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文言文小测(附有答案)(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桃花源记》
一、加点词语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芳草鲜美
..,落英
..缤纷。

3、甚异.之。

4、豁然
..开朗。

5、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7、黄发垂髫并怡然
..自乐。

8、问所从来,具.答之。

9、率妻子
..。

..邑人来此绝境
10、处处志.之。

11、寻向
..所志.。

12、闻之,欣然规
...往。

13、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1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2、后遂无问津者。

三、回答下列问题:
1、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现了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然发现桃花源的几个句子是:,。

,,,,,;,。

2、写出文中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
是:,,,。

3、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是:,,。

,。

,,。

,。

4、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
的?,,,,。

5、本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

,,,,。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
文):,,,,。

7、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

8、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a. ,。

,。

b. ,。

9、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10、表现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

11、说桃花源人来桃花源的原因句子是:,。

12、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13、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目的是什么?
答:
14、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皆叹惋”的内容又是什么?
答:
15、由“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你能从中联想到那些人生启示?答:
16、作者为什么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答:
17、渔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答:
18、你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答:
19、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
20、出自本文的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并解释。

至少四个
21、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陋室铭》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3、调.素琴:。

4、无丝竹
..之乱.耳。


5、无案牍
..。

..之劳形
二、翻译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回答下列问题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或统领全文点明主旨)的句子:,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
是,。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5、作者在文中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或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6、《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7、《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
是:,。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9、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10、从本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22、《爱莲说》复习练习
班级:姓名:
一、解释加点词语
1、可爱者甚蕃
..来:.....: 2、晋陶渊明独.爱菊: 3、自李唐
4、余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
5、不蔓.不枝.:
6、香远益清
..:更加清香
7、亭亭净植
....:
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9、菊,花之隐逸者
...:
...: 10陶后鲜有闻
11、同予者
...矣:
...何人: 12、宜乎众
二、翻译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藩。

——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4、中通外直。

——
5、不蔓不枝。

——
6、香远益清。

——
7、亭亭净植。

——
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9、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10、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11、莲,花之君子者也。

——
1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三、理解文意
1.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你能再找出作者没有写到的莲的其他品质吗?。

四、根据提示用原文句子填空
1、《爱莲说》中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1、缘:沿着。

2、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

3、异:对……感到诧异
4、豁然:开阔的样子。

5、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6、交通:交错相通。

7、怡然:喜悦的样子。

8、具:详尽
9、妻子:妻子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0、志:作标记。

11、寻:寻找。

向:先前(的)。

志:标记。

12、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13、寻:随即,不久。

津:渡口。

二、翻译
1、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5、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6.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7、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8、(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9、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10、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11、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12、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三、回答下列问题:
1、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现了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然发现桃花源的几个句子。

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写出文中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4、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本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土地平旷,屋舍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8、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馀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

9、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0、表现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诣太守,说如此。

11、说桃花源人来桃花源的原因句子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2、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13、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目的是什么?答: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不满当时现实,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河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14、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皆叹惋”的内容又是什么?答: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皆叹惋”的内容是①世界变化大。

②时间过得快。

③外面得世界战争频繁,依然黑暗腐朽。

④庆幸自己得社会和平安定。

15、由“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你能从中联想到那些人生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16、作者为什么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存在,隐含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7、渔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答案:渔人是一个背信弃义、不守承诺的人。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的淳朴好客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

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18、你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久的,应该起来抗争。

(谈自己的想法即可)
19、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民风淳朴,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

20、出自本文的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并解释。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明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落英缤纷: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21、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名:出名。

灵: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惟:只。

德馨:美好的品德。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4、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案,文书,案卷。

牍,公文。

案牍是官府的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二、翻译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翻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翻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翻译: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回答下列问题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或统领全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何陋之有。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作者在文中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或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6、《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7、《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9、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自己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不觉其陋。

