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后期诗文理论之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宏道后期诗文理论之探究
第一篇:袁宏道后期诗文理论之探究
袁宏道后期诗文理论之探究
摘要:袁宏道是晚明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

以他为核心的公安派文人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力主以心为师、“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观念。

袁宏道的思想在万历二十八年发生了急遽的变化,本文具体分析了他后期诗文理论的具体内容,及其尚“淡”,尚“质”,追求浑厚蕴藉的风格。

关键词:袁宏道诗文理论浑厚蕴藉在晚明诗文革新运动中,袁宏道作为公安派的主将,以其锐利的目光、直率的语言道出文坛积弊之所在,并与之针锋相对,一扫文坛之摹拟之风。

他的诗文理论是公安派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了复古派一统天下的局面,对明代和后来文学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笔者通过对袁宏道诗文理论的研究,强烈感受到他思想转换的脉络。

作为晚明文学革新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袁宏道的诗文理论是一定的时代思潮、学术文化、自身天赋及成长经历等诸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前行的发展完善的过程,表现为中郎由任性狂傲到淡定自适。

在这一过程中,中郎始终坚守“自由”和“真”的信念,用充满才情之笔,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一、倡“淡”
万历二十九年之前,中郎受王学左派和禅宗影响颇深,又直接继承李贽的“童心说”,在诗文理论上大力推行“性灵说”。

对于他这一时期的作为,钱谦益曾评价说:“机锋侧出,矫枉过正,于是狂瞽交扇,鄙俚公行,雅故灭裂,风华扫地。

”[1]在生命的后期,中郎深入、系统地研读了大量唐宋著作。

他通过研读宋代诗文,特别是批点欧阳修、苏轼的文章,一方面为自己的诗文改革理论找到依据;另一方面也感到自己以往的文学创作过于粗率。

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和自身心境的转变,中郎开始反省以往的矫枉之论。

在悼念同是公安派的好友江盈科的文中,他说:
进之才俊逸爽朗,务为新切,嘉、隆以来所称大家者,未见其比。

但其中尚有矫枉之过,为薄俗所检点者。

往时曾欲与进之言,而竟未及,是余之不忠也。

然余所病,正与进之同证。

[2] 同时在阅读了大量宋朝大家作品的基础上,他感到自己以往的诗多刻露之病,对于自己盲目的反对复古多有内疚之情。

“近日始学读书,尽心观欧
九、老苏、曾子固、陈同甫、陆务观诸公文集,每读一篇,心悸口,自以为未尝识字。

”心态日趋沉稳平静,文风也在发生转变。

小修在描述中郎文风转变时说:“盖自花源以后诗,字字鲜活,语语生动,新而老,奇而正,又进一格矣。

” 他秉承性灵,但已由前期的矫枉趋于平淡,不再强调自我感情的真、直率是诗歌精神所在,而以“淡”为诗歌的完美状态。

在写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的《叙呙氏家绳集》中,中郎明确而具体地提出了“淡”:
苏子瞻酷嗜陶令诗,贵其淡而适也。

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

浓者不复薄,甘者不复辛,唯淡也无不可造;无不可造,是文之真变态也。

风值水而漪生,日薄山而岚出,虽有顾、吴,不能设色也,淡之至也。

元亮以之。

东野、长江欲以人力取淡,刻露之极,遂成寒瘦。

香山之率也,玉局之放也,而一累于理,一累于学,故皆望岫焉而却,其才非不至也,非淡之本色也。

[3] 中郎以苏轼的话来阐述“淡”。

苏轼曾云:“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

”[4]他认为陶渊明、柳宗元的诗歌于淡泊中寄托着韵味,冲淡宁静,浑然天成。

中郎将“淡”的审美范畴扩展到性灵说之中,认为“淡”是诗文的真性灵,而不再将直率、狂放之真作为性灵的精髓。

淡与真都出于自然,真只是自然的不加修饰、缺少内涵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激情的衍化,表现出率真疏狂的风格特征;而淡是自然有所沉淀、有所提炼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激情的蜕变,表现出物我相融、平和的风格特征。

对于如何才能求得淡,中郎认为它是不可造,又无不可造的,不可以强求,而应该顺其自然。

淡是不加修饰的,与真、自然相联系而生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淡”与其说是中郎所追求的一种文学风格,不如说是他所追求的最高的一种
审美理想。

