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调查历史试卷(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西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质量调查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周之有懿德也,犹日莫如兄弟,故之。

……故以亲屏周。

“”中应为
A. 禅位
B. 传位
C. 封建
D. 礼乐
【答案】C
【解析】
【详解】“故以亲屏周”指的是利用亲族来维护周天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指的是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亲族子弟,建立诸侯国来维护周天子的统治,C正确;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排除A;传位和“故以亲屏周”不符,排除B;礼乐制度是维护等级制度,和“故以亲屏周”不符,排除D。

2. 《管子·治国》中写道∶“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接在后面的文句最可能是
A. “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B.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C. “所来少不觉其少无卖不尽之货又买不尽此地之货为海内第一”
D “使人人各遂其私求,人人之私利既获,而通国之功利寓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管仲重视农业,认为国家要想富强,首先要“末作文巧”,说明其经济思想是重农抑商,因此后文最可能接的是对农业的重视相关内容,B正确;A强调的是施行仁政,排除;C、D强调的是商业发展的重要性,排除。

3. 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省嘉峪关地区魏晋墓葬中的两幅壁画。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农业发展
B. 犁耕技术已在西北地区出现
C. 魏晋时期代田法得到普及推广
D. 农业生产动力有了重大突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壁画可以看出,魏晋时期西北地区出现了铁犁牛耕技术,B正确;通过题干无法得出这是孝
文帝改革的结果,排除A;代田法在壁画中无法体现,排除C;农业生产动力依然是畜力,排除D。

4. 学者认为,尽管中国古代社会有阶层划分,但仍是公平的社会,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

促成流动的制度性因素包括
A. 井田制世卿世禄制
B. 井田制察举制
C. 土地私有制中外朝制
D. 土地私有制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尽管中国古代社会有阶层划分,但仍是公平的社会,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结合所学可知,封建土地私有制可以自由买卖,拥有土地的成为地主阶层,失去土地的成为贫民阶层,因此它容易导致社会集团的流动;科举制主要是根据考试成绩来选官,较低集团的人可通过科举步入仕途;故D项正确;中国古代的世卿世禄制是维护贵族集团利益的,不能实现不同集团之间的流动性,排除A项;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土地属于国有(王室所有),无法变动,故与社会集团流动性无关,排除B项;中外朝制是汉代加强皇权的措施,与流动的制度性因素无关,排除C。

5. 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

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局面,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表达了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智者学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所以①③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针对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

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体现了哲理思辨的倾向。

6.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
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

这一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
【详解】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外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关税,中国须同外国商定,中国逐渐丧失关税自主权;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由中国政府自主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中国重新收回了这项主权,A正确;B、C、D涉及的条约内容中没有关税相关内容,排除。

7. 1861年11月20日清廷诏命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所有四省巡抚、提督以下各官悉归节制,并专饬太常寺卿左宗棠赴浙江,浙省提督以下各官均归调遣。

这一任命
A. 反映光绪帝重用汉族官员
B. 是为了阻止太平军西征
C. 利于开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D. 抵制了英法的军事侵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曾国藩、左宗棠都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任命他们统辖地方军政事务,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即有利于开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故C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太平天国的西征已经结束,排除B;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结束,排除D。

8.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背景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

AC两项为无关项,对材料内容解读不正确,题干要求回答的是主要原因,所以排除AC两项。

D项是梁启超注重易服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正是因为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所以他主张易服,根本目的是为了变法维新制度氛围,故答案选择B项。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主张易服
9. 严复认为"发明富强之事,造端于民,以智、德、力三者为之根本。

"进而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学说。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学说
A. 强调国民素质与国家命运相结合
B. 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开始
C. 主张采用革命的手段来开启民智
D. 成为三民主义的思想来源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发明富强之事,造端于民”可知题干强调国家富强与否与国民有很大的关系,A项正确;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是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排除B;严复是维新派人士,不主张革命,排除C;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作为维新派的严复的思想不可能成为三民主义的思想来
源,排除D。

10.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革命的火焰"
A. 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B. 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 推翻了军阀政府的统治
D. 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这次革命使革命的火焰从珠江三角洲燃烧到了到长江三角洲,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正确;北伐战争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后,A排除;北伐战争以国民党叛变革命失败而告终,并未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排除B;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但不是完全推翻,排除C。

