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一复习资料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菜畦qí 皂荚jiá树班蝥máo 臃肿yōng zhǒng 攒cuán成秕bǐ谷系jì一条长绳拗ǎo过去锡箔bï
点拨:注意多音字“攒”“系”的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桑(shân) 葚收(liǎn) 敛脑(suǐ) 髓
人声(dǐng) 鼎沸(kuī) 盔甲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主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体裁),本文选自《朝花夕拾》主旨: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含蓄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P2注释①选自《朝花夕拾》
1.重点:第2段
(1)空间描写顺序: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具体描写的事物
(2)三种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具体描写的事物
(3)先静物到动物,再由动物到静物
2.动作描写:P5 第7段雪地捕鸟(9个动词)
3.P6 第9段过渡段(作用:承上启下)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鸡毛掸dǎn子咻xiū咻玉簪zān花骊lí歌花圃pǔ 懒惰duî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爸爸的花儿落了净选自《城南旧事》,作者是台湾(地名)作家林海音。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另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
语带双关。
小说以此为题,含而不露,哀而不伤。
本文有两条线索贯穿全文,一是关于爸爸爱花、对花儿的描写贯穿始末,另一条线索就是毕业典礼,围绕毕业典礼这一中心事件,作者采用插叙手法,表现爸爸对女儿的关怀。
这两条线索,前者是主线,后者是副线,后者起着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
☆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小说
P.43注释①选自《城南旧事》,林海音,台湾作家
1.线索——(1)“花”:以花喻人(共出现4次)(2)毕业典礼(时间顺序)
2.题目:一语双关(花的凋谢象征爸爸的去世)
3.伏笔:爸爸病情的恶化(第11、32、54、55段)
4.插叙(现实与回忆交替出现):第13-31段、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讪shàn笑吐绶shîu鸡沼zhǎo泽木屐jī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丑小鸭》选自《安徒生童话故事选》,《丑小鸭》是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童话。
作者安徒生,丹麦著名作家,世界著名童话大师。
他的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等。
本文是由叶君健翻译的。
在本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经历为基础,采用童话这一灵活的艺术形式,塑造了一只“丑小鸭”的形象:一只丑小鸭,一出生就伴随着别人的嘲弄和歧视,但是,在经历过种种挫折和打击之后,他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
从文中可以看出,丑小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美的向往和不懈追求。
他启示人们: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文章以丑小鸭的遭遇和奋争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故事。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萋qī 怀恋liàn 幽寂jì
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作者是俄国诗人普希金,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劝说的口吻直抒胸臆,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关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
这首诗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诗句清新流畅,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
2.《未选择的路》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作者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
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了一个面临选择的人物。
描绘了他选择时的心态,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没有回头路可走,因此应独立思考,自主选择。
运用了象征手法: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劝告口吻,强调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未选择的路》:自然界道路象征人生道路,要慎重作出人生选择。
第5课伤仲永文言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
仲zhîng 谒yâ 称chân前时之闻泯mǐn然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世隶耕隶:属于。
(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3)父异焉异:感到诧异。
4)邑人奇之奇:认为……是奇才。
(5)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6)或以钱币乞之乞:求取。
(7)环谒于邑人谒:拜访。
(8)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9)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
(10)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
3.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解释为:牵,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自是”“就”“之”“理”等词。
3.泯然众人矣。