因为淡之不可强求,中郎感慨说:“往只以精猛为工课,今始知任运亦工课。

精猛是热闹,任运是冷淡,人情走热闹则易,走冷淡则难,此道之所以愈求愈远也。


中郎还认为具备理想的人格才可能达到“淡”的诗文创作境界。

他继承了庄子论“淡”的观点,追求一种自然而恬淡的意境。

庄子曾说:“淡而无极而众美从之。

”庄子认为“淡”是由自然派生出来的,是朴素的、恬淡的。

中郎之“淡”也是企慕一种自然闲淡的境界,向往一种闲淡的生活。

只有心境平和、恬淡,才能创作出真正“淡”之作品:“(遂溪)公以身为陶,故信心而言,皆东篱也。

” 在晚年生活中,中郎本人即是如此。

他超越了世俗生活,安居柳浪馆,看山光水色,与友泛游,读书念佛,寻求一种“韵”之理想人格:大都士之有韵者,理必入微,而理又不可以得韵。

故叫跳反掷者,稚子之韵也;嘻笑怒骂者,醉人之韵也。

醉者无心,稚子亦无心,无心故理无所托,而自然之韵出焉。

由斯以观,理者是非之窟宅,而韵者大解脱之场也。

[5] 中郎认为无论做人还是作文,都应表里如一,以身为陶,以韵为理想人格,才能在诗文创作中真正达到“淡”。

二、尚“质”
中郎于《行素园存稿引》中在前期强调“真”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更加注重内在特质,真正从新的角度对“真”加以变通。

他云:物之传者必以质,文之不传,非曰不工,质不至也。

树之不实,非无花叶也;人之不泽,非无肤发也,文章亦尔。

行世者必真,悦俗者必媚,真久必见,媚久必厌,自然之理也。

故今之人所刻画而求肖者,古人皆厌离而思去之。

古之为文者,刊华而求质,敝精神而学之,唯恐真之不极也。

博学而详说,吾已大其蓄矣,然犹未能会诸心也。

久而胸中涣然,若有所释焉,如醉之忽醒,而涨水之思
决也。

虽然,试诸手犹若掣也。

一变而去辞,再变而去理,三变而吾为文之意忽尽,如水之极于淡,而芭蕉之极于空,机境偶触,文忽生焉。

[6] 他认为文章仍然应该表现作者的真感情,但又不能仅仅满足于“真”,而应该有“质”。

中郎的“质”与孔子所讲的“文质彬彬”的“质”、荀子所讲的“情者,性之质也”的“质”是同一个含
义,指的是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不仅仅是文风的朴素自然。

如果说真文的生成是性灵的抒发,那么有质之文则需要创作者不仅有一个真诚的心灵,更要有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功底。

中郎将“质之至”作为诗文的最高目标,质之文要求创作者有真实的情感,又要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艺术修养。

只有这样,灵感与积累碰撞出的火花才是最绚烂的。

中郎论“质”,又有怎样的含义呢?首先,“质”是作品成为好作品、长期流传下去的必然要求。

“物之传者必以质,文之不传,非曰不工,质不至也。

”他以“物”来作比喻,说明只有好的内容、好的思想才能使得一部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淘洗,才能使后人喜爱并保存它。

其次,“质”的精神内核是“真”,“质”是“真”之文所显现出来的自然、纯朴并有内涵的美学风格。

没有“真”的“质”是无根之水,无法持久地流淌;没有“质”的“真”如冬天的树简单苍白,无法让人感到赏心悦目。

“行世者必真,悦俗者必媚,真久必见,媚久必厌,自然之理也。

”最后,达到“质”的完美境界是经过学识的积淀,去除浮华的表面装饰,最终触机而发的过程。

最初在生活和学识的积累方面,“博学而详说,吾已大其蓄矣,然犹未能会诸心也。

久而胸中涣然。

若有所释焉,如醉之忽醒,而涨水之思决也”。

积累到一定境界,作文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

当作文如庖丁解牛般文字自心中自然流泻而出,那么创作出来的文章就是至文。

“古之人不自以为文也,曰是质之至焉者矣。

大都人之愈深,则其言愈质,言之愈质,则其传愈远。


中郎的尚“质”之论表现了他后期的美学追求,显示了与前期诗文理论不同的追求。

中郎之“质”是含蓄、有所蕴藉的,不再追求前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的创作风格;中郎之“质”又是在博学多识的基础上达到的,而不再出自于赤子之心。

从中郎论“质”可以看出他受儒学影响较深。

儒家要求作文应该“文质彬彬”,质与文要配合适当,相得益彰。

在中郎的诗文理论发展的过程中,“质”的提出使内容与形式、感性与理性完美结合起来,使中郎的诗文理论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成熟。

