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横峰中学2016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4.1小说整体阅读及应考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小说阅读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尺幅千里说生活,百态人物道世相
—-小说整体阅读及应考
丈夫的账单
美国]马克·吐温
错误!
本小说虽文约而情节完整,想象空间广阔,请简要概括本文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答案开端:“丈夫”花钱招聘了一位年轻的女打字员。

发展:“丈夫”喜欢上打字员,预付薪水,送花,共进晚餐。

高潮:婚外情暴露,向“夫人”“岳母”赔礼—-买衣服送给他们,平息家庭危机。

结局:另聘一中年女打字员。

一、小说基础知识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

这三者共同服务于小说的主题。

在解答小说阅读的形象类、情节类、环境类题目时,往往最终都要归结到小说的主题上,所以,人们习惯上又把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称为“四要素”。

(一)人物形象
1.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又称为典型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采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艺术手法创作出来的,与生活原型相比,往往具有更集中、更普遍的代表性。

2.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及其作用
(1)正面描写
①外貌(肖像)描写: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

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

②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

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

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

人物的语言要体现个性化,符合人物身份。

作用: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促进情节的发展,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③动作描写: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

作用:使人物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从举手投足中窥见人物的心态、心境、性格等。

④神态描写:是对人物的面部表情的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⑤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的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交叉在一起.
作用: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2)侧面描写
即不把笔墨用在要描写的对象上,而是通过对环境或其他人物的言行进行描写,从而突出所要描写的对象的特征。

这种描写方法不仅是对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还是塑造人物
形象、增强其立体感的重要手段。

侧面描写主要有环境烘托、人物衬托、人物对照等.
作用:往往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3)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环节或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作用: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二)情节与线索
1.线索的特点
小说的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故事中的时间、地点,还可以是小说中的事件、作者的情感。

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

双线又有明暗线、双主线、主次线三种。

线索的作用是贯串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2.情节的构成
(1)基本模式
情节基本的组成部分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使结构和情节更完整,在结尾加上“尾声”.
(2)特殊模式
①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是一条直线,作者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让人物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②欧·亨利式: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因为美国小说家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所以称为“欧·亨利式”。

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一真相又符合情理,结尾的突转会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3.情节的展开
(1)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事情。

好处是可以使文章显得井然有序,文气自然贯通。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只是把要强调的东西提到前面。

倒叙可以使文章曲折有致,形成悬念,引人入胜,避免平铺直叙。

(3)插叙: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主要情节相关的片段或事件,对主要情节进行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或说明,使故事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

(4)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补叙大都没有情节,前后也没有过渡的语句.
(5)平叙: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

有两种形式:①“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说甲事,再说乙事;②时而说甲事,时而说乙事,按照情节进行轮番叙述。

平叙可以使文章脉络清晰,照应得体.
(三)环境描写
小说的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进行的描写.它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表现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和情节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
二、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应充分认识其特征.
1.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微型小说篇幅短小,常常精选细小而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折射出重大的主题。

它撷取的多半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概括力的某个场景、某个细节、某个侧面,或者是生活中的一帧速写、一幅剪影、一个镜头、几段妙趣横生的对话,从而反映大千世界、时代风云。

2.人物典型,情节紧凑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微型小说凸显主题的主要载体.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是其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

受篇幅限制,微型小说大多浓墨重彩地描写人物在某特定时间的某一侧面,很少铺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微型小说的情节一般发展比较快,前后事件较为紧凑,整个情节常突破思维定势,给读者以惊异感。

3.结构严密,结尾新奇
微型小说尽管篇幅短小,但结构严谨。

它不是靠情节的复杂取胜,而是靠精心布局,做到主次分明。

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是微型小说的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微型小说的结尾讲究语结而意不结,意在言外,给读者留有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三、小说的整体阅读
高考虽然是全面考查考生阅读小说的能力,但命题却往往只是
从小说中选择若干“点”作为切入点。

这不仅因为小说这一体裁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小说中“情节”“人物"和“环境”的任何“点”都是牵动全篇的,还因为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环境”三者也是密切相关的。