10、从本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独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作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一、解释加点词语
1、值得人喜欢的花很多
2、唯独
3、唐朝
4、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污泥洗涤水波妖媚 5、牵牵连连枝枝节节 6、更加清香 7、耸立的样子洁净树立 8、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句末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啊”。

9、隐居的花 10很少听说 11、和我一样的人 12、对菊花的爱好13、应该很多
二、翻译句子
1、水中、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值得人喜爱的花有很多。

2、自从唐朝以来,世界上的人很爱牡丹。

3、我唯独喜爱莲花出自污泥却不沾染,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妖媚。

4、中间贯通,外杆笔直。

5、不前牵连莲,不枝枝节节。

6、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香。

7、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

8、可以远远地欣赏却不可以玩弄啊。

9、我认为菊花是花中隐居的花。

10、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11、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12、对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

13、对莲花的爱好,和我一样的人还有谁?
14、对牡丹的爱好,人应该是很多的了。

三、理解文意
1.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

如果不提菊和牡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洁,自己是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

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

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这种写法叫正反衬托。

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

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2.从“莲浑身都是宝,可观赏可食用可入药”,可以归纳为莲的“无私奉献精神”;从“莲茎随着水面的上升而增长,叶总浮在水面上”总结出莲的“乐观向上,顽强拚搏”精神。

四、
1、出淤泥而不染。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莲,花之君子者也。

(2013眉山)(二)文学作品阅读(15分)
32个未接电话
①去年12月的一天,天气非常寒冷,似乎要下雪。

②我和同班同学小华留在学校补课,直到下午3点半才离开学校。

我们一路小跑着来到车站,还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辆公共汽车开走了。

还好,没多久,又来了一辆,我们想都没想就跳上车,找了个靠窗的位子坐了下来。

这时,天色渐暗了,街道两旁亮起了路灯。

令人惊喜的是,下雪了!我们住的城市几乎从不下雪……我们兴奋地望着窗外。

在柔和的灯光下,雪花在空中轻轻飞舞,把整个城市装点得格外宁静、祥和。

如果雪一直下到明天,这个城市将会变得一片银白,那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色呢?想着,想着,不知过了多久,我觉得大约该下车了。

定睛一看,糟了!怎么这么陌生?原来我们搭错车了!我一下子紧张起来,连忙找手机,想联系妈妈。

可是翻遍了书包也没有找到,一定是早上落在家里了。

更令人沮丧的是,我还不记得爸爸妈妈新换的手机号码。

四下张望,尽是陌生的面孔,我有些害怕了。

我和小华决定不下车,跟着车返回到上车的地方。

大约两个小时后,我们又回到了上车时的车站。

更糟糕的是,由于下雪,我们要乘坐的公共汽车已经停运了!小华忙给家里打电话,可是她的爸爸妈妈都不在家。

这么晚了,我还没到家,爸爸妈妈一定很着急!我自己也急得想哭。

我们俩孤零零地站在车站,不知是因为寒冷还是因为害怕,我们不停地哆嗦……
③我是一个15岁的女孩,性格比较内向,不太爱说话,是那种看见客人来了就想往房间里躲的孩子。

从小我就很听爸爸妈妈的话,他们也很疼爱我。

爸爸妈妈在塔沃拉地区开了一家服装公司,白天在公司工作,晚上要到半夜才回家。

因为不放心我和弟弟,所以放学后让我们直接去公司,在那里吃饭、做作业。

④去年,我上了当地一所著名的高中。

学校功课很多,考试也很难。

不过,为了妈妈,再难我也愿意。

学校离公司很远,还好,学校附近就是车站,开往各地的公共汽车很多。

平常我总是中午1点钟放学,两点钟就可以乘公共汽车到达公司……
⑤大雪还在下,这时我们已丝毫没有了欣赏雪景的心情,只是呆呆地站着。

终于,小华的手机响了,是她的一个朋友打来的,问小华是否和我在一起,还说我妈妈很担心我,问我们为什么这么晚了还没有回家。

挂断电话后不久,弟弟打来了电话,他一个劲儿地责怪我:怎么在外面呆了这么久,妈妈急得都哭了,说再不回来就要报警了。

我告诉他,我们搭错了车。

晚上7点左右,终于盼来了叔叔,他先把小华送回家,然后带我回家。

⑥一到家,我马上去拿手机,手机上的来电显示让我震惊:32个未接电话!20条信息!在我没有回来的这几个小时里,妈妈居然给我打了32个电话,发了20条信息!顿时,强烈的自责让我无地自容。

