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科学之光含解析苏教版必修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专题科学之光
《物种起源》绪论
课前准备
教学目标
1. 帮忙学生了解达尔文及《物种起源》,挑选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2. 引导学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提高辨别和挑选重要信息和材料的能力。
3. 学习达尔文坚持真理、尊重客观事实、谦虚谨慎、严肃认真、深切细致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
资料卡片
1. 作者简介
查理·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是生物进化学说的开创人。
他诞生在英国一个世代从医的家庭里,祖父、父亲都是本地的名医,而且都是生物学的爱好者。
祖父是一个初期生物进化论者,提倡生物进化观念。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生物进化思想对幼小的达尔文的心灵,有着深刻的影响。
达尔文16岁进大学学医,但他并非想做一名医生,而是热心于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
后来他又去大学神学系学习,但他仍然用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类自然科学高作,同许多地质学家、动物学家、植物学家交往。
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比格尔号”做历时5年的环球旅行,观察并搜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那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随后又写成《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书,进一步充实了进化学说的内容。
2. 资料链接
“进化论”,亦称“演化论”(严复译为“天演论”)。
通常指生物的进化理论。
它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展规律和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部份。
该词最初由拉马克提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
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增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以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而来,现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类生物,有一路的先人,它们在进化进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
恩格斯以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进化论)之一。
3. 作者名言
(1) 若是说我有什么功绩的话,那不是我有才能的结果,而是勤奋、有毅力的结果。
(2) 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普通人之上。
(3) 我能成为一个科学家,最主要的原因是:对科学的爱好,思索问题的无穷耐心,在观察和搜集事实上的勤勉,一种创造力和丰硕的常识。
(4) 我从来不以为半小时是微乎其微的很小的一段时间。
知识梳理
1. 重点字音填空。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栖息(qī)篇幅(fú)
胚胎(pēi)槲寄生(hú)
冒昧(mèi) 分歧(qí)
(2) 给多音字注音
2.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或成语在文中的含义。
(1) 洞察:透彻地观察了解。
(2) 变种:生物的某些遗传性能已发生转变,但大体特性仍未超出原种范围的变异个体。
比喻形式有变而实质未变的思想、潮流等。
(3) 唯一无二:只有这一个,没有能与之相较的。
(4) 搜集:搜寻聚集(得先仔细寻觅再搜集)。
搜集:收拢聚集。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课前准备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讲解明文的一些新的特点,并能够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观点。
2. 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认真思考,搜集、分析、挑选和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3. 通过文本研习,进一步了解科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资料卡片
1. 作者简介
杨焕明,1988年获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学位。
后为法国INSERE-CRNS马塞免疫中心博士后;1989—1992年为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1992—1994年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博士后。
现为博士生导师,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暨中国科学院基因组信息中心主任,为争取和主持完成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测定立下汗马功劳。
为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协调人。
2003年被《科学美国人》杂志评为年度领袖人物。
2. 资料链接
20世纪初期,人类发现了生命的大体规律之一——遗传规律。
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和美国的科学家提出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模型,打开了人类熟悉生命奥秘的大门。
70年代开始的DNA克隆技术和后来蓬勃发展的转基因技术、动物植物克隆技术,让人类对生命奥秘有了进一步的熟悉。
与此同时,人们还发现,几乎人类所有的疾病都与基因有关。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类基因组计划诞生了。
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人类健康问题,并以此带动生物信息产业的发展。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一路参与了这一价值达30亿美
