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地理核心考点冲刺 水循环与洋流强化题根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战高考)2014届高考地理核心考点冲刺水循环与洋流强化题
根训练 "
一、三年高考概况
1.题目难易适中,考生选择该专题得分率中等。
2.从考查内容看,河流补给、水文特征及洋流的分布和影响考查较多。
3.题型比较灵活,选择、分析、综合等都有。
二、马年高考策略
1.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
复习时,要结合区域图和其他相关资料,熟练掌握人类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洋流分布及对气候、航运等的影响。
2.加强贴近高考的典型题训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三年高考回放
1.水循环
(1)水循环类型
水循环类型发生空
间
循环过程及环节特点
水循环的
意义
典例
海陆间循环海洋与
陆地之
间
最重要的
类型,使陆
地水得到
补充,水资
源得以再
生
①维持了
全球水的
动态平
衡,使全
球各种水
体处于不
断更新状
态;
②使地表
各圈层之
间,海陆
长江参与
了水循环
的地表径
流,夏季
风参与了
水循环的
水汽输送
海上内循环海洋与
海洋上
空之间
携带水量
最大的水
循环,是海
陆间循环
降落在海
洋上的雨
水
的近十倍 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
的 交换;
③影响全
球的气候
和生态; ④塑造着地表形态
陆地内
循环
陆地与
陆地上
空之间
补充给陆
地水体的
水量为数很少 塔里木河
流域的降
水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①水利措施:a.修筑水库、塘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量,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水位的提高,可加大蒸发量。
b.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加。
②农林措施:“旱改水”、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下渗,调节径流,加大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
但是,围湖造田则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的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此外,保护湿地资源(沼泽)、植树造林(绿色水库)、保护草原(绿色蓄水池)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反之,则会产生恶劣的后果。
2.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 (1)河流水的主要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也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比较如下: 河流补给水源
补给特点
径流变化规律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示意图
雨水①时间集中;②
不连续;③水量
变化大
热带雨林气候区,全
年汛期;地中海气候
区,冬季汛期,夏季
枯水期;季风气候
区,夏秋汛期,冬春
枯水期
季节性积雪融水①有时间性;
②连续性;
③水量稳定
春季积雪融化常形
成春汛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①有时间性;
②有明显的季
节、日变化;
③水量较稳定
夏季汛期,冬季封
冻,小河断流
湖泊水①较稳定;
②对径流有调
节作用
对河流径流起调节
作用;在河流源头,
调节河流水量;在
河流中下游,洪水
期削减河川洪峰,枯
水期补给河流
地下水①稳定;
②一般与河流
有互补作用
补给稳定可靠,且
与河水互补
(2)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水文特
征要素
描述特征影响因素
流量流量大或小①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由降水量多少决定;
②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
水位(汛期) 水位高或低,水位变化的大或
小(汛期长或短)
决定于河流的补给类型:①分布在湿润地区、以
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
②分布在干旱区、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水位变化由气温变化决定
含沙量含沙量大或小
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
降水强度等有关
结冰期有或无,长或短
无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 ℃;有结冰期,最冷月
均温<0 ℃
凌汛有或无
发生凌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有结冰期;②由
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
3.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
(1)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环流
系统分布海域流向及模式图洋流性质记忆方法大洋
西岸
大洋
东岸
以副热带南北半球
的中低纬
北
半
顺
时
暖流寒流
北顺南逆,大
陆沿岸东暖
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度海域形
成反气旋
型大洋环
流
球针西寒
南
半
球
逆
时
针
以副
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的
中高纬度
海域形成
气旋型大
洋环流
北
半
球
逆
时
针
寒流暖流
北逆南无,大
陆沿岸东寒
西暖
季风洋流北印度洋
海域
夏
季
顺
时
针
夏顺冬逆。
索
马里半岛附
近夏季形成
寒流、冬季形
成暖流冬
季
逆
时
针
西风漂流南半球
40°~
60°S的
海域
自西向
东
寒流西风漂流为
风海流、寒
流,呈顺时针
方向流动;南
极环流为补
偿流、寒流,
呈逆时针方
向流动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一:水循环
【例1】(2013·安徽高考)右图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 ( )
