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_传播学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 年 5 月 第 3 期 (总 159 期)
新闻与传播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May1 2007 No1 3
方法论 : 传播学批判学派与 经验学派的比较分析
梅琼林
【提 要】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之争一直都是热点话题 。本文试图以哲学层面 上的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两种思潮的分歧为基础 , 分析比较传播学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 在方法论上的不同偏向 , 以及这种偏向产生的根源 、后果和发展趋向 。
【关键词】传播学流派 方法论 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 〔文献分类号〕 K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0 - 2952 (2007) 03 - 0134 - 07
20 世纪中叶以后 , 一大批后现代思想家们 在从各个领域为传播学提供理论资源的同时 , 也接过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传媒批判大旗 。他们 在大众传媒批判的力度和深度上与法兰克福学 派相比可以说毫不逊色 , 甚至可以说有过之而 无不及 。在后现代传媒批判理论的浪潮中 , 许 多西方学者如福柯 、利奥塔 、布尔迪厄 、詹姆 逊 、鲍德里亚等人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传播 媒介进行了批判 。这些人也被广大的传播学研 究者纳入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范围 。从哲学的层 面来看 , 后现代主义用否定 、消解 、摧毁 、颠 覆等功能性的因素来代替非理性的本能 、意志 、 存在等实体性的因素 , 以此来瓦解理性的理论 基础 。可见 , 后现代哲学不仅消解了理性因素
① 杨耕 : 《社会科学方法的发生 、范式及其历史性转换》, 《中 国社会科学》1994 年第 1 期 。
·135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7 年第 3 期
二
在欧洲 , 作为传播学批判学派最重要的代 表 , 法兰克福学派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马克 斯 ·韦伯开创的人文主义传统 , 进一步发挥了 韦伯关于 “工具理性”批判的思想 , 对当代资 本主义的大众传媒与人的 “异化”之间的关系 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韦伯把现代社会合法性的 基础称为 “合理性” (或称为 “理性”) , 整个社 会依照理性的原则进行管理 。当这种管理原则 和方式越来越完善以后 , 在遵循普遍规则的情 况下 , 就很难考虑特殊的情形 , 甚至到了这样 的地步 : 追求效率的行政管理体制根本不考虑 个人情感和自由 。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 , 本来 , 启蒙运动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 , 完全可以认识 和支配自然 , 建立更合理 、自由的社会 。但是 , 现在整个社会却出现了非理性的特征 。从韦伯 的理论出发 ,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 , 工具理性是 理性观念演变的最新产物 ; 在当代 , 工具理性 已变成社会的组织原则 , 它渗透到社会的整体 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造就了异化 、物 化或单面的社会和单面的思维方式及思想文化 , 成为社会对人进行全面统治 、控制和操作的深 层基础 。诚如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马 尔库塞所说的 : “韦伯所设想的理性 , 表现为技 术的理性 , 表现为生产和通过有计划的和科学 的机构所实现的物质 (物和人) 的转化 。这种 机构是为着可计算的效率这个目的而建立起来 的 ; 这种机构的合理性组织着并控制着物和人 、 工厂和整个科层 、工作和闲暇 。”①
