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语篇意识形态的批评转喻分析

合集下载

新闻语篇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摘要】批评性语篇分析主要分析新闻语篇,以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

其方法论主要建立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从及物性、情态和转换三个方面分析了英语新闻语篇中的某些形式和结构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

语篇的及物性、转换、情态、谈话描述等的选择体现作者的立场、观点、交际意图和社会语境的影响和制约。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意识形态新闻语篇一、概述批评性语篇分析(CDA)又叫批评语言学、批评性语言研究或语言学批评,是1979年由Fowler、Hodge、Kress、Trew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

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

批评性话语分析(CDA)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CDA坚持以语言学为主体,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把语言看作是社会符号的观点,集中分析语篇中语言是如何反映权力关系,分析语篇是如何被人为地用来产生和维持社会不平等关系,揭示语篇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增强人们“批评语言意识”(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提高人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帮助人们对自己作为语篇生产者和接收者而介入的实践有更多意识,以便更好地应付语言对当今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

二、及物性概念功能(包括经验部分和逻辑部分)用来表达新的信息或是给听话者传递一定的未知内容整个及物性系统是概念内容的一部分,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

及物性体现了语言的概念功能。

本文提到及物性与传统的及物性有着根本的区别。

传统语法中的及物性只是句法上的区别,即动词带宾语。

Halliday认为及物性是人们用语言描述现实的基石。

它把人们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描述成各种不同的过程,并指明各种过程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

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窥视新闻翻译中的意识形态操纵

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窥视新闻翻译中的意识形态操纵

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窥视新闻翻译中的意识形态操纵作者:邓琴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05期摘要新闻报道是一种社会实践,其本质并不是客观公正的,新闻语篇中往往隐含着代表媒体或权力机构的意识形态意义。

本文运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Halliday的功能语法——对英文新闻及其翻译中的意识形态操纵进行分析,揭示了在新闻翻译的过程中无不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为分析意识形态对翻译,特别是新闻翻译的影响提供一些启发和建议。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意识形态新闻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1 引言批评性话语分析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

批评性话语分析认为,语言并非只是一种客观透明的中立传播媒介,它是一种社会实践,可以从多个角度反映现实,并且通过意识形态的再现来操纵、影响社会过程。

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语言与权力、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翻译长期以来被理解成为纯技术性的语言转换,与价值判断无关,其语言转换表面上看似客观与中立,但实际上掩盖了其翻译背后发起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动机。

作为公共话语的新闻可以反映出其所报道事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译者可以通过在翻译的过程中对新闻中所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信息一定程度的操纵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观。

2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当代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是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兴起的批评性语言学和后结构主义理论。

它研究的是社会语境中的语言和语篇,考察重点为语篇生成、传播和接受时的特定的生活和社会历史背景,特别旨在发现和分析语篇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而往往察觉不见的隐密的语言结构和特点,批评性话语分析要做的便是提醒人们对它们的涵义进行批评式思考。

批评性话语分析将意识形态定义为人们“在理解世界、整理及归纳经验时所持有的总的观点和看法”(Fowler et al,1979:81)。

话语产生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并且反过来作用于社会实践,这一特点决定了话语具有建构功能(Fowler et al,1979;Fairelough,1995)。

从批评语言学看意识形态对英语新闻语篇的影响

从批评语言学看意识形态对英语新闻语篇的影响
同的技 巧来达 到 自己的 目的。
批评语 言学特别用于新 闻语篇 的分析 当中。近现代以英语 为
媒介的文化扩展到 了世界 的各个 角落。 以英语 为媒介的大众传播 媒体 1益渗透到社会生活 的各个 方面。英语语 言文化“ 3 霸权 ” 在全
球范围 内越来越 明显 , 英语新 闻主导着世界舆论 , 每天都在影 响甚
界及其使用者施加影 响。批评语言学 ( 批评 性话语分析 ) 是在这 就
种背景下产生的 , 它最早出现于福勒 , 克莱斯等人 于 17 9 9年 出版 的
《 语言与控制》 一书中。作为语篇分析的一种新型工具语 言学。 批评 语言学家十分重视语言 、 权利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它的 目的是揭示 含而不露 的、 人们习以为常、 甚至歪 曲的意识形态 , 分析其 存在的 并 社会历史条件与作用 。
了表达特定的意识 形态会 采用不同的语篇生成技 巧与过程 , 下面将 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意识 形态对语 篇生成 的影 响。 第一 ,分类系统 。分类是 赋予外 部世界 以秩序 ( o l . F we e a rt1 17 :1 ) 9 9 0 。语篇的分类系统是运用词 汇对 人物和事件进行命名和 2 描述 。批评语 言学学家认为对 同一事 件总会有不 同立场和倾 向的 描述 和表 达方式 。例 如 ,西方 媒体在 提 到我 国的 台湾时 会使 用
文从批评语言 学角度分析 了新闻语篇 的三个方面来分析 意识形态
对语篇 生成 的影响 。充分 认识意识形 态的作用能够帮助 我们更好 地对英语新 闻语篇进 行批评 性分析。
关键词 批评语 言学 意识形 态 英语 新闻语篇
身优越感 , 排斥异类 。
第二 , 在转换 系统上 。转换来 自转换生成语法。用在批评语言

中美答记者问语篇的批评隐喻分析

中美答记者问语篇的批评隐喻分析

中美答记者问语篇的批评隐喻分析由于答记者问语篇是以提问回答的形式,而且提问的记者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答问的国家发言人、各级领导人解释问题时也渗透着代表方的利益及精神,因此,对他们公众交流的语言进行批评隐喻分析,能够深刻地揭示影响他们选用表达情感的隐喻的因素,并揭露语言使用者所隐藏的或潜意识的意图。