三、追求浑厚蕴藉
随着中郎学术思想渐趋稳实,早年的锐气逐渐消退,诗文也在发生着变化。

中郎在晚年悔悟狂禅、注重禅净双修,这种稳实的学风影响到诗文创作方面就是变疏狂轻灵为含蓄蕴藉。

小修在《中郎先生全集序》中曾形象地表述中郎的这一变化:
况学以年变,笔随岁老。

故自《破砚》以后,无一字无来历,无一语不生动,无一篇不警策,健若没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其中有摩诘,有杜陵,有韩昌黎,有长吉,有元、白,而又自有中郎。

意有所喜,笔与之会,合众乐以成元音,控八河而无异味,真天授,非人力也。

[7] 这段话道出了中郎晚年诗文风格的转变和诗文追求内蕴的事实。

小修说中郎“无一字不无来历”,虽然言之太过,但中郎注重字句的锤炼、诗文意境的深厚却是事实。

中郎自己也对以前作品的刻露直白非常不满,而开始变俚俗为雅致,变直露为蕴藉:“常云我近日始稍进,觉往时大披露,少蕴藉。


他后期作品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上都和前期不同,内容上多为隐居生活和山水题材,而语言平淡清丽,呈现出清新宁静的蕴藉风格。

在诗歌风格方面,后期的作品少了些锐气,多了些平允中和,和对生死命运的无奈。

这在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邺城道》:何处魏离宫,荒烟断苇中。

猎蹄晴卷雪,高隼怒盘风。

苑古梧桐秃,墙崩枸杞红。

空台与流水,想象旧廉栊。

[8] 这首诗是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中郎作于赴京途中。

意境幽远,遣词凝练。

他以荒烟断苇、猎蹄卷雪、高隼盘风、梧桐秃、枸杞红这组意象表现了旧时宫阙颓败的景象,最后点出作者的感叹,情景深远,结构严谨。

他也有些后期的作品简洁、清新,如《王郡丞邀饮阳和楼》:青天一碧翠遮空,浪卷云奔夕照中。

郭外荷花三十里,清香散作满城风。

[9] 诗中描写诗人与王郡臣畅饮于阳和楼,语言简洁,表现出一种安
静闲逸的情怀。

同样是描写山水风光的诗歌,这首诗无论在语言的娴熟,还是意境的深厚,都比前期的作品圆熟。

概而言之,在袁宏道生命的后期,生活的变故和思想的转向,使得颂经礼佛、游山读书成为他生活的主要内容。

而在生活方式上,他
有意效仿陶渊明,隐居山林,过着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

对自我意识的刻意压制和生活环境的详和安静,使得他的内心世界逐渐平和,并逐步向传统回归。

中郎后期文学革新思想的变化,是与其为学主张、人生态度、为文风格的变化紧密相连的。

变化的内容主要是对过去矫枉之论的纠正,但其“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基本原则没有改变,反对复古主义的决心没有改变,对“真诗”、“真文”之美的追求也没有改变。

注释:
[1]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67页。

[2][3][5][6][7][8][9]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伯修》,《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4]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评韩柳诗》,《苏轼文集》(卷六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09-2110页。

第二篇:袁宏道散文
爱我荆楚、健康成长”演讲稿
因为有爱情更浓
清晨,当你美梦醒来,鸟语花香,晨练的人群欢歌笑语;傍晚,当你倚窗而立,灯火珊斓,一派祥和安宁景象;空中俯瞰,湖泊星罗棋布,林木葱郁茂盛,楼宇鳞次栉比;穿行城中,工厂机器轰鸣,学校琅琅书声,车水马龙,穿流不息,一派繁荣和谐盛况……
是啊!有谁会不向往这样美好的都市生活?又有谁不仰慕大城市的现代气
息?潜江,具有几千年文明发展史的现代新城,河网纵横交织,林木葱郁茂盛,荷花万里飘香,人物享誉海内外。

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见证着她的历史,奔腾不息的东荆河书写着她的恢宏,龙湾古章华台遗址诠释着她的文化……
我爱你,潜江!
静静的森林是小鸟的家,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清清的河水是蝌蚪的家,美丽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我爱我家,我爱它的美丽,我爱它的和谐。

