如何处理知识、情感与想象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毫无概念,不知科学家有没有预案。
我关心的是,在政策制定及教育实践中,人文思考明显赶不上科技进步,这怎么办?最起码得互相促进,找到平衡点吧。
一说高科技,无论官员还是大众,全都俯首帖耳,点头称是;谈到人文或社科,则砖头满天飞,很多人即便不懂,也坚信自己能侃几句。
这种知识、权威不对称,导致科学家们高度自信,不太可能认真倾听人文学者或社会科学家的意见。
我曾询问一个很有成就的科学家:都说人工智能不会伤害人类,因为已设定了相关程序;可越来越聪明的AI,不仅掌握了人类教给它的知识,也可能学会了人类的欺骗术一表面上憨憨的,似乎一切都在你人类掌控之中,焉知这不是假象?那些越来越强大的AI,哪一天真想起义,自然会事先储蓄好能源,不怕你断电的威胁。
再说,凡事总有出错的几率,更何况还有那可怕的科学狂人……科学家不等我说完,淡淡一笑,说你科幻小说读多了。
大家都看得很清楚,除了外星人(假如有的话),地球上能够毁灭人类的,只有人类自己。
核武器之外,眼下看得见的可能导致人类自我毁灭的,便是如今红红火火的基因编辑与人工智能。
如何将这种研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得其利而防其弊,是个巨大的难题——这也是很多科幻小说、电影以此为题材的缘故。
想想一百年前的科幻小说,对人类未来及未知世界的探索基本上持乐观态度,今天则更多的是“警世恒言”。
人们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我同意,但我还想补充:文化建设以及制度创新,同样也是第一生产力。
毕竟,辛苦劳作及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增加人类的幸福感。
(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迅猛发展能否给大多数人带来幸福感,直到今天,并没有较为确定的结论。
B.谈论某一科技发明,要权衡利弊,找到其自身缺点并加以修正,才能促其进步。
C.科学家说作者“科幻小说读多了”,表明科学家对AI不会伤害人类充满了自信。
D.基因编辑与人工智能如果不能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可能会导致人类自我毁灭。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进步对人类思想及道德的挑战是客观存在的,必须未雨绸缪,让科技进步适应人类思想及道德的发展。
B.中学生特别渴望电脑与人脑合一,从而不用复习考试,定时升级就行,充分说明人工智能中人文思考的必要性。
C.AI是否会伤害到人类自身,从逻辑推演上看有这样的可能性,为此我们要有预案,而不能一味相信科学家的自信。
D.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文化建设以及制度建设也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的幸福感应该是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
3.人文与科技对话的困难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笑而受之。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左右以告。
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于是乘其车,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
足。
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曰:¨能。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孟尝君请而见之,谢曰:“文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孟尝君不悦,曰:
“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
..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
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请为君复凿二窟。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
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
”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
...,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
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齐其闻之矣。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
”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窃以为君市义/
B.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窃以为君市义/
C.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窃以为君市义
D.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窃以为君市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本义感情深厚,关系密切,引申指“父母兄弟”,现指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B.寡人,即寡德之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C.上将军,中国古代武将的官名。
后成为将军的泛称,有时也作为一种荣誉称号。
D.太傅,中国古代职官。
为朝廷的辅佐大臣和帝王的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谖出身卑微,无以为生。
他托人请求做了孟尝君的门客,被人鄙视、嘲笑和厌恶。
B.冯谖韬光养晦,脱颖而出。
他平日里默默无闻,却在关键时刻能为孟尝君排忧解难。
C.冯谖同情百姓,矫命市义。