文本语料摘自于中美相关官网的答记者问语篇,由于最近叙利亚问题成为了大家关注的一个国际性热点话题,因此通过批评隐喻分析方法,对中美答记者问会议中有关叙利亚问题的隐喻及意识形态做了对比分析。

答记者问批评隐喻意识形态一、引言近几年,许多国内外学者提出认知语言学和批评性话语分析这两种语言研究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应该相结合。

于是,是Charteris-Black在2004年提出的一种新的隐喻分析方法——批评隐喻分析(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综合运用了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分析、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隐喻。

它与批评话语分析相结合,目的是揭露语言使用者所隐藏的或潜意识的意图。

Charteris-Black基于Fairclough等人的分析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批评隐喻分析模型,包括三个阶段:隐喻识别——辨别隐喻是否存在于语料库本文中,以及字面的始源域和隐喻性的目标域之间是否有张力;隐喻理解——确立隐喻和决定它们的认知和语用因素,包括概念隐喻和概念关键词。

隐喻阐释——识别产生隐喻的社会机构和他们在劝说中的社会作用。

候选隐喻及隐喻关键词中国答记者问语篇美国答记者问语篇move、ahead、tracks、stepmove forward、moved on、path、going forward、rolling、creep、stephand in hand、friendly、neighbour、communication、coordination、encourage、seeparalyzed、frozen、breech、brazendialogue、consultation、oppose、complicateconflict、gun、threat、impact、opposition、consultation、opposition二、中美答记者问语篇中隐喻的分析1.旅行隐喻中:例1:On the Syrian issue, we stand for both the international norms on prohibiting the use of chemical weapons and the political settlement. We must move ahead on both tracks.美:例2:In terms of opposition, Chuck, I expected this. This is hard, and I was under no illusions when I embarked on this path.But I think it’s good for our democracy. We will be more effective if we are unified going forward.中美双方都使用旅行隐喻比较频繁,把具体的旅行域映射到解决叙利亚问题上,发言人运用旅行隐喻来告诉公众,叙利亚问题的解决是一段漫长的旅程,有着崎岖的道路。

批评转喻分析的意识形态观

批评转喻分析的意识形态观
框架下 的理论 内涵 。 2 0批评转 喻分 析 . 2 1批评认 知语 言 学 . 认知 语言学 的迅 猛发 展激起 了国 内外 学者 的浓
学可供 批评性 语 篇 分 析借 鉴 之 处 主要 在 于 : 认知 语 言学 可 以为批 评 性 语 篇分 析 提 供 更 多 的方 法选 择 , 并提供 一种 将 隐喻表 现 、 景 和背景 、 会 和习俗范 前 社
鉴 于批评 认知语 言 学与批 评 隐喻分 析方法 的提 出 , 于类 比法 与 内省法 , 们认 为 , 以将批 评 性 基 我 可 语篇 分析 与转 喻整 合 , 而 产 生 一 种新 的语 篇 分 析 从 方法 ——批 评 转喻 分析 。这 种理论 范式 可 以看作 是
批评 性语 篇分 析 的一种 理论 拓展 。所谓批 评转 喻分
研究的修辞视角” 编号 :1WD 2 、 ( J0 6 ) 上海外 国语大学第五届研究生科研基金项 目“ 育新 闻语篇 的批评转喻研究” 体
牧 稿 时 间 :0 0.5 2 1-41 1
作者简介: 李克 (9l , , 18 一)男 山东沂水人 , 讲师 , 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 向: 西方修辞学 , 认知语言学 , 篇分析 。 语 李淑康 (92 , 。 18 一)女 山东 曲阜人 , 讲师 , 硕士。研究方 向: 语篇分析, 用学 。 语
畴 以及 注意力 等 加 以理 论化 的方 法 。 因此 , 将二 者 加 以融合 , 建立批 评认 知语言学 这一分 支学科是很 有 必要的 , 同时也 是有 可 能 的。( 张辉、 江龙 , 0 :8 实 2 8 1) 0 际上 , 批 评 认 知 语 言 学 提 出 之 前 , hr f.l k 在 C a es a t Bc i

新闻语篇与意识形态间互动关系的解读_外媒新闻标题的批评性分析_黄琳茵

新闻语篇与意识形态间互动关系的解读_外媒新闻标题的批评性分析_黄琳茵

第28卷 第2期2009年6月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E A S T C H I N A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V o l .28 N o .2J u n .2009收稿日期:2008-02-23作者简介:黄琳茵(1975—),女,江苏镇江人,助教,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英汉对比研究。

新闻语篇与意识形态间互动关系的解读———外媒新闻标题的批评性分析黄琳茵1, 徐 瑞2, 许 静3(1.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13;2.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江苏南京210045;3.苏州依顿国际学校,江苏苏州215011)摘 要:标题是新闻语篇的灵魂,具有统领全文的功能。

标题中不同语言形式的选择,反映了新闻报道不同的侧面与意义,体现媒体的立场和观点。

文章结合实例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视角,以系统功能语法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在分类、及物性、情态和转换等方面对美英主流传媒的新闻标题进行分析,揭示了新闻标题反映西方媒体的意识形态以及客观报道的相对性,指出受众在解读外媒新闻标题时应注意培养批评性语言意识。

关键词:新闻标题;意识形态;批评性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法;语言意识中图分类号:G 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12(2009)02-0136-05 新闻语篇作为对现实社会的构建,其显著特征集中体现在新闻标题之中。

同一新闻事件,用不同的新闻标题进行报道,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本文拟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角度出发,以系统功能语法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从分类、及物性、情态、转换四个方面结合实例对外刊新闻标题进行探讨,分析在语言系统中这四个方面的不同选择将会如何影响新闻标题的意义,从而揭示客观新闻报道的相对性及其背后的思想意识操控,进而帮助读者实现对外媒新闻报道的批评性阅读。

