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推荐2018届下学期广西省陆川县中学高三3月月考试卷 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届下学期广西省陆川县中学高三3月月考试卷
历史
24.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A. 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
B. 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C. 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D. 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25.光武帝刘秀曾两次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但均告失败。
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度田官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根本不敢如实度田。
据此可知光武帝度田A.触犯了地方豪强地主的利益B.削弱了中央政治经济力量
C.破坏了均田制度的顺利推行D.推动了田庄经济迅速发展
26.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
据此可知
A.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废弃B.中外文明交流日益频繁
C.中枢权力体系高度完善D.文化开放心态开始形成
27.清政府长期实行“怀柔远人”政策。
1764年,下令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出海商船,每船准带生丝以两千斤为限,准许外国商船每次可带出生丝一万斤,又严禁闽、皖、浙等省出产的茶叶从海路运销广州或海外。
该政策
A.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趋势B.有利于外国商人垄断中外贸易
C.导致中国农产品失去国外市场D.使中国对外经济联系日益萎缩
28.近代“变局”一词出现于鸦片战争后,如1856年薛福成上书曾国藩时说:“方今中外之势,古今之变局也”,此后朝野上下普遍使用“变局”一词。
这反映出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B.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陈腐观念逐渐淡化D.学习西方成为共识
29.关于北宋设置参知政事的初衷,《宋会要辑稿》载:“太祖特置参知政事以佐之”,可知参知政事只是宰相的副手,地位并不高;而依据《太宗实录》载:“太祖因令居正等知印押班,以分普权”,可知参知政事能分割宰相之权,应当有一定的实权。
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C.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解释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30.有学者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个差异直接导致两个流派在治学和修养方法上的直接对立。
”这里的“差异”主要是
A.主观性与客观性
B.内在性与简易性
C.客观性与思辨性
D.外在性与直观性
31.宋朝是我国古代制瓷业的大发展时期,五大名窑留名青史,其中的定窑位于右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32.明太祖禁用金银,实行宝钞(纸币)制度,而建文帝(1398-1402)时民间交易使用白银的趋向表现明显,永乐帝(1402-1424)即位又禁止使用金银交易,至成化年间(1464-1487)白银几乎成为了通用货币。
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入超B.新的生产方式促进货币改革
C.明朝政府经济政策摇摆不定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货币变革
33.据研究,古代中国历史上共有四个时期(西周、东汉南北朝、两宋、明清)气温明显偏低,如下图所示。
这一结论可以反映
A .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的原因
B .古代经济重心演变的轨迹
C .小农经济受自然条件影响
D .“天人感应”观念的合理性
34.“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不能过度解读材料,在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这是历史研究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
以下对史实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35.晷、浑天仪等物,又在墙上悬挂了用汉文标明地方的世界地图,后又译著了《几何原本》《乾坤体义》《万国舆图》等图书。
材料表明利玛窦 A .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 B .主张“西学东渐”以改造中国 C .借传教为名推广西方近代文明
D .顺应了中国新经济方式的产生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宋朝最初未能收复边陲各省,后来又丢失了整个北中国,但宋代文明在别的方面达到顶峰也是事实。
宋政府在广州、泉州、福州等地设立了市舶司,多次派使臣赴海外招徕外商并管理对外贸易。
两宋亦利用民间力量来广招外商,友好往来。
每艘海舶船主,也是政府委任的“市舶纲首”,负有在域外“招诱舶商”的任务,规定“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货物,及五万贯者,补官有差”。
政府甚至向外国商人开放仕途,同时制定了保护外商合法权益的法律,如《户婚律》中对外商来中国经商死后的财产处理作了专门规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18世纪中前期,英国重商主义走向全盛。
政府规范贸易行为,批准了许多私人特许贸易公司扩大对外贸易,商人则利用王权进行对外贸易垄断。
同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英国重商主义政策最明显的体现是实行对外扩张,政府进行商业战争和颁布一系列航海法令,日益强大的英国海军为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保驾护航。
在英国的对外贸易中,很多贸易条约是在非平等、非自愿互利的条件下签订的,特别是殖民地逐渐成为英国制造业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市场。
——据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外贸易与中国的不同并分析其影响。
(11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据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等整理
上表为近现代英国、美国贸易政策演变简表。
从表中提取有关两国贸易政策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
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洪武八年建立学校贡举制度,规定官员子弟及民俊秀、年十五以上,读过《四书》者充任府州
县学生员。
其学科有经、吏、礼、律、乐、射、算等内容,按月考试.,满三年大比。
生员考试成绩优异的,由行省选拔,迸往京师,再由皇帝召见,予以亲试,然后分科擢用。
学校因此兴盛,明代府、州、县、卫所均建有儒学,教官达四千一百余员,弟子无数。
洪武二十六年,擢升国子生64人为布政使、按察使等四方大吏,……贡举制度打通了寒门子弟通过一心向学而获得功名的走路,也造就了一条从儿童到儒生再甄拔入官员队伍的流水线。
——摘自吕伟明《论中国改革的不确定性》
(1)据材料概括明初贡举制度的特点。
(8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贡举制度的影响。
(7分)
46.【历史-选修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当时(1955年)的苏联积极准备对日和谈的理念在于:德国和日本这两个曾经的战场上敌国,如今已经受到制裁(纽伦堡审判与东京审判)并重新回到国际社会,与其缔结国家关系符合维持势力均衡的目标,亦符合“和平共处”的新思维而足以改善冷战两极对抗的紧张关系。
而日本政府则相信,如果两国建交,首先可以结束日苏之间的战争状态,并为解决两国间的遗留问题,如滞留西伯利亚的日本人和渔业争端等开辟道路,甚至期待着苏联接受日本加盟联合国的要求。
……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达雷斯警告说:如果日本承认苏联对“北方领土”中的千岛和南萨哈林拥有主权,那么,美国就可以根据《旧金山和约》的第26条主张对冲绳拥有永久主权。
结果,1956年10月19日日苏双方签署的关系正常化共同声明,不得不搁置领土问题而留待未来和平条约签署之际再解决。
——摘自赵京华《冷战体制下日本国家软实力的展开及其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苏联积极推进日苏和谈的战略意图。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H本期待日苏建交的目的,(6分)并分析达雷斯的“警告”
所反映的美国战略构想。
(5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王艮出生于一个世代灶户家庭。
他开创的泰州学派,是明末具有强烈“异端”色彩的思想派别。
泰州学派产生、形成于明中叶正德、嘉靖年闻,明王朝已经走向衰落,政治腐败,赋役日增,农民起义接连不断,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日益激烈,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这个学派基本上以陆王心学作为它的道德伦理思想和社会政治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从王学演变分化出来的。
但是它又有别于王学;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具有明显的叛逆精神。
王艮泰州学派的主要学说有二:一曰“百姓日用之学”。
强调“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二曰“格物”(亦称为“淮南格物”)。
他说:“格物,知本也”。
“修身,立本也。
立本,安身也”。
他晚年过分强调孝弟,上书嘉靖皇帝,陈言“尽孝道而安天下之心”,要求通天下以孝为教。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简述王艮创立泰州学派的时代背景。
(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王艮泰州学派的思想主张。
(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