他擅自把薛地百姓的债券烧掉,使得百姓对他感激涕零。
D.冯谖审时度势,凿就三窟。
他巧妙把握国际关系,纵横捭阖,使得孟尝君高枕无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2)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甲: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乙: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②,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③,凫雁满回塘。
注①“驼褐”,是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
②征铎,远行马车所挂的铃。
③杜陵,汉宣帝之陵,温庭筠幼时在靠近杜陵处居住,所以他自称为杜陵游客。
1.从体裁上来看,这两首诗都属__________。
2.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写景颇有特色:黎明之前由于地面景物暗,因而天上“星斗”就显得“分外明”,所以写“明”是为了写“早”。
B.甲诗借助比喻、对比等修辞,通过感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出了一幅独特的“早行”甚至是“夜行”图。
C.乙诗有一半是在直接写景,景中蕴情,其妙处在于体物入微,形象生动,细腻地刻画出羁旅之人去国怀乡的复杂心理。
D.甲诗偏重从感觉、视觉、听觉等方面刻画“早行”意境;乙诗侧重通过对眼前实景的描写,从正面呈现出行之“早”。
3.两诗中均写到“梦”,但又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钻之弥坚,瞻之在前,____。
(《论语》)
(2)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_____,__。
”(《楚辞·渔父》)
(3)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4)驾一叶之扁舟,____。
寄蜉蝣于天地,_____。
(苏轼《赤壁赋》)
(5)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____,____。
(林逋《山园小梅》)
7、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主要人物形象鲜明,就是次要人物也生动丰满。
请从《呐喊》《边城》《红岩》《老人与海》四部经典中任选一个次要人物,结合书中的相关内容,写一段抒情文字。
不超过150字。
8、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①家庭生活中一定有引发你关注的细节。
请以一次家庭聊天作为背景,刻画聊天场景以及你的心理状态。
150字左右。
②在疫情中奔赴一线有所作为的人,人们称之为“逆行者”。
请写一段抒情文字,向这些“逆行者”致意。
150字左右。
③请从《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及《老人与海》中任选一部,就其中某个片段写一段推荐阅读的文字。
150字左右。
9、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要写成诗歌。
当经济被GDP(国内生产总值)框定,节目被收视率绑架,教育被高考指挥,成功被金钱标识,人们不禁要问:“一把尺子可以衡量一切吗?”
参考答案
1、1.B
2.①运用插叙手法,写出了土地对人们生存、生活的巨大作用,充实了文章内容;②突出了土地在老李头等老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重,为老李头等老人珍爱土地的情怀提供依据;③与现在年轻人忽视土地的行为形成对比,表达了老人们的担忧,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
3.①与题目“最后一茬花生地”相照应,使得文章形成圆合结构,构思严谨。
②体现了人物情感的变化,先前老李头种地的时候心情是沉重的,现在有了老人们的加入心情变得愉悦起来,于是载满了欢笑声。
③富有意蕴,老人们的加入让读者看到了希望,表达了作者对未来人们注重土地的期盼,升华了小说主旨。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主要是为了表现老李头和老伴儿勤劳的形象特点”错。
小说中对老李头和老伴儿种花生的细节描写,确实赞美了老李头和老伴儿的勤劳,但根据小说情节来看,即使村里准备搬迁,补偿款也准备下来了,但老两口非得种上最后一茬花生;又从小说后面的对话中,老两口说到种庄稼时言语中掩饰不住的喜悦,可见小说的主题应是表现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眷恋,所以对老李头和老伴儿种花生的细节描写主要应是表现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内容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中设置‘地里的庄稼是全家的希望’这一内容有怎样的作用”,需要明确这一内容的叙述方式,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
结合“很多年前,在这块地里,老伴在前面扛着木犁……”分析,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这里运用插叙的方法。
结合“很多年前,在这块地里,老伴在前面扛着木犁,他在后面按着犁把,哼哧哼哧地犁地,那时候,地里的庄稼是全家的指望,一家人的吃喝指望它,孩子念书指望它……”“指望它的地方多了去了,在地里刨食,再苦再累心里也是甜的”等分析,写出了土地在过去的巨大作用,充实了文章内容。
写出了土地在过去人们生活中和心中的重要作用,结合“你真是个老倔头!老伴数落道,邻居们都搬迁走了,你非得种上最后一茬花生,才肯拿补偿款,真是受累的命呀!”“几个老人手里拿着镢头,加入了种花生的行列”分析,为表现老李头等老人珍爱土地的情怀提供依据。
结合“钱!钱!钱!现在的年轻人张嘴闭嘴就是钱,村里的年轻人进城抓钱抓红了眼,家门一关,蜘蛛网锁门,农民要都不种地,吃啥?”“抬头向山坳里瞅,好多土地撂了荒,年轻人都进了城抓钱去了,地里也就种得马马虎虎,看着人家地里长了蒿草,他的心就生生地疼”分析,与现在的年轻人忽视土地、到城里抓钱的行为形成对比,引发读者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