1 理论基础作为西欧语言学界从20世纪70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思潮,批评性话语分析(c r i t i c a l d i s -c o u r s e a n a l y s i s ,以下简称C D A )源于批评性语言学(c r i t i c a l l i n g u i s t i c s ),代表人物主要有几位欧洲反主流社会语言学家M .F o u r c a u l t 、N .F a i r c l o u g h 、G .K r e s s 、R .F o w l e r 等,其主要思想体现在两本书中:L a n g u a g e a s I d e o l o g y 和L a n g u a g e a n d C o n t r o l 。

新闻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
1前 言 .
2 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 公众语篇越来 越 深 入 到 社 会 发 展 的 进程 中 , 不 断 影 响 人 们 的 思 想 和行 为 。 言 学 家 并 语 也 开 始 重 新 审 视 语 言 的社 会 功 能 和 语 言 学 的 任 务 ,从 一 种批 评 角 度 分 析公众语篇 以及其他非文学性语篇 。 批评语言学应运 而生 , 批评话语分 析也随 即产生 。“ 批评语言学”最早 出现于福勒等人于 17 9 9年出版的 《 语言与 控制》 Lnu g adC n o)这 本书里 。1 8 ,费尔克 劳 ( agae n o t 1 r 9 9年 (a e u h 在他的著作《 言与权力》 Ln a d o e) Fil ) rog 语 ( ag g a w r中又提出了 u e P n “ 批评性语篇分 析” c t adsor ayi 简称 C (ri l i us al ss ic c en , AD) 这个概念 。( 辛 斌 ,0 5 5 批评话语 分析强调语 言和社 会文化语境之 间的关系 , 其 20 :) 尤 关注语篇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意义 。 语篇不仅是对现实 的反映 , 而且是一 股社会行为力量。 批评话语分析 的目的在于发现语篇 中意识形态的作 用, 使读者注意到语言在塑造人 的社会身份中的作用 。 批 评 语 言 学 通 常将 系统 功 能语 言学 作 为批 评 话语 分 析 的 主 要 理 论 方法 , 注重语篇 在其产生 、 传播和解 释中的作用 。分析 的 目的是揭示语 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 意义 , 与其是那些人们 习以为 常的偏见 、 和对 歧视 事实的歪曲等。 本文将 运用批评语言学 的理论 , 从分类 系统(l s ct n 、 ca i ai )及物性 sf o i 系统 (r s it)情态系统( d l 和转换 系统( r s r ai ) 角 Ta ivy 、 n ti Moai t y) Ta f m tn 等 n o o 度, 分析《 时代在线) 0 9年 1 2o 2月 2 1日的一 篇有 关哥本哈根气候峰会 的报道。报道 中阐明了英 国首相布朗对峰会的态度 , 呼吁组建新团体以 解 决 全 球 环 境 问题 。

对新闻语篇意识形态的研究

对新闻语篇意识形态的研究
于 意识 形 态 。 意 识 形 态在 本 文 所 分 析 的新 闻语 篇 中 有 不 同方 面 的 体 现 。 通 过 韩 礼 德 ( ldy 的 系 统 功 能 语 法 Haia ) l
对新 闻语篇 的语 言特 征进行描述 , 经验功 能方面 , 在 带有 目的性的及 物过程 可以反 映作者 的意识形 态。在 人际功 能和语篇功 能方面 , 有特 殊意义的情 态词 以及 带有 目的性的主位可 以表达作者 的意 图。韩礼德 的及物性 系统 , 情 态 系统语篇功 能为新 闻语 篇提供 了新的视 角和方 法 , 能够使 我们 更好地揭 示语篇所 蕴含 的意识形态 , 强人们对 增
关 于“ 神舟五号” 的新闻话语 皆选 自纽约时报。 2 及 物 性
韩 礼德 认为 语场体 现 于 概 念 功 能 , 念 功 能体 现 概
理功 能 : 念 功 能 、 际 功 能 和 语 篇 功 能 。概 念 功 能 概 人
指语 言用 于表 达 说 话者 的 内部 经 验 世 界 及 各 事 物 之 于及物 性 。 由于这 三者 之 间体 现 与被 体 现 的关 系 , 我 间 的逻 辑关 系 的功 能 , 主 要 由及 物 性 系 统 来 体 现 。 们 通过分 析语 篇 的及物 性 , 以推 知语 篇 产 生 时语境 它 可 人 际功 能是 指 语 言 用 于 建 立 维 护 或 确 立人 际 关 系 的 中实际发 生 的事 , 括 谈 话 话 题 , 话 者 及 其 他 参 与 包 说 功能 , 它主要 是 由语 气 系统 和情 态 系统 体 现 出 来 的。 者所 参加 的整个 活 动 , 以这 对 阐释 语 篇所 蕴 含 的意 所 其 中 , 态 系统 表 达 的是 说 话 者 的判 断 和评 价 , 人 识形 态具 有重要 意义 。 情 是 际意义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语 篇 功 能 指语 言将 其 本 身 及物 性共包 括六种 过程 : 及 “ 涉 动作 ” 的物 质过 程 与其使 用者所 处 的情 景环 境 相联 系 的 功能 , 主 要 是 ( aei ) 心 理过 程 ( e t1 、 系 过程 (e t n1 、 它 mt a 、 r1 m na) 关 rl i a) ao 由主位~ 述位 (h m te e—re ) 统来 实 现 , 体 表 现 行 为过 程 ( eair1 、 h me 系 具 bh v a) 言语 过 程 ( eb1 、 在 过 程 o vra) 存 为说 话 或写文 章 时 的语 序 和衔接 手段 。 (xs ni ) eiet1。物质过 程表 示 “ 、 生 ” t a 做 发 的意 义 , 与 参 韩 礼德 的系 统 功 能理 论 为分 析 语 篇 提 供 了 新 的 者角 色 有 动 作 者 、 目标 、 围 、 益 者 、 受 者 、 托 范 受 领 委 视角 和方 法 。我 们 发 现在 对 语 篇 分 析 时如 注 意 考 察 者 、 发起 者 ; 理过 程 表 示 “ 识 、 情 、 觉 ” 动作 心 认 感 感 的 及物 性 (rniv y , 态 ( o e n ) 主述 位 (h m 意义 , 与 者有感 觉者 、 t si t) 情 a ti m dl g 和 i te e 参 现象 ; 言语 过程 表 示 “ 辞 、 言 思

