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含解析苏教版必修520190710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质量检测(二)
(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
一、基础巩固(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夙婴.疾病(缠绕)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报告)
猥以微.贱(卑微的)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因为)
B.至.微至陋(极,最) 形影相吊.(慰问)
顾.视无可置者(向四周看) 室始.洞然(才)
C.凡再.变矣(第二次) 吾妻来归.(回家)
其制.稍异于前(规制,格局) 比.去,以手阖门(等到)
D.既无伯叔,终.鲜兄弟(终于)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明察)
逮.奉圣朝(到) 却.告了相思回避(同“恰”,才,刚刚)
解析:选B A项,报:报答。
C项,再:两次;归:指女子出嫁。
D项,终:又。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 B.室仅方丈
C.则告诉
..
..不许 D.臣生当陨首
解析:选D 古今义都是“头落地,杀身”之意。
A项,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B项,方丈:古义,一丈见方;今义,佛寺住持。
C项,告诉:古义,申诉;今义,向别人陈述,通知某事,使人知道。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臣少多疾病
..
B.臣不胜犬马
..怖惧之情
C.垣墙
..周庭
D.从今经忏无心礼.
解析:选B 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A项,名词作动词,生病。
C项,名词作动词,砌垣墙。
D项,名词作动词,诵习。
4.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对历史细节,普通人往往采取________,大而化之,甚至是玩笑戏谑的态度。
比如中国戏曲,台上摆一张桌子,旁边放两把椅子,服装道具,________,善恶忠奸,美丑妍媸,全靠脸谱区别,什么朝代,都是这一套。
它和文人艺术真是________,另有自己的欣赏规矩。
即使贵为天下母仪,如慈禧太后,人称国学大师,像陈寅恪,只要是进戏园子听戏,都得遵守这套规矩,根本没有谁跟历史较真儿。
A.漫不经心千篇一律大异其趣
B.漠不关心千人一面大异其趣
C.漠不关心千篇一律各异其趣
D.漫不经心千人一面各异其趣
解析:选A 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不关心。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语句中是说“对历史细节”,所以用“漫不经心”。
千人一面:一千个人的面孔都一个样子。
比喻文章或对人物的描写公式化,都是一个样子。
千篇一律:诗文公式化,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
前者注重的是内容上的完全照抄,后者注重的是格式上的墨守成规。
此处用“千篇一律”。
大异其趣:表现得大不相同、差异很大,可以指同一个人对不同事物的看法,也可指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差异,也可指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态度等。
各异其趣:趣味各不相同。
此处用“大异其趣”。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西厢记》中虽然崔莺莺人史皆实,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①对莺莺却蓄意贬毁,甚至将其说成了淫秽的“祸水、尤物”
②元稹最终攀附高门,另寻新欢,对崔莺莺始乱终弃
③据考证,张生的原型正是《莺莺传》的作者元稹
④“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正是秉性善良而追求自由幸福的崔莺莺对元稹的怨恨和讽刺
⑤但张生却是虚拟的文学形象
⑥但是,负心的元稹并没有羞愧反思,反而恼羞成怒,把自己与莺莺的这段恋情写成《莺莺传》,借风流才子张生之口为自己辩白
A.①④⑥②③⑤B.⑤②④③⑥①
C.③④⑥②①⑤ D.⑤③②④⑥①
解析:选D 根据语境,⑤承接上文“虽然”,表转折,接下来指出张生原型为元稹,也就是③;②句接③句,讲元稹的具体行为;④是说崔莺莺对元稹的态度;最后⑥①相连,讲元稹对崔莺莺的报复,选择D。
6.名句名篇默写。
(每空0.5分,共3分)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项脊轩志》)
(2)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
夕阳古道无人语,。
(《长亭送别》)
(3)但以刘日薄西山,,,朝不虑夕。
(《陈情表》)
答案:(1)旧时栏楯偃仰啸歌(2)淡烟暮霭相遮蔽禾黍秋风听马嘶(3)气息奄奄人命危浅
二、阅读鉴赏(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
孺允自言其先大父玉岩公为御史
..,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
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
