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背诵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背诵提纲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他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1、人类定居的根本原因是: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三、“人文始祖”:(神农氏)、(轩辕氏),海内外华人以自称。

六、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
1、传说有后人附会或夸张的成分,不能全部信以为真。

但它能帮助我们复原默写远古时代的历史场景,是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的反映。

2、史实是经过考古资料证实的。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
1、建立:约年,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
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世袭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启开创世袭制)
▲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和等分封到各地,授予管理和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必须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3)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第5课青铜器和甲骨文
一、青铜器
(3)迄今世界上出土的的青铜器是的司母戊鼎
二、甲骨文
1、含义:甲骨文是时期刻写在和牛、羊等上的文字。

2、地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3、造字方法: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4、特点: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商鞅变法
1、原因:①根本原因:战国时期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生产力
水平不断提高。

②政治原因: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

③军事原因: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目的:以求,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时期(公元前356年),人物:商鞅(得到的支持)
4、在各国变法中,秦国的是最有成效的。

:。

7、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8、启示:改革是强国之路,我们应坚持改革开放;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三、都江堰
1、时间:时期(公元前256年);人物:;地点:成都
2、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

3、功能(作用):、、水运。

4、性质: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

5、影响:使成为沃野,被称为“”。

6、地位(评价):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7、当今应如何保护:植树造林、不乱扔垃圾、不乱排放污水等
第8课百家争鸣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具体内容分析:见以上表格)
3、孔子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儒家经典)
4、孔子的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5、道家经典:《道德经》
6、百家争鸣的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
1、根本原因: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强大
2、概况:秦王在年,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

3、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反映了秦始皇最大的贡献: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1、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2、中央机构:(掌管行政)、(掌管军事)、(掌管监察)
3、地方机构:地方推行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文化上:(小篆)。

作用: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经济上:①(圆形方孔半两钱)。

作用: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发展。

②。

作用: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3、交通上:①;②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河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4、军事上: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万里长城。

★长城的目的:为了抵御
★长城的起止范围:西起,东到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政治上:根据 的建议,颁布 ;大力加
强监察制度,中央设司隶校尉,地方设 。

、思想上:根据 的建议,
、经济上: ,收回铸币权(作用:使
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民族关系上: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二、影响: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 的局面,使得西汉王朝开始进
入 时期。

、原因(背景):诸侯王实力强大,威胁中央。

、内容: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
作为侯国
、作用:推恩令的实施使得侯国越来越多, 的封地和势力越来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第一次)目的:
3、张骞两次出使西域:①第一次:公元前138年
②第二次:公元前119年
4、作用: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开辟了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
1、路线: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就是丝绸之路。

简易路线图: →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中亚、西亚→欧洲(大秦) ★起点:长安 终点:欧洲(大秦)
2、交流的物种
A 、中原传入西域:丝绸、漆器等物品;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
B 、西域传入中原: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乐器、
歌舞等。

▲3、作用:
★丝绸之路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西部大开发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当今旅游事业和考古工作的开展十分有利,所以我们应该很好的加以利用和保护。

4、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的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
1、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
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 ,其管辖范围包括
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造纸术
1、发明: 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2、改进: 时,宦官 总结前人经验, 造纸工艺,被称为“蔡侯纸”。

3、蔡侯纸的优点: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4、造纸术的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
国对世界闻名的伟大贡献之一。

二、医术:张仲景和华佗
(一)张仲景(末年)
1、写成《》,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这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2、张仲景是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3、张仲景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
(二)华佗(末年)
1、主要医学贡献:①擅长②汤药③手术④发明“”⑤创造“”。

2、华佗医术高明,具有救死扶伤的精神,被称为“神医”
三、《史记》
1、作者:(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
2、体例:《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
3、内容(范围):《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到时约3000年的史事。

4、影响:《史记》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5、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道教和佛教
(一)道教
1、末年,道教在我国土生土长。

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为“太上老君”(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岩属于道教)。

以治病来传道,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张陵创立了五斗米道。

2、教义:道教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

3、道教圣地:四川青城山
(二)佛教
1、创立: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2、传入中国:张骞通西域后(末年),佛教通过传入中国。

3、教义: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

佛教还主张
众生平等。

4、河南洛阳的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5、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第16课三国鼎立
1、魏国:220年称帝,定都洛阳。

魏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蜀国: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

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3、吴国:222年孙权称王,定都建业。

吴国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孙权派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4、曹操是末年的人物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西晋时期,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①给江南地区带来大量的劳动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根本原因)
②江南地区优越
③江南地区社会比较
2、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为奠定了基础。

3、启示:①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培养高素质劳动力
②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③要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族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494年北魏迁都
3、改革措施(汉化措施):①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③该鲜卑姓为汉姓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4、作用:这些措施促进了,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1、启示:改革是强国之路,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

2、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发展潮流。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二、祖冲之(南朝科学家)
1、祖冲之把精确到小数点以后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三、书法
1、曹魏时期:钟繇和胡昭是当时的书法名家,钟繇独创楷书书法。

2、西晋:设置书博士
2、:王羲之,他的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是《》,被称为“”,王羲之被后人誉为“”。

四、农历
农历又叫夏历。

汉武帝时,确立了农历的基本形式及计算方法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

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个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标准、方法
1、原则: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推动即肯定为主,阻碍即否定为主。

2、标准:①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②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③是否推动生产力
的发展。

3、方法:①要把历史人物及其活动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和评价;②要用
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③要用历史的观点、客观科学的方法,全面、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的一生,既要看到功也要看到过。

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和方法
1、标准: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②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③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
愿望。

2、方法:①把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分别评价;
②具体历史事件具体分析;③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