新闻语篇批评性分析

新闻语篇批评性分析

新闻语篇批评性分析作者:戴花来源:《文教资料》2009年第36期摘要: 语言并非如传统语言学描述的那样不偏不倚地反映客观现实。

语言是与人类社会一同产生的交际工具,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渐丰富。

批评语言学的概念是福勒、霍奇、克雷斯等在1979年出版的《语言与控制》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批评语言学采用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的语篇分析方法,借助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通过对大众语篇的分析以揭示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及其对语篇的影响以及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其目的是最终在看似简单的日常话语中揭示其所隐含的社会不平等,进而抵制这种不平等。

关键词: 新闻语篇批评性语篇分析意识形态一、批评性语篇分析语言学家们对批评语言学的研究虽然只有20多年的历程,但已经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尤其以英国、德国、荷兰等欧洲大陆国家和澳大利亚的专家、学者们作出的贡献最多,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有:代表兰卡斯学派(Lancaster School)的N.Fairclough、代表社会符号学(social semiotics)的G.Kress、代表社会认知法(socio-cognitive approach)的Van Dijk,以及R.Fowle等人。

除了这些语言学家个人的研究成果之外,国际性的刊物与地区性的合作研究项目也大量涌现。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荷兰语言学家Van Dijk主编的以批评话语分析为重点研究方向的国际性刊物Discourse and Society。

欧洲联盟和欧洲自由贸易区专门设立了名为,伊拉斯莫(Erasmus),的批评话语分析学术交流项目。

他们的研究成果中关于具体语篇的分析有的着眼于社会理论,有的则以语篇分析为主,有的则把社会理论和语言特征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可以看出国外的批评语言学研究倾向于对社会的关注,同时也涉足权利和知识系统及意识形态等方面。

国内对批评语言学的研究虽然起步比国外要晚,但也成绩斐然。

西方修辞学视域下的批评转喻分析模式构建及应用研究——以体育新闻语篇的分析为例

西方修辞学视域下的批评转喻分析模式构建及应用研究——以体育新闻语篇的分析为例

地 看 待 体 育 语 篇 中 的 转 喻 , 者 会 发 现 更 多 的 潜 在 读 意义 , 为转 喻 可 以影 响读 者 的 价 值 观 和 判 断 力 。 因
同时 , 于认 知语 言学 与批 评 性 语 篇 分 析在 某 种 意 鉴 义上 的共 性 , 此 , 转 喻 与 批 评 性 语 篇 分 析 契 合 因 将 是可 行 的。 批 评 转 喻 分 析 主 要 涉 及 两 个 重 要 概
上 原 因 , 评性 语篇 分析 可 以与转 喻 结 合 成 一种 新 批
中 , 以 Pi tn C ( 9 7 对 体 育 新 闻 的 写 作 及 语 尤 l o , . 17 ) m 言 的研 究 较 具 有 开 创 性 。 We nr 19 ) 对 体 育 ne(98 则
新 闻媒 介 的 特 点 等 作 了 简 明 扼 要 的 介 绍 。 实 际 上 , 国外 的研究 主 要 局 限 在 对 体 育 新 闻 语 篇 宏 观 特 点 的介绍 上 。
( 0 0)。刘 和 乔 均 从 认 知 语 言 学 角 度 分 析 了 英 语 21 体 育 新 闻 语 篇 的 隐 喻 以 及 功 能 ,李 克 、 淑 康 李 ( 0 0) 析 了 英 语 体 育 新 闻 语 篇 中 名 词 回 指 构 建 21 分
的 认 知 机 制 。 另 外 , 有 一 些 关 于 体 育 新 闻 语 篇 的 也
评性 语篇 分 析理 论 与其他 理 论 结 合 , 而 生成 了一 因
些 新 的语 言 学 理 论 方 法 , So k l( 0 7) 出 的 如 tc wel 2 0 提 批 评 认 知 语 言 学 理 论 方 法 ; 时 也 产 生 了 一 些 新 的 同
语 言 系 统 研 究 为 单 一 的研 究 对 象 , 究 者 开 始 关 注 研

英语新闻语篇意识形态分析:社会功能视角的描写与阐释

英语新闻语篇意识形态分析:社会功能视角的描写与阐释

英语新闻语篇意识形态分析:社会功能视角的描写与阐释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社会-功能视角对英语新闻语篇中的意识形态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将首先关注文本中体现在及物、语气和主位系统中的语言特征,通过对这些语言特征的细致描写,力求揭示英语新闻语篇中典型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将这些描写的语言特征纳入意识形态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探讨它们如何表征意识形态意义,以及意识形态与话语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的辩证关系。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提高读者对英语新闻语篇意识形态的敏感度,增强他们的批评阅读意识和能力。

