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居民死亡水平性别差异的研究——以2005、2012年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居民死亡水平性别差异的研究——以2005、2012年为例
作者:郑燕,黄权生
来源:《三峡论坛·三峡文学》 2015年第4期
郑燕,黄权生?
(1.复旦大学人口所,上海 200433;2.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上海 200433)
摘要:在对2005 和2012 年城市居民全死因死亡率进行调整的基础上,考察了我国城市
居民死亡水平的变化趋势,并对2005 和2012 年城市居民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分年龄、分死因研究。

结果表明,2005 年以来,我国城市居民死亡水平的性别差异继续呈扩大趋势,城市男性居民和女性居民预期寿命差距主要归因于肿瘤、循环系统疾病等慢性病死亡率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分年龄死亡率;预期寿命;分死因
中图分类号:C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5)04-0062-06
收稿日期:2015-06-22
作者简介:郑燕(1990-),女,安徽芜湖人,复旦大学人口所研究生;黄权生(1977-),男,重庆市巫山县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2012级博士生。

研究方向:移民史。

一、引言
19 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的死亡水平总体有所下降,预期寿命也在持续增长。

然而,很多研究表明,人类死亡水平下降的同时却存在着性别差异,表现为女性居民的预期寿命往往高于男
性居民,[1]808而且两者的差距也呈逐年扩大趋势。

[2-3]433-458;59-76 中国人口也有类似
的情况。

翟振武发现,从1981-1987 年间,我国女性居民的预期寿命由高出男性居民2.85 岁
扩大到高出3.7 岁,[4]12-19 任强等经修正后计算出从1982-2000 年,我国居民预期寿命的
性别差距由2.2岁扩大到3.5 岁;[5]2-13而在2002-2005 年,这一差异则进一步由4.2 岁增加为4.6 岁。

[6]69-74
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男女不尽相同的死亡模式上,死亡率年龄模式背后则是死
因构成的不同。

尤其是近些年来,伴随着主要死因的变化,慢性病对我国居民预期寿命的影响
也越来越大。

[6-7]13-24有学者将人口学与有关死因研究的流行病学相结合以对我国人口的死
亡水平进行分析,如任强等分析了我国20 世纪80 年代初以来各个年龄段死因别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对居民预期寿命性别差异的影响;[5]张晓磊、陈永国则分别根据2002 年和2005 年中国
分年龄分死因死亡率数据以及2003-2006 年的人口统计资料和死因登记资料,分析出相应时期
我国居民不同死因死亡率的地区、性别差异变化及其对预期寿命的影响。

[6][8]
虽然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考察了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但是却鲜见对2005 年以来
城市居民死亡率性别差异的研究。

此外,2005 年以来,随着新一轮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居民的医疗保障和健康状况也可能因此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

通过对2005 年以来我国城
市居民死亡水平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死因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居民的疾病构成和死因变化,从而可以检验出我国医疗改革方向的正确性以及医疗资源投入的合理性程度,反映出我国新医
改的效果。

同时,这也能够为我国医疗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一定参考。

二、数据和方法
(一)数据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该书采用国际疾病分类第10 次修订本(即ICD-10),根据国际统一标准对我国城市居民、大中小城市居民、以及农村居民的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开展分类统计,是由卫生部根据城乡死因登记系统,通过对主要监测点的死亡状
况进行登记而获得的。

本研究选取了其中“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城市地区)”的部分数据。


然很多研究表明,我国历次人口普查在各个年龄段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死亡漏报,尤其是在婴幼
儿年龄段和老年阶段。

[9-11]然而就本研究所运用的数据来说,一方面其与人口普查数据的来
源并不相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5 岁以上死亡登记的漏报水平与社会经济水平密切相关,社
会经济水平较好的地区、尤其是大城市的死亡登记基本完整。

[12-13]因此我们可以初步认为该数据是相对准确的。

然而,根据2006 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5年我国城市男性和女性婴儿的死亡率分
别为3.89‰和3.15‰,而2013 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12 年男性和女性婴儿的死
亡率则分别为5.48‰和3.98‰。