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这一计划旨在为30多亿个碱基对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准测序,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弄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数遗传信息。
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
什么是基因组?基因组就是一个物种中所有基因的整体组成。
人类基因组有两层: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
要揭开生命的奥秘,就需要从整体水平上研究基因的存在、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基因之间的彼此关系。
知识梳理
1. 重点字音填空。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参与(yù)框架(kuàng)
滥用(làn) 核苷酸(gān)
网络(luò) 胰岛素(yí)
孤负(gū)疟疾(nüè)
衍生(yǎn)免疫(yì)
(2) 多音字注音。
2.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或成语在文中的含义。
(1) 双刃剑:比喻事物具有两面性。
(2) 无米之炊:没有米而要做成的饭,比喻没有必要条件而要求做成的事。
(3) 骇人听闻:故意夸大事实说离奇的话,令人听了吃惊。
(4) 无所适从:不知道依从哪个才好,指不知道该怎么办。
南州六月荔枝丹
课前准备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 帮忙学生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来增强说明效果的方式。
3. 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硕科学知识。
资料卡片
1. 作者简介
贾祖璋(1901—1988)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他创作、编写、翻译了29部生物学高作。
贾祖璋先生八旬有余时仍成天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
《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何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2. 资料链接
(1) 学前指导。
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对象特征。
说明方式:下概念,举例子,打例如,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语言:科学性(正确、准确),文学性(生动、形象)。
(2) 文体介绍。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
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必然的文学情趣。
(3) 白居易《荔枝图序》。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粗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夏,南宾太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
它的树形呈圆形,很像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
叶像桂树的叶,冬季仍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日成熟。
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
(关于荔枝的情况)可能也就犹如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
假设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知没有见过(荔枝)的人和虽然见过却没有看到它三天之内的转变情况的人。
知识梳理
1. 重点字音填空。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棕褐色(hè)红缯(zēnɡ)
紫绡(xiāo)醴酪(lǐ lào)
粗糙(cāo)夤夜(yín)
浸渍(zì) 渣滓(zǐ)
(2) 多音字注音。
2.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或成语在文中的含义。
(1) 谏阻:劝戒君主,使其更正错误。
(2) 钻牛角尖:比喻固执地研究无法解决或没有价值的问题。
(3) 因地制宜:按照不同地域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宜的办法。
(4) 明证:名词,明显有力的证据。
证明:动词,用靠得住的凭据来判定;名词,指可以作证明的文字材料。
斑纹
课前准备
教学目标
1. 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理清行文思路,琢磨诗意的语言,赏读多种写作手法。
2. 有情感地朗诵课文,充分领悟本文的哲理和情感。
3. 酷爱自然,敬畏自然,学会以平视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和生活。
资料卡片
1. 作者介绍
周晓枫,著名作家,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曾做过8年儿童文学编辑。
出版有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斑纹:兽皮上的地图》《斑纹》和《收藏:光阴的魔法书》。
曾获冯牧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奖项。
周晓枫的散文独抒性灵、表达真我,传递个人对生命的体验和思考。
她的散文每篇都带着鲜明的周晓枫散文的标签,它们有着一以贯之的笔调、风格和韵味,仍然如故地在沉郁当中尽显狞厉。
她说:“希望我能取得能量和勇气,越过自恋、唯美和抒情的重重障碍,逼近生存真相。
”
2. 作品评论
当散文写作日趋成为文人养病的方式时,周晓枫的散文却依旧维持着锐利、沉着、优雅的面貌。
加上她那鲜明的散文文体意识、语言探索精神,她的写作在今世散文界已经独具一格。
——青年评论家谢有顺
《斑纹》是一本能够唤醒人们沉睡记忆的书,它让咱们想起许多远逝的鲜活事物,即生命的目光最初遭遇的哲学命题。
在她的笔下,人与动物们的劳动、爱情、壮丽的生和寂静的死,都渗透着绚丽、壮观与诗意的内容。
周晓枫是个心无旁骛的写作者,完成《斑纹》的写作后,她希望拓宽一下创作路子,力求打破唯美的书写,跨入更广漠的写作视野。
——周蓬桦《绚丽的版图——<斑纹>阅读》
……周晓枫的写作承续了散文的人文传统,将沉静、深微的生命体验融于广博的知识背景,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间,发现复杂的、常常是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
……她的作品文体精致、繁复,别出心裁,语言丰赡华丽,充分展示书面语言的考究、绵密和纯粹。
她的体验和思考表现了一个现代青年知识分子为探访和建构充盈、完整的意义世界所作的尽力和面临的难度。
她的视野或许可以更为广漠,更为关注当下的、具体的生存疑难,固然,她的艺术和语言将因此迎来更大的挑战。