与此相反 , 实证主义相信所有科学都只能 采用自然科学的标准和方法 。他们认为 , 因果 律是建立在能够通过经验证实之上的 , 因而就 排除了科学家个人的主观因素对一般规律和科 学理论的影响 。因此 , 实证主义者认为社会科 学应当模仿自然科学的传统和方法 , 对社会现 象做出因果性说明 , 从而使社会科学成为精密 的 、实证的科学 。这主要以孔德 、斯宾塞等社 会学创始者为代表 , 他们认为社会现象和自然 现象之间并无本质的区别 , 它们遵循着同样的 方法论准则 , 都可以用普遍的因果律加以说明 。 因此 , 在方法论取向上 , 社会科学应以自然科 学为标准模式 , 建立统一的知识体系 , 并由此 开创了实证主义的研究传统 , 且在很长时期里 成为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主流 。
我们在 前面 说过 , 传播 学的 形成 和 发 展 , 是整个社会 科学 融合 发展 的一 个结 果 , 因此 ,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发展 , 必然对传播学产 生重大的影响 , 这是毫无疑问的 。就整体而言 , 在方法论上 , 欧洲的传播学批判学派主要继承 了人文主义传统 , 而美国的经验学派则更多地 采用了实证主义的方法 。
一般认为 , 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之 前并没有独立的社会科学方法 , 人们对社会的 研究或是套用道德哲学 , 或是套用哲学本体论 和自然科 学方 法 。套 用道德 哲学 来研 究社 会 , 这主要是古代的社会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的根 本特点是用 “性善”、“性恶”等等来规范社会 , 描述理想的社会形态 。套用哲学本体论和自然 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 , 这主要是近代的社会研 究方法 。近代唯 物主 义从其 哲学 本体 论出 发 , 把机械论的自然观推广到人和社会 。而牛顿力 学的成功则促使一大批社会科学家聚集在自然 科学的大旗下 , 力图用 “万有引力”来研究社 会 , 构造出 “社会物理学”、“社会引力学”等 学说 , 形 成 了 社 会 科 学 史 上 的 “自 然 科 学 时 代”。然而 , 当 人类社 会进 入资 本主 义时 代以 后 , “社会的关系”占据统治地位 , 社会与个人 处于形式上对立 , 社会才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 相对独立的对象 , 社会事实如何抽象 、如何描 述 、如何解释 , 才成为社会科学家争论不休的 问题 。因此 , 中国学者杨耕指出 : 只是在这个 时候 , 社会科学方法才成为现实的问题 , 成为 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他把社会科学方法的内 容分为两方面 : 一是科学抽象系统 , 这一系统 重在揭示社会现象 “是什么”, 并把社会规律逻 辑地表述出来 ; 二是科学解释系统 , 这一系统 重在对 “是什么”进行 “为什么”的解释 , 是 对社会现象进行 “理解”的方法 。社会科学方 法只有在具备抽象和解释两大方法系统后 , 才 是具有自身独立性和特殊性的科学方法 。①
英国著名作家斯诺在一篇题为 《两种文化》 的演讲中 指出 , 当代 存在着 两种 对立 的文 化 , 即 :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 , 知识阶层也由此分 裂成两个集团 。① 现在看来 , 这种现象在社会科 学领域里是广泛存在的 , 在传播学里显然也不 例外 。传播学的美国经验主义学派与欧洲批判 学派的争论 , 俨然成为这一学科的一个热点话 题 , 争论不断 , 自然各种不同理解和分歧也就 层出不穷 。如何认识这个问题 , 对任何试图介 入传播学研究的人来说 , 都是一个无法避免的 话题 。在这里 , 我们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这 个问题进行阐释 。
19 世纪以来 , 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广泛开 展 , 人们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 在方 法论问题上已基本形成了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 两种倾向 。
人文主义主要致力于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
活的客观规律 , 它关心的是人文世界特别是人 的内心世界 、人生活的目的 、信念和理想 、人 的情感 、道德 、审美等一系列关系到人生存和 发展的根本价值 。人文主义认为 , 人的行为的 主体性特征 , 与自然现象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 因此 , 人文主义要有自己不同于自然科学方法 的独立的方法论原则 。这就是对人的关注 , 对 人的行为 、人的精神世界的理解 。这是以马克 斯 ·韦伯等为代表 , 认为社会现象有其独特的 性质和规律 , 绝不能盲目效仿自然科学方法来 研究社会科 学 , 而 应 伯等将社会科学的任务规定为试 图对社会行动做出解释性理解 , 并由此形成了 人文的和批判的社会科学研究传统 , 且从 19 世纪下半叶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对实 证主义 的 抨击 。