11. 某一宣言称:承认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需,取消“苏维埃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该宣言发表于
A. 辛亥革命时期
B. 北伐战争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期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苏维埃政府成立于20世纪30年代武装反抗国民党时期,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是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共同抗日,取消“苏维埃政府”,陕甘宁边区作为特区而存在,故选C,排除ABD。

考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2.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转变,这意味着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
B.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 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
D.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答案】B
【解析】
【详解】七届二中全会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意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B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是在渡江战役之后,排除A;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之后,排除C;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是在建国后展开的,排除D。

13. 下列文献中,首先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是
A. 《新民主主义论》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论联合政府》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答案】B
【解析】
【详解】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又明确载入历次宪法,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故B项正确;AC项没有涉及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项是在1949年之后,故ACD项不符合题意。

14. "尼克松通过中美和解得益匪浅。

……在新的三角关系中,美国明显保持了平,…尼克松在某种意义上把中国拉过来矫正了世界的平衡。

"文中"三角"分别指
A. 美国、日本、中国
B. 中国、美国、西欧
C. 美国、日本、西欧
D. 中国、美国、苏联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主要是因为中美两国出于对抗苏联的共同利益,故“三角”分别指中国、美国和苏联,故选D;日本和西欧都是追求美国的,没有和美国和中国形成三角,排除ABC。

15. 1979年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七部法律,其中有三部组织法和一部选举法,对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法院、检察院的组织和职能,全国和地方人大的选举程序做了法律规定。

说明 ( )
A. 依法治国的理念付诸实践
B. 形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 政治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D. 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反映人大通过七部法律,出台了对各政府部门的法律规定,体现出了依法治国的理念,故A 项正确;我国的法律还在完善中,当时不能说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故B项错误;1979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基层民主情况,故D项错误。

16. 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A. 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 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 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答案】C
【解析】
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而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

这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得改革开放进入到新阶段,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故本题应选C项;A项应为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体制,B项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均与题目中的时间“1990~1995年”不符;D项不属于经济理论,故排除。

【考点定位】本题形式考查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17. 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

这旨在强调
A. 氏族传统对城邦的作用
B. 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
C. 对战士宗教信仰的尊重
D. 城邦公民的平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可以看出材料强调城邦公民的平等,D正确;不写明家世体现了要否定家族和血缘在城邦中的作用,排除A;材料中反映城邦对战士的死后的一种礼遇,没有体现出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宗教信仰问题,排除C。

18.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

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A. 《春秋繁露》、《理想国》
B. 《九章算术》、日心说
C.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罗马法
D. 活字印刷术、《物种起源》
【解析】
【详解】“大秦”指的是古罗马,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古罗马形成了罗马法,故选C;《春秋繁露》是西汉董仲舒的著作,排除A;日心说和《物种起源》都是近代提出的,不是古罗马时期,排除BD。

19. 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

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

这里的“艺术家”是
A. 中世纪时期画家
B. 文艺复兴时期画家
C. 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
D. 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等信息可知这是人文主义的体现,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应该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故选B;中世纪的画家没有“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排除A;19世纪的现实主义画家注重描述现实生活,排除C;20世纪的现代主义画家体现的是对传统的反叛,排除D。

20. 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

”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A. 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 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 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造成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引起价格革命。

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后引起的“价格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尤其对欧洲产生重大的影响,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所谓“价格革命”指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大量贵金属源源涌入欧洲,造成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

据此本题中西班牙正由于对殖民地疯狂掠夺,国内金银大量涌入,造成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

故C正确。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新航路开辟·影响
21. 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主要目的是
A. 再现女王执政传统维护统治
B. 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C. 修复因战争而恶化的英荷关系
D. 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解析】
【详解】资产阶级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是对英国君主制传统的继承与尊重,这样可以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外衣,B 正确;A 不符合史实,排除;英荷关系与题干现象无关,排除C ;议会的作用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而非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的原则,排除D 。

22. 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生产活动中的
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

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A. 牛顿经典力学 B. 珍妮机
C. 蒸汽机
D. 达尔文进化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实现了人类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C 正确;理论本身不能直接推动生产生活的转变,排除A 、D ;珍妮机主要依靠人力而非矿物能源转化而来的动力,排除B 。

23. 下列关于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苏联解体后两级格局变成了单极格局
B. 第三世界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C. 中国和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D. 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当今世界格局苏联解体后由两级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任何一大国,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

欧盟、日本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故D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文字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

