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六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市六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
一、选择题
1.如图,实数﹣3、x 、3、y 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分别为M 、N 、P 、Q ,这四个数中绝对值最小的数对应的点是( )
A .点M
B .点N
C .点P
D .点Q
2.当x 取2时,代数式(1)
2
x x -的值是( ) A .0 B .1
C .2
D .3
3.已知a +b =7,ab =10,则代数式(5ab +4a +7b )+(3a –4ab )的值为( )
A .49
B .59
C .77
D .139
4.某班30位同学,在绿色护植活动中共种树72棵,已知女生每人种2棵,男生每人种3棵,设女生有x 人,则可列方程( ) A .23(30)72x x +-= B .32(30)72x x +-= C .23(72)30x x +-= D .32(72)30x x +-=
5.下列因式分解正确的是() A .21(1)(1)x
x x +=+- B .()am an a m n +=- C .2
244(2)m m m +-=-
D .2
2(2)(1)a
a a a --=-+
6.A 、B 两地相距160千米,甲车和乙车的平均速度之比为4:5,两车同时从A 地出发到B 地,乙车比甲车早到30分钟,若求甲车的平均速度,设甲车平均速度为4x 千米/小时,则所列方程是( ) A .160160
3045x x
-= B .1601601
452x x -= C .
1601601
542
x x -= D .
160160
3045x x
+= 7.已知:有公共端点的四条射线OA ,OB ,OC ,OD ,若点()1P O ,2P ,3
P ⋯,如图所示排列,根据这个规律,点2014P 落在( )
A .射线OA 上
B .射线OB 上
C .射线OC 上
D .射线OD 上 8.已知2a ﹣b =3,则代数式3b ﹣6a+5的值为( ) A .﹣4
B .﹣5
C .﹣6
D .﹣7
9.在下边图形中,不是如图立体图形的视图是( )
A .
B .
C .
D .
10.点()5,3M 在第( )象限.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11.3的倒数是( ) A .3
B .3-
C .
13
D .13
-
12.若代数式3x ﹣9的值与﹣3互为相反数,则x 的值为( ) A .2 B .4 C .﹣2 D .﹣4 13.如果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是6,那么这个数一定是( )
A .6
B .6-
C .6-或6
D .无法确定
14.阅读:关于x 方程ax=b 在不同的条件下解的情况如下:(1)当a≠0时,有唯一解x=
b
a
;(2)当a=0,b=0时有无数解;(3)当a=0,b≠0时无解.请你根据以上知识作答:已知关于x 的方程 3x •a= 2x ﹣ 1
6
(x ﹣6)无解,则a 的值是( ) A .1 B .﹣1 C .±1 D .a≠1
15.如图,已知点C 在线段AB 上,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且AB =8cm ,则MN 的长度为( )cm .
A .2
B .3
C .4
D .6
二、填空题
16.一个角的余角等于这个角的
1
3
,这个角的度数为________.
17.把一张长方形纸按图所示折叠后,如果∠AOB ′=20°,那么∠BOG 的度数是_____.
18.如图,点C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BC =2AB ,点D 是线段AC 的中点,AB =4,则BD 长度是_____.
19.已知x=2是方程(a +1)x -4a =0的解,则a 的值是 _______. 20.写出一个比4大的无理数:____________.
21.如图所示,ABC 90∠=,CBD 30∠=,BP 平分ABD.∠则ABP ∠=______度.
22.如图,在数轴上点A ,B 表示的数分别是1,–2,若点B ,C 到点A 的距离相等,则点C 所表示的数是___.
23.下列是由一些火柴搭成的图案:图①用了5根火柴,图②用了9根火柴,图③用了13根火柴,按照这种方式摆下去,摆第n 个图案用_____根火柴棒.
24.建筑工人在砌墙时,为了使砌的墙是直的,经常在两个墙脚的位置分别插一根木桩,然后拉一条直的细线绳作参照线.这样做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已知二元一次方程2x-3y=5的一组解为x a
y b =⎧⎨=⎩
,则2a-3b+3=______. 26.计算:3+2×(﹣4)=_____.
27.如下图是一组有规律的图案,第1个图案由4个基础图形组成,第2个图案由7个基础图形组成,……,根据这些规律,则第2013个图案中是由______个基础图形组成.
28.如果,,a b c 是整数,且c a b =,那么我们规定一种记号(,)a b c =,例如239=,那么记作(3,9)=2,根据以上规定,求(−2,16)=______.
29.观察一列有规律的单项式:x ,23x ,35x ,47x ,59x ⋅⋅⋅,它的第n 个单项式是______.
30.a ※b 是新规定的这样一种运算法则:a ※b =a ﹣b+2ab ,若(﹣2)※3=_____.
三、压轴题
31.如图1,已知面积为12的长方形ABCD ,一边AB 在数轴上。

