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第5课 童趣》教案学习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童趣》教案
教学目标:
1
、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
、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3
、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培养珍惜生命,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2
、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3
、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教学难点:
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法学法:
导读、品读、探究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板书课题。
1
、齐读李白的《长干里》思考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儿童的什么?
资料:长干里
李白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猜疑。
“竹马”是小孩子跨在竹竿上当马来骑,这种游戏表现了小孩子丰富的想象和天真。
2
、作者、作品介绍
课前请同学们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进行展示。
沈复,生于
1763
年,
卒年不详。
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
清代散文家。
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
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
书中记叙了
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
半生的经历,欢娱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3
、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文言
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
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4
、检查预习:
二、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
教师强调朗读要求,然后学生带问题读课文。
⑴这是一篇文言文。
可能学生会在语言上感到有些困难。
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但要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
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上发音饱满。
(字音)
⑵朗读要注意抑扬顿挫。
(停顿)
⑶朗读还要读出感情。
2
、学生齐读后,完成注音:童稚(
zhì
藐小
(mi
ǎo)
项为之强 (ji
āng)
怡 (y
í)
鹤唳
(lì)
怡(yí)
然
凹凸(āo tū)
为壑
(hè)
癞虾蟆(l
à
i)
(há) (ma)
土砾(
lì
庞然大物(páng
凹凸
āo t
ū)
壑 (h
è)
3
、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
作/青云白鹤/观。
(6)
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
蹲其身,使/与台齐。
(8)
见/二虫斗草间。
三、合作学习,探究质疑
1
)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a
、自由朗读课文;
b
、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c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d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2)
教师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文言文句子直译六法
a
扩:单音词扩成现代汉语双音词。
b
换: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
c
留:古今通用的专用名词。
d
删:句首尾的语气词、连词、副词。
e
调:特殊句式调换顺序。
f
补:省略内容或关联词补出来。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巡视,参与讨论,加以点拨。
四、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分小组分段落完成译文并完成以下题目。
1
、词语积累
余
我
张目(睁大眼睛)
藐小(细小)
之
的
其(它的,指
藐小之物
故
所以
时(常常)物外(超出事物本身)
私(自己,我)
拟(比作)于(在
之(助词)
或(有时)
昂(抬)首(头)
项
脖子、颈项
强
强,通
僵
,僵硬。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徐
慢慢地
以
用
观(景象)
果
果真
唳
鸟鸣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其
自己
以
把
兴
兴趣
盖
原来是
为
被
方
正
鞭
用鞭子抽打
驱
赶、驱逐
之
它,指癞蛤蟆。
明察秋毫:
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
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夏蚊成雷:
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2
、文言文虚词积累:
之
的用法:
1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之,的。
(2)
昂
首观之,项为之强。
之,指蚊子。
(3)
使之冲烟而飞鸣。
之,蚊子。
(4)
驱之别院。
之,它。
指癞蛤蟆。
自编口诀:之的用法有多种,位置变化意不同。
动后代词名
前的,名动中间不翻译。
五、思考以下两个问题,理清文章结构,背诵全文。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及时反馈。
二、提问预留的两个问题,明确答案。
①围绕“物外之趣”
②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三、合作学习,探究质疑。
1
)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a
、自主思考,探究结果。
b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c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2)
完成以下问题的探究。
①、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
②、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观
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③、阅读第
2
、3
、4
段,想一想: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
④、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
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
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
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将癞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而不是将它处死?
(珍惜生命,热爱小动物;处置有度
;不忍心。
)
⑥、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
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⑦、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四、小组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
五、总结反思:
《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
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象。
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象甚至幻想中产生的。
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
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请以
童年”
为话题说一句优美的话。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翻译课文
2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
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
蚊、土砾
联想和想像
森林、野
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蛤蟆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
1
、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
2
、学习本文语言的质朴美。
学习重点:
梳理文章思路,理清全文结构。
学习难点:
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品味语言的质朴美。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指导点拨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环节: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出示居里夫人画像及简介(或播放介绍居里夫人生平事迹的录相片)。
居里夫人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她对金钱却看得很平淡,一直过着宁静的生活。
“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染污”。
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
简单,不为世俗诱惑的品格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构成了她的人格美。
爱因斯坦曾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说“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那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今天我们学习居里夫人晚年写的《我的信念》,从中可以体会到她人格的美,了解她取得成功的原因。
明确学习目标:
1
、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问心无愧(
)渲染(
)闲暇(
)奢望(
呵责(
)蹂躏(
)猝然(
)眺望(
解释下列词语。
问心无愧
获益匪浅
盛名
蹂躏
呵责
猝然长逝
迷醉
沉醉
2
、整体感知:
课文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教师范读相结合)
品味思考:
、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试着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韧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俭朴
重大发现
保持安静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思想理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沉醉科学)
环境需求(保持安静、追求自由、珍惜时间)
工作态度(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韧不拔、执著勤奋)
3
、探究研读:
1
.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
(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了解她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
①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明确:坚忍不拔,有信心。
②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
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
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③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明确:宁静的工作环境,简单的家庭生活。
④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明确: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⑤“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
想想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当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
⑤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
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
系?
明确: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神,
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
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4
、拓展延伸:
(投影显示资料)
在缅怀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伟大一生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
类已经做出的贡献。
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即使是
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
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
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
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
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
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
这是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晓的少见的严肃性。
一旦意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
证明放射性元素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
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
困难情况下对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
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
(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学生自由朗读,品味本文语言的质朴、真诚。
学生自由谈谈对文章语言的看法。
(开放性题目,学生自由发挥)
教师点拨:文章语言的质朴、真诚,表现了居里夫人作为一位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能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
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师总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一样。
我们已经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
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