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一次模拟化学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温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一次模拟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图为某些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①表示原子,则x的值为9
B.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②
C.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③④
D.④表示粒子呈电中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①中,核外电子数为9,则核电荷数也为9,则x=9。
A正确;
B、最外层电子数为8,则该原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
结合图示可知,②、④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但是④是阴离子,②是原子。
B正确;
C、同种元素的微粒,则质子数相等。
③、④的质子数均为17,则③、④属于同种元素。
C正确;
D、④的质子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8。
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该微粒属于阴离子,不呈现电中性。
D错误。
故选D。
2.干冰的用途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人工降雨B.无水灭火C.保存食物D.舞台“雾气缭绕”
【答案】B
【解析】
【详解】
A、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的原理,利用的是物理性质,错误;
B、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故干冰能灭火是利用了其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正确;
C、干冰能保存食物是利用其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温度降低,用于保存食物,利用的是物理性质,错误;
D、舞台“雾气缭绕”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导致周边空气冷凝成水蒸气形成雾气,利用的是物理性质,错误。
故选B。
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B.面粉与水混合可形成溶液
C.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D.硝酸铵溶解在水中,溶液温度会降低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溶液不一定无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故A错;
B、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的是悬浊液,不均一、不稳定,故B错;
C、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一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此时还可以溶解其它溶质,故C错;
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会降低,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要与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分.熟悉常见物质溶于水伴随着的能量变化.
4.固体物质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Sg
B.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后,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乙
D.t3℃时,M点表示甲、乙溶液均未达到饱和状态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Sg,选项A正确;
B、由图可知: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选项B正确;
C、不知溶液的质量,无法判断析出晶体的质量多少,选项C不正确;
D、t3℃时,M点位于甲、乙溶解度曲线的下方,表示甲,乙溶液均未达到饱和,选项D正确。
故选C。
5.属于同素异形体的一组物质是( )
A.氧气和液氧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C.金刚石和石墨D.水和冰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同素异形体是指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
【详解】
A、氧气和液氧,是一种物质,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由相同的元素组成的不同化合物,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金刚石和石墨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属于同素异形体,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水和冰由相同的元素组成的同种化合物,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应对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下列气体不会引起温室效应的是
A.一氧化碳B.甲烷C.臭氧D.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
【详解】
地球大气中起温室作用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氟里昂以及水汽等;一氧化碳不会引起温室效应;
故选:A。
7.如图所示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该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比是1:1:1
C.该反应的生成物均为化合物
D.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数目均不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单质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所以反应物中存在单质,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所以该反应不可能是复分解反应,故错误;
B、从图中可以看出反应物有两种,且其中微粒个数比是1:2,现有条件无法判断反应的两种物质的质量
比,故错误;
C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化合物的分子中含有多种原子,因此从图示情况可以看出该反应的产物均为化合物,故正确;
D 、由于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化,故分子种类一定会改变,故错误。
故选:C 。
【点睛】
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等特点,正确判断变化中的物质构成,是解答本题的基本方法。
8.汽车尾气三效催化剂表面物质转化的关系如右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储存过程发生了化合反应
B .该过程能减缓温室效应和酸雨污染
C .还原过程中CxHy 生成的CO 2和H 2O 质量比为22 : 9,则x: y=1:2
D .整个转化过程中有机物除外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22224NO 10CO O 2N 10CO +++一定条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储存过程是氧气和二氧化氮以及氧化钡反应生成硝酸钡,符合化合反应“多变一”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正确;
B 、过程消耗了二氧化氮和碳氢化合物,所以能减缓温室效应和酸雨污染,正确;