点A 表示的数为—2,点B 表示的数为1,动点P 从点B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点P 运动时间为t (t>0)秒.
(1)长方形的边AD 长为 单位长度;
(2)当三角形ADP 面积为3时,求P 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多少;
(3)如图2,若动点Q 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 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与P 点出发时间相同。

那么当三角形BDQ ,三角形BPC 两者面积之差为1
2
时,直接写出运动时间t 的值.
32.已知多项式3x 6﹣2x 2﹣4的常数项为a ,次数为b .
(1)设a 与b 分别对应数轴上的点A 、点B ,请直接写出a = ,b = ,并在数轴上确定点A 、点B 的位置;
(2)在(1)的条件下,点P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 向B 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
①若PA ﹣PB =6,求t 的值,并写出此时点P 所表示的数;
②若点P 从点A 出发,到达点B 后再以相同的速度返回点A ,在返回过程中,求当OP =3时,t 为何值?
33.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6,B 是数轴上在A 左侧的一点,且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10.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1)设运动时间为t (t >0)秒,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是 ,点P 表示的数是 (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2)若点P 、Q 同时出发,求:①当点P 运动多少秒时,点P 与点Q 相遇?②当点P 运动多少秒时,点P 与点Q 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
34.对于数轴上的点P ,Q ,给出如下定义:若点P 到点Q 的距离为d(d≥0),则称d 为点P 到点Q 的d 追随值,记作d[PQ].例如,在数轴上点P 表示的数是2,点Q 表示的数是5,则点P 到点Q 的d 追随值为d[PQ]=3. 问题解决:
(1)点M ,N 都在数轴上,点M 表示的数是1,且点N 到点M 的d 追随值d[MN]=a(a≥0),则点N 表示的数是_____(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
(2)如图,点C 表示的数是1,在数轴上有两个动点A ,B 都沿着正方向同时移动,其中A 点的速度为每秒3个单位,B 点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点A 从点C 出发,点B 表示的数是b ,设运动时间为t(t>0).
①当b=4时,问t 为何值时,点A 到点B 的d 追随值d[AB]=2; ②若0<t≤3时,点A 到点B 的d 追随值d[AB]≤6,求b 的取值范围.
35.如图,P 是定长线段AB 上一点,C 、D 两点分别从P 、B 出发以1cm /s 、2cm /s 的速度沿直线AB 向左运动(C 在线段AP 上,D 在线段BP 上)
(1)若C 、D 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 =2AC ,请说明P 点在线段AB 上的位置:
(2)在(1)的条件下,Q 是直线AB 上一点,且AQ ﹣BQ =PQ ,求
PQ
AB
的值.
(3)在(1)的条件下,若C 、D 运动5秒后,恰好有1
CD AB 2
=
,此时C 点停止运动,D 点继续运动(D 点在线段PB 上),M 、N 分别是CD 、PD 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 ﹣PN 的值不变;②MN
AB
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
36.如图,12cm AB =,点C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2BC AC =.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
3cm /s 的速度向右运动,到达点B 后立即返回,以3cm /s 的速度向左运动;动点Q 从
点C出发,以1cm/s的速度向右运动. 设它们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s t. 当点P与点Q 、两点停止运动.
第二次重合时,P Q
(1)求AC,BC;
=;
(2)当t为何值时,AP PQ
(3)当t为何值时,P与Q第一次相遇;
PQ=.
(4)当t为何值时,1cm
37.如图:在数轴上A点表示数a,B点示数b,C点表示数c,b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c满足|a+2|+(c-7)2=0.
(1)a=______,b=______,c=______;
(2)若将数轴折叠,使得A点与C点重合,则点B与数______表示的点重合;
(3)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t秒钟过后,若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点A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C,点B与点C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则AB=______,AC=______,BC=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4)直接写出点B为AC中点时的t的值.