——冯牧文学奖的评语
3. 作者访谈
真正迷恋舞蹈的人,不单是以舞台下的掌声为动力,仍是在空旷练功房里忘情忘我的那个人;
是因为身材欠佳永远没有登台演出机缘,却仍然陶醉地穿上芭蕾缎子鞋的那个人。
当写作仅仅是写作,而不代表写作以后的获利,我希望自己能够坚持下去,以始终的酷爱。
——周晓枫“天涯散文”访谈
知识梳理
1. 重点字音、字形填空。
(1) 重点字词注音。
晕眩(yūn)(xuàn)轮廓(kuò)
斑驳(bó) 惩罚(chénɡ)
镌刻(juān)青睐(lài)
鹰隼(sǔn)蛊惑(ɡǔ)
疱疹(pào) 颓败(tuí)
根茬(chá) 瞭望(liào)
(2) 多音字注音。
2.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或成语在文中的含义。
(1) 如歌如泣:声音像是在高歌又像是在哭泣。
形容音乐激昂婉转,曲折动人。
(2) 悄无声息:没有声音,没有气息。
比喻没出名声,不被人知道。
悄(qiǎo):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不为人所发觉。
(3) 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他野兽。
比喻依仗他人的势力去欺压他人。
(4) 外强内弱:形容外表强壮,内里空虚。
干:枯竭。
景泰蓝的制作
课前准备
教学目标
1. 本文以景泰蓝的制作程序为序,纵横交织,有详有略。
引导学生绘制本文说明顺序结构图。
2. 本文的语言准确、通俗、朴实。
引导学生分类整理,增强体会。
资料卡片
叶圣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创作涉及童话、散文、小说等领域。
他写作态度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洗练优美,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其代表作有童
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短篇小说《夜》《多收了三五斗》,长篇小说《倪焕之》。
叶圣陶对改良现代中文教育有重要影响。
他给中文教育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观念:“应当教给学生学习的方式,而不是长期详细的灌输书本知识。
”这一观点冲破了习惯于强烈依赖记忆和灌输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
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曾应某大学聘请,担任教授。
本来他在大学教书并非第一次,又是很出名望的作家,他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写上几大行。
可是叶老到校后,在经历栏中只写了四个
字,“小学教师”。
固然在他心目中“小学教师”是一个极为光荣的称号,但人们却由此可以看出,他是如何地不炫耀自己,甘居于普通一兵。
凡是知道这件事的朋友,都以为叶老这样填写不带半点矫饰,因为他为人一贯真诚质朴,最厌恶浮名虚名,生平以哗众取宠为可耻。
知识梳理
1. 重点字音、字形填空。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低洼(wā)蘸水(zhàn)
缂丝(kè) 瓷器(cí)
铁屑(xiè) 瓜楞(lénɡ)
舀水(yǎo)铁臼(jiù)
(2) 给多音字注音。
2.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或成语在文中的含义。
(1) 密密麻麻:形容又多又密的样子。
(2) 细磨细琢:细细琢磨,反复思考。
(3) 半斤八两:旧制1市斤是16两,半斤就是8两。
比喻彼此相当,不分高低(多含贬义)。
(4) 推陈出新:现多指对旧文化进行分析批判,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
推:除去,淘汰。
陈:陈腐的。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课前准备
教学目标
1. 整体把握复杂说明文的大体结构。
2. 能够理讲解明文根听说明对象来安排说明顺序、运用说明方式的特点。
3. 把握文章的设计理念,感悟歧江公园的内在精神和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资料卡片
1. 作者简介
俞孔坚,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计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首席设计师。
2. 作者的话
(1) 在我眼里,无所谓建筑风格,只要你能适应这块土地,能亲近这块土地,就是好的建筑,好的人居模式。
(2) 一片林阴,一条河流,一块绿地,无不潜藏着无穷的诗意,保住这份诗意,它必然会让人取得身心再生之感。
(3) 一个成熟的民族,知道审美的民族,最能知道珍惜平常的美,尊重普通人,尊重普通的乡土物种,这即是尊重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真实内涵。
做到了这一点,离和谐社会要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也就不远了。
3. 相关背景
中山歧江公园的场地原是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作为中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征,它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终于90年代后期,几十年间,历经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成心义的历史沧桑。
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几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在这里沉淀为真实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知识梳理
1. 重点字音、字形填空。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粤中(yuè)栈桥(zhàn)
渲染(xuàn) 卓有成效(zhuó)
修筑(zhù) 拓宽(tuò)
气氛(fēn)脚踵(zhǒnɡ)
短暂(zàn)
(2) 给多音字注音。
2.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或成语在文中的含义。
(1) 无可厚非:(虽不很圆满,但)不能过度责备。
厚:重,过度。
非:责难。
(2) 熟视无睹: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
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
熟视:常常看到,看惯。
无睹:没有看见。
(3)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能令人感动得流泪。
可:值得。
歌:歌颂,赞扬。
泣:流泪。
(4) 稍纵即逝:略微一放松就消失了。
形容时间或机缘等很容易过去。
纵:放。
逝:消失。
“科学之光”专题写作指导
说明文写作导引
训练目标
本专题“写作实践”的教学要点是“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式”。