我哭了,我无法想象这几个小时妈妈是怎么度过的!
⑦夜里,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总觉得对不起妈妈。

第二天一大早,我见到了一脸疲惫的妈妈,我流着眼泪向妈妈道歉。

妈妈慈爱地说:“你长大了,以后出门一定要记得带手机。


⑧通过这件事,我想了很多。

是的,我已经长大了。

也许,我要改掉的不是忘带手机的毛病,也不是记不住父母的电话号码,而是要学会应付突发事件。

妈妈,请您放心吧!以后,我一定会变得坚强起来!
(原文荣获第十三届华人少年作文比赛一等奖,作者为余义君,有删改)
17.选文为什么用“32个未接电话”为标题?(2分)
18.请根据你对选文的理解,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

(3分)
(1)从叙述顺序来说,选文的第③④语段属于什么顺序?主要作用是什么?(2分)
(2)为什么文中有关“我”和小华被叔叔送回家这一情节只用了一句话来叙述?(1分)
19.请运用选文的相关内容,在文中的“我”和妈妈两个人物中任选其一,简要分析其性格特征。

(4分)
20.选文的第②⑤语段都写到雪,心情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什么?(3分)
21.请根据你对选文的理解和生活体验,说说选文对你的启示(至少说3个方面)。

(3分)
(二)文学作品阅读(15分)
17.因为“32个未接电话”最能表达妈妈对孩子的担心和关爱;最令“我”自责和感动。

(2分,从妈妈和“我”的角度说各1分。

)
18.(1)插叙(1分),补充说明家庭情况和事情的来龙去脉(1分)。

(2)因为从全文的主题表达来说,意义不大(1分)。

(共3分)
19.示例:“我”:“为了妈妈再难我也愿意”可见其懂事;“想都没想就跳上车”“忘带手机”“记不住父母的电话号码”等可见其马虎,“流着眼泪向妈妈道歉”“决心学会应付突发事件”“变得坚强起来”等可见其知错能改、勇于自我反省;妈妈:“很担心‘我’”“急得都哭了”“慈爱地教育并未责怪
‘我’”等表现妈妈的慈爱和宽容。

(4分。

人物性格和相应的内容各1分,性格至少分析两个方面。

)
20.前者是激动、兴奋、喜悦的心情,后者则是沮丧、难过、失落的心情;说明相同的景物因人物的境遇不同而心情不同。

(3分。

每个要点1分。

)
21.平时做事要仔细,不能马虎;遇事要冷静,不能慌张;要理解家长,要善于和家长交流、沟通。

(3分。

每个要点1分。

符合大意即可。

)
2013湖北十堰)(一)阅读《一双皮鞋的秘密》,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6分)
一双皮鞋的秘密
我上高中的时候,班里大多数同学都买了皮鞋,我也想买一双。

