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 17端午的鸭蛋讲学稿(无答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的鸭蛋
学习目标
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珍视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2.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3.品味平淡自然又韵味十足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4.培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学习重、难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学法指导: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文章中融入的乡情童趣,品味语言的魅力;在朗读时要将文章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风味来。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 )苋.菜( )籍.贯( )硝.药( )门槛.( )
腌.制( )络.子( )大襟.( )车胤.( )嚼.石灰()
2.解释下列词语。

莫名其妙:籍贯:
肃然起敬:曾经沧海难为水:
与有荣焉:囊萤映雪:
3.查找资料,了解汪曾祺及其写作风格。

4.介绍家乡有关端午的风俗、传说,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5.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二、学习研讨
(一)、交流预习成果。

(二)、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三)、精读美文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都有哪些风俗?重点介绍了什么风俗?为什么这样安排?
2.在这些特有的风俗中,作者为什么只对小小的鸭蛋感兴趣?这其中融入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
(四)、合作研讨
1. 文章的开头大谈特谈端午节的种种风俗,为什么不直接切入“端午的鸭蛋”?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2.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你看呢?
(五)、品味语言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

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六)、迁移深化
资料一: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

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

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看看网友们的评论:
1、果真人家要申报,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尽管这节日的“出生证”在我们这里,但谁叫我们这几年连粽子都懒得吃了,而人家却有“规模和气派”地发展起“端午文化”了呢?
2、端午节等会不会被“端”走,根本还在于我们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问题,那就
是我们对待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不是热爱,以及热爱到何种程度。

3、与情人节、圣诞节等一系列洋节近年来在中国的火爆热闹相比,端午等中国传统佳节实在是太冷清,太受冷落了。

我们看看屈原是怎么死的,人们为什么纪念他,就会明白端午节一旦流落异乡我们失去的将会是什么。

韩国把端午祭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也一样有过端午的风俗,虽然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其实这个东西,关键在于谁能保护好,谁能发扬,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节日,自己渐渐不重视不珍惜,让风俗随历史消散,那么不如让别人去保护起来。

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
想想咱们中国人自己的节日有多少已被淡忘了,代之的是很多洋节日,盲目的崇洋媚外.保护好自己的节日是不是我们的责任?
资料二:春节,这个积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在今天似乎显得年味有点淡了,越来越多的国人不贴年画,不吃年糕,不糊窗花,以至于不断有民俗专家担忧春节会否消失,因而有必要掀起一场“保卫春节”的文化运动;然而,与之相反的是,春节在多个国家成为了时尚,春节开始走红世界——印尼把春节定为全国性假日,英国首相、美国总统、加拿大总理、俄罗斯总统等许多国家领导人,都会以新春贺信等方式,给华人拜年。

看完了以上资料,你对民俗有什么看法?中国该如何加强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
小结:我们要热爱,要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

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

我们必须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就像珍视自己生命的价值一样。

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

(七)、课外拓展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水乡茶居(节选)
在广东水乡,茶居是一大特色。

每个村庄,百步之内,必有一茶居。

这些茶居,不像广州的大茶楼,可容数百人;每一小“居”,约莫只容七八张四方桌,20来个茶客。

倘若人来多了,茶居主人也不心慌,临河水榭处,湾泊着三两画舫,每舫四椅一茶几,舫中品
茶,也颇有味。

茶居的建筑古朴雅致,小巧玲珑,多是一大半临河,一小半倚着岸边,地板和河面留着一个涨落潮的落差位,近年的茶居在建筑上有较大的变化,多用混凝土水榭式结构,也有砖木结构的,而我却偏好竹寮茶居。

它用竹子做骨架,金字屋顶上,覆盖着竹蓑衣或松树皮,临河四周也是松树皮编成的女墙,可凭栏品茗,八面来风,即便三伏天,这茶居也是一片清凉的世界。

茶居的名字,旧时多用“发记茶居”“昌源茶室”之类字号。

现在,水乡人也讲斯文,常常可见“望江楼”“临江茶室”“清心茶座”等雅号。

旧时的水乡茶室,多备“一盅两件”。

所谓“一盅”,便是一只铁嘴茶壶配一个瓦茶盅。

壶里多放粗枝大叶,茶叶味涩而没有香气,仅可冲洗肠胃而已。

所谓“两件”,多是粗糙的大件松糕、芋头糕、萝卜糕之类,虽然不怎样好吃,却也可以填肚子,干粗活的水乡人颇觉实惠。

现时,水乡人品茗,是越来越讲究了。

茶居里再也不见粗枝大叶,铁嘴壶
也被淘汰,换上雪白的瓷壶。

柜台上陈列着十多种名茶,洞庭君山、云南普洱、西湖龙井、英德红茶……偶有一两种大众化的,也至少是茉莉花茶和荔枝红了。

至于那“两件”,也绝非粗品,而时兴“干蒸烧卖”“透明鲜虾饺”“蛋黄鱼饼”“牛肉精丸”之类,倘要填肚子,也很少吃糕,而多取“荷叶糯米鸡”了。

在那“史无前例”的年月,因为《爱莲说》的作者是士大夫,于是“糯米鸡”外面的荷叶也被取消了,糯米饭中裹的也不是鸡肉而变成猪肉,“糯米鸡”变成了“裸裸糯米猪”。

现在,水乡茶居的糯米鸡,不但恢复了传统的荷叶包裹,而且糯米饭里头的确裹着鸡肉,还拌以虾米、冬菇、云耳等珍品,色香味均属上品,百啖不厌。

水乡人饮茶,又叫“叹”茶。

那个“叹”字,是广州方言,含有“品味”和“享受”之意。

不论“叹”早茶或晚茶,水乡人都把它作为一种享受。

他们一天辛勤劳作,各自在为新生活奔忙,带着一天的劳累和溽热,有暇“叹”一盅茶,去去心火,便是紧张生活的一种缓冲。

我认为“叹”茶的兴味,未必比酒淡些,它也可以达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

“叹”茶的特点是慢饮。

倘在早晨,茶客倚栏杆“叹”茶,是在欣赏小河如何揭去雾纱,露出俏美的真容么?瞧,两岸的番石榴、木瓜、杨桃果实,或浓淡的香气,渗进小河里,迷蒙、淡远的小河,便如倾翻了满河的香脂。

也许,是看大小船只在半醒半睡的小河中摇撸扬帆来去,看榕阴、朝日及小鸟的飞鸣吧!倘在傍晚,日光落尽,云影无光,两岸渐渐消失在温柔的暮色里。

船上人的吆喝声渐渐远去,河面被一片紫雾笼罩。

不知不觉,皎月悄悄浸在小河里……此境此情,倘遇幽人雅士,固然为之倾倒,然而多是“卜老”的茶客。

他们“叹”茶,动辄一两个小时,有如牛的反刍,也是一种细细品味——不是品味着食物,而是品味着生活。

1.找出文中能够概括全文的句子。

2.水乡茶居有什么特色?
3.茶居的过去与现在有什么不同?
4.在语言运用上,本文和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
5.文章结尾说“不是品味着食物,而是品味着生活。

”应怎样理解?
学后评价反思把本节课的收获和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总结在下面,全班交流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