我们也期望通过解析英语新闻意识形态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英语新闻,从而在面对各种信息时做出更为明智的判断和决策。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将首先介绍社会-功能视角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然后详细阐述我们在英语新闻语篇中所观察到的语言特征,并探讨这些特征如何反映和塑造意识形态。

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语言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的深入发展,英语新闻语篇的意识形态分析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研究从社会-功能视角出发,对英语新闻语篇进行深入的描写与阐释。

在文献综述部分,我们将回顾并梳理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背景和研究现状。

从社会-功能视角对语言进行研究的理论框架源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尤其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在社会交流中的功能性,认为语言不仅是表达意义的工具,更是社会行为和意识形态的载体。

在此理论框架下,及物、语气和主位等语言特征被视为反映意识形态的重要方面。

英语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交际媒介,其语言使用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

过去的研究多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对英语新闻进行意识形态解读,揭示了新闻语言中隐藏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倾向。

然而,这些研究多侧重于对具体文本的分析,缺乏对社会-功能视角的系统探讨。

因此,本研究旨在从社会-功能视角出发,对英语新闻语篇的意识形态进行深入分析。

浅析新闻语篇的意识形态

浅析新闻语篇的意识形态

B B C 已故主持人 萨维尔性侵案在英 国社 会炸 响之后 ,连首 相卡梅 伦都 表
示震惊 。警方 透露 受害者可能达3 0 0 多
人 。 萨维 尔 出生 贫穷 ,一 辈子 单 身 ,
宣 称从 不 爱女 人 ,从 不 和女 人 过 夜 。 然 而 他 却 性 侵 了几 百名 女 童 。 他 从 1 9 6 4 年开始在B B C 3 _  ̄ 作 ,1 9 7 5 年主持 了 《 让吉米来搞 定它》节 目后 ,其事业达
侵 了3 0 0 多个受 害人) ”则 因为 直接 指 明施 动者表 明责任 明晰 而使语气 强烈 很 多。该新 闻 中词 语 的选 择也 反 映了 作 者的意识 形态 。 比如 ,新 闻在描 述 强 奸 时使 用 了诸 如 a b u s e( 虐 待 )、
s e x u a l l y a b u s i n g( 性 侵 )、 c h i l d a b u s e
其 发 案 时 间从 1 9 5 9 年持续到2 0 0 6 年, 长 达4 0 年之久 ,涉案之 多 ,已创英 国 历 史纪 录。而更骇 人听 闻的 是 ,其 罪 行是B B C 内部公开的秘密 ,许多员工都
知道甚至默许它的发生 。
三 、语 篇 分 析
情 态 ,语篇 功能 主要分 析语篇 的言 语 再现 和主位 选择 。本文 主要从 语篇 的
浅析新 闻语篇 的意识形态
河 南 职 业 技术 学院

刘 旺余
要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语篇分析模式 ,主要分析大众语篇 以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 的意识形态。从英 国 B B C 网站选取一篇有 关
萨维 尔性侵 案的报道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认为该新闻语篇存在 明显的意识 形态倾 向性。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一、本文概述新闻,作为社会信息的传递媒介,不仅仅是传递事实的工具,更是塑造公众认知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

在这个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新闻语篇的选择、编写、发布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受到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从而呈现出特定的意识形态色彩。

因此,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揭示其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批评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旨在通过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揭示语言与社会、文化、权力等因素的关系,以及语言在塑造人的社会身份和意识形态中的作用。

批评话语分析,作为批评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分类、及物性、情态等角度对语言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本文运用批评语言学理论,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旨在揭示新闻报道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

我们选取典型的新闻语料,从分类、及物性、情态等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以揭示新闻报道是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来塑造公众的认知和意识形态。

我们也注意到,新闻语篇作为社会行为力量,其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也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在进行分析时,我们也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对新闻语篇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引导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闻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提高公众对新闻媒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更加全面、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新闻报道。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批评语言学在话语分析领域的具体应用,它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框架,深入探索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映,而且是一种社会行为力量,能够构建、维持和改变社会关系。

因此,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语言在塑造人的社会身份、传递权力关系以及构建意识形态中的重要作用。

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中,分类(classification)、及物性(transitivity)和情态(modality)等概念被赋予了新的视角和深度。

两篇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两篇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两篇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摘要】批评语言学旨在透过语言形式的表面揭示其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而新闻报导在报道同一事件时,在其所标榜的客观公正的背后也必然受到报道者本身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出现分歧,从而对读者产生不同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新闻;批评语言学;意识形态2011年8月27日在韩国举行的第13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比赛过程中,具有夺冠实力的古巴选手罗伯斯对同样具有夺冠实力的中国选手刘翔的一次犯规更是引起了世界范围的高度关注。

罗伯斯犯规的处罚结果使其失去金牌,刘翔由第三名升至第二名。

对此,世界各大媒体均有报道,本文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新闻报道为例,分析新闻报道是如何通过选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来引导读者对事件本身的理解。

批评性语篇分析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

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对两大媒体在男子110米栏决赛结束后的报道进行批评性语篇分析,研究各自隐藏意识形态及对读者的引导作用。

语料:两段报道分别摘自纽约时报网和中国日报网,内容如下:Robles,the world-record holder and reigning Olympic champion,ran in Lane 5 Monday,and his trouble started when he knocked over the eighth hurdle.As he and Liu approached the next hurdle,Robles’s arms were swinging closer to Liu’s,and his right arm struck Liu’s left as they came over the ninth hurdle.Liu,slightly off balance now,ended up knocking over the 10th hurdle and dropping back as Robles and Richardson lunged toward the finish line.(New York Times)Robles’right trailing hand was seen hitting on Liu’s left hand.As a result,Liu’s?rhythm was disturbed and his blistering pace slowed down.Right before the tenth and final sprint,Robles made further hand contact with Liu,who lost balance and tripped on the last hurdle.Liu,as a result,faded into the third after clearing the last hurdle and tumbled but?managed to the finishing line.(China Daily)两篇报道内容都是对比赛中犯规过程的描述,现对两篇语料进行对比分析。

