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阳明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4 / 3艺林漫谈
87
漫步阳明镇
◆胡明晓(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
春寒料峭,漫步在和平县城东山岭,我与好友第一次到访阳明镇,自有一些新奇之感。
这里是粤东北部——位于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中部的一座小镇——阳明镇。
史书中的王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今属宁波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名守仁,亦称王守仁。
既是浙江余姚人,那他与此地有何渊源呢?
沿着镇中心的阳明公园,拾阶而上,谜团渐解。
据历史记载,明正德十一年,在闽粤两省交界之处,漳州南靖县山区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
王阳明被任命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巡抚,管辖江西南安(今大余县)、赣州,湖广郴州及粤东粤北各地。
作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他率三省将士“剿抚”,至翌年春平息了起义烽火,并上疏设立福建漳州平和县。
随后,他率部平定大庾一带匪患,战毕,上疏设置江西崇义县。
正德十三年正月,王守仁带兵平定了九连山浰源的“匪盗”——金龙霸王,名曰池仲容。
经此之战,他认为“四县交界之隙、三省闰余之地”,政教不及,因而多有贼巢。
为此,他上疏朝廷,请求“乘此机会,复建县治以扼其害”“移司设县,建县之所,地名和平,以地名县,以为得宜”。
不久后得到朝廷批复,割龙川县和平都、仁义都并广三里、河源县惠化郡,在原广东龙川县和平峒羊子埔增设和平县治,将和平巡检司移至浰头以据险要,朝廷希望天下百姓,黎民苍生,享太平之乐。
东山岭,位于和平县城东侧和平河畔,海拔301米,相对
高度143米,山坡极为陡峭,属史书记载中的九连山脉,居于赣粤边界、南岭东部的核心位置。
镇政府在该地修建了阳明公园,位于镇中心,徒步进公园,有666级石阶,故名“天梯”,又有“六六大顺”的美誉,登高远眺,美景尽收眼底。
近处有桃枝三两枝,含羞点缀;远处有河水蜿蜒,穿城而过。
在阳明公园广场中心,矗立着王阳明先生的青铜雕像。
只见他身着长袍,端正坐姿,瘦削的肩胛显得刚劲有力,一手紧握书卷,一手置于长凳,凝视着脚下的城宇与远处的青山。
公园里的一块石头上,写着“知行合一”四个字,这是王阳明的心学主要内容之一。
“立德、立功、立言”,他的学说成为明代中叶的显学,被学人传诵效仿。
“青山两岸障云锦,瑶空万里春风来”,老百姓纪念王阳明,却是最朴素的感情向往,感
88
恩他擒拿积年老贼、剿灭寇患,让人们安居乐业。
雕像的身后,是青山怀抱中的和平县博物馆,也称阳明博物馆。
该馆仿明代宫殿建筑,规模不大,但盘踞于此,有白墙灰檐,显恢弘气势。
走进细看,一楼外围有柱廊,四面开窗。
二楼外围回廊式,从主楼以天桥连通两侧次楼。
馆内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展示了阳明镇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积淀。
以往博物馆内,常见的是春秋时期古墓遗址出土的青铜鼎,
这里陈列的甲子岗春秋古墓陪葬器物,却是清一色的陶制品。
出土的陶鼎和陶豆与河源境内的博罗横岭山春秋墓地、水背村石林坪春秋时期遗址中出土的器物相类似,采集到的夔纹陶片是典型的春秋时期遗物,距今约两千五百多年。
最大的一件陶鼎通高10厘米,口径10.5厘米。
灰白色胎,敞口,圆唇,口沿上有两个半环形耳,束颈,颈下有五圈弦纹,斜肩,垂腹,腹下拍印方格纹,下接三足,足外撇。
另有一件陶鼎,通高7厘米,口径3.9厘米,也是灰白色胎,直口,口沿外翻,平肩,肩下弧形内收到底,三角形足直接粘接于肩下,素面无纹饰。
出土文物中,人们
少见这样朴素却精巧的陶鼎。
据馆员介绍,如同青铜鼎代表有钱
贵族身份一样,陶鼎应该是代表中农阶层的身份,可见这里古墓主人的身份与别处大有不同。
以此推论,春秋时期的人们在此安居乐业,不论达官显贵,却似小富即安。
以阳明博物馆为主体,次楼还挂有河源市和平县王阳明研究会牌匾。
研究会除了研究王阳明的哲学理论、军事战略,还作为当地廉政建设基地,迎接各地访问的游客。
博物馆的右侧有条上山的路,盘山而上,渐成了人们行走的蜿蜒小道。
路面时而平缓,时而
陡峭,有人工雕凿土路阶梯的痕迹,方便路人攀爬,也有不知名的小花,在风中摇曳,告知初春的寒冷与欣喜。
在山间兜转,一抬头猛然见到远处的山峦上,有绿色植拼成的“和平万岁”字样。
在和平县,有这样的标语,一语双关,最合适不过了。
这里目之所及,依山傍水,皆是宁静与祥和。
等不及见到山顶,几人踟蹰到山腰间,只见梯田重叠,好似还有流水潺潺,却不见水流何处。
据说,当年义军拿起锄头是农民,放下锄头是战士,开荒种植,纺织染布,还炼铁铸锅,制造兵器,利用天然地势结成三十八寨,坚持斗争长达二十余年。
那一天,是农历正月初七,王阳明指挥九路大军捣毁三十八寨,上、中、下三浰及曲潭在当天被铲平,曲潭全村房屋被烧毁,池氏家族受到灭顶之灾,至今在曲潭或浰源其他村无池姓人家。
此行无缘拜访“池屋垅”,却在下山途中,见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
田垄与山腰的衔接处,顺着山峦的起伏,有一段山石砌成的围墙,像是亘古岁月眺望乡村新貌,与山下的城镇遥相呼应。
从石墙的低矮处往里看,除了些古树,还有部分断掉的崖面,保护路人在山间行走。
山脚下的田里,有各种新鲜的蔬菜,偶见半人高的豌豆苗,
开着
淡紫色的花,与黄色的油菜花争奇斗艳。
三足陶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