从“点"上命题却能辐射全篇,就是这类试题的特点。

因此,在解答小说阅读题时强化整体意识、善于从“篇”中寻求“点"上问题的答案就显得尤其重要。

1.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考生在答题之前,必须先快速浏览整篇文章,大致弄清楚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小说写了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②小说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③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还要初步思考一下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获得对小说的整体感知,准确把握住主题,是解答所有阅读题的基础。

获得“整体感知"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在解答内容复杂、关涉全篇的试题时,能迅速在文中找到试题的对应点。

把握小说的主题,是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对小说的深度理解。

解答小说阅读题,必须首先抓住“主题”这一核心,否则答题就容易走偏。

2.整体着眼,理清情节
情节是小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小说的人物塑造、主题揭示都是在情节的展开中进行的。

关涉“情节”的试题,可能在整个情节链中的某一个“点”(开头、结尾或“拐点”等)切入,但答题却必须从整体着眼。

这是因为情节中的任何一个“点"只有置于整个情节链中才能显示出其意义,至于要求解说某一情节设置的“作用”的试题,就不仅要关注整个情节链,还要联系小说的主题进行思考。

3.整体把握,分析人物
人物是小说的又一重要因素。

对一篇小说而言,如果不能塑造出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那么这篇小说就是很失败的.要求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试题,就须根据小说的主题,结合小说的情节,从对人物的具体描写中去概括。

显示人物性格(或心理)变化的试题,就更须依托文本,否则就无法发现“变化”。

有些关于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的试题,只有将手法与人物、情节和主题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准确、全面地确定答案。

4.整体观照,赏析局部
不少小说阅读题会涉及小说的细节和具体手法。

整体阅读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基础。

其一,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考生就能按照题干要求,快速、准确地从文中检索到试题的对应“点”,并筛选出对答题有用的相关信息。

其二,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就能从整体着眼,将分散的“点”串联起来,找到准确的答案.
解答关涉小说的“具体表现手法”的试题,则应侧重对小说用到的某种具体表现手法的“作用”作分析.“作用”可以从人物形
象塑造、故事情节安排、小说主题的揭示与深化等方面考虑,或分条列陈,或择其要点阐述。

四、考场上如何快速读懂小说
考场阅读与复习课、练习课阅读一样,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要求同学们能够在10分钟以内把一篇千字左右的小说读两三遍,如果缺乏平时的快速阅读和整体阅读训练,是很难读懂读透的.
快速阅读的目标是在答题前整体把握文本,对小说的内容、结构和突出的表达技巧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将文章的血肉、骨架、精髓看得明白、透彻,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要领看得清晰、领悟到位,从而准确迅速地解答问题.
因此,快速阅读不是粗线条浏览,而是阅读中能够迅速、敏锐地抓住小说中有价值的信息。

首先是按照记叙文“发生、经过、结果”
或小说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思路把握文本内容,并且在文本中粗略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阅读中还要关注标题、开头、结尾和情节变化、内容特殊意蕴深刻处,在文中圈点勾画出重要的段落和词句。

理解小说的主题最为困难,需要通过关注下列信息反复体会:题材内容、主要事件、情节变化、人物行为和经历、人物之间的关系、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多是间接的)、环境特征、背景信息、精彩语句等等。

五、高考对小说考查的要求及命题情况
(一)新课标《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的考查规定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近五年全国卷及各省市命题使用的文本
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后面的问题。

迷路
刘国芳
我小时候迷过一次路。

那天我一个人在外面玩.我走了很远,来到了一条河堤上.但再远,我也认识回家的路,因为这地方我来过,大人带我来过几次,我知道回家的路: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走到我住的新大街。

这样熟的地方我当然不担心迷路.
在河堤上我没再走,就在河堤上玩。

差不多是夏天了,美丽的蝴蝶从很远的地方飞来又飞往很远的地方,也有的蝴蝶不再飞往远处了,停下来。

蝴蝶停下来的地方更美—-那是美丽的花丛.与蝴蝶一起飞来的还有蜻蜓,它们飞在很高的天空,把天空装点得多彩多姿。

这是一个很美的夏天,花红草绿,蝴蝶起舞,蜻蜓翩跹.
一个老人,在我玩着时走了来。

近了,老人说:“你知道新大街怎么走吗?"
我看着老人,点点头,说:“知道,往这边走,过了一座桥后往……”我应该告诉老人往左拐,但话要说出口时,我忽然想骗骗老人——我小时候是个很调皮的孩子,往人水缸里撒过尿,塞过人家的烟囱—-这次,我骗起老人来,说:“过了一座桥后往右拐。