新闻语篇中转述言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中转述言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中转述言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作者:徐榕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3期徐榕(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探讨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的关系。

新闻报道的本质在于客观、公正地呈现事实,而报道者往往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新闻报道并没有广大读者或听众所想的那样中立。

实际上,在新闻语篇中往往隐藏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而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价值观。

报道者往往借助转述言语(直接或间接引述原说话者的言语)来表达他们的看法,所以,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转述言语对揭示报道者的真正意图是很重要的。

本文以《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上的新闻报道为例,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其中的转述言语进行深入解读。

目的是让读者深入了解新闻媒体是如何利用语言对广大读者和听众进行意识操控,影响他们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看法,从而让读者透过语言现象看到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的本质关系。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新闻语篇;转述言语[中图分类号]H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3-0027-02转述话语,即转述别人的话,报道者为了展示报道的客观公正往往会借助转述引语来达到这样的目的。

表面上,转述话语是报道者直接或间接引述广大群众或国家领导人的话,实际上,报道者正是借助这种客观公正,没有掺杂报道者情感态度的方式来达到控制读者意识形态的目的。

[1]因此,对中文报纸上的新闻进行解读,有利于揭示报道者的意识形态和报道意图,目的是让读者对新闻事件持有自己的看法而不受报道者意识形态的操控。

一、语料与统计结果本文选取《光明日报》2014年5月1日至6日,2014年3月20日,5月22日,6月25日,10月1日,11月11日,12月12日;《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27、29 和30日,2014年12月10日至13日。

这两份报纸是国内发行量和阅读量都比较广泛的报纸,本文主要选取了这两份报纸上共计20天的报到。

新闻语言隐喻和转喻运用与作用

新闻语言隐喻和转喻运用与作用

新闻语言隐喻和转喻运用与作用新闻语言是新闻报道中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语言形式之一,也是新闻与读者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

在新闻报道中,语言的表达方式非常重要,而语言表达中的隐喻和转喻更是构成了新闻语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的运用对于塑造新闻形象和传递信息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隐喻与转喻的定义隐喻和转喻都是一种将具体的东西或事物通过语言的修辞手法表达成抽象的符号和形态的过程。

隐喻是以映射关系为基础,通过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特点,将一个概念“隐喻”为另一个概念的表达形式。

例如:把一个人比作一只鹰,给人一种快速、敏捷的形象感受。

转喻是以一种崭新的意义关系为基础,通过比喻两个本质不同的概念,将一个概念“转喻”为另一个概念的表达形式,使得读者对新闻事件产生新的理解和呈现。

例如:把膝盖比作鼓动的旗帜,形象地表达了一种意念,更生动、富有感染力。

二、隐喻和转喻在新闻语言中的运用1. 丰富表述方式隐喻和转喻的表述方式可以丰富新闻的表达形式,通过响亮、生动的语言形式,让读者对事件和信息产生更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例如:“这场比赛就像火焰山上的七情上山,场上的双方为了争夺胜利简直像是毒蛇纠缠”。

2. 增强情感表达隐喻和转喻在新闻事件中多有情感暗示,可以通过暗示和抒发情感来增加新闻的热度,渲染新闻的气氛。

例如:“泪水洒满了全场,持枪警察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和平最终战胜了暴力。

”3. 带动新闻热点隐喻和转喻通过精准的表达方式可以带动新闻热点,对事件进行深入的解读,让读者对事件产生高度的关注。

例如:“‘金色五秒’的突破,不仅仅是一场跑步比赛,更是体现了奋力向前,永不言弃的人生信念。

这场比赛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始。

”4. 加强语言感染力隐喻和转喻运用让语言更富有感染力,以富有鲜明性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更容易产生耳目一新、感情共鸣的效果。

例如:“他们像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登山队员,像周游世界的旅人,像还没有终点的长跑选手,我们为他们的探索之旅喝彩。

新闻语篇与批评性话语分析[1]

新闻语篇与批评性话语分析[1]

ernal Agitato 阿拉法特的报病逝,成为中东国媒体对此事复杂的身份象民的父亲,是他指责为恐怖分333安徽文学2008年第期7形成对阿拉法特反面态度。

此外作者还运用对比和重复的修辞方式来达到强调的目的。

(三)话语描述凡・戴克认为话语描述也是话语行为,也是人际意义的因素之一,韩礼德将话语行为分为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

新闻语篇引用来自不同渠道的消息来构成文本。

直接引语是原封不动地引用原话,而间接引语则是从自己的角度来陈述别人的话,被陈述的话语不放在引号内,被引用人的话的风格,句子结构和隐含的意识形态通过整理和利用,可以渗入引述者本人的政治文化信仰。

语篇中共有15处间接引语,2处直接引语,其中这5处直接引语的内容为阿拉法特本人的话,引述动词分别为boomed 和shot back ,15处间接引语中只有5处有确切消息来源,分别为阿拉法特,Golda Meir ,其它10处间接此语均无确切消息来源,通常为Israelis,Aides,Arafat's Israeli critics,Associates,his hard-time critics,a re-porter,an aide,The P ,L,O Leader 等。