38.如图,已知线段AB=12cm,点C为AB上的一个动点,点D、E分别是AC和BC的中点.
(1)若AC=4cm,求DE的长;
(2)试利用“字母代替数”的方法,说明不论AC取何值(不超过12cm),DE的长不变;(3)知识迁移:如图②,已知∠AOB=α,过点O画射线OC,使∠AOB:∠BOC=3:1若OD、OE分别平分∠AOC和∠BOC,试探究∠DOE与∠AOB的数量关系.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实数-3,x ,3,y 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分别为M 、N 、P 、Q , ∴原点在点P 与N 之间,
∴这四个数中绝对值最小的数对应的点是点N . 故选B .
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把x 等于2代入代数式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解:
根据题意可得: 把2x =代入
(1)
2
x x -中得: (1)21
==122x x -⨯,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代入求值问题,解题关键就是把x 的值代入进去即可.
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首先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将原代数式化简,再将所求代数式化成用(a+b )与ab 表示的形式,然后把已知代入即可求解. 【详解】
解:∵(5ab+4a+7b )+(3a-4ab ) =5ab+4a+7b+3a-4ab =ab+7a+7b =ab+7(a+b ) ∴当a+b=7,ab=10时 原式=10+7×7=59.
故选B .
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设女生x 人,男生就有(30-x )人,再表示出男、女生各种树的棵数,根据题中等量关系式:男生种树棵数+女生种树棵数=72棵,列方程解答即可. 【详解】 设女生x 人, ∵共有学生30名, ∴男生有(30-x )名,
∵女生每人种2棵,男生每人种3棵, ∴女生种树2x 棵,男生植树3(30-x )棵, ∵共种树72棵, ∴2x+3(30-x)=72,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正确找准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解题关键.
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分别利用公式法以及提取公因式法对各选项分解因式得出答案. 【详解】
解:A 、21x +无法分解因式,故此选项错误; B 、()am an a m n +=+,故此选项错误; C 、244m m +-无法分解因式,故此选项错误; D 、2
2(2)(1)a
a a a --=-+,正确;
故选:D .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公式法以及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正确应用乘法公式是解题关键.
6.B
解析:B 【解析】 【分析】
甲车平均速度为4x 千米/小时,则乙车平均速度为5x 千米/小时,根据两车同时从A 地出发到B 地,乙车比甲车早到30分钟,列出方程即可得. 【详解】
甲车平均速度为4x 千米/小时,则乙车平均速度为5x 千米/小时,由题意得
1604x -1605x =1
2,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应用,弄清题意,找准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7.A
解析:A 【解析】 【分析】
根据图形可以发现点的变化规律,从而可以得到点2014P 落在哪条射线上. 【详解】 解:由图可得,
1P 到5P 顺时针,5P 到9P 逆时针,
()2014182515-÷=⋯,
∴点2014P 落在OA 上,
故选A . 【点睛】
本题考查图形的变化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
8.A
解析:A 【解析】 【分析】
由已知可得3b ﹣6a+5=-3(2a ﹣b )+5,把2a ﹣b =3代入即可. 【详解】
3b ﹣6a+5=-3(2a ﹣b )+5=-9+5=-4. 故选:A 【点睛】
利用乘法分配律,将代数式变形.
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直接利用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进而判断得出答案. 【详解】
解:A 选项为该立体图形的俯视图,不合题意;
B 选项为该立体图形的主视图,不合题意;
C 选项不是如图立体图形的视图,符合题意;
D 选项为该立体图形的左视图,不合题意. 故选:C .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正确掌握观察角度是解题关键.
10.A
解析:A 【解析】 【分析】
根据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特征判断即可. 【详解】 ∵5>0,3>0,
∴点()5,3M 在第一象限.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特征.第一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为(+,+),第二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为(-,+),第三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为(-,-),第四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为(+,-),x 轴上的点纵坐标为0,y 轴上的点横坐标为0.
11.C
解析:C 【解析】
根据倒数的定义可知. 解:3的倒数是

