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期中考后易错知识总结第二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初三化学期中考后易错知识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组成:
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3、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化合反应:特点:“多变一”字母表示:A+B→AB
分解反应:特点:“一变多”字母表示:AB →A+B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4、催化剂:特点:“一变两不变”
一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两不变: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5、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SO2、NO2、CO、可吸入的颗粒物和O3等。
注意:CO2不属于空气污染指数
根据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a)、为什么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b)、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棉花?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c)、停止加热时为什么先把导管移出水面?
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d)什么时候开始收集氧气?
当导管口产生连续、均匀的气泡时才开始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气体混有空气,使收集的气体不纯);
二、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三、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1、实验原理及方法:利用过量的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使瓶内气压变小,在大气压作用下,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
2、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2)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里,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3、实验成功的关键:(1)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2)装置气密性要好;(3)红磷要过量
4、实验讨论:(1)不能用木炭、硫粉代替红磷做上述实验,原因是木炭、硫粉燃烧产生的分别是二氧化碳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集气瓶内气体压强没有明显变化,不能很好地测出氧气的体积。
(2)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一般小于瓶内空间1/5的可能原因是:①红磷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耗尽;②装置气密性不好;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四、分子的运动(氨分子的扩散)课本P49
四个决定:
决定原子种类的是质子数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
决定原子质量的是原子核(或质子数和中子数)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比较一:
1、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①表示一种元素;
有时表示一种物质:(金属元素、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微观:②表示一个原子
例如:H:表示氢元素;一个氢原子
He:表示氦元素;氦气;一个氦原子
C:表示碳元素;碳;一个碳原子
Al:表示铝元素;铝;一个铝原子
★当元素符号前出现数字时,只有微观意义;符号前是几就表示几个原子
例如:3H:3个氢原子 4C:4个碳原子
nFe: n个铁原子 2Ar:2个氩原子
2、离子符号的意义
3、化学式的意义
宏观:①表示这种物质
②表示元素组成
微观:③表示1个分子
④表示1个分子由若干个原子构成
例如:CO2表示的意义:
①二氧化碳这种物质
②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③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④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4、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说法
宏观:①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微观:②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③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④一个分子是由若干原子构成的
例如:对于二氧化碳的组成和结构的说法有
①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②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
③二氧化碳分子是有氧原子和碳原子构成
④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感谢您的下载!
快乐分享,知识无限!由Ruize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