C 、还原过程生成CO 2和H 2O 质量比为22:9,可得碳原子和氢原子个数比为2244:(9218
⨯)=1:2,但由于过程中有一氧化碳反应,所以不能确定x :y=1:2,错误;
D 、整个转化反应(有机物除外)的总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4NO 2+10CO+O 2一定条件
2N 2+10CO 2,正
确; 故选:C 。
【点睛】
读图,从中获得解答题目所需的信息,所以在解答题目时先看解答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读给出的图进而去寻找解答有用的信息,这样提高了信息扑捉的有效性。
解答的问题实际上与复杂的转化图相比,其实很简单很基础,或者可以说转化图提供的是情境,考查基本知识。
9.水电解过程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
A.元素种类B.原子个数C.分子种类D.原子的质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
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总个数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分子种类一定改变,即水分子消失,生成了新的氢分子和氧分子。
故选C。
【点睛】
凡是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不变。
10.下列实验中,可验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金属刻划B.闻气味
C.石墨导电D.鲜花变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A选项金属刻划,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闻气味,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C选项石墨导电,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D选项白醋使鲜花褪色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属于化学性质;故答案选择D
考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定
11.身边的一些物质pH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H试纸浸入溶液中测其酸碱度B.厕所清洁剂不会腐蚀大理石地面
C.蚊虫叮咬后涂牙膏可减轻痛痒D.橘子的酸性强于柠檬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测溶液pH时,应将待测溶液滴到pH试纸上,不能将试纸浸入待测溶液以免污染待测溶液,选项错误;
B、由图示可知,厕所清洁剂pH值为1左右,属于酸性,大理石能与酸发生反应,选项B错误;
C、牙膏显碱性,蚊虫叮咬产生痛痒是由于蚁酸等物质作用,酸碱中和反应可减轻痛痒,选项正确;
D、由图可知,橘子的pH大于柠檬的pH,所以橘子的酸性小于柠檬的酸性,选项错误,故选C。
12.偏二甲肼(C2H8N2)与N2O4反应放出的能量能把火箭送入太空。
该化学方程式为C2H8N2+ 2N2O4=
2X↑+ 3N2↑+ 4H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化学式为CO
B.偏二甲肼中碳的质量分数为40%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生成N2和H2O的质量比为14:9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的化学式为CO2 ;B选项偏二甲肼中碳的质量分数为(12×2)/(24+8+14×2)×100%=40%;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是错误的叙述,反应物有两种物质;D选项是错误的叙述,生成N2和H2O的质量比为3×28:4×18=7:6;故是错误的叙述;答案选择B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下表是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回答问题。
温度/C 30 40 50 60 70 80 90
溶解度/g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1)30℃时KN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最大值是_____(只列出表达式)
(2)90℃时,将一定质量的KNO3溶液按图示进行操作:
90℃时的KNO3溶液是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图中n的数值为___。
【答案】
45.8g
100%
45.8g+100g
⨯不饱和93.5
【解析】
【分析】
【详解】
(1)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故30℃时KN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最大值是:
45.8g
100%
45.8g+100g
⨯;
(2)由图可知,80℃、60℃、50℃时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8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69g,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80℃降温至60℃,析出硝酸钾的质量为69g-10g=59g,说明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为100g,9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2g,8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69g,90℃降温至80℃,只有10g 固体析出,说明90℃时的KNO3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85.5g,溶剂的质量为100g,从60℃降温至50℃时,析出固体的质量为:110g-85.5g=24.5g
n=69g+24.5g=93.5g。
【点睛】
固体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14.锶元素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和在元素周期表中显示的信息如图所示
锶属于________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
锶元
素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_,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
如图所表示的粒子的化学符号是___________。
【答案】金属38 87.62 Sr2+
【解析】
【分析】
由锶元素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最外层电子数,根据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判断为离子或原子,
根据元素名称可推测元素种类。
【详解】
(1)也可根据汉语名称,推测锶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2)由锶元素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和“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可知,锶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8;根据在元素周期表方格中最下方显示的相对原子质量信息,可知相对原子质量为87.62;
(3)图2所表示的粒子为锶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所得的结构,根据图一可知图二失去的电子数为2,可知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离子符号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锶离子符号为Sr2+。
15.小明利用12种元素制作了一张如图所示的“元素钟面”。
钟面上的这些元素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________不同。
小明根据钟面上提供
的元素,写出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