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重点理解“泯然”的意思,“泯”,消失。
然,……的样子。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立意。
重点理解“收族”的意思。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朝代名)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文章以“伤”为题眼,意在表明对方仲永的“哀伤、叹惜”之情。
方仲永从5岁到20岁之间,他的才能每况愈下,告诉人们: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学习是成才的关键因素。
◇通假字:“扳”通“攀”,牵,引
1.仲永变化的三个阶段(根本原因:不使学)(1)五岁: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2)十二三岁:不能称前时之闻(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2.第三段议论:通过说明“受之人”与“受之天”的关系,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解题技巧
在答题之前我们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语段。
不能仅初读一遍就匆忙答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当你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后才能开始做题目。
第一题:词语解释题
1、重平时积累,从课内到课外
课内的文言实词和几个常用的虚词解释要牢记在心。
观察近五年的考题,试题涉及到的词语解释有这样几个:徙、去、使、居、故、归、诣、为、具,这几个词我们都曾经在课内学到过,而课外语段中的解释与课内的解释相同,因此答出这几题的关键在于同学们对课内知识的掌握。
另外,我们应该知道许多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
我们要把学过的各种解释都回忆起来,从中选择最为恰当的。
当然千万不能忘记“检验”,把你认为最为恰当的词义代入句子中,结合句子以及语段内容进行整体理解,以确保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你所做的是正确的选择。
2、组词法
简单的说,组词法就是尝试着给你不懂的文言实词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能否通顺地放在句子中。
如果上下文意贯通,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个文言实词的解释。
当组词后大概意思是对的,但放到句子中有些别扭时,那么就回到原文看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词性,根据词性再进行适当调整,变换成合适的近义词,一般就可以使句子前后顺畅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运用组词法时首先要注意原词的词性,组成词语后的词要保持词性不变。
第二题:句子翻译题
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词,这些词往往是一些实词,他们影响着句子的含义,当然,在老师阅卷时这些关键的词就成了评分的“分点”。
整合不是作简单的加法,整合后的句子还要通顺流畅。
为了做到通顺流畅,我们可以将省略的部分补足,甚至可以添一些辅助性的词语让语句更合理通畅;有时候还遇到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文言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的时候要将他们调整成现代汉语的语序。
第三题:内容理解题
从近五年中考本类试题的形式上看,这五年的题目均为填空简答题。
五年中有三年的题目后面带有答题要求。
答题要求分为两种,即,要求答案用文中的话表述,或答案用自己的话表述。
从提问内容看,所有题目都针对故事中的情节或人物发问,目的是考查考生是不是读懂了故事。
一旦考生对语段理解无误,回答这类题目基本不存在难度,而没有读懂语段,这类题目的正确率也就不能保证了。
因此,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
即,读懂故事。
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
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
若要用自己的话表述,那么找到原句之后还要将原句转化成现代汉语的方式表述出来。
第四题:主旨理解题
课外语段通常选用短小又有含义的故事作为考试的选文,这类故事的情节或人物都能给人以一定的启示,读者能从中领悟生活或人生的道理。
这一题就是针对语段给人的启示或读者读后领悟的道理发问。
这一题要在读懂语段的基础上完成,与内容理解题不同的是这一题的答案不再能从文章中找到。
初中阶段我们接触到的文言文或写人或写事,有的还是寓意鲜明的寓言故事,这些文章涉及到主题不外乎这样三种:为人的道理、处世的方式、科学哲理。
如何做这些题呢?除了读懂故事之外,在答题技巧上还要懂得抓细节。
此外,也要适时的积累一些“主旨”。
平时读到的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将它们记下来。
有时候文章虽然不同,但主旨却相似,考试时若遇到了类似的文章,平时的积累就派用场了。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1-2)
(一)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恐已暮.矣()(2)盲臣安.敢戏其君乎()(3)臣闻.之()(4)善.哉()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二)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长:做首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子无.敢食我也:(2)兽见之皆走.:
(3)吾为子.先行:(4)故.遂与之行:
2.翻译下列句子
(1)天帝使我长百兽译文:
(2)子以我为不信译文:
3.根据故事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
4.请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一)师旷论学
1.(1)晚(2)怎么(3)听说(4)好2.B
3.少年好学,就像初升太阳的光芒;壮年好学,好像中午太阳的光辉;老年好学,仿佛点燃的蜡烛的光亮。
4.学无止境,什么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二)狐假虎威
1.(1)不(2)跑(3)你(4)因此
2.(1)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
(2)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
3.狐假虎威
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假借别人的权威,招摇撞骗的人,也说明做事如果不加以分析,往往被假象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