碧海蓝天,让我们触
摸壮丽;莺飞草长,让我们体味斑斓。

为了家的美丽,为了家的和谐,有人挥洒着汗水,有人奉献着青春,有人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长江大学的何东旭、方招、陈及时,短暂的生命却书写了永恒的青春!
美丽的自然带来美丽的心境,美丽的心境创造美好的生活。

自然是我们的,我们是自然的,让我们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捍卫我们的家园!
我爱你,地球家园!
读书是快乐的,我们在书中健康地成长。

当我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静静地坐在书桌前,书会娓娓动听地向我讲述故事,讲述道理。

于是,翻不上几页,我就会忘却自己,翩翩飞进书的世界里。

读着这些书,内心时而如泉水在山谷轻淌,时而如骏马在草原奔腾。

我知道,那是心灵和作品的共鸣。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读书让我成为了一个幸福的人:读《雷锋日记》,我知道助人乃快乐之本;读《大地的儿子——周恩来》,我明白读书是为了祖国。

我和冰心奶奶一起去感受人世间无私的母爱;和法布尔一起去探索昆虫世界的奥妙;和《健康成长》一起走进青少年朋友的心灵……每次与古今中外人物一起神交畅游,我就深深地感到读书的乐趣。

我爱你,书籍!
当清晨的阳光缕缕射向田间的幼苗时,春天来了;当路边的枫叶再一次吹动悬挂的风铃时,秋天来了;当我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时,亲情来了;尤其是你,我的父亲,一本意蕴深厚,永远读不完的故事!
每天回到家的你总是疲惫不堪,很是狼狈,偶尔带瓶啤酒也会被我指责的毫无心情去喝酒,你总是说解乏,解乏,我就不明白怎么就这么乏?心里默默的想,干一天活也不用这么邀功吧,我还学一天习呢,找谁说去啊!终于有一天,我目睹了一切——
我和妈妈给你送饭时,只见你拼命地举着板子,举到要3米高的地方,然后用气泵打进去,为了多挣点钱,你没有请人帮忙,因为你面对一家三口的生活、一个中学生的浪费,无可奈何!你只有拼命的干,努力的挣钱,才能养活的起我这个不孝顺、爱慕虚荣、任性的女儿!这时,你回头了,看到的是你灰头土脸的面容、唇干得裂缝的嘴、
粗糙的可以和石头相比的手……爸爸,女儿何德何能啊!对自己好一点,行吗?
我爱你,父亲!
因为有爱,我更喜欢幸福宜居城市——潜江;因为有爱,我更喜欢和谐美丽家园——地球;因为有爱,我更喜欢心心相印的朋友——书籍;因为有爱,我更喜欢勤劳善良的——父亲!
谢谢大家!
第三篇:袁宏道《西湖》教案(本站推荐)
袁宏道《西湖》教案
一、导入新课
俗语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之美又以西湖为最,有诗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西湖的文章,仔细品味西湖的美。

二、简介作者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湖北公安县)人。

他.与其兄宗道、弟中道都是晚明反复古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称“三袁”。

他主张文学创作要“独扦性灵,不拘格套”,作品语言清新明快,有《锦帆集》、《解脱集》、《瓶花斋集》等。

三、分析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并用多媒体设备打出生字词,学生在书中画记。

①突兀:高耸的样子。

②棹:船桨。

这里作动词用,划船③勒:抑制。

④相次:一个接一个地。

次:按顺序排列。

⑤发:打开、开掘,引申为“花开”。

⑥数:屡次。

⑦去:离开。

⑧弥漫:满,遍。

⑨歌吹:唱歌奏乐。

这里是说歌妓很多。

吹,管乐器的演奏。

⑩罗纨:精细的织品。

这里指富贵人家的装束。

⑩艳冶:美丽,妖艳。

⑩染翠:变成绿色。

⑩岚:山气。

⑩设色:用颜色描画。

⑩夕舂:夕阳。

⑩尤:更。

⑩目酣:形容非常爱看。

酣,喝足了酒。

⑩花态柳情,山容水意: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

意思是一切景物。

2.学生自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试着翻译。

3.教师答疑。

四、理解课文内容安排
打开多媒体,展示画片。

1.学生根据画面了解作者游踪。

“西湖一”:武林门一保叔塔一昭庆寺一西湖“西湖二”:断桥—苏堤(全在湖上)指名学生在文中找出写景部分与画面一致的语句,并齐读这些语句。

这一过程可灵活安排,主要使学生对西湖有更形象的认识。

五、作业
教学建议
一、课文主旨
《西湖游记二则》是明代袁宏道的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章主要采用了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高雅的志趣。