1. 能了解、熟悉说明的对象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2. 能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并能够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肯定说明的顺序进行写作。
3. 能根听说明的需要,选用适当的说明方式。
范文展示
2005年重庆高考题:以“筷子”为题,写一篇两百字以上的说明文。
例文一:
筷子
先请你猜个谜语:“身体细长,兄弟成双,只会吃菜,不会喝汤。
”你能猜出它是什么吗?它就是咱们天天都会用到的、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筷子。
筷子的结构简单、原始。
它就是由两根小棍组成的,一般是用木、竹、塑料、象牙等材料做成。
筷子的长度一般是25厘米左右,夹菜的下端为圆形,手执的上端呈方形。
圆形的下端直径通常在5毫米左右,从下到上略有增加。
筷子主要用于人们用饭。
用饭时,人们常常利用右手执筷,将两支筷子团在一路,通过手指控制两支筷子的聚合与分开,从而将食物准确地送入口中。
筷子历史悠长,种类繁多。
随着时期的进步,此刻人们通过对筷子的色彩、图案、造型等方面的创新设计,又给予了筷子艺术品的角色。
[例文评析]
以“筷子”为对象,写一篇说明文。
所选说明对象是常见的,是考生天天都在接触、利用的物品。
所以,每一个考生都应该是有话可说的。
说明“筷子”,可从筷子的类别、用途、利用方式等方面入手,还可顺便提及利用公筷、提倡环保等;还可从筷子的历史演变、筷子所代表的中华历史文化等方面入手。
可用平实的说明,就像一般说明文那样;也可用生动的说明,如“筷子的自述”等。
只要咱们熟悉它,将说明的层次分清,尽可能用新颖、生动的语言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就行。
作为实物说明文,一般思路是先引出说明对象,然后依次介绍它的结构、类型、功能等。
本文的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值得咱们学习。
(1)层次分明,先引出说明对象——筷子,然后依次介绍它的结构、材料、形状、大小、利用方式、历史与现状等。
这样一一道来,不慌不忙,层次分明。
(2)说明对象生动形象,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这种方式,很能吸引阅卷者的眼球,让阅卷者在猜谜语的情境中,顺着考生的思路读完全文,至此,阅卷者想不给高分都难。
(3)做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事物观察细致入微。
写事物说明文,没有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是不行的。
考生对筷子的材料、形状、大小等都能准确描述出来,这是源于考生对筷子作过细致的观察,并能用语言把观察结果表达出来。
例文二:
筷子
我是一双结构简单的筷子,诞生于中国古代,还被荣幸地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自从我在中国扎下了根,经太长期的发展,咱们筷子家族已经很庞大了,姐妹特别多。
有竹制的、木制的、塑料制的,还有象牙制的、金制的、银制的,等等。
通常情况下,咱们的身高约为25厘米,下端圆,上端方,看上去匀称、可爱。
人们用饭时几乎离不开我,因为我是他们用饭的工具。
人们用饭前,都会将我从筷兜里轻轻掏出,在桌上放好,等饭菜做好后就直接动用我;吃完后,又会把我收起来清洗干净后送回筷兜里。
如此循环,直到咱们“老掉牙”,最后“死掉”。
[例文评析]
本文采用生动说明的方式,用第一人称,通过“我”(筷子)的自述,向咱们介绍了筷子的历史、种类、结构、作用等。
全文层次清楚,层次分明,语言生动活泼,亲切动人,生动地说明了筷子的特点,是一篇合乎要求的应试说明文。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引出说明对象,然后依次介绍了筷子的历史、荣誉称号、种类、结构、作用等。
同时,采用分类别、列数字等说明方式,清楚、准确地说明了筷子的种类、结构等特点。
“看上去匀称、可爱”,“直到咱们‘老掉牙’,最后‘死掉’”等语言,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准确无误地说明了筷子的特点,按高考评分要求,语言项可得满分。
写法归纳
要想写好说明文,首先就得明确这一文体的特点。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以讲解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记叙、描述、议论。
说明文主如果通过对客观事物或事理的介绍说明,达到以知识教育人的目的。
与记叙文、议论文相较,说明文更强调科学性、客观性。
说明文以客观、准确为大体要求,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情感偏向。
教学大纲对说明文的训练要求为:(1)能写简单的说明文,说明对象明确,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2)能根听说明对象的特点,采用适当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式;(3)注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明和平实。
因此,对于初学写作说明文的同窗,要牢记这几条要求。
1. 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写说明文,必然要对说明对象有比较深刻的熟悉,即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什么是事物的特征呢?特征就是某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象征和标志,即该事物所特有的个性。
它往往表此刻两个方面:一是外显特征,如事物的颜色、质地、空间位置、形状、温度等;二是内隐性特征,如事物的成因、原理、转变进程、内部结构、习性、性能、风格等方面。
如何把握事物的特征呢?必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认真观察。
通过细致、反复、深刻的观察,用眼、耳、口、鼻、体、肤等感觉器官,对要说明的事物进行看、听、尝、嗅、触等,必要时,还可以做实验,以准确、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特征。
二要深切思考。
将说明对象和类似的事物进行多方面比较,对掌握的有关信息进行挑选,深切分析其异同,抓住了“异处”,就把握了该事物的特征,也就抓住了说明的重点。
三要重视积累。
扩大生活视野、阅读范围,不断丰硕知识,积累写作材料,注意间接经验的取得,提高理性熟悉水平。
2. 要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在写作说明文时,往往以一种顺序为主,固然在具体运用的时候,有时出现了说明顺序的并用与交叉的现象。
如《向沙漠进军》,
介绍综合治理沙漠的方式时采用了逻辑顺序,而在说明如何抵御风沙解决、沙丘进攻的方式时,又采用了空间顺序(高→低)。
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一要考虑所说明的事物的结构特点和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二要考虑人们熟悉事物的一般顺序;三要考虑说明的中心与材料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