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 岳麓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综合测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材料表明孔子认为对统治者而言最重要的是( )
A.让百姓丰衣足食
B.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C.以“仁”统领人们的思想
D.以诚信对待百姓
答案:D
解析:在孔子看来,“食”、“兵”和“信”都很重要,但三者之间,最重要的是“信”,讲求信用是巩固统治的基本条件。

2.北宋欧阳修说:“董生,儒者。

其论深极《春秋》之旨;然惑于改正朔……不能高其论以明圣人之道,惜哉!惜哉!”与欧阳修同时代的刘敞也指出“然仲舒好言灾异,几陷大刑……背于圣人之道,惑于性命之理者也。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董仲舒的思想不能满足君主的需要
B.欧阳修、刘敞认为董仲舒偏离了先秦儒学
C.董仲舒对儒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D.欧阳修、刘敞的观点得不到儒家的认可
答案:B
解析:欧阳修和刘敞对董仲舒的学术思想作出了较为一致的评价,在他们看来,董仲舒的思想偏离了先秦儒家的方向,应该批判。

3.朱熹说:“且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这表明朱熹把格物的目标定为( )
A.“存天理,灭人欲”
B.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C.明道德之善
D.探究科学真谛
答案:C
解析:朱熹在材料中提到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目标在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而不是停留在对个别事物和技巧的认识。

4.王夫之提出:“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

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而已矣。

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这表明王夫之主张( ) A.实行民主共和制B.实行君主专制
C.建立君主立宪制 D.天下为公
答案:D
解析:王夫之在材料中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秦试图永久维持自己的统治,不符合公义,所以失败。

这表明他主张天下为公。

其余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5.恩格斯指出:“火药和火器的采用决不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是一种工业的,也就是经济的进步。

”这番话说明火药传入欧洲( )
A.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B.推动了欧洲政治的发展
C.导致欧洲骑士阶层逐步衰落
D.引起了欧洲的社会动荡
答案:A
解析:恩格斯这番话是说火药传入欧洲对欧洲文明进程产生了促进作用,有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

6.《诗经·氓》描写了一个男子向一个女子买丝,借机搭识。

可是两人成家没几年,丈夫却抛弃了她。

她愤怒地指责丈夫,又告诫其他女子不要轻信男子。

这反映了《诗经》的创作风格是( )
A.古典主义 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 D.人文主义
答案:B
解析:这首诗描写了这个女子从与人恋爱到结婚再到被抛弃的经历,同时带有道德训诫的意味,在创作手法上属于现实主义风格。

7.《宣和书谱》中说孙过庭的书法:“得名翰墨,间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

”以下书法作品中与此描述中的风格类似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的表述来看,孙过庭的书法有些属于草书,在四幅图片中,A项属于楷书,B 项属于行书,C项属于草书,D项属于隶书。

8.苏格拉底提出,个人通过独立的思考,事情才有可能变得清楚;是知识让我们摆脱了私见,成为真正能行独立判断的主体。

由此可见,苏格拉底主张( )
A.“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B.美德来自于知识
C.教育有利于美德的培养
D.美德就是对善的认知
答案:A
解析:苏格拉底在材料中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拥有知识,才能准确认识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

9.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说自己喝的美酒连耶稣也喝得,神父知此人有钱便说要将其烧死。

那人连忙通关节,献上一大块黄澄澄的‘脂膏’,让神父搽在眼上,以医治他见钱眼红的病。

”薄伽丘通过这则故事( )
A.宣传了人类平等
B.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C.抨击教会的腐败
D.抨击了教会的禁欲思想
答案:C
解析:薄伽丘通过这则故事讽刺了神父的贪婪敲诈,抨击了教会的腐败。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画派 D.现代主义
答案:C
解析:这幅作品注重对光线的运用,通过对色彩变化的捕捉来体现作品主题,符合印象画派的创作特点。

15.1827年贝多芬在维也纳去世,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但在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大浪潮,学校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柩。

这一现象体现了( ) A.人们对没有人在贝多芬身边表示同情
B.人们对贝多芬音乐成就的怀念
C.人们对死者出于礼节性的安慰
D.贝多芬是知名的社会活动家
答案:B
解析: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对世界音乐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所以他在去世后受到了人们这样的礼遇。

16.1925年苏联拍摄的《波将金号战舰》描述了苏俄的革命历程,摄制成功后引起巨大反响,除了卓别林的作品外,没有一部影片能赶得上这部影片的声誉。

但西方国家禁止进口这部电影。

这反映出《波将金号战舰》( )
A.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阻挠
B.是一部有语言对白的影片
C.其先进的技术令西方蒙羞
D.鼓动广大人民参加十月革命
答案:A
解析:电影发展的初期是黑白无声电影,B、C两项错误。

苏联电影描写了革命历程,因而西方国家禁止进口,这说明意识形态因素阻挠了该影片的传播。

17.近代翻译家林纾学习西方的原则是:“学盗之所学不为盗,而但备盗。

”他在《雾中人·叙》中说:“吾恒语学生曰:彼盗之以劫自鸣,吾不能效也,当求备盗之方。

”由此可见林纾的思想是( )
A.实行君主立宪制
B.主张民主共和制
C.学习西方以抵御侵略
D.提倡发展实业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林纾希望通过促使人们学习西方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验,来抵御侵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机。