也就是说,在2005-2012 年间,我国的婴儿死亡率反而有所
上升。

但如我们所知,在正常情况下(没有重大的社会变动或自然灾害),人口死亡率包括婴
儿死亡率应是逐年下降的,即2005 年的婴儿死亡率不应低于2012 年。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男性幼儿年龄段。

这说明我国卫生统计年鉴中的婴幼儿死亡数据还是有不合理之处,最主要的原
因可能是死亡漏报,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正。

婴幼儿年龄段死亡率的修正主要是依据妇幼卫生监测网数据。

妇幼卫生监测网是由卫生部
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的孕产妇死亡监测网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网,目的在于动态监测全国孕产妇死亡和5 岁以下儿童死亡状况。

我们分别选取了2005 和2012 年妇幼
监测数据作为参照。

研究中所使用的城市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数据包括合计、男性和女性三个部分。

由于妇幼监测数据在统计时并未就婴儿的性别做出区分,因此我们首先将其与城市居民病
伤死亡原因数据(合计部分)中的婴儿死亡率相对比,得出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然后在假定
城市婴儿和幼儿死亡漏报水平相同的前提下,根据已得比例分别对2005 和2012 年不同性别的城市婴幼儿死亡率进行调整。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依据韦尔莫斯(Wilmoth)等人所提出的二次对数死亡率模型对2005 和2012 年我国不同性别城市居民各年龄段全死因死亡率数据加以修正。

[14]根据韦尔莫
斯等人的研究,各年龄段死亡率的对数与5 岁以下儿童死亡概率的对数之间存在着二次线性关系。

他们根据人类死亡数据库中的众多生命表估计出该模型的其它相关系数,因此在已知5 岁
以下儿童和成年人死亡概率的基础上便可对其它年龄段的死亡率进行估计。

二次对数死亡率模
型弥补了寇尔德曼模型生命表和联合国发展中国家模型生命表在修正低儿童死亡率数据时偏离
实际的不足,同时,由于增加了二次平方项,所以相比直线对数线性模型来说,这一模型也具
有明显的曲线拟合优势。

基于此,本研究分别选取了修正后2005 和2012 年我国5 岁以下城
市儿童以及原始数据中15-60 岁居民的死亡概率作为指标,运用该模型对所使用的相关数据进
行修正。

(二)方法
在运用韦尔莫斯等人所提出的方法进行调整后,我们可得到修正后2005 和2012 年城市居民的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由此分别编制出2005 年、2012 年城市男性居民和女性居民的生命表。

然后,进一步运用Arriaga 预期寿命分解法,令lx1、nLx1、T x1和lx2、Ln x2、T x2
分别表示2005 年城市男性和女性生命表函数中的相关变量,则这一年两者在x 至x+n 岁年龄组全死因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对其预期寿命总差异所做的贡献便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最高年龄组的贡献值为
同样,我们也可以计算出2012 年城市居民各年龄段全死因死亡率性别差异的贡献值。

在根据年龄因素对2005 年、2012 年我国城市男性居民和女性居民预期寿命总差异进行分解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计算出在同一年龄段,由于各类死因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对预期寿命性别差异所做的贡献,即对城市男性居民和女性居民预期寿命的差异进行分死因研究。

本文将所涉及到的死因主要分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以及其它五个类别,并在假定原有死因结构保持不变的基础上,结合调整过的2005 年和2012 年城市居民的年龄别全死因死亡率数据,计算出修正后各年龄段的分死因死亡率。

然后运用公式(其中i 表示第i种死因)得到由于同一年龄段不同死因死亡率的性别差异而对预期寿命性别差异的贡献值。

三、结果分析
(一)城市居民预期寿命性别差异的年龄别分解
根据修正后的2005 年和2012 年我国城市居民全死因死亡率数据,我们可编制出男性居民和女性居民的生命表并得到相应的预期寿命。

