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重点句子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诗重点句子赏析
1.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3.描写伙伴惊奇的句子: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表现木兰不贪图富贵利禄的句子: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5.表现木兰归乡心切的句子: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6.木兰替父从军的主要原因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7.描写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句子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8.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形象概括木兰从离家出征至凯旋回朝全过程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0.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1.描写边塞夜景和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2.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3.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4.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拓展延伸】
《木兰诗》赏析
《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

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出征前。

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

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

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详有略,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诗一开始即写木兰在织布,但“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就使读者产生了疑问,不知木兰为何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作者自己发问,
然后答曰“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诗既是用顺叙手法,开始的几句该是交代木兰从军的原因,但作者却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以木兰没有心思织布起头显示出她内心的不平静。

接下来本该说明为什么内心不平静,但作者不立刻写出,而是用了两个意思相同的问句,随后又是两个意思相同的答句,可还是没有从正面解答问题。

但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风味外,这四句诗对后面说出的原因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这样一问一答,作者才折入正题,“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帖是征兵的文书,可汗是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十二卷言卷数之多,“卷卷有爷名”显属夸张。

至此读者才明白,木兰没有心思织布是因为可汗大征兵,木兰的父亲也在被征之列。

父亲显然年老无法应征,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就不能不使木兰犯愁了。

诗一开始就把木兰放在这样一个矛盾面前来表现。

面对困难,木兰打算怎么办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到底是个不平凡的女子,她下了决心要替父从军。

这一段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没有平铺直叙地述说,而是从木兰的心理活动入手写,在叙事的同时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女形象。

接下来写木兰准备出征,用了四个重复的句式,内容无非是买战马及乘马用具。

骏马、鞍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马的嚼子、笼头、缰绳)和长鞭要分别从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几个地方买齐,看似不合情理,但却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同时这四句诗和上面“问女何所思”以下四句一样正是民歌的特点。

正如明代谢榛所说:“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

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


诗歌第二部分写木兰踏上了征途。

“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是写木兰离别了父母奔赴战场。

这里用了重复句式,将木兰从军的征途分作两段来写,句式虽同,但其中地名却在变换,显出战事紧迫、木兰马不停蹄地赶去参战。

但作者并没有忘记他所着力刻画的英雄人物是个女扮男装、初次远离父母的女子,“不闻爷娘唤女声”正符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她的身份。

明代谭元春评论这句说:“尤妙在语带香奁,无男子征戍气。

”“无男子征戍气”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木兰的形象更鲜明,更富有个性。

木兰能毅然替父从军,去经受严酷战争的考验,说明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但她毕竟还是个女子,对家乡、对父母毕竟是有依恋之情的。

这样突出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从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

这一段写木兰的从军作战生活,本来是可以有许多东西写的,但作者寥寥数语就将这段经历概括了出来,可见作者的兴趣不在于表现战争,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上。

第三部分是写木兰立功归来后的情景。

作者又用了不小的篇幅来竭力铺写。

先写木兰立功回来后见天子,天子坐在厅堂上接见了她。

策勋是记功劳,转是勋位的等级,十二转也是说多,并非实指。

这里的十二转和唐代官制的一致也是偶然巧合。

并不能证明此诗出于唐人之手或经过唐人修改。

“百千强”即百千有余,是形容赏赐得多。

可是木兰并不在乎官位和赏赐,她只是想尽快回到故乡和
亲人团聚。

明驼指能行千里的骆驼。

木兰不要做官,不要巨额赏赐,只要借一匹能行千里的骆驼赶回家去,可见其归心似箭,同时也显示了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

经过长期艰苦的战争,木兰终于回到了故乡。

诗歌细致刻画了木兰全家闻讯后的喜悦。

这里依旧用了重复排比的句式,不厌其详地写了爷娘、阿姊和小弟的举动,这种重复排比的句式烘托了欢快喜庆的气氛。

随后写了木兰到家后的举动,同样也是不厌其详地描写具体的细节,开东阁门,坐西阁床,充分表现出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换装、打扮后恢复了女子的本来面目,然后出门看伙伴,伙伴大吃一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情节颇富喜剧意味。

用伙伴的吃惊反衬出木兰的无比自豪与得意,整个故事的情节也就在充满喜剧色彩的高潮中结束了,但作者似乎意犹未尽,结尾又写了四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奇特,作为全诗的结尾,显得别具一格,豪迈有力,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这位女英雄的赞美和歌颂。

谢榛说:“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

”确实如此。

此诗艺术形式上值得注意的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叙述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很简括,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则很繁复。

这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

作者感兴趣的只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罕见的事情本身。

第一部分写她的焦灼不安与思虑无非是为了说明她是个女子,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怪,女子出征则不同寻常了。

第二部分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也同样是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

第三部分写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种种举动,更是强调了她是个女子。

整首诗的详略安排都是围绕这一用意的。

其次是作者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并善于在矛盾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中表现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第三是全诗用了不少重复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后是全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正如明人胡应麟所说:“此歌中,古质有逼汉魏处。


总之,《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它对后人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