主要考查倒数的定义,要求熟练掌握.需要注意的是:
倒数的性质:负数的倒数还是负数,正数的倒数是正数,0没有倒数. 倒数的定义:若两个数的乘积是1,我们就称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1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利用相反数的性质列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即可得到x 的值. 【详解】
解:根据题意得:3x ﹣9﹣3=0, 解得:x =4, 故选:B . 【点睛】
此题考查了相反数的性质及解一元一次方程,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13.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直接根据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即可求出这个数.
【详解】
解:如果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是6,那么这个数一定是6
-或6.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绝对值的知识,注意绝对值的性质: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14.A
解析:A
【解析】
要把原方程变形化简,去分母得:2ax=3x﹣(x﹣6),去括号得:2ax=2x+6,移项,合
并得,x=
3
1
a-
,因为无解,所以a﹣1=0,即a=1.
故选A.
点睛:此类方程要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后,清楚什么时候是无解,然后再求字母的取值.1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根据MN=CM+CN=1
2
AC+
1
2
CB=
1
2
(AC+BC)=
1
2
AB即可求解.
【详解】
解:∵M、N分别是AC、BC的中点,
∴CM=1
2
AC,CN=
1
2
BC,
∴MN=CM+CN=1
2
AC+
1
2
BC=
1
2
(AC+BC)=
1
2
AB=4.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线段中点的性质,找到MC与AC,CN与CB关系,是本题的关键二、填空题
16.【解析】
【分析】
设这个角度的度数为x度,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即可求解.
设这个角度的度数为x度,依题意得90-x=
解得x=67.5
故填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角度的求解,解题的关键是
解析:67.5
【解析】
【分析】
设这个角度的度数为x度,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即可求解.【详解】
设这个角度的度数为x度,依题意得90-x=1 3 x
解得x=67.5
故填67.5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角度的求解,解题的关键是熟知补角的性质.
17.80°
【解析】
【分析】
由轴对称的性质可得∠B′OG=∠BOG,再结合已知条件即可解答.【详解】
解: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得:∠B′OG=∠BOG
又∠AOB′=20°,可得∠B′OG+∠BOG=
解析:80°
【解析】
【分析】
由轴对称的性质可得∠B′OG=∠BOG,再结合已知条件即可解答.
【详解】
解: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得:∠B′OG=∠BOG
又∠AOB′=20°,可得∠B′OG+∠BOG=160°
∴∠BOG=1
2
×160°=80°.
故答案为80°.
【点睛】
本题考查轴对称的性质,理解轴对称性质以及掌握数形结合思想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解析】
先根据AB=4,BC=2AB求出BC的长,故可得出AC的长,再根据D是AC 的中点求出AD的长度,由BD=AD﹣AB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解:∵AB=4,BC=2AB,
∴B
解析:【解析】
【分析】
先根据AB=4,BC=2AB求出BC的长,故可得出AC的长,再根据D是AC的中点求出AD 的长度,由BD=AD﹣AB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解:∵AB=4,BC=2AB,
∴BC=8.
∴AC=AB+BC=12.
∵D是AC的中点,
∴AD=1
2
AC=6.
∴BD=AD﹣AB=6﹣4=2.
故答案为:2.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两点间的距离,熟知各线段之间的和、差及倍数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9.1
【解析】
【分析】
把x=2代入转换成含有a的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即可得
【详解】
由题意可知2×(a+1)−4a=0
∴2a+2−4a=0
∴2a=2
∴a=1
故本题答案应为:1
【点睛】