(写出一种即可,用化学式表示)此刻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分别指向三种不同元素,请写出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
金刚石与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却差异很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质子数(或核电荷数)H2O Mg(OH)2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解析】
【详解】
(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些元素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2)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物质,钟面上提供的元素形成氧化物可以是水,化学式是H2O(合理即可);
(3)此刻钟面上的时针指向氧元素,分针指向镁元素,秒针指向氢元素,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是氢氧化镁。
(4)金刚石与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却差异很大,其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点睛】
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物质。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16.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t 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甲_____乙(填“>”“<”
或“=”)当大量的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时,可采用_____的方法提纯甲。
t 2℃时,将150g 甲的饱和溶液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为_____g 。
【答案】=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100 【解析】 【详解】
(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 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当大量的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3)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t 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 ,所以将150g 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50g 50g 100g + ,设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 ,则150g×50g
50g 100g
+=
(x+150g )×20%,解得x=100g 。
【点睛】
知道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写出仪器a 的
名称:_____。
将装置A 与C 连接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实验结束时,应先将_____然后再______。
实验室制取并收集2CO 气体的装置是_____。
若改用装置F 收集,则2CO 从玻璃管的_____(“b ”或“c ”)口通入。
【答案】水槽 2
32MnO 2KClO 2KCl+3O Δ
↑ 导管移出水面 熄灭酒精灯 BE c
【解析】
【详解】
(1)写出仪器a的名称是水槽。
(2)装置A是加热固体制取气体装置,反应的方程式为:
2
32
MnO
2KClO2KCl+3O
Δ
;实验结束后为
防止倒吸,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3)实验室中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固液不加热装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密度比空气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用装置为BE。
若改用装置F收集,则2
CO从玻璃管的c口通入。
18.下图是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进行“加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生成物”的实验过程示意图:
氢氧化钠与硫
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热后产生黑色的氧化铜。
为寻找实验中没有产生氧化铜的原因,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在酸性条件下,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在溶液中可发生如下反应:6NaOH+4CuSO4 =3Na2SO4+Cu4(OH)6SO4 ↓,生成的碱式硫酸铜是不溶于水的蓝白色固体,加热不易发生分解。
根据资料分析,同学们针对试管中溶液呈酸性的原因作出以下猜想:
猜想Ⅰ:硫酸铜溶液呈酸性;猜想Ⅱ:生成的硫酸钠使溶液呈酸性。
实验①:用pH试纸测定硫酸铜溶液的酸碱度,得出其pH__(填“﹥”、“﹤”或“﹦”)7,硫酸铜溶液呈酸性,猜想Ⅰ成立。
实验②:向盛有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逐滴加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显紫色,硫酸钠溶液呈_____(填“酸”、“中”或“碱”)性,猜想Ⅱ不成立。
乙组同学认真分析甲组实验后,一致认为不需要通过实验就能判断猜想Ⅱ不成立,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化学反应中,相同的反应物因质量比不同可能会导致生成物不同,请另举一列___________(写出反应物即可)。
【答案】2NaOH+CuSO4=Na2SO4+Cu(OH)2↓﹤中甲组实验生成了Na2SO4,若它显酸性,在此条件下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会生成蓝白色沉淀木炭与氧气
【解析】
【详解】
[甲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Na2SO4+ Cu(OH)2↓;
[实验与结论]根据结论猜想一成立,故用pH试纸测定硫酸铜溶液的酸碱度,得出其pH<7,溶液呈酸性;实验②:向盛有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逐滴加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显紫色,说明其溶液呈中性,故猜想Ⅱ不成立;
[交流和反思](1)乙组同学认真分析甲组实验后,一致认为不需要通过实验就能判断猜想Ⅱ不成立,理由是甲组实验生成了Na2SO4,若它显酸性,在此条件下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会生成蓝白色沉淀;
(2)在化学反应中,相同的反应物因质量比不同可能会导致生成物不同的例子为木炭与氧气等。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为了研究其变质情况,某学校化学小组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实验过程如图所示(电子秤单位为克)。
计算:
反应生
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g。
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_____
【答案】2.2g 53%
【解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g+100g-197.80g=2.2g
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x
106 44=
10 2.2
gx
g
x=53%
答:(1)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2.2g。
(2)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