的确 , 在当代社会里 , 韦伯当年充满预见 性的想象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看来 , 不仅 都实现了 , 而且以各种各样形态出现的现代大 众传媒 , 已经使抽象的技术理性扩展到社会的 总体结构 , 成为组织化的统治原则 , 管理和操 纵着整个社会系统 。因此 , 马尔库塞用 “异化” 一词来描述 。马尔库塞认为 , 现代科技文明带 来的高度自动化 、机械化使个体完全丧失了自 由与创造性 , 人成了没有灵魂 、无法自我支配 的工艺装置 , 现代化的工业整个控制了人们的
·136 ·
精神需求 , 形成了所谓的 “工业文化”, 使人成 为处于 异 化 状 态 的 、没 有 思 想 、麻 木 不 仁 的 “单向度的人”, 整个社会也变成了没有反面思 想的 “单向度社会”。② 这种对人的 “异化”的 关心和对传播媒介的批判 , 正是传播学批判学 派对人文主义方法论的自觉追求的表现 。
一
美国哲学家拉瑞 ·劳丹说 : “一个研究传统 是一个关于所研究领域内的实体的过程的一般 假定和在这一领域内用以研究问题和建构理论 的适当方法的体系 。”② 这意味着 , 任何科学研 究传统都具有某些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假设和前 提 , 这些假设和前提决定科学家研究什么 , 不
·134 ·
研究什么 , 以及怎样研究 。因此 , 我们认为任 何传播理论都有其公开的或隐蔽的方法论的信 条 。事实上 , 传播学中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对 立的根源就在于 , 这两个不同阵营中的学者对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具有不同的预设 , 具体而言 , 他们在方法论上的分歧表现为 : 是 坚持实证主义还是趋向于人文主义 ?
① 斯诺 : 《两种文化》, 三联书店 1994 年版 。 ② 拉瑞 ·劳丹 : 《 进步及其问题》, 华夏出版社 1999 年版 ,
第 83 页。
梅琼林 : 方法论 : 传播学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比较分析
的机构是社会研究所 , 至少当时还看不到任何 传播学的影子 。而美国经验学派最初也是孕育 于社会 学 、经 济 学 、心 理 学 等 领 域 。可 以 说 , 传播学本身就是整个社会科学大融合而产生的 一门新兴学科 , 它在方法论上的运用及其产生 的分歧 , 也必然与整个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发展 演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如果我们要对这个问题 进一 步进行 追溯 , 那就必须把传播学置于这个社会科学的大背景 中进行考察 , 才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因为传播 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 , 直到 20 世纪上半叶才正 式成立 , 但关于传播学的研究 , 其实早就在很 多领域中涉及到 , 其中以社会学尤为明显 。比 如 , 被称为传播学批判学派最重要代表的法兰 克福学派 , 其中的思想家们最初并不是以传播 学者的身份出现的 , 而是社会学家 、经济学家 、 政治学家 、以至于文艺理论家等等 , 他们所在
在法兰克福学派之后 , 欧洲传播学出现了 另一个重镇 ———伯明翰学派 , 也就是所谓的文 化研究学派 。尽管伯明翰学派在学术观点上与 法兰克福学派有着巨大的分歧 , 但从方法论的 角度来看 , 他们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都是 以人文主义为主要方法 。该学派研究的主要命 题是 “文化形式 、文化实践和文化机构及其与 社会和社会变迁的关系”,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理 查德 ·霍加特 、雷蒙 ·威廉斯 、斯图亚特 ·霍 尔等人 。在研究领域上 , 该学派横跨了传媒研 究 、文学研究 、文化社会学 、女性主义 、结构 主义等学科 , 对大众文化 、传播媒介 、意识形 态 、权力 、性别 、种族 、文化身份认同等问题 都有深入的研究 。总体上看 , 他们关注的是人 的行为的主体性特征 、人的精神世界 , 以及社 会现象有其独特的性质和规律等等 , 在方法论 上仍然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