解析:1
【解析】
【分析】
把x=2代入转换成含有a的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即可得
由题意可知2×(a+1)−4a=0
∴2a+2−4a=0
∴2a=2
∴a=1
故本题答案应为:1
【点睛】
解一元一次方程是本题的考点,熟练掌握其解法是解题的关键
20.答案不唯一,如:
【解析】
【分析】
无理数是指无限不循环小数,根据定义和实数的大小比较法则写出一个即可.【详解】
一个比4大的无理数如.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考查了估算无理数的大小,实数的
解析:
【解析】
【分析】
无理数是指无限不循环小数,根据定义和实数的大小比较法则写出一个即可.
【详解】
一个比4

【点睛】
本题考查了估算无理数的大小,实数的大小比较的应用,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是解此题的关键,此题是一道开放型的题目,答案不唯一.
21.60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平分线的性质的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是将两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因为BP平分,所以只要求的度数即可.
【详解】
解:,,

平分,

故答案为60. 【点睛】
解析:60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平分线的性质的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是将两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因为BP 平分ABD ∠ ,所以只要求ABD ∠ 的度数即可.
【详解】
解:ABC 90∠=,CBD 30∠=,
ABD 120∠∴=,
BP 平分ABD ∠,
ABP 60∠∴=.
故答案为60.
【点睛】
角平分线的性质是将两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角平分线的性质在求角中经常用到. 22.2+
【解析】
【分析】
先求出点A 、B 之间的距离,再根据点B 、C 到点A 的距离相等,即可解答.
【详解】
∵数轴上点A ,B 表示的数分别是1,–,
∴AB=1–(–)=1+,
则点C 表示的数为1+1+
解析:2+2
【解析】
【分析】
先求出点A 、B 之间的距离,再根据点B 、C 到点A 的距离相等,即可解答.
【详解】
∵数轴上点A ,B 表示的数分别是1,–2,
∴AB=1–(–2)=1+2,
则点C 表示的数为1+1+2=2+2,
故答案为2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与数轴的对应关系,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也利用了
数形结合的思想.
23.(4n+1)
【解析】
【分析】
由已知图形得出每增加一个五边形就多4根火柴棒,据此可得答案.
【详解】
∵图①中火柴数量为5=1+4×1,
图②中火柴数量为9=1+4×2,
图③中火柴数量为13=
解析:(4n+1)
【解析】
【分析】
由已知图形得出每增加一个五边形就多4根火柴棒,据此可得答案.
【详解】
∵图①中火柴数量为5=1+4×1,
图②中火柴数量为9=1+4×2,
图③中火柴数量为13=1+4×3,
……
∴摆第n个图案需要火柴棒(4n+1)根,
故答案为(4n+1).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图形的变化规律,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已知图形得出每增加一个五边形就多4根火柴棒.
24.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解析】
【分析】
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解析即可.
【详解】
建筑工人砌墙时,经常在两个墙脚的位置分别插一根木桩,然后拉一条直的参照线,这种做法用几何知识解释应是:两点确定一条直
解析: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解析】
【分析】
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解析即可.
【详解】
建筑工人砌墙时,经常在两个墙脚的位置分别插一根木桩,然后拉一条直的参照线,这种做法用几何知识解释应是: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故答案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点睛】
考核知识点: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理解课本基本公理即可.
25.8
【解析】
【分析】
根据二元一次方程解的定义可得2a-3b=5,继而整体代入即可求得答案. 【详解】
把代入方程2x-3y=5得
2a-3b=5,
所以2a-3b+3=5+3=8,
故答案为:8
解析:8
【解析】
【分析】
根据二元一次方程解的定义可得2a-3b=5,继而整体代入即可求得答案.
【详解】