二、结构内容
《西湖一》全文共5句。

第一层(第1句)写作者出杭州武林门西行游览西湖。

第二层(2—4句)写游西湖所见及内心感受。

第三层(第5句)补充交代此行是作者第一次游西湖及游览时间。

《西湖二》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写西湖景色最盛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下,一日之内最盛美的则是晨雾,是晚岚。

第二段:写西湖苏堤上绿柳红花,游人如织的繁盛华艳的景象。

第三段:暗讽杭州人不会欣赏西湖美景,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庸人的嘲谑。

三、写作特点1.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寓情于景、寓思想于景物描写之中。

2.多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使文章语句艳丽多姿。

3.运用典故,丰富了文章内容
四、关于引导学生诵读课文的教学建议
本文是文情并茂的山水小品,文辞清丽简洁,内容意趣盎然,非常适合诵读,因此将诵读作为自读的第一个步骤。

其要点是通过诵读
活动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受到感染。

具体操作程序如下:①进入情境。

诵读之前,教师先向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如本文作者袁宏道的生平,文章的写作背景,西湖的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等等,以激发学生兴趣,进人课文学习的情境,从而为诵读活动酝酿情感,作好准备。

②诵读感知。

在这个步骤中,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诵读课文,对作品的内容获得初步的感知。

本文描写了秀美如画的西湖风景,表达了作者轻松喜悦的心情和高雅的情趣,诵读时要指导学生用心体会,读出感情。

为了增强诵读感知的效果,可采用形式多样的诵读方式,如低声吟诵、表情朗诵、分组朗读、随机(VCD、计算机)跟读等。

③诵读评估。

诵读结束,师生就诵读情况进行交流,作出简要评价。

如,诵读是否正确流畅,对语调、语速的处理是否恰当,对课文的感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评估既可以由教师评述,也可以由学生互评,个人自评。

五、关于引导学生鉴赏阅读的教学建议
鉴赏是本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中要注意通过分析比较,品读出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文化内涵,以获得审美的愉悦,并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文作者袁宏道是用自己的心来感受西湖之美的,他笔下的西湖如同青春靓丽、婀娜多姿的少女,富有鲜活的生命力和灵性。

鉴赏本文如果没有个体生活体验的融入,没有联想和想像的参与,将是苍白无效的。

因此,教学中首先要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驱遣丰富的想像。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或者口头言语,调动起学生的情趣,使学生‘投身处地”地体验描写的对象,以增强鉴赏的效果。

其次,鉴赏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

学习本文可以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作比较,认识两篇诗文的异同;还可以与晚明小品作家张岱的《西湖七月半》相比较,从而拓展阅读视野,提高欣赏修养。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西湖一
一、导入新课
杭州西湖,是我国优美的名胜之一。

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笔墨来赞美它。

宋朝苏东坡《饮湖上初晴雨后》中谈到西湖的两句诗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今天,我们学习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写的《西湖游记二则》,看看作者是怎样独具慧眼,描绘西湖胜景的。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人。

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作品有《锦帆集》《解脱集》《瓶花斋集》等。

(2)写作背景:袁宏道于万历二十三年二月由京师至江苏吴县任县令,虽颇有政绩,但却感到“性与俗违,官非其器”,羡慕陶潜“归去来兮”,万历二十五年春被准解官,此时恰如游鳞纵壑,大有“无官一身轻”的解脱之感,是年辞官后自春至夏,乃畅游惠山、西湖、五泄、天目等东南山水名胜,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寄托其追求自由的心灵,欣赏造化之奇妙。

将其所见所感形诸笔墨。

其中描叙杭州西湖山水风光的散文即十六篇之多。

三、阅读分析
分析欣赏《西湖一》,品味其重点词、句。

1.再次请学生朗读课文。

2.重点词语理解:
突兀:高耸的样子。

棹zhào:划船。

娥: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

颊jiá:面颊。

这是说桃花艳丽如少女的颜面。

3.分析课文,品味语句。

①中哪句话写出了作者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讨论后回答)为什么?
答:“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因为作者初至杭州,最为心往神驰的是西湖。

作者渴慕已久的是一睹西子芳容以解相思之苦。

这种感情蓄积已久,其发必速,故游记开篇不容许多笔墨交待,一落笔就直抒性灵:保叔塔为西湖北侧门户,塔身挺秀,卓立山巅,未近西湖而先人眼帘,本也是一处胜景,但作者仅以“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一笔带过,是因为他心不在焉,“已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