结果显示,2005年城市男性的预期寿命为73 岁,女性为77.94 岁,比男性高出4.94 岁。

到2012 年,城市男性预期寿命为75.69 岁,女性为81.42 岁,男女预期寿命差距扩大到5.73 岁。

在2005-2012 年间,男性预期寿命提高了近
2.69 岁,女性预期寿命则增长了
3.48 岁。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
状况也得以不断改善,我国城市男性和女性的预期寿命均有很大提高。

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不
同性别城市居民健康状况的改善和预期寿命的增长是不尽相同的,表现为城市女性的预期寿命
均高于男性,且两者的差距仍在扩大。

我国城市居民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源自两者年龄别死亡率水平的差距以及不同的下降速度。

图1 显示,虽然2005 年和2012 年我国城市男性和女性死亡率的年龄模式大体相同,但由于
男性死亡率的对数曲线均位于女性之上,表明男性居民的死亡率仍高于女性。

同时在这期间,
尽管男性和女性的死亡率都有所下降,但在各年龄段两者下降的幅度却有所不同。

在中年和老
年阶段,尤其是高龄老年阶段,由于女性死亡率的下降速度明显快于男性,使得2012 年相应
年龄段我国城市居民全死因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大于2005 年,由此造成城市中老年居民死亡率
性别差距的扩大。

虽然在其它年龄段,城市男性死亡率的下降速度反而快于女性,2012 年两者全死因死亡率的性别差距也有所缩小,但这并未从总体上改变死亡率性别差距扩大的趋势。

图2 表明,虽然各个年龄段城市居民全死因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均会对其预期寿命的性别差
异产生影响,但2005 年和2012 年城市男性居民和女性居民预期寿命的不同主要均是由于老年阶段全死因死亡率的性别差异所导致。

其中2005 年不同性别城市居民全死因死亡率差异的贡
献率在65-69 岁年龄组取得最大值,而2012 年则延迟至70-74 岁。

在70 岁以前的各年龄段,2005 年城市居民全死因死亡率性别差异对其预期寿命性别差异所做的贡献均大于2012 年,而
在70 岁以后则出现了相反的情况。

由此可见,我国老年居民全死因死亡率性别差异对其预期
寿命性别差异所做的贡献越来越突出。

此外,虽然2012 年婴幼儿和中青年阶段城市居民全死
因死亡率性别差异的贡献率总体有所下降,但其对城市居民预期寿命性别差异的影响却仍不容
忽视。

(二)城市居民预期寿命性别差异的死因别分解
如图3 所示,由于不同性别城市居民在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
外部原因以及其它死因上死亡率的差异,使得2005 年城市女性的预期寿命分别比男性高1.28 岁、1.66 岁、0.56 岁、0.86 岁和0.58 岁,占两者预期寿命总差异的百分比分别为25.96%、33.66%、11.28%、17.30%和11.80%;2012 年女性则分别高出男性1.71 岁、1.97 岁、0.70岁、0.73 岁和0.63 岁,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29.90%、34.29%、12.13%、12.68%和11.00%。

可以
看出,各类死因对我国城市居民的预期寿命均存在着一定的影响,而正是由于2005 年和2012 年不同年龄段城市居民各类死因死亡率性别差异的变化,使得其对我国城市居民预期寿命性别
差异所做的贡献也有所不同。

图示表明,2005-2012 年间,肿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对城市居民预期寿命
性别差异的贡献率均分别居于前两位,且相比2005 年,2012年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加。

虽然较
之2005 年,2012 年老年男性和女性的肿瘤死亡率均有所提高,但因前者的提高幅度较大,从
而造成两者在老年阶段该死因死亡率差距的扩大和预期寿命性别差异贡献率的增加。

就循环系
统疾病来说,由于中年男性该疾病死亡率下降的幅度小于女性,因此导致这一年龄段该疾病死
因死亡率性别差异的扩大。

同样情况也出现在部分老年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2012 年循环系统疾病死因对城市居民预期寿命性别差异贡献率的增加与男性青年该疾病死亡率的提高也有一定
关联。

总而言之,2005-2012 年间,肿瘤和循环系统疾病对我国城市老年居民,尤其是男性老
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有着较大影响,而中青年男性受循环系统疾病影响的可能性也有所增加。

