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作业本参考答案(精心整理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四年级下册科学作业本参考答案
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课堂练习
1.B
2.B
3.A
4.A
5.A
6.胚芽
胚根胚
子叶种子
种皮
2.种植凤仙花
课堂练习
1.B
2.B
3.C
4.C
5.ABC
3.种子长出了根
课堂练习
1.A
2.A
3.(4-1-2-3)
4.(1)A(2)C(3)A(4)B
4.茎和叶
课堂练习
1.C
2.A
3.C
4.A
5.B
5.凤仙花开花了
活动记录
2.花瓣雄蕊
花萼雌蕊
课堂练习
1.A
2.A
3.C
4.A
科学阅读
BC AD
6.果实和种子
课堂练习
1.C
2.A
3.B
4.A
5.B
6.C
7.连一连(此题题意不清,我理解为食用部分)
果皮:苹果种子:豌豆、莲子、百香果
7.种子的传播
课堂练习
1.A
2.B
3.C
4.A
科学阅读
C
8.凤仙花的一生
课堂练习
1.C
2.C
2. 叶
花接收阳光,蒸腾水分
果实繁殖后代
茎吸收水分,固定植物
根支撑植物,运输水分
第一单元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
1.B
2.A
3.C
4.C
5.B
6.C
7.C
8.A
9.A 10.C 11.A 12.B 113.A 14.B 15.C 16.C 17.A
二、填图题
18.花瓣雌蕊
花萼雄蕊
19.(此题植物的生长各阶段名称仅供参考)
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果实
三、连线题
20. 根起支撑、运输作用
茎制造养料
叶发育成果实和种子
花起吸收、固定作用
21.蒲公英鬼针草莲蓬芝麻
弹力传播动物传播风力传播水力传播
四、探究题
22.(1)A(2)B(3)C(4)B(5)C
23.(1)B(2)A(3)滴入几滴食用油,防止水分蒸发。
然后在水面上用记号笔画一条横线,确定原始水位,然后持续观察水位的变化。
24.(此题的折线图不规范,会影响答题)
(1)凤仙花长高最快的是生长阶段。
(2)凤仙花长高缓慢的是发芽阶段。
长高缓慢可能与营养供给情况有关。
1.电和我们的生活
课堂练习
1.C
2.
2.点亮小灯泡
活动记录
课堂练习
3.简易电路
课堂练习
(1)A(2)C(3)A
4.电路出故障了课堂练习
(1)A(2)B(3)A(4)B
5.里面是怎样连接的课堂练习
1.B
2.B
3.C
科学阅读
B
6.导体和绝缘体课堂练习
1.A
2.B
3.连一连
7.电路中的开关
活动记录
课堂练习
1.
2.(1)A(2)A(3)A
8.模拟安装照明电路
课堂练习
1.A
2. 2——1——4——3
3.A
第二单元单元练习
一、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二、选择题
9.B 10.C 11.B 12.A 13.C 14.C
三、探究题
15.(此题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16.(1)不赞同
(2)小灯泡坏了;电池没电;导线没有连接好(此题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3)电路检测器
(4)
(5)
17.(1)用电器电池开关(2)A
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
课堂练习
1.C
2.C
3.C
4.(1)√(2)×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课堂练习
1.A
2.C
3.B
科学阅读
B
3.岩石的组成
课堂练习
1.B
2.A
3.A
4.A
4.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课堂练习
5.岩石、沙和黏土
课堂练习
1.C
2.A
3.A
6.观察土壤
课堂练习
1.A
2.C
3. 沙砾(4)、沙(3)、粉砂(2)、黏土(1)
7.比较不同的土壤
课堂练习
1.B
2.A
3.(此题的图示参照的是教材初稿,所以不准确,若不改图只能这样选)
正式印刷的教材如下,壤土和黏质土的主要区别是壤土的沙粒较多。
8.岩石、土壤和我们
课堂练习
1.岩石的用途:3、4 矿物的用途:5、6、7 土壤的用途:1、2
2.B
第三单元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
1.B
2.C
3.A
4.C
5.C
6.A
7.A
8.C
9.A 10.C
11.B 12.C 13.C 14.C 15.C 16.C
二、探究题
17.(1)C(2)B(3)A(4)C
18.(1)C(2)
(3)C(4)①C ②较好,较好,适宜
综合练习
一、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选择题
11.C 12.B 13.C 14.C 15.A 16.C 17.B 18.B 19.C 20.B
21.A 22.B 23.C 24.AB(此题出现2个答案) 25.B
三、读图题
26. 2——6——4——1——3——5
四、探究题
27.(1)种子,胚(2)C (3)C
(4)D(此题有些超标,题干描述也有问题)
(5)因为西瓜靠昆虫传播花粉完成授精,小岛上没有蜜蜂、蝴蝶等小昆虫。
可以进行人工授粉,或者放养一些小昆虫进行传播花粉。
28.(1)B(此题有些超标)(2)C (3)C
(4)电池没电;灯泡坏了;导线没有连接好(此题有多种答案,合理即可)29.(1)方法1: 3、5 硬度方法2: 7 条痕(此题有多种答案,合理即可)(2)C (3)B (4)B (5)C (6)B
2.2《用浮的材料造船》教学设计(赠品)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单元的第2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独木舟装载量小和稳定性差,本课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由此引出本课的主题。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指出浮的材料可以造船。