大量的间接引语大大削弱了报道的客观性,况且67%的间接引语无可考证的消息来源,并且其中有很多是来源于以色列方面的批评者的声音,对阿拉法特针对性很强,没有代表性。

作者大量引用来自反对方的言论来构建语篇,以知情人的身份向读者提供貌似公正、客观的信息,误导大众,影响社会舆论。

本文对美国重要的新闻周刊《时代》中一篇关于阿拉法特的报道分析得出,新闻报道者通过使用特殊的情态系统、人称系统、修饰词、强调和话语描述等不同手段达到一个统一的目的:感染和说服读者,让读者在作者经过巧妙包装的强大的语言攻势下,心悦诚服的对阿拉法特的看法达成共识,这种“共识”实际上是美国政府对待阿拉法特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政策的借口。

一则BBC新闻的意识形态分析

一则BBC新闻的意识形态分析

职教研究学术研究X U E S H U YA N J I U一则BBC新闻的意识形态分析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刘旺余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马越雁郑州市教育局曹章成摘要:批评性分析理论主要通过分析大众语篇,以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

语篇的及物性、被动语态、情态动词、主位等的选择体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从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站选取一篇新闻报道进行分析,认为该新闻语篇存在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关键词:批评性分析;新闻语篇;政治倾向性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简称BBC)成立于1922年,由几个大财团共同出资,包括马可尼(Marconi)、英国通用电气公司(GEC)等。

它是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也是世界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之一。

BBC的管理机构是一个独立于政府以外的12人监管委员会,但实际BBC接受英国政府财政资助,并且监管委员会都是社会上有名望的人士,包括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和英格兰的首长,由英国首相提名,英国女王委任。

本文从其网站选取2018年3月21日的一则新闻“Israel admits striking suspected Syrian nuclear reactor in2007(/ news/world-middle-east-43481803)”进行分析,发现其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一、历史背景美国媒体曾指出,在2007年的轰炸前,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的特工潜入了叙利亚原子能委员会时任主席奥斯曼(Ibrahim Othman)所住的酒店房间,当时奥斯曼正在维也纳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会议。

摩萨德从奥斯曼的房间盗走了一个存储设备,而设备上存有代尔祖尔设施的照片,正是这些照片让以色列政府认定叙利亚在建造核反应堆。

为何以色列如此针对叙利亚?主要是为提防伊朗的影响扩大。

以色列一直视伊朗为最大威胁,阻碍了以色列未来的发展。

从伊拉克、叙利亚一直到黎巴嫩,伊朗在该地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新闻语篇中的转述话语与意识形态的建构

新闻语篇中的转述话语与意识形态的建构

新闻语篇中的转述话语与意识形态的建构作者:彭圣娟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5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以上海外滩事件为素材,利用话语分析方法,对不同报道中的转述话语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转述话语是政府借助新闻媒体传达其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

利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可以使读者透过表层的语言现象看本质,从而揭示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新闻语篇转述话语上海外滩事件意识形态一、引言最早提出“批评话语分析”(CDA)的是学者Fairclough,他指出,CDA的目的不仅仅是分析,而主要是批评,通过分析语篇中的某些语言使用形式来解释那些隐含的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统治阶级如何运用语言来实施意识形态的控制和维护自己的权利地位。

批评话语分析可以实现与多学科融合,比如,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还有学者尝试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

转述话语是新闻语篇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闻报道力求报道的客观真实,使读者确信报道者并没有掺杂个人的观点,不注重对个人观点的表达。

在新闻语篇中,常常使用的转述话语表面上看似是作者主观观点的表达,但是通过分析转述话语,我们可以揭示出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

二、对转述话语的批评性分析本文的研究选取了英国路透社的3篇和美国《华盛顿邮报》中的4篇关于上海外滩事件的相关报道,分别从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和消息来源三个方面对该事件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新闻语篇背后隐形的意识形态。

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了踩踏事件,导致36人死亡,49人受伤。

这一事件引发了国际的关注,很多媒体都对此次事故进行了相关的报道。

1.直接引语。

美国华盛顿邮报中报道者用直接引语,目的在于为读者再现当时的情景。

事故发生之前,没有交通管制,并且以当事人的口吻叙述了当时发生的情况,这样报道者就和中国的群众站在了一起,对这件事情造成的严重后果,感同身受。

直接引语的使用也增强了报道的可靠性和说服力,使读者好像处于当时的混乱场景之中。

【新闻话语意识形态分析的有效途径】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新闻话语意识形态分析的有效途径】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新闻话语意识形态分析的有效途径】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引言新闻语篇在语言使用、制作和传播过程中均具有特殊性。

新闻的特点决定了新闻话语并不是一种自然透明的媒介,而是在语言的外壳下起操纵作用的社会化意识形态的反映。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媒体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糟糕的新闻》、《更糟糕的新闻》和《实在糟糕的新闻》对新闻语言的中立性提出了质疑和否定。

《语言与控制》和《作为意识形态的语言》两部批评语言学的奠基之作。

首次将社会理论与语篇分析结合在一起,揭示意识形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末,以《语言与权力》、《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和《作为话语的新闻》为代表的批评话语分析系列著作侧重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宏观阐释。

以其独特的语言社会观对意识形态在话语层面上进行分析。

格拉斯哥大学媒体研究小组、批评语言学和批判性语篇分析的研究成果充分证明意识形态潜在于新闻话语中,对新闻的生产与消费均具有制约作用。

20世纪初西方哲学中的“语言论转向”在语言研究中的反映就是语言学家越来越关注语言与存在、语言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对语言与社会辩证关系最直接的关注体现在批评话语分析领域。

批评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又称批评性语篇分析,“是西方学术界在对话语的研究经历了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话语观后从批评的视角对话语进行研究的一种分析方法”。

它在继承和发展批评语言学的“语言结构与社会结构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理论思想的同时,克服了批评语言学中存在的不足。