① 马尔库塞 : 《现代文明与人类的困境》, 三联书店 1989 年 版 , 第 81 页。
新闻与传播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May1 2007 No1 3
方法论 : 传播学批判学派与 经验学派的比较分析
梅琼林
【提 要】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之争一直都是热点话题 。本文试图以哲学层面 上的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两种思潮的分歧为基础 , 分析比较传播学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 在方法论上的不同偏向 , 以及这种偏向产生的根源 、后果和发展趋向 。
【关键词】传播学流派 方法论 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 〔文献分类号〕 K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0 - 2952 (2007) 03 - 0134 - 07
20 世纪中叶以后 , 一大批后现代思想家们 在从各个领域为传播学提供理论资源的同时 , 也接过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传媒批判大旗 。他们 在大众传媒批判的力度和深度上与法兰克福学 派相比可以说毫不逊色 , 甚至可以说有过之而 无不及 。在后现代传媒批判理论的浪潮中 , 许 多西方学者如福柯 、利奥塔 、布尔迪厄 、詹姆 逊 、鲍德里亚等人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传播 媒介进行了批判 。这些人也被广大的传播学研 究者纳入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范围 。从哲学的层 面来看 , 后现代主义用否定 、消解 、摧毁 、颠 覆等功能性的因素来代替非理性的本能 、意志 、 存在等实体性的因素 , 以此来瓦解理性的理论 基础 。可见 , 后现代哲学不仅消解了理性因素
① 杨耕 : 《社会科学方法的发生 、范式及其历史性转换》, 《中 国社会科学》1994 年第 1 期 。
·135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7 年第 3 期
二
在欧洲 , 作为传播学批判学派最重要的代 表 , 法兰克福学派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马克 斯 ·韦伯开创的人文主义传统 , 进一步发挥了 韦伯关于 “工具理性”批判的思想 , 对当代资 本主义的大众传媒与人的 “异化”之间的关系 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韦伯把现代社会合法性的 基础称为 “合理性” (或称为 “理性”) , 整个社 会依照理性的原则进行管理 。当这种管理原则 和方式越来越完善以后 , 在遵循普遍规则的情 况下 , 就很难考虑特殊的情形 , 甚至到了这样 的地步 : 追求效率的行政管理体制根本不考虑 个人情感和自由 。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 , 本来 , 启蒙运动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 , 完全可以认识 和支配自然 , 建立更合理 、自由的社会 。但是 , 现在整个社会却出现了非理性的特征 。从韦伯 的理论出发 ,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 , 工具理性是 理性观念演变的最新产物 ; 在当代 , 工具理性 已变成社会的组织原则 , 它渗透到社会的整体 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造就了异化 、物 化或单面的社会和单面的思维方式及思想文化 , 成为社会对人进行全面统治 、控制和操作的深 层基础 。诚如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马 尔库塞所说的 : “韦伯所设想的理性 , 表现为技 术的理性 , 表现为生产和通过有计划的和科学 的机构所实现的物质 (物和人) 的转化 。这种 机构是为着可计算的效率这个目的而建立起来 的 ; 这种机构的合理性组织着并控制着物和人 、 工厂和整个科层 、工作和闲暇 。”①
与此相反 , 实证主义相信所有科学都只能 采用自然科学的标准和方法 。他们认为 , 因果 律是建立在能够通过经验证实之上的 , 因而就 排除了科学家个人的主观因素对一般规律和科 学理论的影响 。因此 , 实证主义者认为社会科 学应当模仿自然科学的传统和方法 , 对社会现 象做出因果性说明 , 从而使社会科学成为精密 的 、实证的科学 。这主要以孔德 、斯宾塞等社 会学创始者为代表 , 他们认为社会现象和自然 现象之间并无本质的区别 , 它们遵循着同样的 方法论准则 , 都可以用普遍的因果律加以说明 。 因此 , 在方法论取向上 , 社会科学应以自然科 学为标准模式 , 建立统一的知识体系 , 并由此 开创了实证主义的研究传统 , 且在很长时期里 成为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主流 。
