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自然地理第一章第二节等高线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等高线地形图专题
等高线地形图是地球地图部分的重点知识,是最常见的高考图。
掌握等高线的数值、弯曲、疏密、闭合,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四个重点。
先熟悉等高线的特点:
一、等高线的基本特点
等高线特点:
①同线等高: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均相等。
②同图等距:图中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相对高度均一致。
③是闭合的曲线,一般不相交,若重叠则为陡崖。
④疏缓密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⑤ 0米等高线表示海平面,一般表示海岸线。
【数值判(地形)类型】
二、等高线图中常见地形部位的判读:
等高线图中的地形部位:山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自己画图)。
山地:闭合曲线,内高外低
盆地:闭合曲线,外高内低
山脊:等高线凸向低处,中间高于两侧
山谷:等高线凸向高处,中间低于两侧
鞍部:两组表示山峰的等高线之间的区域。
(鞍部可以看作组合:两侧为谷,两侧为脊)
陡崖:若干条等高线重合
三、五种常见基本地形
1.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
(等高线稀疏)
2.丘陵:丘陵是指陆地上起伏和缓、连绵不断的高地。
海拔大约在200m~500m之间,相对高度小于100米。
3.山地:海拔在500m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
海拔高度500~1000米为低山,1000~3500米为中山,3500米以上为高山。
4.高原:海拔高度大(1 0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
(等高线中间稀疏,边缘密集)
5.盆地:海拔没有一定标准。
四周等高线较密集,数值大;中间等高线较稀疏,数值小。
6.海岸线:0米等高线表示海平面,一般表示海岸线。
扩展一:典型的等高线地貌(结合常见的地图册)
1.洪积扇:等高线呈圆弧形,并上密下疏。
2.梯田(边缘密集,中间稀疏)
3.黄土塬(顶部平坦,边缘密集)
4.喀斯特峰林:山多陡峭孤峰,山峰等高线密集且平滑,等高线稀疏处数值小。
5.新月形沙丘:等高线呈封闭新月形。
一侧陡,一侧缓,缓坡为迎风坡。
6.火山锥:等高线闭合,有规律的环状,上密下疏。
突出特点为中心海拔突然降低。
扩展二:海洋地形
海底地貌按洋底起伏的形态特征,形成的主要地形有:
大陆架:(从低潮线起向海洋方向延伸至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为止,水深200米以内);特点:深度浅,坡度缓,光照、营养物质和海洋生物丰富。
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延伸的部分(坡度大)
岛弧:大陆与洋盆的过渡地带,分布于大陆坡的前缘(弧形分布)
海沟:岛弧外缘,一般是大陆坡与洋盆的分界线。
板块消亡边界。
洋盆:海沟与洋中脊之间深度大,地壳活动相对稳定,地形较为平坦。
海岭(大洋中脊):板块生长边界,地壳运动较为活跃。
四、地形剖面图
1.地形剖面图:可直观显示出某条剖面线上地势起伏和坡度陡缓状况。
它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
剖面线主要用来表示地势起伏和坡度陡缓状况。
而在等高线图的绘制中,一般水平比例尺是采用原图的比例尺(保持不变);主要通过改变垂直比例尺,一般是原图的5~20倍,倍数越大,起伏越明显。
注意:坡度大小是固定的,垂直比例尺扩大只是视觉上坡度陡缓更明显而已,对实际坡度无法影响!
剖面图的考察知识一般不会要求学生画剖面图,考察的内容主要集中学生会结合区域分析判断剖面图,通过区域特殊剖面图分析出该区域所在位置。
2.根据剖面图确定剖面线:(重点)
其基本的思路是:
(1)观察剖面线与等高线交点中的一些关键点,如起点、中点、终点等;
(2)分析剖面线穿越的最高等高线、最低等高线与剖面图上的垂直高度是否相符,看这些点在等高线图上的高度与剖面线的高度是否相同;
(3)可粗略地观察剖面线与所经过的大的地形部位与剖面图是否一致,如穿过谷地或山脊等特殊地形区时等值线的递变规律不同。
3.各大洲的地形剖面图:
(观察地图册)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非洲等的剖面图。
熟悉运用。
五、等高线的计算及运用:
(一)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常见计算
1.陡崖高度的计算
(1)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计算陡崖或任意两点间的相对高度,一是可能求最大相对高度,二是可能求最小相对高度。
公式:(n-1)d≤H<(n+1)d (H为相对高度,d为等高距,n为重合的或两点间的等高线条数)
蝴蝶法求陡崖高度
(2)陡崖的绝对高度
a.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H大+d。
图中崖顶的绝对高度的取值范围为400米≤H顶<500米。
b.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H小-d<H底≤H小。
图中崖底的绝对高度的取值范围为0<H底≤100米。
2.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一般来说,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点之间有连续的变化的n条数值不同的等高线,等高距为d 米,则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可用下面公式求算:(n-1)d米<H<(n+1)d米。
3.坡度的大小的比较
(1)在同幅图,只要看等高线的疏密来判断。
(2)不同图中判断坡度陡缓(重难点)
4.判断闭合等高线区域内的海拔
严格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
5.判别两点间可否通视
①等高线“上密下疏”为凹形坡,可通视;等高线“上疏下密”为凸形坡,不可通视。
②由观察点向目标点划直线,直线没有被任何地物(如山脊、山顶、房屋等)所切断,表示通视良好,否则不能。
但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要求是仰视还是俯视,注意陡坡下方附近的地点可能不能通视。
小技巧:在凸坡和凹坡考察中通常是借助等高线的分布推理是否能够通视,在操作中应将其转化为立体图,按照等高线比较密集就画得比较陡,比较稀疏就画得比较平缓,从而观测可得。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规律
(1)等高线地形图与气候
①气温: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约下降6℃;阳坡热量条件好,阴坡相反;盆地不易散热,但又容易引起污染空气的滞留。
②降水:迎风坡降水量多(从山麓到山顶由少到多再到少),背风坡降水量少(由山顶向山麓逐渐递减);
(2)等高线地形图与河流
①水系特征: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常形成分水岭(山脊处等高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为分水线);山谷常有河流发育,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弯曲,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②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落差大,河流流速大,流水侵蚀作用强烈,陡崖处有时形成瀑布;河流的流量还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和所处迎风坡、背风坡有关;河流流出出口处常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
(3)等高线与生产活动
①选点
举例:上海港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1)黄浦江和长江为港口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航行、停泊空间,淡水资源丰富。
(2)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
利于筑港。
(3)依托上海市巨大的人、财、物优势。
(4)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为上海港的发
展起到了显著推动作用。
②选线
③选面
a .农业生产布局
b .工业区、居民区选址
一般选在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