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
公后迁南京刑部
..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
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如是数年,始获安居。
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
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
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
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
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
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
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
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
《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
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
B.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
C.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
D.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
解析:选B 结合上下文,大致了解文意,把握所断句子的基本意思,断开一些比较明确的地方。
如,表示递进的关联词语“其后”前停顿。
其次抓住一些主要的标志性词语。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
往往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B.“御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名。
先秦时期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秦以后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C.“刑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主掌法律刑狱,即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交的刑名案件,会同其他人员机构审理死刑案件等。
D.《诗》《书》:《诗》指《诗经》,《书》指《尚书》,它们与《礼记》《周易》《春秋左氏传》合称为“五经”。
解析:选D 《春秋左氏传》即《左传》,不属“五经”;孔子所著的《春秋》才是“五经”之一。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杏花书屋是周孺允根据先父玉岩公的意愿而建造的读书室,作者推测玉岩公以此表达对其子孙考取功名、为国效力的期望。
B.周孺允建造杏花书屋是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对父志的不忘;作者叙写杏花之宴,不仅照应了文题,还暗含了作者自己对科举功名的向往。
C.作者用“洞庭木叶”“芳洲杜若”照应前文玉岩公谪居沅、湘时的人生往事,认为玉岩公的贬谪犹如屈原的流放。
D.文章先叙述杏花书屋的由来,再叙述其建造情况和周遭环境;然后以唐杏花之宴引起议论;最后表达对周氏子孙的美好祝愿。
解析:选C 文中诗句并不能表示屈原遭谪之怨诽,前句是写湘君对湘夫人到来的渴望的环境气氛的渲染,后句是写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这里只是借指玉岩公遭贬的地方。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5分)
译文:
(2)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
(5分)
译文:
参考答案:(1)孺允兄弟多次被侵害欺侮,家道不免有风雨飘摇的忧患。
(2)大概古代的君子,热爱自己的国家,不只是自己竭尽辛劳;对他的后代,还希望他
们世代享受祖宗的德泽为朝廷竭力效劳。
参考译文:
杏花书屋,是我的朋友周孺允修造的读书的房子。
孺允自己说他已故的父亲大人玉岩公做御史,被贬谪到沅水、湘水一带时,曾经梦见自己住在一间房子里,房屋旁边杏花烂漫,孩子们在屋里读书,琅琅的书声传到屋外。
嘉靖初年,重新起用提升为宪使,就从故居迁到县城的东门,这就是现在居住的房子。
玉岩公指着后面的空地对孺允说:“今后应当修建一间房子,给它命名为杏花书屋,来记下我做的梦。
”
玉岩公后来调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没来得及回家就死在南京。
孺允兄弟多次被侵害欺侮,家道不免有风雨飘摇的忧患。
像这样过了几年,才找到了一个安定的居所。
到了嘉靖二十年,孺允修补玉岩公住过的屋子,就在园中建了五间屋,收藏了上万卷书,用玉岩公曾经说过的杏花书屋命名,书匾写好挂在屋梁上,周围种植花果竹木。
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杏花开得鲜艳灿烂,恍惚间就像玉岩公往年在梦中见到的情景一样。
回想玉岩公被贬的地方,可以说醒来时所看到现实是虚妄的,而梦中所想做的才是真实的。
进入房子,想到玉岩公,能不感慨吗?