我们在 前面 说过 , 传播 学的 形成 和 发 展 , 是整个社会 科学 融合 发展 的一 个结 果 , 因此 ,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发展 , 必然对传播学产 生重大的影响 , 这是毫无疑问的 。就整体而言 , 在方法论上 , 欧洲的传播学批判学派主要继承 了人文主义传统 , 而美国的经验学派则更多地 采用了实证主义的方法 。
一般认为 , 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之 前并没有独立的社会科学方法 , 人们对社会的 研究或是套用道德哲学 , 或是套用哲学本体论 和自然科 学方 法 。套 用道德 哲学 来研 究社 会 , 这主要是古代的社会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的根 本特点是用 “性善”、“性恶”等等来规范社会 , 描述理想的社会形态 。套用哲学本体论和自然 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 , 这主要是近代的社会研 究方法 。近代唯 物主 义从其 哲学 本体 论出 发 , 把机械论的自然观推广到人和社会 。而牛顿力 学的成功则促使一大批社会科学家聚集在自然 科学的大旗下 , 力图用 “万有引力”来研究社 会 , 构造出 “社会物理学”、“社会引力学”等 学说 , 形 成 了 社 会 科 学 史 上 的 “自 然 科 学 时 代”。然而 , 当 人类社 会进 入资 本主 义时 代以 后 , “社会的关系”占据统治地位 , 社会与个人 处于形式上对立 , 社会才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 相对独立的对象 , 社会事实如何抽象 、如何描 述 、如何解释 , 才成为社会科学家争论不休的 问题 。因此 , 中国学者杨耕指出 : 只是在这个 时候 , 社会科学方法才成为现实的问题 , 成为 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他把社会科学方法的内 容分为两方面 : 一是科学抽象系统 , 这一系统 重在揭示社会现象 “是什么”, 并把社会规律逻 辑地表述出来 ; 二是科学解释系统 , 这一系统 重在对 “是什么”进行 “为什么”的解释 , 是 对社会现象进行 “理解”的方法 。社会科学方 法只有在具备抽象和解释两大方法系统后 , 才 是具有自身独立性和特殊性的科学方法 。①
英国著名作家斯诺在一篇题为 《两种文化》 的演讲中 指出 , 当代 存在着 两种 对立 的文 化 , 即 :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 , 知识阶层也由此分 裂成两个集团 。① 现在看来 , 这种现象在社会科 学领域里是广泛存在的 , 在传播学里显然也不 例外 。传播学的美国经验主义学派与欧洲批判 学派的争论 , 俨然成为这一学科的一个热点话 题 , 争论不断 , 自然各种不同理解和分歧也就 层出不穷 。如何认识这个问题 , 对任何试图介 入传播学研究的人来说 , 都是一个无法避免的 话题 。在这里 , 我们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这 个问题进行阐释 。
19 世纪以来 , 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广泛开 展 , 人们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 在方 法论问题上已基本形成了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 两种倾向 。
人文主义主要致力于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
活的客观规律 , 它关心的是人文世界特别是人 的内心世界 、人生活的目的 、信念和理想 、人 的情感 、道德 、审美等一系列关系到人生存和 发展的根本价值 。人文主义认为 , 人的行为的 主体性特征 , 与自然现象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 因此 , 人文主义要有自己不同于自然科学方法 的独立的方法论原则 。这就是对人的关注 , 对 人的行为 、人的精神世界的理解 。这是以马克 斯 ·韦伯等为代表 , 认为社会现象有其独特的 性质和规律 , 绝不能盲目效仿自然科学方法来 研究社会科 学 , 而 应 伯等将社会科学的任务规定为试 图对社会行动做出解释性理解 , 并由此形成了 人文的和批判的社会科学研究传统 , 且从 19 世纪下半叶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对实 证主义 的 抨击 。
