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精品多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精品多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
情谊。

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
习惯。

【重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听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好饮酒。

酒后
绝妙的诗词随口成诵,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

2、师:真棒!一猜就准!在古代,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

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

这种诗被称为
送别诗。

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
(生答《赠汪伦》。

教师叫生齐背。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

(屏幕出示全诗。


二、解题,介绍背景资料
1、齐读诗题:
师: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

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
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

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因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想想
题目讲的什么意思。

2、指名讲题目意思:
相机板书:
李白送孟浩然
三、初读,理解诗意
1、师: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诗。

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学生读古诗。


2、指一名学生:老师见你读得津津有味,能给大家读读吗?
(学生读。


3、师:真不错!第一次就读得这样好!谁想再读读?
(2~3名学生读。


师:一起来一遍。

(生齐读全诗。


4、大家读得真好!只是每行诗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请你们对照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

5、首先学习第一、二行诗:
⑴自由读这两行,找出不理解的字、词。

(学生质疑。


⑵指名讲诗意。

(2~3名学生讲。

教师引导学生把话讲通顺。


⑶齐读这两行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诗意。

6、学习三、四行诗。

(用学习一、二行的方法进行。


7、师: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1~2名学生讲大意。


四、深入理解,感悟诗情
1、师:大家学得真好!请默读古诗,找出哪两行叙述了李白与孟浩
然送别的事情,哪两行写了李白送别时看到的景色?
2、师:读得真细致。

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
(生:烟花三月。


师:能描绘一下烟花三月的具体景象吗?
(学生口头描绘。


3、“烟花三月”是美呀!唐代诗人杜牧以一首《江南春》向人们展示了江南春天秀丽的风光。

出示: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⑴教师读诗,让学生体会江南美景。

师:大家想读读吗?
(学生齐读。


⑵老师讲解大意:
诗中的江南,无边的翠绿映衬着鲜艳的春花,到处莺歌燕舞。

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旗在微风中轻轻的飘舞。

多么明丽的江南啊!后两行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朦胧迷离的江南雨景:一座座楼台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影若现,似有似无。

多么诗情画意的江南的春啊!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江南的美景吧!
(生齐读《江南春》。


师:是呀,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

何其美哉!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

李白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学生作答。


师:诗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依依惜别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写法太绝了!
4、后两行诗写景,更是绝妙!来品品吧:
⑴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师:“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⑶是啊。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
儿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

此时,李白离去了吗?(生:没有。

)他在干什么?(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

)师:李白看见了什么?(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⑷师: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学生分组讨论。


生讨论。

⑸对!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

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

”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五、朗读并背诵古诗
1、师: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

假如我们现在就站
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女同学先来。

2、这是柔情地相送。

男生。

3、这是豪壮地送别。

4、一起来吧!
(能背就背,不能就读。


5、配乐齐背这首诗。

六、拓展,延伸
1、李白后来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
(《江下行》。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这首诗非常的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

来,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两遍,把诗抄写在书旁。


2、老师给你们推荐一首流行歌曲。

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的。

听了会帮助你们更深地理解这首古诗。

播放吴涤清歌曲《烟花三月》。

【板书设计】
目光送
李白情深意长孟浩然
心相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做到书写认真、规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技能目标
增强学生理解送别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生:课前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字词查查字典,熟读
古诗,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生字、词语)。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你听说过李白吗?你们以前学过他的什么诗?大家背一背李白的诗好不好?(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歌,教师鼓励)
2你们愿意再学一首李白的诗吗?
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说明】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利用课件播放伴有悠扬的古筝音乐的范读,学生注意听朗读时的节奏。

2、你也想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指名朗读)
3、学生齐读古诗,感知诗意。

4、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适时鼓励。

5、分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6、反复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设计说明】
三、深入探究,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得是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

(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貌和简介)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试着解释意思,先互评后师评)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

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学生根据注释和图文,理解意思,展开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

(3)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设计说明】
将电教资源和参与式教学融为一体运用在课堂,尤其是在古诗的教学中效果很明显,学生积极主动的讨论,探究,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四、练习背诵,感悟全诗
1、听课件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小组读,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音乐伴奏下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练习背诵。

4、感悟全诗(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师问:学习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友人的深厚友谊。

生答:依依不舍之情,或依依惜别之情,或两人的深情厚谊等等。

(教师鼓励与总结)
5、你有特别好的朋友吗,举一个例子,简单说说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五、学习本诗歌曲
(教师播放课件中关于这首诗所谱的歌曲,学生学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说明】
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六、教师总结
离别是忧,离别是愁,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叙事、写景表现了朋友之间难分难舍、依依惜别之情,四十分钟很快过去了,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声再见了,让我
们一起背诵这首诗,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你我的感动和温暖。

七、布置作业
解释这首诗的意思并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设计说明】
附:板书设计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依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惜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加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

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
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

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

(出示课题)
1、师: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
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
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
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

然而李白和孟
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

为什
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

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吧。

2、学习生字(我们先和刚才还未认识的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

个别读,所有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老师给你加点伴奏,希望你能读出韵味。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家说的,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
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

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
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
的情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李白写的又一首表现朋友相送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

可指名背诵孟浩然的诗,如《春晓》。

之:往,去。

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

4、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⑴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⑵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
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
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
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

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⑶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⑷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

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
的依依惜别之情。

5、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老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练习背诵。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五、作业
1、课外阅读李白、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完成一幅古诗配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