相对而言,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以及其它死因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对2005
年和2012 年城市居民预期寿命性别差异所做的贡献较小。

且相比2005 年,呼吸系统疾病死因的贡献率有所增加,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以及其它死因却有所降低。

通过分析可知,较之2005 年,虽然2012 年我国城市居民各年龄段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的死亡率总体
均呈下降趋势,但由于中老年部分年龄段男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降低的幅度较小,由此导致
我国这一年龄段城市居民该死因死亡率性别差距的扩大和预期寿命性别差距贡献率的增加,而
中年以下男性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死亡率的较大幅度下降则是造成该死因预期寿命性别差异贡
献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见,2005 到2012 年之间,呼吸系统疾病对老年男性健康状况的
负面影响仍然较大,而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死因对中年以下男性健康状况的负面影响则有所减弱。

(三)城市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的去死因分析
为了评估上述五类死因对我国城市居民预期寿命影响程度的变化情况,我们进一步进行去死因分析。

在依次去除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以及其它死因后,2005 年城市男性的预期寿命分别提高5.9 岁、3.2 岁、1.45 岁、1.49岁和2.29 岁,女性则分别提高7.33 岁、2.08 岁、1.45岁、0.89 岁和2.4 岁。

类似地,2012 年城市男性的预期寿命分别提高6.15 岁、3.66 岁、1.4 岁、1.04 岁和1.63 岁,女性则分别提高8.52 岁、2.5 岁、1.34 岁、0.53 岁和1.62 岁。

以上结果表明,在对五类死亡原因进行去死因分析后,2005 年、2012 年城市男性和女性的预期寿命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即这五类死因对我国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图4 和图5 表明,无论是城市男性居民,还是女性居民,在去除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死因后,其2012年预期寿命预期的增加幅度均大于2005 年,而去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以及其它死因后则相反,即相比2005 年,2012 年不同性别城市居民预期寿命的增加幅度均有所减小。

也就是说,2005到2012 年间,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以及其它死因对城市居民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有所减弱,而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的影响则进一步增强。

另一方面,虽然在去除各类死因后,男性和女性预期寿命均有所提高,且增加的方向也保持一致,但其增加的程度却不尽相同。

表现为在去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其它死因后,女性预期寿命增加的幅度更大,而在去除肿瘤以及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死因后,男性预期寿命增加值则改变得更为明显。

此外,无论是2005 年,还是2012 年,在去除循环系统疾病死因后,男性和女性预期寿命的增加幅度均为最大。

在去除肿瘤死因后,2005 年和2012 年男性以及2012 年女性预期寿命的增加幅度也均居于第二位。

可以看出,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确实对我国城市居民的健康状况有着更大的影响。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循环系统疾病对男性居民健康状况负面影响的增强主要是2012 年中青年男性该疾病死亡率的上升。

其次,由于2012 年老年男性肿瘤死亡率的提高幅度较大,因此在进行去肿瘤死因分析后其预期寿命增加的幅度也较大。

再者,在对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进行去死因分析后,男性预期寿命增加的幅度小于女性,这主要是因为2012 年中老年部分年龄段男性呼吸系统疾病死因死亡率下降的幅度较小以及中青年男性损伤和中毒死因死亡率的下降。

也就是说,循环系统疾病、肿瘤等慢性病对男性健康状况的负面影响较大。

四、讨论和结论
以前的研究发现,在1982-2000年的近20年间,我国居民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由2.2 岁扩大到3.5 岁。

[5]2002-2005 年间,这一差距进一步拉大,由4.2 岁增加为4.6 岁。

[6]而本研究通过分析发现,2005 年以来城市居民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仍然保持着这一趋势。

2005 年我国城市女性居民的预期寿命比男性居民高4.94 岁,2012 年前者更高出后者5.73 岁。

而且,城市居民预期寿命的性别差距相比全国来说更为明显,且2005 年以后仍不断扩大。

这一现象的出现与不同年龄段城市男性居民和女性居民全死因死亡率差距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20
世纪80 年代初至2000 年,我国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主要是50-59 岁中老年人口死亡率的性
别差异,但其相对贡献却呈下降趋势。

