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升和毫升》导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升和毫升》导学设计
一、知识结构
本单元内容主要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

这部分内容在传统的教材中,都安排在体积计算之后。

考虑到容量与容量单位在生活里经常出现,学生会经常接触,同时也和长度、质量的含义及计量单位一样,单独认识和学习是可行的,只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容量,通过容量的多少又可以认识容量单位。

因此在四年级单独列出一个单元教学。

事实上如果学生具有了容量的概念,对于体积这一抽象的概念的认识,是十分有利的,将成为认识“体积”的基础。

本单元分三段安排:先通过例1教学,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容量的含义;再通过例2~例4分别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最后通过例5学习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并学会简单的换算。

教学重点:
1、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容量的概念。

2、教学升和毫升,让学生体会它们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教学升和毫升,让学生体会它们的实际意义;并引导学生应用升和毫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

二、单元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和1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容量的方法,能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容量单位并进行表达和交流;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和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策略:
1.联系具体实际体验容量和认识容量单位
结合实例在具体比较中体验容量的含义。

认识升和毫升,首先要了解容量,但对于学生来说,容量这个词既可能有过接触,又是难以建立的一个概念。

应该先让学生联系实际情景,在具体的比较中体验、感受容量的含义。

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操作,体会容器的容量大小,了解容量可以用数量来表达它的多少,感受计量容量也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结合实例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了解“升”的实际意义。

首先结合常见的容器,让学生体会升是容量的单位,提出1升有多少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1升”具体容量的大小;然后用量杯进行实验,认识棱长1分米的容器的容量就是1升,建立升的概念,了解升的实际意义。

同时联系常见的容器进一步体验1升具体是多少,强化1升的认识。

结合观察在具体操作中体验、了解“毫升”的实际意义。

同样先观察常见容器,体会毫升也是容量的单位;接着观察量筒里1毫升
的水,具体感知1毫升的量,认识计量单位毫升是很小的容量单位;然后进一步实验,通过数出1毫升大约有这样的几小滴,具体感受1毫升的量,了解毫升的实际意义。

结合实践在具体操作中认识升和毫升间的进率。

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亲身看到1升正好是1000毫升,获得对升与毫升进率的认识,掌握1升=1000毫升。

2.联系现实生活和加强操作,加深对升和毫升的认识
应该先观察一些容器感受“升”是常见的量,然后再制作 1 升的量器和进行测量,强化 1 升的感知,最后再观察常见器皿感受毫升是很小的单位。

3.重视估计容量多少,发展空间观念
首先,结合1 升的认识进行估计,加强1 升的空间知觉,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容量多少的空间知觉。

其次,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形成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

除了加强1升的空间知觉外,还多次通过观察进行估计、比较,帮助学生把容量进行量化,形成空间大小的空间知觉。

再次,联系实际感受不同容器的容量多少。

通过练习,根据容器的大小选择相应的容量单位,体会升和毫升的大小,并通过观察、量化,体会容器的容量多少;并通过选择容器、做量具、估计容器存水多少并实际测量,感受容量多少,发展空间知觉。

四、情景示例:
片段一:创设情境,认识容量。

出示两个茶杯……
出示两个水壶……
谈话: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个水壶中盛了多少水。

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
我们可以把这壶水倒入杯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小组活动,将一壶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水杯中。

谁来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
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说这个水壶能盛5杯水,或者说能盛4杯水,你能知道这壶水准确的容量吗?因此,人们就需要给容量定出统一的单位。

(此片段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观察比较,体会容量和容量的大小,感受计量容量的多少要有统一的单位。


片段二:实践操作,认识升。

片段三:自主探究,实践求知。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1升的量器?
五、难点突破:
为突破教学重点,教材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体会“盛的水多”就是指容器的“容量比较大”,有意义地接受“容量”的含义;再将“容量”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回归到现实的层面上来,引导学生体会“经准确测量或计算容量的多少,就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为学习“升和毫升”打下伏笔。

在教学“升和毫升”时都是设计了从生活实际引出并体会1个单位有多少、自制简易量器和用量器
测量等教学活动。

为突破难点,教材通过介绍“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里装满水,倒入量杯正好是1升”,帮助学生依据已有的正方体容器的感性经验来建立“1升到底是多少”的认知表象;以及通过介绍量筒,然后观察量筒里的1毫升水,让学生明白毫升是计量较少液体的单位。

并通过滴水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十多滴水”大约1毫升。

教材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操作活动、实践活动。

六、学习问题:
学生的已有生活知识经验是:1.容器越大,能盛的水就越多;2.对正方体容器的感性经验。

第一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建立“容量”概念的表象至关重要,并为深层次理解“容量”的含义打下基础,学生建立概念的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

第二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理解、体会“1升到底有多少”也是很重要的;虽然通过一个标有“1L”烧杯似乎也能让学生体会这“1升到底有多少”,但这样无法让学生将“升”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衔接起来,学生的认知也是“无本之木”,是表面化的,很难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七、作业检测:
1、在括号里填上“升”或“毫升”。

(1)一个电热水器能装水80();
(2)人一天大约要喝2()水;
(3)1瓶果粒橙的容量是1250();
(4)1瓶啤酒的净含量是650();
2、装有5升的色拉油,倒了一半后还剩( )毫升,再倒一半后还剩( )毫升。

3、把一瓶2250毫升的“雪碧”饮料倒入300毫升的杯中,至少要准备( )个这样的杯子。

4、一听“可口可乐”有350毫升,20听“可口可乐”共有()毫升,合()升。

5、将甲容器里的2升水倒入乙容器,这时甲容器和乙容器里的水就一样多,原来甲容器比乙容器多盛水()升。

6、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1)、1升水重1千克。

……( )
(2)、一个热水瓶大约能装水2升。

( )
(3)、一瓶橙汁200毫升,30瓶这样的橙汁一共6升。

( ) (4)、夏以诚同学口渴时,一口气喝了20升水。

( )
(5)、韩奇同学值日时,拎了一大桶水,大约有400毫升。

( )
(6)、3500毫升相当于3升外加500毫升。

( )
7、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3200毫升最接近( )。

①2升②3升③4升
(2)、一瓶啤酒大约有( )。

①750毫升②750升③15毫升
(3)、超市卖出60瓶矿泉水,每瓶矿泉水500毫升,共卖出( ) 升矿泉水。

①30 ②3000 ③30000
(4)、把2000毫升的水倒入容量为250毫升的杯中,可以倒()杯。

①4 ②8 ③10
(5)、甲容器里盛水800毫升,乙容器里盛水1200毫升,从乙容器中倒()毫升的水给甲容器,甲、乙容器里的水同样多。

①200 ②400 ③600
(6)、甲容器可以盛水3000毫升,乙容器可以盛水3.1升,甲容器的容量()乙容器的容量。

①大于②小于③等于
(7)、一脸盆水大约有()
①100升②10升③1升
(8)、孔腾飞同学喝了10汤匙鸡汤,大约有()。

①1毫升②100毫升③10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