从前唐朝人重视进士科,读书人应试考中时,正是长安杏花盛开的时候,因此人们都把杏园之宴当做大事。
现在考进士,也正当杏花盛开的时候,读书人考中进士,大多以梦见杏花为先兆。
这是世俗对荣华和功名没有忘记才这样的缘故。
玉岩公因向皇帝进谏而触犯了皇帝,在岭南地区辗转十几年的时间,玉岩公心性刚毅,不为富贵所动;把通过科举获取功名的希望寄托在子孙身上。
大概古代的君子,热爱自己的国家,不只是自己竭尽辛劳;对他的后代,还希望他们世代享受祖宗的德泽为朝廷竭力效劳。
玉岩公的良苦用心就是这样的。
现在距离玉岩公去世的时间不知有多久了,以前与玉岩公一起考中进士做官的人,富贵显赫荣耀一时,他们的后代不知道在哪里。
孺允兄弟虽然不得志,但人们希望他们大有作为。
玉岩公的孙辈们都才华出众,能够懂得《诗》《书》的恩泽。
《诗经》说:“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
于胥乐兮!”我在周氏家族这里看到《诗经》中所说的现象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18分)
东西文化的“爱”和“孝”
南怀瑾
处在历史夹缝时代中的我们,内遭古今未有的巨变,外受西方思想风气的压力,仍然想要讲究“孝道”而谈家庭教育,恐怕未必能够尽遂人意。
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思想,并不需要过分急于全盘西化或半西化。
事实上,一般的思想大体都已洋化。
单从教育方面来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乃至社会人心的观念,都以西方文化教育思想中“爱”的教育为中心。
尽管有人作调和论者,譬如运用八卦的“纳甲”方式,解释“爱”与孔子所说的“仁”是同样的意义。
但言“仁”者自论其“仁”,主张“爱”者还自讲其“爱”。
“上帝爱世人”和“我爱你”、“父母爱子女”、“师长爱学
生”,一片模糊,统统进入混淆不清、“一以贯之”的笼统观念。
其实,这许多“爱”的概念,各有各的范畴,各有各的内涵,各有各的心理作用。
唯有真能知“仁”的智者,才可“知其方”矣。
无论在美国还是欧洲,父母对子女的“爱”的教育,自有他的文化思想的习惯和范围,并非一味“溺爱”。
他以“爱”为中心,培养下一代独立奋斗的精神。
并不像我们“拿着鸡毛当令箭”,因此而产生的新式家庭教育,一味以“溺爱”和“乱爱”为能事。
这是作为现代中国家庭主体的父母们,必须重新检讨的地方。
与此相对的,作为现代子女的中国青少年们,对于固有传统的“孝道”,必须了解它便是“爱”的延伸,和“爱”的反映。
因为大家只从表面去看西方的文化,只看见他们做父母的对子女尽心尽力地付出“爱”,并没有像中国人一样抱着“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心理和目的。
所以他们的老年父母,老无所归,“不亡以待尽”地伶仃彳亍以等死的情景,触目皆是。
其实,这是西方文化制度和社会习惯上的最大漏洞,并非是西方人在根本的人性上就缺乏“孝”心、缺乏“爱”父母之心。
据我所知以及所接触到的欧美人士,当然包括青年人,他们思念父母之情,绝不亚于东方的“孝”心。
由此可知“孝”便是“爱”的延伸,也便是“爱”的反映。
诚然,过去有些孔家店的店员——后世的儒者们,错解“孝道”,强调“孝道”的理论,将“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认为是千古不移的定律。
其实,早在周、秦以前的思想,在《易经》的“蛊卦”中,便已隐约指出天下有不是的“父母”。
所以“蛊卦”的“爻辞”上,便有“干父之蛊”、“干母之蛊”的观念。
但做父母的,虽然被蛊惑而有不是的事,但在子女的立场来说,仍然需要以最大的“爱”心而为父母斡旋过错。
同时做父母的,更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孝道”思想,并非只是单方面的要求,它是相互的情爱。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必然的因果律。
孔子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每句下面那个重复字,都是假借作为动词来读。
用现代观念来说,就是:倘使父母不成其为父母,或父母没有尽到做父母之“爱”的责任,只是单方面要求子女来尽“孝”,那也是不合理的。
现在我们不厌其烦地反复讨论传统观念中家庭教育思想的概略,既不是否定以“孝道”为中心的家庭教育的价值,也不是接受从“爱”的教育出发的便是真理。
现在我们所讲的目的,只是说明我们这一代对于家庭思想与家庭教育方式,大多数都处在东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夹缝里,正在新旧观念混淆不清的矛盾现象中发生偏差。
尤其是一般新式家庭的父母,外受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的皮毛影响,对欧美家庭教育方式一知半解的崇洋心理的作祟,于是将错就错地仿照那些外国电影,而将不中不西的洋盘思想,奉为金科玉律。
但在骨子里,又潜伏着传统文化思想的血液,“望子成龙”与“光耀门楣”的观念,并未完全抛却。
于是便造成此时此地,在家庭教育方面,产生了问题儿童和问题青少年的事件。
