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化学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比较研究
摘要以3种版本高中化学新课程配套教材《实验化学》中共有的“从海带中提取碘”实验为例,采用学生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学生学习效果纸笔测试等研究方法,从内容组织体系、栏目设置、图像系统、拓展迁移、版面设计等维度比较“实验报告式”、“任务驱动式”和“循序渐进式”3种中学化学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得出师生对不同的内容呈现方式所持态度及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从而为教材的选择及使用提供一定的实质性建议。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材教材比较化学实验内容呈现方式教材选择与使用建议
教材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运用多种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应如何表达,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应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学习者正是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实验内容如何呈现关系着化学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对学生学习效果也有重要影响。

鉴于现有的中学新课程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研究绝大多数都侧重于理论方面,不同的呈现方式,教师、学生对它到底持何种看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何影响的实践性研究目前还不多见。

因此,本文希望能打破纯理论的局限,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学生学习效果纸笔测试等实证研究的方法来比较新课程理念下不同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

1研究方法
根据2003年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A、B、C3种版本《实验化学》教材中的“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按其总体的内容组织特点,分别对应“实验报告式”、“任务驱动式”和“循序渐进式”3种不同的内容呈现方式。

本研究将采用学生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学习效果纸笔测试等方法,从内容组织体系、栏目设置、图像系统、拓展迁移、版面设计等维度比较这3种不同的中学化学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获得定性与定量数据,从而了解师生对不同内容呈现方式的看法,及得出这些呈现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本研究中的定量数据采用Spss10.0进行分析处理。

1.1通过学生问卷调查进行比较
2007年5月,选取广州市第二中学(A类)及第四中学(B类)各52名高一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

被试均已完成大部分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

A类和B类分别代表学生较高和较低的学习水平。

扫描并彩色打印3种版本教材“从海带中提取碘”实验的相关页面作为教材阅读材料;编制“从海带中提取碘”实验内容呈现方式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式5点量表计分法,选项包括:完全同意、基本同意、说不清楚、比较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分别记为5、4、3、2、1分。

要求被试者在40分钟内阅读完3种版本教材的相关内容,之后发放和完成调查问卷。

发放问卷104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回收率为88.5%。

1.2通过师生访谈进行比较
分别在2所中学各抽取3名教龄从3年到13年不等的化学教师与10名高一学生对3种教材内容呈现方式进行访谈,详细记录访谈内容。

1.3通过学生学习效果纸笔测试进行比较
笔者根据实验的知识点,编制了“从海带中提取碘”实验测试卷;选取广州市四中的高一(1)班(重点班)学生作为被试,以纸笔测试的方法测试不同内容呈现方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具体的做法是,先让学生分别使用3种版本教材自学实验内容15分钟,然后发放试卷,进行纸笔测试。

发放试卷52份,回收有效试卷52份,回收率为100%。

2结果分析
2.1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2.1.1该问卷的信度
由表1可知,该问卷的Alpha值为0.8984,信度较高,统计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1.2高一学生对3种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评价比较
2.1.3不同学习水平学生对3种教材内容呈现方式评价的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各种呈现方式的均分值都较高,可见学生对3种呈现方式的评价都较好。

3者的内容体系、栏目设置的分值绝大部分超过3.5,即学生普遍认为3种教材实验内容的组织体系编排和栏目设置合理,帮助掌握实验操作技能,为科学探究实验提供便利;但从这2个维度上均分值的差异中可看出,学生比较倾向“任务驱动式”的呈现方式,说明学生希望教材能提供一些实验相关的背景知识,然后提出任务,明确从中可获得什么知识,有效推动实验的进行。

对于拓展迁移部分,3者分值相差不大,即学生认为3者的习题与拓展实验基本能合理覆盖重要知识点并引发思考,激发进一步的探究欲。

学生对不同呈现方式评价的差异突出表现在教材的图像系统和版面设计上。

黑白、图像较少的“实验报告式”所得分值明显低于彩色、图片较多的“任务驱动式”和“循序渐进式”,说明学生更喜欢彩色的、图片较多的教材内容呈现方式。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对3种内容呈现方式的评价稍有不同。

对于所有维度的评价项目,基本都表现出A类学生比B类学生的评价均分值要低的整体趋势,由此推断,学习水平越高的学生对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要求越高,评分越严格,因此所给分值相对较低。

不难发现,2种学习水平的学生对“任务驱动式”与“循序渐进式”的绝大部分评价没有显著性差异。

综合均分值可知,无论是哪种水平的学生,他们都喜爱这2种内容呈现方式中丰富的栏目、生动的图片及彩色版面设计等。

但在3者内容
的弹性、“任务驱动式”中的图片是否能激发实验兴趣以及“循序渐进式”中的拓展实验方面,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看法存在分歧。

表3数据显示,A类学生对内容弹性要求较大,希望自主进行学习的要求较为强烈;B类学生认为教材中的图片有助于激发对实验的兴趣,而A类学生这方面受图像系统影响较少;A类学生偏向“任务驱动式”中与实验主题相关的拓展实验,B类学生则偏向“循序渐进式”教材中与生活相关的拓展实验。

同时,2种学习水平的学生对于“实验报告式”的评价差异较大,第2、4、5、7、11题有显著性差异。

可见,不同学习水平学生对于“实验报告式”的呈现方式的评价在内容组织体系、栏目、图像系统、拓展部分上都存在差异,从分值上分析,A类学生评分更为严格,可能因为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自学要求更为强烈,认为教材的这些方面均是影响他们的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2.2高一学生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笔者分别对从2所学校随机抽取的各10名学生进行访谈,主要了解其对3种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一些具体的看法。

在内容组织体系方面,学生们认为:“实验报告式”的组织体系比较有条理且规范,其中几位学生都表示,“‘实验报告式’的内容组织体系让我明确知道一份实验报告是怎样写的”;“任务驱动式”的组织体系通过给与特定的任务激发实验兴趣,“任务明确,我更有动力去以实验解决问题”;“循序渐进式”的组织体系则能逐步启发实验思路。

栏目设计方面,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多种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