[5]而在2005 年以后,城市老年居民尤其是70 岁以后
高龄老人死亡率的性别差距对2005-2012 年以来我国城市居民预期寿命性别差异的作用则表现
得更为突出。

结合上述,我国城市居民预期寿命性别差距的扩大主要是由于不同年龄段各类死因死亡率
性别差异的变化,而不同性别城市居民各类死因死亡率差异对其预期寿命差异所做的贡献在不
同时期是有区别的。

在1989-2000 年,各年龄段死因别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对预期寿命性别差异
的影响由大到小分别为肿瘤、意外和损伤以及循环系统疾病。

[5]在2002-2005 年,男性居民
和女性居民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死因死亡率均有所降低,心脑血管、呼吸和消化系统死因死
亡率则有所上升,从而分别对两者预期寿命的提高产生了正面和负面影响。

[6]而在2005 年以后,虽然我国各个年龄段城市居民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死因的死亡率总体均
呈下降趋势,但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这类慢性病对我国不同年龄段城市居民健康状况的负面影
响却反而有所增强。

总而言之,相比2005 年,2012 年我国城市居民的死亡水平总体是有所下降的,而除个别
年龄段以外,其各类死因的死亡率也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

由此说明2005 年来,我国政府在
改善人们健康状况方面的确做了很多努力,新一轮医疗改革也取得了较大成效。

然而,另一方面,诸如循环系统疾病、肿瘤等慢性病对我国城市居民,尤其是城市老年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
却在不断增强。

同时,一些慢性病,如循环系统疾病,对我国中青年城市男性居民的健康状况
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意味着未来我国城市老年人口占城市
总人口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尤其是高龄老人的数量也会不断增加,而中青年群体又是我国城市
发展的主力军。

慢性病对这两个群体健康状况负面影响的增强不可避免地会阻碍我国城市的进
一步发展。

因此,在现阶段,我国城市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仍应是致力于加强慢性病的预防和
诊治。

注释:
[1] Barford,A. et al. Life expectancy: women now on top everywhere: During 2006, even in the poorest countries,women can expect to outlive men[J].British MedicalJournal,2006,(332):808.
[2] Wingard,D.L.The sex differential in morbidity, mortality,and
lifestyle[J].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1984,(5):433-458.
[3] Waldron , I. What do we know about causes of sex differences in mortality?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Population Bulletin of the United Nations,1985,(18):59-76.
[4] 翟振武:《中国1981-1987 年人口死亡水平及模式的变化趋势》,《人口学刊》,1989 年第2 期。

[5] 任强、郑晓瑛等:《近20 年来中国人口死亡的性别差异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5 年1 期。

[6] 张晓磊:《2000 年以来中国人口死亡水平分死因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7
年第2 期。

[7] 郑晓瑛:《再论人口健康》,《人口研究》,2003 年第4 期。

[8] 陈永国:《我国
人口死因构成及变动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8 年。

[9] 李树茁:《80 年代中国人口死亡水平和模式的变动分析——兼论对1990 年人口普查死亡水平的调整》,《人口研究》,1994 年第2 期。

[10] 翟德华:《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死亡水平间接估计》,《人口与经济》,2003 年第5 期。

[11] 黄荣清、曾宪新:《“六普”报告的婴儿死亡率误差和实际水平的估计》,《人口研究》,2013 年第2 期。

[12] 宋新明:《我国死因登记报告系统死亡登记的完整性评价》,《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 年第2 期。

[13] 王艳红、李立明:《1987~2003 年卫生统计年报/鉴死亡资料的完整性评价》,《中国卫生统计》,2007 第4 期。

[14] John Wilmoth et al. A flexible two-dimensional mortality model for use in indirect estimation[J]. PopulationStudies,2012,(66):1-28.
[15] Arriaga,E.Measuring and Explaining the Change in LifeExpectancies[J]. Demography,1984,(21):83-96.
责任编辑:葛政委
文字校对:谭肃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