第二部分——探索,通过设计、制作、测量与完善竹筏模型(木排)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并认识到改变相应结构对船的功能的影响。
第三部分——研讨,学生根据制造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改进竹筏;通过竹筏(木排)与摇橹木船、宝船的对比,给学生提供改进和优化竹筏(木排)的蓝本。
第四部分——拓展,继续改进自己的竹筏或木排。
【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生对船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也发现独木舟存在不稳定、装载量少等缺点。
在独木舟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材料的装配结构提升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这对五年级学生而言难度不大。
重要的是引领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竹筏(木排),让学生经历一个工程设计过程,意识到生产生活需求推动了造船技术的进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2.生产生活需求推动了造船技术的进步。
科学探究目标
1.经历设计与制作竹筏(木排)模型的过程。
2.根据设计目标,对制作的竹筏(木排)的性能进行测评,并不断改进结构,提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3.通过探究认识到船的结构与载重量和稳定性有关。
科学态度目标
能利用新的材料,完成设计和制作竹筏(木排)的任务,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船的技术革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发现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难点:竹筏的制作和测试。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竹竿(长度25cm,直径约2.5cm)5根、桐木条(长度15cm,宽度0.8cm,高度0.8cm)4根、水槽、橡皮筋(对折长度8cm,宽度0.4cm)4根、钩码1盒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出示独木舟图片: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独木舟的载重情况。
在活动中,你发现独木舟有什么缺点吗?
2.学生讨论,梳理出独木舟的缺点并记录在表格里。
3.独木舟确实有很多缺点,如果让我们改进独木舟,克服独木舟的缺点,你打算从哪些方面着手改进?
预设:加大船体,增加底面积等。
4.提问:除了用木头,还可以用哪些材料造船?(揭示课题:用浮的材料造船)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独木舟的缺点,引发学生思考改进独木舟,思考更多
做船的材料和不同的船体结构,引出用浮的材料造船,激发学生对制作竹筏的兴趣。
二、探索
(一)探索活动1 设计并制作竹筏
1.出示几根竹竿,提出任务:今天,我们用这些材料来制作一个竹筏。
2.出示竹筏图片,明确设计要求:(1)画出设计图;(2)能稳定地浮在水面;(3)牢固、不散架。
3.小组合作完成竹筏的设计方案,汇报交流,说明设计理由和使用的材料等。
4.播放制作竹筏的视频,学生结合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制作(选材种类和数量应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按“思考——画图纸——制作”的步骤开展活动,提醒学生尽量按照设计图进行制作。
如果按设计图制作遇到困难,必须改变制作方法,应该先修改设计图,再进行制作,这是培养“工程与技术”素养的重要内容。
(二)探索活动2 测试竹筏的载重量
1.谈话:大家基本按照设计图制作出了自己的竹筏,那么我们的竹筏载重量如何?是否稳定?让我们用钩码来测试一下。
提问:你觉得可以怎样进行测试?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2.整理并总结实验方法,出示实验注意事项:(1)轻轻放,放均匀;做三次,取最大;(2)注意不能让水浸湿钩码。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我的竹筏最多能放置几个钩码。
(三)探索活动3 竹筏与独木舟的不同
1.提问:我们分别完成了竹筏和独木舟的制作,也分别做了载重测试,让我们来总结竹筏和独木舟的不同点。
在师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完成学生活动手册“比较独木舟和竹筏”记录表。
2.学生汇报。
三、研讨
1.竹筏与独木舟相比,有了哪些进步?
2.竹筏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你打算怎样改进?
3.出示“摇橹木船和明代宝船”的图片,提问:观看下面的木船,你有什么发现?设计意图:前两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穿插在探索环节中进行思考和交流。
此外,通过让学生观察摇橹木船和明代宝船,给学生指明新的研究方向,引导学生找出两艘船的优点,借鉴到对竹筏的改进中。
四、拓展
1.提问:在竹筏的基础上,如果再继续改进,你会怎么做?
2.课后继续改进自己的竹筏,下节课进行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继续改进自己的竹筏或木排”是课堂的延伸与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得到更大的提升,改进的过程可放到课后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