星期六回家,我对妈妈说了。

妈妈半天没说话,只是盯着我。

好久,她才说,非买不可吗?我没有说话,却点了点头。

妈妈说,你快要交学费了吧?我又点了点头。

妈妈又说,你的学费还没攒够呢!我听了没说话,把头转到了一边。

妈妈说,你爸爸在地里刨葱,你去看看吧。

我去了地里,爸爸正在刨葱。

见我不说话,爸爸问,怎么了?我还是不说话。

爸爸就不问了。

那天的天气很好,可我却觉得很闷,头就像被谁用棍子打了一下。

过了一会儿,妈妈也到了地里。

她把我想要皮鞋的事给爸爸说了。

爸爸听了,过了好大一会儿才说,晚几天买不行吗?我不说话,我想星期一上学的时候就穿上新皮鞋。

可我说不出口,我知道我的家境很穷。

爸爸说,你想要皮鞋,行,你肯下力气吗?我说,肯下力气。

爸爸说,邹县的葱比咱这儿贵好几分钱,只是路太远了,我一个人拉排车怕拉不到。

我当时就说,我帮你拉。

邹县离我们这儿有七十里路,我和爸爸吃过晚饭,就拉着一千多斤的葱上路了。

刚开始,我觉得还行,没怎么费力。

大约走了有二十里路,就觉得浑身上下酸酸的,排车的轮子好像坏了。

我和爸爸吃力地前进着。

爸爸说,你能坚持到邹县吗?我咬了咬牙,说,能。

爸爸就不再说什么了。

晚上没有月光,只有几颗星星在天空眨着眼。

有露水从天上落下来,打湿了我和爸爸的头发。

晚上已经很冷了,可我们身上却流着汗。

为了一双皮鞋,我豁出去了。

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我就走不动了。

三十多里路,我们走了四个小时,但还有四个小时的路呢!我说,邹县可真远。

爸爸说,不近。

我说,咱歇一会儿吧。

爸爸说,你不想要皮鞋就歇一会儿吧。

我说,歇一会儿就买不成皮鞋了?爸爸说,咱早到一会儿可能卖个好价钱,晚到一会儿可能就把你的皮鞋给耽误了。

我说,那咱赶路吧。

爸爸说,咱一口气赶到。

我咬了咬牙说,行。

那天葱卖得很好,一斤比我们那里多卖八分钱,一千多斤就多卖了一百多块钱。

我心里很高兴,我的皮鞋有希望了。

一回到家,我就躺在了床上。

我一夜没合眼,累坏了。

待我醒来时,爸爸把一双皮鞋递到了我手里,我心里很高兴。

妈妈说,花了一百多块呢!
星期一,我就穿着皮鞋去了学校。

有个眼尖的同学说,你的皮鞋不是皮的。

我不信。

同学给我指了出来,我的心当时就凉了。

爸爸被人骗了,那可是我们俩的力气钱啊!说真的,我当时沮丧极了。

后来我回家,爸爸问我,怎么没穿皮鞋?我说,我得省着穿。

爸爸笑着说,知道省就好。

爸爸说,你要想穿上名牌皮鞋就得好好学习。

我一直保存着那双皮鞋。

我怎么也忘不了为了一双皮鞋,我和爸爸拉着一千多斤的葱到七十里开外的邹县去卖。

我和爸爸辛辛苦苦多卖的钱,被卖皮鞋的人给骗去了。

至今我都没有给爸爸说那是双假皮鞋,我不想让爸爸伤心。

如今我已结婚生子,我不再为了一双皮鞋而发愁。

可我怎么也忘不了那双皮鞋,就是那双皮鞋让我知道了做人的艰辛。

那双皮鞋怕是要陪伴我一辈子了。

一天,我陪爸妈吃饭。

妈妈说,你知道吗,多年前的那双皮鞋是革的。

我说,我穿上皮鞋到了学校就知道了。

妈妈说,可你没说啊。

我说,我知道那双鞋比真皮鞋还贵。

爸爸突然说,有个秘密你们都不知道,当年我没有被骗。

我和妈妈一听,都愣了。

爸爸继续说,我去给你买皮鞋时,在路上遇见了一个病危的老太太,我把钱给她了。

我想皮鞋真假都一样穿,可人的命就只有一条。

爸爸的头发已经花白了,他的背也已经驼了,但我却忽然发现,爸爸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高大。

在他面前,我只能仰望,一直到永远。

(佚名文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9.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括号内写出主要故事情节。

(每处不超过4个字)(3分)
想要皮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