结果,不是怨天,便是尤人。
再不然,便埋怨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自己好像置身事外,一无过错似的。
其实,要讲我们青少年的思想与心理问题,就必须正本清源地从家庭教育的检讨开始,而不能让一
切过错,都由我们后代的子女去负担。
(有删改) 11.请简要说明作者认为的“爱”与“孝”的关系。
(6分)
答:
解析:由“同时做父母的,更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孝道’思想,并非只是单方面的要求,它是相互的情爱”概括出第一点;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必然的因果律”概括出第二点;由“由此可知‘孝’便是‘爱’的延伸,也便是‘爱’的反映”概括出第三点。
参考答案:①爱与孝是相互的;②爱是孝的原因;③孝是爱的结果、延伸和反映。
12.请简要概括作者认为的现代家庭思想和教育方式发生偏差的原因。
(6分)
答:
解析:由“内遭古今未有的巨变,外受西方思想风气的压力”“单从教育方面来讲,……都以西方文化教育思想中‘爱’的教育为中心”概括出第一点。
由“无论在美国还是欧洲,……一味以‘溺爱’和‘乱爱’为能事”概括出第二点。
由“尤其是一般新式家庭的父母,……并未完全抛却”概括出第三点。
参考答案:①内遭古今未有的巨变,外受西方以“爱”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影响;②中国不具备西方爱的教育的社会背景;③学习西方只学了表面,骨子里却依然尊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
13.结合文本,谈谈你认为怎样才是正确的家庭教育。
(6分)
答:
解析:由“他以‘爱’为中心,……这是作为现代中国家庭主体的父母们,必须重新检讨的地方”概括出第一点。
由“用现代观念来说,就是:倘使父母不成其为父母,……那也是不合理的”概括出第二点。
由文章最后一段可以知道,作者认为父母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思想。
参考答案:①以爱为中心,培养下一代的独立能力;②父母要尽到父母的责任,做孩子的榜样;③父母要树立正确的符合自身实际的教育观念。
三、语言运用(15分)
14.为下面的语段写一句评论性的话,提示当下的社会责任。
(不超过40个字)(5分) 最近,有一张照片在网上疯传,唤醒了许多人沉睡着的感动。
照片拍摄的是一名清洁工,在完成了打扫街道的工作后,坐在街边的石墩上,把稚龄女儿放在自己膝上,双手捧着她粉嫩的脸蛋儿,额抵额、鼻碰鼻,脸上绽放着足以让冰霜融化的灿烂笑容。
人民网如此评论,当他放下简陋的清洁工具,将孩子抱于膝上,欢乐如泉水一般自动流淌,劳动的疲惫在这一瞬间化为烟云。
幸福与亲情,成了对普通劳动者最美的慰藉,这是草根阶层的生活底气,是希望,是未来。
答:
参考答案:保护草根阶层的幸福,对于一个飞速发展的转型中的中国而言,是眼下最大的社会责任。
15.请仿照画线句续写两个句子。
要求:①符合人物的经历;②句式相近,每句话不超过25字。
(4分)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当宝玉洞房花烛时,林黛玉在病榻上焚烧诗稿,把爱情变成一缕青烟;当傩送远走他乡时,;当张生挥鞭远去后,。
参考答案:翠翠在河边翘首远望,把爱情变成一泓秋水崔莺莺在长亭外泪洒秋叶,把爱情变成一片霜林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礼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①: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
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②。
一个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③。
这个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重把握语段的整体意思、结构特征以及横线前后的具体内容。
语段主要表述了人的属性的分类和礼对人的影响。
第①处,从冒号来看,应是统领句,总结后文内容即可;第②处,横线前表述的是动物属性,从分号和“作为社会属性的人”分析,横
线处的内容与分号前的内容是一种对比关系,应填写人与动物的区别,再结合整段文意,即不难得出此处应填“人要接受礼仪的规范”等相关内容;第③处,横线前是从反面表述人不接受礼仪规范的问题,横线处内容应表述的是结果,即人不接受礼仪规范就不能称其为人了。
参考答案:①人具有两重属性②必须接受礼仪的规范③就与禽兽无异了
四、作文(5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钱理群退休后,在南京师大附中开设了一门名为“鲁迅作品选读”的选修课,刚开始时教室过道都挤满了人,没过多久,来听课的已寥寥无几。
“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