x a
y b
=


=

代入方程2x-3y=5得
2a-3b=5,
所以2a-3b+3=5+3=8,
故答案为:8.
【点睛】
本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代数式求值,熟练掌握二元一次方程解的定义以及整体代入思想是解题的关键.
26.﹣5
【解析】
【分析】
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和加法法则可以解答本题.
【详解】
3+2×(﹣4)
=3+(﹣8)
=﹣5.
故答案为:﹣5.
【点睛】
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解析:﹣5
【分析】
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和加法法则可以解答本题.
【详解】
3+2×(﹣4)
=3+(﹣8)
=﹣5.
故答案为:﹣5.
【点睛】
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27.6040
【解析】
【分析】
根据前3个图,得出基础图形的个数规律,写出第n个图案中的基础图形个数表达式,代入2013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第1个图案中有1+3=4个基础图案,
第2个图案中有1
解析:6040
【解析】
【分析】
根据前3个图,得出基础图形的个数规律,写出第n个图案中的基础图形个数表达式,代入2013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第1个图案中有1+3=4个基础图案,
第2个图案中有1+3+3=7个基础图案,
第3个图案中有1+3+3+3=10个基础图案,
……
第n个图案中有1+3+3+3+…3=(1+3n)个基础图案,
当n=2013时,1+3n=1+3×2013=6040,
故答案为:6040.
【点睛】
本题考查图形规律问题,由前3个图案得出规律,写出第n个图案中的基础图形个数表达式是解题的关键.
28.4
【解析】
【分析】
根据题中所给的定义进行计算即可
∵32=9,记作(3,9)=2,(−2)4=16,
∴(−2,16)=4.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零指数幂,解题的关键是熟练的
解析:4
【解析】
【分析】
根据题中所给的定义进行计算即可
【详解】
∵32=9,记作(3,9)=2,(−2)4=16,
∴(−2,16)=4.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零指数幂,解题的关键是熟练的掌握零指数幂.
29.【解析】
【分析】
首先观察单项式的系数,可发现规律奇数递增,然后观察其次数,可发现规律自然数递增,即可得出第个单项式.
【详解】
单项式系数分别是1、3、5、7、9……,第个单项式的系数是;

解析:()21n
n x - 【解析】
【分析】
首先观察单项式的系数,可发现规律奇数递增,然后观察其次数,可发现规律自然数递增,即可得出第n 个单项式.
【详解】
单项式系数分别是1、3、5、7、9……,第n 个单项式的系数是21n -;
单项式的次数分别是1、2、3、4、5……,第n 个单项式的次数是n ;
第n 个单项式是()21n
n x -; 故答案为()21n
n x -.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根据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探索规律,熟练掌握,即可解题.
30.-17
【分析】
根据题中的新定义将所求式子化为算式-2-3+2×(-2)×3,计算即可得到结果.【详解】
∵a※b=a﹣b+2ab,
∴(﹣2)※3
=﹣2﹣3+2×(﹣2)×3
=﹣
解析:-17
【解析】
【分析】
根据题中的新定义将所求式子化为算式-2-3+2×(-2)×3,计算即可得到结果.
【详解】
∵a※b=a﹣b+2ab,
∴(﹣2)※3
=﹣2﹣3+2×(﹣2)×3
=﹣2﹣3﹣12
=﹣17.
故答案为:﹣17.
【点睛】
此题考查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属于新定义题型,弄清题中的新定义是解本题的关键.三、压轴题
31.(1)4;(2)-3.5或-0.5;(3)t的值为11
16