18.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胡适也说:“何以那种吃人的礼教制度都不挂别的招牌,偏爱挂孔老先生的招牌呢?”二人思想的共同特征是( )
A.为民主共和彻底扫清道路
B.打着孔子的旗号反孔
C.把一切反动势力都归于孔教
D.将民主启蒙与批孔联系在一起
答案:D
解析:在陈独秀和胡适的言论中,都把矛头对准以孔教为代表的封建制度,以反孔为反封建思想、实行民主共和服务。

19.胡绳评价说:“在中国近代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孙中山的主观社会主义,反映他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强烈愿望,并使他终于在晚年坚定地实行同共产党合作的政策。

”这里的“孙中山的主观社会主义”是指( )
A.三民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 D.新三民主义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准题眼“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强烈愿望”,这包括民族主义和民生主义思想,在孙中山思想中,能体现这一点的是新三民主义。

20.有人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毛泽东思想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一脉相承”是指( )
A.二者都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
B.前者为后者规定了基本方向
C.后者对前者做了发展和完善
D.后者是前者不断创新的必然结果
答案:A
解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继承与发展的体现。

21.建国初期为了筹集资金快速工业化,国家以农业积累补助工业,但从2006年开始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从此广大农民不仅不再向国家交税,而且还可从国家得到多项补助。

这说明( )
A.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
D.国家政策与时俱进惠及民生
答案:D
解析: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根据国情的变化,随时调整指导思想以适应形势的需要。

以上材料显示了国家政策与时俱进的特点。

22.1920年,普朗克在诺贝尔获奖演说中这样回忆道:“经过一生中最紧张的几个礼拜的工作,我终于看见了黎明的曙光。

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景象在我面前呈现出来。

”“看见了黎明的曙光”可以理解为( )
A.看到了量子论的前景
B.证明了相对论的正确性
C.量子力学取得重大进展
D.推翻了经典力学体系
答案:A
解析:普朗克对近代物理学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在1900年提出量子假说,宣告量子论的诞生。

材料中他应是在获奖演说中回忆自己的重大事件,所以应选A项。

23.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试验场爆炸成功,中国政府随即发表声明:在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原子弹爆炸成功与中国政府的声明自相矛盾
B.容易引起周边国家的军备竞赛
C.增强了我国的军事实力,又避免刺激其他国家
D.加强了与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
答案:C
解析:原子弹爆炸成功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惊慌,中国政府的声明则表明了自己对使用核武器的态度,争取其他国家的理解。

24.1957年毛泽东强调:“双百”方针是一项长期性的基本方针;治理我们的国家应该采取“放”的办法;我们目前不是“放”得过多,而是“放”得不够。

这反映了在现实生活中“双百”方针( )
A.得不到知识分子的认同
B.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C.即将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D.遭到人们的普遍抵制
答案:B
解析:1957年,“双百”方针已经提出一段时间了,还需要强调其重要性,反映了当时这一方针并没有得到普遍执行。

25.一段时间里,教师的社会地位很低下,还有了“臭老九”的叫法。

学生动不动就批斗教师,教师完全没有了尊严可言。

这发生在(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初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之初
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文化大革命”的进行,教育界也未能幸免,材料中教师地位低下,正是教育战线混乱的体现。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

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7分)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分)
世纪到今天,科学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茨、爱迪生再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世界科技文化发展中心地点最终来到了美国,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手中。

材料三:近代史上,德意志民族也不乏杰出的科学家,像开普勒、莱布尼茨......但这些杰出人物未能改变德国因社会历史原因所带来的总体上的科学落后局面 (19)
学和应用科学两方面,德国突飞猛进,相继超过了法国和英国……据统计,从
年间,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重大成果数目,英国占105项,法国占
一直持续到20世纪前半期。

年美国专利注册情况统计表
专利和设计专利注册数其中对外国居民颁
布数
年10 895 283
年13 689 634
1889 21 666 1 609
1909 33 220 3 556
33 917 4 212
世纪以后中西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何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
世纪以后西方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根据材料二指出世界科技文化中心曾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科技文化发展中心地点最终到了美国”的原因。

(6分)
19世纪下半叶开始美德两国科技发展有哪些特点。

世纪中国科技领先于西方,此后中国科技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

原因:①欧洲资本主义兴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

②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和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

③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
由欧洲地区转到美国。

原因:政治:制度民主,社会稳定和平。

经济:发展迅速,综合
(3)美德科技发展迅速。

德国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成就突出;美国重视保护科技知识产权,并大量引进外来技术。

28.(18分)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

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

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

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
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

……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

(8分)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6分)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概述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

(4分)
答案:(1)孔子:仁、礼、中庸。

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

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2)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顾炎武:注重实用,经世致用。

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3)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

翻译《天演论》;宣传、提倡进化论,成为维新派的理论武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等内容,意在考查学生准确、完整、合理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说明问题,阐释和理解历史事实,综合归纳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孔子、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即可归纳;第二小问,苏格拉底在哲学意义上第一次发现了“自我”,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第(2)问属于内涵式设问,解题时依据材料内容进行提炼。

第(3)问分为三小问,前两小问直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康有为以及《孔子改制考》;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严复的理论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