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纸币-交子。

明初,白银普遍流通,一两白银值铜钱1000文。

明清时晋商在全国开设了许多票号经营汇兑、借贷等业务。

——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演变史》
材料二 最初的交子并非由政府,而是由商人发行的……无固定的时间、限额、发行人数,于是高额铸币税导致私交子的过度发行……不久即发生了信用日降和挤兑风潮……政府反复衡量行用交子利害关系
后。

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设置益州官交子务,官交子于第二年二月二十日开始发行。

与私交子相比,官交子的管理更为完善…….只允许在四川流通,三年为一界,发行利润统一归交子务等。

——管汉晖《宋元货币流通及其在世界货币史上的地位》
材料三 明代的通货经历了从钱(金属铸币)钞(纸币)为主,银、谷、缭帛等实物货币并行到银钱兼用、白银为主的结构转变……15、16世纪明代市场快速发展,市场力量使明初通货结构承受着内部紧缩的压力。

同时,全球经济贸易结构的发展……使得明代的通货结构转变成为可能。

——邱永志《明代货币结构的转变及其原因∶以白银的货币性质为分析视角》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货币演进发展的基本特点。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政府发行官交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通货结构变化的表现,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货币在社会发展中的
历史作用。

【答案】(1)特点∶钱文内容发生变化(由重量相称到年号相称);货币材质发生改变(由金属货币向纸币发展);白银逐渐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成熟的金融运作方式逐渐出现。

原因∶维护经济稳定运行的需要(促进商品流通,减少物价波动);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来源;维护统治秩序。

(2)变化∶由钱钞为主,实物货币并行到银钱兼用、白银为主。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的扩大;中国主导东亚贸易圈;海外白银大量流入。

(3)作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扩大海内外贸易;推动社会发展。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文字标重量”“明初,白银普遍流通”“明清时晋商在全国
开设了许多票号经营汇兑、借贷等业务”可知,关于特点可从钱文的内容、钱文的材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及成熟的金融运作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原因:根据材料“不久即发生了信用日降和挤兑风潮……政府反复衡量行用交子利害关系后”可归纳出维护经济稳定运行的需要;根据材料“发行利润统一归交子务等”可归纳出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来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护统治秩序也是重要因素。

(2)变化:根据材料“明代的通货经历了从钱(金属铸币)钞(纸币)为主,银、谷、缭帛等实物货币并
行到银钱兼用、白银为主的结构转变”可归纳出由钱钞为主,实物货币并行到银钱兼用、白银为主。

原因:根据材料“15、16世纪明代市场快速发展”可归纳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全球经济贸易结构的发展”可归纳出国际贸易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主导东亚贸易圈和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也是重要因素。

(3)作用: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作用可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扩大海外贸易及推动社会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对 science 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

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
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

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

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

"民国初,学界还将 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冯天瑜《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材料二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中体西用"与近代中国哪一事件有关。

根据材料二指出评价历史事件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按照这一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观点对其进行评价
【答案】(1)变化∶由器物技术层面到政治制度再到文化思想层面的变化。

原因∶西方列强侵入;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下的主动求变等。

或(两次鸦片战争后,认识到器物技术落后,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学习西方政治;辛亥革命后民主政体有名无实,于是提倡民主、科学,寻求思想解放。


(2)洋务运动;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评价∶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

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主政治轨道的追求。

任选一个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梁启超等
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可得出由器物技术层面到政治制度再到文化思想层面的变化。

原因∶根据所学可从民族危机、西方思想的影响等方面概括。

(2)根据所学可得出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原则∶根据所学可得出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评价∶结合所学可得出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

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主政治轨道的追求。

任选一个,言之有理即可。

26. 近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经历了四次转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现代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经过了意大利(约1210-1530)英国(约1550—1650)法国(约1750—1810)德国(约1810—1890)美国(约1910至今)五个中心。

——王常青《近现代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及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材料二我们看到文化的震荡、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快速增长、新学科群的崛起、科学家的集体流动,都是导致高等教育中心发生转移的因素,高等教育会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相关因素的影响。

据此,全文建构的吸引力公式如下(简化)
其中A代表某一地区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当前吸引力值,*是乘号(表示相乘),H代表该地区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历史吸引力值,E代表该地区的经济状况因子P代表该地区科教相关人才因子,G
代表政府的科教政策因子,体现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R代表高等教育改革因子,L代表学习交流因子,S代表科教相关人员社会地位因子。

——摘编自冯傅祎、孙名谣《高等教育中心转移
(1)依据材料一,在如图中描绘出近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四次转移路线示意图,并概括特点。

的吸引力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