13
16

13
8

11
8

【解析】
【分析】
(1)先求出AB的长,由长方形ABCD的面积为12,即可求出AD的长;
(2)由三角形ADP面积为3,求出AP的长,然后分两种情况讨论:①点P在点A的左边;②点P在点A的右边.
(3)分两种情况讨论:①若Q在B的左边,则BQ= 3-3t.由|S△BDQ-S△BPC |=1
2
,解方程
即可;②若Q在B的右边,则BQ= 3t-3.由|S△BDQ-S△BPC |=1
2
,解方程即可.
【详解】
(1)AB=1-(-2)=3.
∵长方形ABCD的面积为12,∴AB×AD=12,∴AD=12÷3=4.故答案为:4.
(2)三角形ADP 面积为:12AP •AD =12AP ×4=3, 解得:AP =1.5, 点P 在点A 的左边:-2-1.5=-3.5,P 点在数轴上表示-3.5;
点P 在点A 的右边:-2+1.5=-0.5,P 点在数轴上表示-0.5.
综上所述:P 点在数轴上表示-3.5或-0.5.
(3)分两种情况讨论:①若Q 在B 的左边,则BQ =AB -AQ =3-3t .
S △BDQ =12BQ •AD =1(33)42t -⨯=66t -,S △BPC =12BP •AD =142
t ⨯=2t , 1(66)22
t t --=,680.5t -=±,解得:t =1316或1116; ②若Q 在B 的右边,则BQ =AQ -AB =3t -3.
S △BDQ =12BQ •AD =1(33)42t -⨯=66t -,S △BPC =12BP •AD =142
t ⨯=2t , 1(66)22
t t --=,460.5t -=±,解得:t =138或118. 综上所述:t 的值为1116、1316、138或118
.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32.(1)﹣4,6;(2)①4;②
1319,22
或 【解析】
【分析】
(1)根据多项式的常数项与次数的定义分别求出a ,b 的值,然后在数轴上表示即可; (2)①根据PA ﹣PB =6列出关于t 的方程,解方程求出t 的值,进而得到点P 所表示的数;②在返回过程中,当OP =3时,分两种情况:(Ⅰ)P 在原点右边;(Ⅱ)P 在原点左边.分别求出点P 运动的路程,再除以速度即可.
【详解】
(1)∵多项式3x 6﹣2x 2﹣4的常数项为a ,次数为b ,
∴a =﹣4,b =6.
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4,6;
(2)①∵PA =2t ,AB =6﹣(﹣4)=10,
∴PB =AB ﹣PA =10﹣2t .
∵PA ﹣PB =6,
∴2t ﹣(10﹣2t )=6,解得t =4,
此时点P所表示的数为﹣4+2t=﹣4+2×4=4;
②在返回过程中,当OP=3时,分两种情况:
(Ⅰ)如果P在原点右边,那么AB+BP=10+(6﹣3)=13,t=13
2

(Ⅱ)如果P在原点左边,那么AB+BP=10+(6+3)=19,t=19
2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路程、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应用,数轴以及多项式的有关定义,理解题意利用数形结合是解题的关键.
33.(1)﹣4,6﹣5t;(2)①当点P运动5秒时,点P与点Q相遇;②当点P运动1或9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可先标出点A,然后根据B在A的左侧和它们之间的距离确定点B,由点P 从点A出发向左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匀速运动,表示出点P即可;
(2)①由于点P和Q都是向左运动,故当P追上Q时相遇,根据P比Q多走了10个单位长度列出等式,根据等式求出t的值即可得出答案;
②要分两种情况计算:第一种是点P追上点Q之前,第二种是点P追上点Q之后.
【详解】
解:(1)∵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
∴OA=6,
则OB=AB﹣OA=4,
点B在原点左边,
∴数轴上点B所表示的数为﹣4;
点P运动t秒的长度为5t,
∵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
∴P所表示的数为:6﹣5t,
故答案为﹣4,6﹣5t;
(2)①点P运动t秒时追上点Q,
根据题意得5t=10+3t,
解得t=5,
答:当点P运动5秒时,点P与点Q相遇;
②设当点P运动a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
当P不超过Q,则10+3a﹣5a=8,解得a=1;
当P超过Q,则10+3a+8=5a,解得a=9;
答:当点P运动1或9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
【点睛】
在数轴上找出点的位置并标出,结合数轴求追赶和相遇问题是本题的考点,正确运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是解题的关键,注意不要漏解.
34.(1)1+a或1-a;(2)1
2