”一位学生告诉钱教授。
上中学,与高考无关的课,不学;到了大学,与就业无关的知识,不问;到了职场,与生计无关的事,不做。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理群说。
材料二:戏曲作为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能传艺,传神,传德。
一年来,戏曲正逐步走进各地大中小学,融入校园生活:既有借助戏曲教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也有专业的戏曲社团进校培养年轻一代;更多的,则把戏曲进校园当成学校的开学第一课,无关中考和高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此题有两则材料。
材料一主要讲钱理群教授退休后在南京师大附中开设了名为“鲁迅作品选读”的选修课,刚开始时听者众多,后来却寥寥无几,原因是他的课“与高考无关”。
钱教授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材料二讲了戏曲走进各地大中小学的情况,有的借助戏曲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专业的戏曲社团进校培养年轻一代,还有的把戏曲进校园当成学校的开学第一课,无关中考和高考。
两则材料都讲了关于“教育”的问题。
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立意:①回归教育育人的本真;②教育切不可急功近利;③让教育变得更纯粹;④少一些实用和短视,多一些担当与长远。
[例文]
教育应抛弃功利主义
钱理群教授在南京师大附中开设的“鲁迅作品选读”选修课听者寥寥无几,只因其“与高考无关”,这一情况让我们感受到教育的功利性。
孩子,作为受教育者,坐着应试教育的大船,虽然在书山题海中感受到了知识的波澜壮阔,但这条大船会驶向何方?我们的孩子又会成为怎样的人呢?
或许有人会说,有一个清楚的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不是很好吗?可是,我们的目标如果建立在功利之上,只向高考看齐,其他与高考无关的内容,如艺术等,都不去关注,那
么,我们的目标本身就是短视的、有问题的。
要知道,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用的、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而这种人才最基本的素质应该是懂得奉献。
细数中外历史上那些取得巨大成就的人物,无一不是具备这种品质的。
功利性的教育,恰恰与奉献精神背道而驰。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古代的读书人为了求取功名,许多人终生不事蚕桑,不辨五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透过这一传统教育思想,我们不难发现教育的功利性。
这种教育理念培养出的人才,只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可能是无私的奉献者。
即使在现在,莘莘学子仍然没有从这一泥沼中走出来,这是让人很无奈的现象。
功利主义的观念在很多人头脑当中已经根深蒂固了。
家长望子成龙,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在课外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结果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一些学校把升学率当成衡量工作业绩的最重要的标准,一切工作都围绕着提高分数、提高升学率这个指挥棒运转。
社会上看一个年轻人是不是成功,往往看他有多高的学历,他是从哪个学校毕业的。
种种压力之下,莘莘学子只能日复一日地机械学习,这让他们失去了自然成长的根基,无奈地沦为教育竞争中可怜的复制品,如同那温室里的花朵,放眼望去万紫千红,可采撷其中任何一朵,光鲜的背后总是令人无奈的感伤。
功利,让年轻的心失去了释放活力的机会。
钱理群教授说:“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们真的需要认真反思:我们的教育何时已经脱离了正轨?
中国教育,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杰出人才,更要关注如何培养真正的“人”。
教育必须树立“育人”重于“育才”的观念。
说到底,我们要向功利主义说不。
[点评] 文章从材料出发,以功利主义教育为切入点,表达了对教育的深刻反思。
开头以材料中的内容为依托,引出写作中心。
具体分析时,先从教育目标这一角度,表达了对功利教育的认识。
然后从古代教育理念出发,说明古代功利主义教育的弊端。
接着以当前教育现状,进一步说明功利主义教育的危害。
结尾再次强调要向功利主义说不,升华了主旨。
文章结构严谨,说服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