"老人丝毫没有怀疑,老人谢过我,蹒跚着走去。

我在老人走远后笑起来,老人按我指点的方向走,一定会迷路,我在堤上玩了一阵,也要回家了。

回家的路我认得: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回到家里。

我按上面的想法往回走.
很快我走到桥边了,又很快,我过了桥。

桥那边两条路,往左拐就是回家的路,很快,我走上了这条路。

但在这条路上走了一阵,我居然看见了老人,她慢慢吞吞地走在我的前面。

见到老人,我立刻明白我走错了,我告诉过老人让她过了桥往右拐,这是骗她的,现在,我看见了老人,说明我跟老人走在同一个方向。

我不能跟着老人走。

我转身往回走,走回到桥边时,我拐进了另一条路。

但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很久,我也没走到我住的新大街,而且越走越陌生,我不知道我走到哪里了,也不知道新大街在哪里。

我迷路了.
我后来嘤嘤地哭起来,我要回家,但不知道家在哪里.一个大人过来问我哭什么,我告诉大人,说我迷路了。

大人让我别哭,然后慢慢诱导我,问我住在哪里。

我还记得我住在新大街,我告诉了大人。

大人听了,笑起来,大人说你走反了方向。

说着大人牵着我,带我回家。

我回到家后又看见那个老人了,妈妈说那是我外婆.外婆也认出了我,她说你指给我的路是错的,你不认识路,你怎么能不迷路呢?我说外婆你怎么知道我指错了路。

外婆说我过了桥又问了别人,人家告诉我往左边走。

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迷路了。

【整体剖析】
1.整体阅读,梳理故事情节。

通过快速阅读小说,可知小说的线索是________,围绕这一线索,大致有以下情节:
开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高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揣摩人物形象。

小说塑造了“我”这一形象,通过“我”小时候故意指给别人错路,结果导致自己迷路的故事,说明小时候的“我”________(性格特征)。

3.挖掘小说主题.
小说通过“我”小时候故意指给别人错路,结果导致自己迷路的故事,揭示这样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含告诫世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捕捉小说精妙的技巧和特色的语言.
本文故事清晰易懂,一般人在小时候都做过一些这样的恶作剧,让读者读来感到亲切;小说运用了________手法,使原本简单的故事情节显得起伏跌宕。

5.最后整合自己的阅读认识,形成对小说的整体把握。

小说通过“我”小时候故意指给别人错路,结果导致自己迷路的故事,以小见大,揭示了一个社会现象,暗含告诫世人的道理。

答案1。

迷路
对自己家的路很熟,不担心迷路。

骗问路的老人,给她指了错误的路。

走和老人不同的路,“我”迷路了.
外婆说明原因,“我”明白自己为什么迷路.
2.调皮、喜欢恶作剧
3.出于自私、玩弄等不够阳光、健康的欲念害人,最终也会害己不要做损人不利己的事
4.对比
即学即练]
1.小说为什么以“迷路”为题?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题目“迷路”有双重意义。

一是“我”想让别人迷路,结果是“我”迷失了回家的路;二是“我”迷失了善良本性之路.
2.“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迷路了”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它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蕴含着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迷失良知,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早晚会遭到报应,也告诉我们不要伤害别人,应该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这句话既照应了开头,使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又能唤起读者对小说主题的理性思考,增强小说的感染力。

3.作者在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联系全文举例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作者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如开头写“我"坚信自己认识回家的路,与后来“我”却迷了路形成对比;“我"骗了问路的老人后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与后来“我”迷了路“嘤嘤地哭”形成了对比;老人向“我"问路,“我”骗了老人与“我”迷了路,大人带我回家形成了对比。

这些对比鲜明,使原本简单的故事情节显得起伏跌宕.
4.顽皮的“我”因幼稚懵懂而“迷路”,这能引发你关于社会、人类或生命的怎样的联想?获得怎样的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只要是与出于自私、玩弄等不够阳光、健康的欲念,而以害人始以害己终相符的各种现象均可。

如美国四处欺压人而陷入恐怖活动的泥潭、人类为满足贪欲肆意掠取资源而陷入环境气候危机等等。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