的确 , 在当代社会里 , 韦伯当年充满预见 性的想象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看来 , 不仅 都实现了 , 而且以各种各样形态出现的现代大 众传媒 , 已经使抽象的技术理性扩展到社会的 总体结构 , 成为组织化的统治原则 , 管理和操 纵着整个社会系统 。因此 , 马尔库塞用 “异化” 一词来描述 。马尔库塞认为 , 现代科技文明带 来的高度自动化 、机械化使个体完全丧失了自 由与创造性 , 人成了没有灵魂 、无法自我支配 的工艺装置 , 现代化的工业整个控制了人们的
·136 ·
精神需求 , 形成了所谓的 “工业文化”, 使人成 为处于 异 化 状 态 的 、没 有 思 想 、麻 木 不 仁 的 “单向度的人”, 整个社会也变成了没有反面思 想的 “单向度社会”。② 这种对人的 “异化”的 关心和对传播媒介的批判 , 正是传播学批判学 派对人文主义方法论的自觉追求的表现 。
一
美国哲学家拉瑞 ·劳丹说 : “一个研究传统 是一个关于所研究领域内的实体的过程的一般 假定和在这一领域内用以研究问题和建构理论 的适当方法的体系 。”② 这意味着 , 任何科学研 究传统都具有某些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假设和前 提 , 这些假设和前提决定科学家研究什么 , 不
·134 ·
研究什么 , 以及怎样研究 。因此 , 我们认为任 何传播理论都有其公开的或隐蔽的方法论的信 条 。事实上 , 传播学中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对 立的根源就在于 , 这两个不同阵营中的学者对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具有不同的预设 , 具体而言 , 他们在方法论上的分歧表现为 : 是 坚持实证主义还是趋向于人文主义 ?
① 斯诺 : 《两种文化》, 三联书店 1994 年版 。 ② 拉瑞 ·劳丹 : 《 进步及其问题》, 华夏出版社 1999 年版 ,
第 83 页。
梅琼林 : 方法论 : 传播学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比较分析
的机构是社会研究所 , 至少当时还看不到任何 传播学的影子 。而美国经验学派最初也是孕育 于社会 学 、经 济 学 、心 理 学 等 领 域 。可 以 说 , 传播学本身就是整个社会科学大融合而产生的 一门新兴学科 , 它在方法论上的运用及其产生 的分歧 , 也必然与整个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发展 演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如果我们要对这个问题 进一 步进行 追溯 , 那就必须把传播学置于这个社会科学的大背景 中进行考察 , 才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因为传播 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 , 直到 20 世纪上半叶才正 式成立 , 但关于传播学的研究 , 其实早就在很 多领域中涉及到 , 其中以社会学尤为明显 。比 如 , 被称为传播学批判学派最重要代表的法兰 克福学派 , 其中的思想家们最初并不是以传播 学者的身份出现的 , 而是社会学家 、经济学家 、 政治学家 、以至于文艺理论家等等 , 他们所在
在法兰克福学派之后 , 欧洲传播学出现了 另一个重镇 ———伯明翰学派 , 也就是所谓的文 化研究学派 。尽管伯明翰学派在学术观点上与 法兰克福学派有着巨大的分歧 , 但从方法论的 角度来看 , 他们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都是 以人文主义为主要方法 。该学派研究的主要命 题是 “文化形式 、文化实践和文化机构及其与 社会和社会变迁的关系”,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理 查德 ·霍加特 、雷蒙 ·威廉斯 、斯图亚特 ·霍 尔等人 。在研究领域上 , 该学派横跨了传媒研 究 、文学研究 、文化社会学 、女性主义 、结构 主义等学科 , 对大众文化 、传播媒介 、意识形 态 、权力 、性别 、种族 、文化身份认同等问题 都有深入的研究 。总体上看 , 他们关注的是人 的行为的主体性特征 、人的精神世界 , 以及社 会现象有其独特的性质和规律等等 , 在方法论 上仍然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
① 马尔库塞 : 《现代文明与人类的困境》, 三联书店 1989 年 版 , 第 8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