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四语文课文雷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必修四语⽂课⽂雷⾬教学设计
⼈教版⾼中必修四语⽂课⽂雷⾬教学设计
雷⾬由剧作家曹禺创作,所展⽰的是⼀幕⼈⽣⼤悲剧,是命运对⼈残忍的作弄。

下⾯是⼩编整理的⼈教版⾼中必修四语⽂课⽂雷⾬教学设计,⼤家⼀起来看看吧。

【教学⽬的】
1、了解剧本的特点。

2、分析剧中⼈物语⾔,了解剧中⼈物性格特点。

3、通过戏剧⽭盾冲突的分析,认识旧中国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性,了解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现实。

【教学设想】
1、⾼中语⽂课本只有⼀个戏剧单元,宜较全⾯的介绍有关戏剧常识,引导学⽣掌握戏剧知识。

2、《雷⾬》是⼀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曹禺是我国现代优秀剧作家,宜简介全剧的情节和⼈物,并介绍作者。

(有电教设备的学校可以利⽤电视观看《雷⾬》录像⽚。

)
3、分析课⽂中的⽭盾冲突分析,引导学⽣领会作者通过这⼀幕剧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4、研讨戏剧语⾔的特点,体会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提⾼学⽣的⽂学鉴赏能⼒。

【教学步骤】
第⼀课时
〖教学要点〗
1、与课⽂相关的⽂化常识。

2、《雷⾬》剧情简介。

3、《雷⾬》中的⼈物及相互关系。

4、指导课⽂朗读。

〖教学过程〗
⼀、阅读课本预习提⽰和课⽂第⼀个注释
检查预习效果,提问:预习提⽰提供了哪些知识信息?请把你记住的尽量表述出来。

参考答案:
1、《雷⾬》是⼀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是30年代的优秀话剧之⼀,在中国⽂坛上有深远的影响。

(其中“悲剧”、“30年代”必须说出来。

)
2、《雷⾬》的主题思想:通过描写⼀个具有浓厚封建⾊彩的资本家周朴园的家庭内部纠葛和周、鲁两家的⽭盾冲突、深刻地揭露了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性,反映了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现实。

(表述不⼀定和提⽰原⽂⼀样,但必须说出⽭盾冲突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感情。

)
3、课⽂节选的是四幕话剧《雷⾬》的第⼆幕。

4、节选部分⼀共有两场戏,前⼀场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盾冲突,后⼀场写周朴园与鲁⼤海的⽭盾冲突。

5、节选部分主要出场⼈物有周朴园、鲁侍萍、鲁⼤海和周萍。

这四个⼈本来是⼀家,是夫妻、⽗⼦、兄弟的关系,但剧本所展⽰的却是30年后他们之间的阶级关系。

6、提⽰还概述了周朴园、鲁侍萍和鲁⼤海的思想性格特点,并提⽰了作者对这些⼈物所持的态度。

7、提⽰还要我们注意剧本的戏剧冲突的发展变化和⼈物的个性化语⾔。

(⼀个学⽣答不全,可要求其他同学补充,最后教师补充,告诉学⽣阅读就是要更多的获取知识信息,获取量的⼤⼩,反映了⼀个⼈阅读能⼒的强和弱。

)
⼆、课⽂第⼀个注释所提供的知识信息
1、课⽂出处:《曹禺选集》⾥的《雷⾬》第⼆幕。

2、《雷⾬》写于1933年,次年发表在《⽂学季刊》第三期上。

3、与课⽂有关的情节。

(见课本注释。

补充课⽂以后的剧情见教参“《雷⾬》的标题和情节。


三、扩展与课⽂有关的⽂化常识
1、作者简介。

曹禺,1910年⽣于天津,原籍湖北潜江,原名万家宝。

中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语⾔⼤师。

《雷⾬》是曹禺1933年在清华⼤学西洋⽂学系毕业前⼣,创作完成的处⼥作,次年在《⽂学季刊》上发表。

它的发表和上演,把中国话剧创作提⾼到了⼀个新的⽔平。

它是“五四”以来的优秀剧⽬之⼀,并享有国际声誉。

作者⾃⼰说:“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

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

《雷⾬》是我的第⼀声呻吟,或许是⼀声呼喊。

”(《曹禺选集·后记》)
2、戏剧常识。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种艺术。

在西⽅,戏剧(drama)即指话剧。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产劳动和阶级⽃争的基础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艺演变⽽来。

后逐渐发展为由⽂学、导演、表演、⾳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艺术。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争⽣活,能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映,达到社会教育的⽬的。

戏剧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等。

(摘⾃《辞海》)
剧本是⽂学作品的⼀种体裁。

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

主要由⼈物对话(或唱词)和舞台指⽰组成。

经过导演处理,⽤于演出的剧本,通称脚本或演出本(台本)。

(摘⾃《辞海》)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它要受舞台的制约,要适合演出的需要。

这就决定了它的⼀些特征:
第⼀,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活的冲突和⽃争。

第⼆,故事情节发⽣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物也有⼀定数量的限制。

第三,⼈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物的语⾔来表现。

第四,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下⾯再就⼏个名词术语作⼀些补充说明。

冲突:是⽭盾⽃争的⼀种表现形式。

主要通过⼈与⼈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的⽭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盾冲突。

戏剧冲突应⽐⽣活⽭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台词:是剧中⼈物的语⾔。

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物的语⾔是同他的⾏动联系在⼀起的。

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旁⽩(登场⼈物离开其他⼈物⽽向观众说话)、内⽩(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物没说出来的语⾔,⽽是⽤表情表现出来的⾔外之意)等等。

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幕⼀次,⼀幕就是戏剧⼀个较完整的段落。

场,即拉开舞台⼆道幕⼀次,它是戏剧中较⼩的段落。

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的⼀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和描写的语⾔。

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
幕、闭幕的等等。

四、指导朗读课⽂
1、分⾓⾊朗读。

上课前找好学⽣,由⽼师指导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再在课堂朗读。

如果遇有善于表演的学⽣,也可以把课⽂节选部分搬上舞台。

2、教师范读。

午饭后,天⽓更阴沉,更郁热。

低沉潮湿的空⽓,使⼈异常烦躁……
(语⽓平缓,字字咬清,重⾳放在加点词语上。

)
周朴园点着⼀⽀吕宋烟,看见桌上的⾬⾐,向侍萍说:“这/是太太找出来的⾬⾐么?”
鲁侍萍看着周朴园说:“⼤概是的。


“不对,不对,这/都是新的。

我要我的旧⾬⾐,你回头跟太太说。


“嗯。


周朴园看侍萍不⾛,“你/不知道/这间房⼦/底下⼈不准随便进来么?”
“不知道,⽼爷。


“你是新来的下⼈?”
“不是的,我找我的⼥⼉来的。


“你的⼥⼉?”
“四凤/是我的⼥⼉。


“那/你⾛错屋⼦了。


哦。

──⽼爷/没有事了?”
周朴园指窗问:“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侍萍很⾃然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向中门。

(尽可能少读出⼈名和舞台说明语⾔。

重⾳、语⾔节奏可以随⽼师个⼈理解灵活掌握。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