5
2
;(3)1≤b≤7.
【解析】
【分析】
(1)根据d追随值的定义,分点N在点M左侧和点N在点M右侧两种情况,直接写出答案即可;
(2)①分点A在点B左侧和点A在点B右侧两种情况,类比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问题,根据“追及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计算即可;②
【详解】
解:(1)点N在点M右侧时,点N表示的数是1+a;
点N在点M左侧时,点N表示的数是1-a;
(2)①b=4时,AB相距3个单位,
当点A在点B左侧时,t=(3-2)÷(3-1)=1
2

当点A在点B右侧时,t=(3+2)÷(3-1)=5
2

②当点B在点A左侧或重合时,即d≤1时,随着时间的增大,d追随值会越来越大,∵0<t≤3,点A到点B的d追随值d[AB]≤6,
∴1-d+3×(3-1)≤6,
解得d≥1,
∴d=1,
当点B在点A右侧时,即d>1时,在AB重合之前,随着时间的增大,d追随值会越来越小,
∵点A到点B的d追随值d[AB]≤6,∴d≤7
∴1<d≤7,
综合两种情况,d的取值范围是1≤d≤7.
故答案为(1)1+a或1-a;(2)①1
2

5
2
;②1≤b≤7.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和动点问题.
35.(1)点P在线段AB上的1
3
处;(2)
1
3
;(3)②MN
AB
的值不变.
【解析】
【分析】
(1)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PC,再由已知条件PD=2AC求得PB=2AP,所以点P在
线段AB上的1
3
处;
(2)由题设画出图示,根据AQ-BQ=PQ求得AQ=PQ+BQ;然后求得AP=BQ,从而求得PQ 与AB的关系;
(3)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1
2
AB,从而求得CM与AB的数量关系;然后求得以AB
表示的PM与PN的值,所以MN=PN−PM=
1
12
AB.
【详解】
解:(1)由题意:BD=2PC
∵PD=2AC,
∴BD+PD=2(PC+AC),即PB=2AP.
∴点P在线段AB上的1
3
处;
(2)如图:
∵AQ-BQ=PQ,∴AQ=PQ+BQ,∵AQ=AP+PQ,∴AP=BQ,
∴PQ=1
3 AB,

1
3 PQ AB
(3)②MN
AB
的值不变.理由:如图,
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1
2 AB,
∴CM=1
4 AB,
∴PM=CM-CP=1
4
AB-5,
∵PD=2
3
AB-10,
∴PN=12
23
(AB-10)=
1
3
AB-5,
∴MN=PN-PM=
1
12
AB,
当点C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时,MN的值不变,
所以111212
AB MN AB AB ==. 【点睛】
本题考查了比较线段的长短.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
36.(1)AC=4cm, BC=8cm ;(2)当45
t =时,AP PQ =;(3)当2t =时,P 与Q 第一次相遇;(4)3519
1cm.224t PQ =当为,,时, 【解析】
【分析】
(1)由于AB=12cm ,点C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BC=2AC ,则AC+BC=3AC=AB=12cm ,依此即可求解;
(2)分别表示出AP 、PQ ,然后根据等量关系AP=PQ 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3)当P 与Q 第一次相遇时由AP AC CQ =+得到关于t 的方程,求解即可; (4)分相遇前、相遇后以及到达B 点返回后相距1cm 四种情况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
(1)AC=4cm, BC=8cm.
(2) 当AP PQ =时,AP 3t,PQ AC AP CQ 43t t ==-+=-+,
即3t 43t t =-+,解得4t 5=
. 所以当4t 5
=时,AP PQ =. (3) 当P 与Q 第一次相遇时,AP AC CQ =+,即3t 4t =+,解得t 2=.
所以当t 2=时,P 与Q 第一次相遇.
(4)()()P,Q 1cm,4t 3t 13t 4t 1+-=-+=因为点相距的路程为所以或,
35t t 22
解得或==, P B P,Q 1cm 当到达点后时立即返回,点相距的路程为,
193t 4t 1122,t 4
+++=⨯=则解得, 3519t PQ 1cm.224
所以当为,,时,= 【点睛】
此题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运用,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以及分类讨论思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7.(1)-2;1;7;(2)4;(3)3+3t ;9+5t ;6+2t ;(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