批评话语分析的开拓者Fair-dough指出,批评语言学家在意识形态分析过程中过分强调语言结构的作用,却忽视了语言结构的生成和阐释过程的重要性。

针对这种情况,Fairclough结合话语分析理论、结构主义学说和社会学观点,提出和形成了在话语的层面上研究语言、权力及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分析方法。

它坚持揭示意识形态的最佳途径是研究语言结构并分析隐含意识形态意义的语言特征观点,把话语视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界面进行社会批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C o l l e g e , J i a n g x i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n c h a n g S 3 C 0 2 2 , C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N e w s d i s c o u r s e ,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 o b j e c i t v i t y a n d t e n d e n t i o u s n e s s nd a a t t e mp t i n g t o p r e s e n t f a c t s , i s i t s w r i t e r 。 8 s p e c i i f c i d e o l o g y
2 0 1 3 年第 5 期 ( 总第 1 3 5 期)
J o u r n a l o f Qi q i h a r J u n i o r T e a c h e r s ’ C o l l e g e
No . 5, 20 1 3
齐齐哈 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Ge n e r a  ̄ No . 1 3 5
u n a v o i d a b l y l o a d e d . R o o t e d i n h u ma n’ s e x p e i r e n c e , m e t o n y m y i s n o t j u s t a r h e t o i r c a l me a r l 8 鹪d e f i n e d t r a d i i t o n a l l y , b u t a f u n d a me n t l a
Ke ywo r d s : c i r i t c ld a i co s u r s ea n ly a  ̄s ; me t o n y my ; i d e o l o g y
批评话语分析 ( C i r i t c l a D i s c o u r s e A n a l y s i s , 以下 简 称 C D A ) 是融合了语言学 、 社会学 、 人类学等学科理论 的语篇分 析方法 , 旨在 “ 揭示语 篇中含而不露 的意识形态意义 , 尤其是 那些人 们习以为常 的偏见 、 歧视 和对 事实的歪 曲, 并解释其 存在 的社会条件和在权力 斗争 中的作用 ” ( 辛斌 , 2 0 0 5 ) 。 当下 以《 我们赖以生存 的隐喻} ( Uk f& o J As o n , 1 9 8 O ) 一书为标 志
诞生 的认 知语言学 的迅猛发 展激起 了国内外 学者包括批评
批评转喻分析 的视角 揭示 新闻语篇 中转喻所体 现的意识形
态及语篇构建者 的信念 、 思想 及态度 , 提高读者的批评性阅 读意识。 C D A与认知转 喻


转喻在传统修辞学中指借用与本体事物有实际联系的
事物名 称来代替 本体事 物 , 也称 ‘ 借代’ , 如“ 他很 喜欢 读鲁 迅” 。 h , k f( o 1 9 8 7 ) 指 出转喻是发生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 中 的替代关 系, 如“ A m e i r c a ” 代“ U n i t e d S t a t e s ” 为整体代部分 。 理 想化认 知模( I c M) 为我 们认知 世界提供 了一个简 约和理想 化的认知框架 , 对转 喻的生成和理解有重要的作用 。 李勇忠 , 方新柱( 2 0 0 3 ) 区分 了六种和转喻生成相关 的典型 I C M 。 根据 I . a n g a c k e r ( 1 9 9 3 ) “ 转 喻是一种参照点 现象 , 是一个 实体通过 转喻表达一参照 点的方式为 目标体 提供 心理通道 的过程” , 转喻可以理解 为以凸显的事物为认 知参 照点 , 激活 隐含 的另 事物 的认知过程 , 本质上是 基于概念上 的邻近性 , 通过次 域与矩阵域的相互 凸显进行运作。 转喻实现的主要功能是指 称, 可 以以隐晦的方 式满 足交 际的需要 , 如“ F o r d h a s l a i d o fa h u n d r e d w o r k e r 8 " , 说话者用 F o d 公 司名代指其 中做出该决定 r 的某部门或负责人事 的委员会 , 使用整体代部分的转喻 隐去 了抉择者的责任或风险 , 将解雇职员 的责任转移至企业丽非 背后实际操 纵的资本家 。转喻 的这种代指功能正是 C D A所 关注语篇 的构建 方式及所传达 的社 会意义对语篇受者 的影 响, 及 语篇构建 过程 的社会 机制 和过 程做 出理 论的解释 。
w a y o f t h i n k i n g , wh o s e c o mb i n a t i o n w i t h Cr i i t c l a Di s c o u r s e An ly a s i s i s o f g r e a t e x p l a n a t i v e f o r c e . Ba s e d o n t h e c o g n i i t v e me c h a n i s m o f me t o n y my , t h e a r i t c l e i s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d e e p l y h i d d e n i d e o l o g y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fC o i r i t c l a Me  ̄n y my An ly a s i s .
E x p l o r i ng t h e I d e o l o g y i n Ne ws Di s c o u r s e f r o m t he Pe r s p e c iv t e o f Cr i t i c a l Me t o n y my An a l y s i s
新 闻语篇意识形态 的批评转喻 分析

( 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 昌 3 3 o 0 ) 摘 要: 新 闻是客观性和倾 向性 的统一 , 试图呈现客观事实的同时, 反 映了作者所代表的阶级立场。根
植 于人类经验的转喻 超越 了传 统的修辞定义而是人类 思维和认 知世界 的基本方式之一 , 和批评话语分
析的结合具有较强的解释 力。 文章拟从批评转喻 的视 角考察新闻语篇 中转喻所指代的事物或事件的整
体 内涵, 揭 示背后深层的意识形 态意义。
关键词 : 批评话语分析 ; 转喻 ; 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 : H0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 3 9 5 8 ( 2 0 1 3) 0 5 - 0 1 3 5 - 0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