①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
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平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D.②④⑤
【答案】C
【解析】伏尔加河流域纬度较高,蒸发弱,①错误。
虽然距大西洋较远,但仍然会受到西风带来降水的影响,②正确。
伏尔加河是内流河,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③正确。
伏尔加河落差小,流速慢,冬季结冰,不会影响东欧平原总体上的高低不平,④错误。
伏尔加河流入里海,会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⑤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考点二:河流补给与水文特征
【例2】(2013·重庆高考)下图是47°N部分地点海拔与年降水量对照图,读下图回答下题。
材料所示地区河流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 )
A.含沙量高B.流程较短
C.春、夏汛明显D.冰川补给为主
【答案】C
【解析】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低,降雪较多,随着春季气温回升,大量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夏季降水较多,形成夏汛。
因此C项正确。
该地区植被覆盖较好,河流含沙量较低。
该地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河流流程一般较长。
从纬度及海拔看,该地无冰川分布。
因此A、B、D 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
考点三:洋流
【例3】(2013·江苏高考)图1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
图2是海洋表层海
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
读图完成(1)~(2)题。
(1)图1甲处的洋流与图2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洋流相符合的是( )
A.① B.② C.③D.④
(2)甲处洋流的影响是( )
A.加快途经海轮航速 B.形成著名的渔场
C.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 D.缩小海洋污染范围
【答案】 (1)D (2)C
【解析】第(1)题,图1甲处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海域,为暖流;图2中a、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因此①为北半球寒流,②为南半球寒流,③为北半球暖流,④为南半球暖流,故④符合该处洋流性质。
第(2)题,顺流能省时省力,寒暖流交汇处可形
成渔场,暖流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洋流可扩大海洋污染物范围。
答案C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洋流及其影响知识。
四、马年高考演练
1.(2013·河北名校质检)下图为德国柏林某生活小区的雨水收集、净化和利用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系统的广泛使用会( )
A.加剧城市内涝 B.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C.有效控制雨水径流污染 D.加重绿地土壤盐渍化
(2)该系统未能在我国吐鲁番市得到普及使用的主要原因是( )
A.该系统投资大,成本过高 B.气候干旱,降水少,利用率低
C.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 D.雨水污染严重,无法利用
【答案】(1)C (2)B
【解析】本主要考查水循环知识。
第(1)题,雨水收集再利用,可减小地面雨水汇集量,有效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减轻城市内涝,并且可以补充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上升,不会加重城市绿地土壤盐渍化。
第(2)题,该系统主要用于对雨水的收集利用,由于吐鲁番市气候干旱,降水少,该系统建成后利用率会很低,造成设施的浪费。
2.(2013·泰州模拟)读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回答(1)~(2)题。
(1)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
A.冰雪融水B.大气降水 C.湖泊水D.地下水
(2)该河流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
A.东南地区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华北地区
【答案】(1)B (2)D
【解析】本主要考查河流补给类型知识。
第(1)题,读图可知,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多少而变化,故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
第(2)题,该地年降水量大约为600 mm,故可排除A项、B项;东北地区的河流一般有明显的春汛,该河流没有,故C项错误。
3.(2013·南昌一模)读“南美洲局部区域图”,完成(1)~(2)题。
(1)甲洋流由赤道南侧流向赤道北侧的原因是( )
A.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越过赤道形成的
B.海陆轮廓的影响
C.亚马孙河大量淡水流入海洋形成的
D.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2)利马是世界著名的“旱城”,但一年之中约有半年是大雾弥漫。
利马多大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
A.受沿岸暖流影响,空气湿度大
B.地处低纬地区,空气对流强烈,水汽上升冷凝
C.地处低纬地区,又受沿岸寒流影响,下层空气易冷凝
D.位于沙漠地区和盛行西风的迎风坡,空气中尘粒多,水汽易凝结
【答案】(1)B (2)C
【解析】本主要考查洋流的有关知识。
第(1)题,巴西东部陆地的阻挡,使南赤道暖流中有很大一部分穿过赤道向北流,与北赤道暖流合并,形成强大的墨西哥湾暖流。
第(2)题,暖湿空气流动到温度较低的下垫面(如秘鲁寒流)时易凝结成雾。
1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