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官德与信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官德与信仰
官德与信仰联系密切,马克思主义信仰愈是坚定,官德情操愈是高尚,反之亦然。
因此,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崇高的精神追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不断提高官德境界。
标签:官德;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
官德是群众普遍关心的话题,我们党在选拔领导干部时特别重视对德的考量,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可见,加强官德建设尤为重要。
如何提升官德?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就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其道德水平的提升应从信仰着手,这是提升官德的根本之道。
这就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问题,这样,官德自然能够得到提升。
一、从信仰着手加强官德建设的必要性
官德属于道德的一种,总体适用道德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因此,有必要从道德的视角,理解信仰对道德所起的作用。
这样,信仰对官德所起的作用自然不言而喻。
信仰以追求最高价值或终极价值为目标,具有理想性和超越性。
尽管道德也有应然性的价值追求,但毕竟它侧重于对现实社会关系的规范和指导,就追求价值层级而言,信仰明显高于道德,信仰是道德的内在根据,是道德的最终归宿,为道德提供形上价值基础。
信仰对于道德起到形上支撑作用,成为道德生成的内在精神基础。
一个人知善与行善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变,需要诉诸于道德的形上价值,“现代性的价值序列的转换与人的实存状态抹去了人的精神的内在本质,现代人的伦理道德因此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在人的精神本质物化和既定化中,道德的形上价值基础抽空了,现代人的伦理只有落到身体感觉的基础上”〔1〕。
从当前道德困境看,信仰的失落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在加强官德建设方面,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说教的层面,而应该从其信仰基础着手。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官德提升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所以,习总书记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一旦理想信念动摇了,思想观念就会出问题,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
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就成了一句空话,最终走向以权谋私、损公肥私的危险境地。
可见,党员干部修身关键在于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即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从我们党内涌现的一批批优秀干部来看,在他们心中都有着强大的信仰支撑。
然而,那些消极、腐败堕落的干部,利用手中权力大搞权钱交易,破坏党纪国法,原因就在于信仰的缺失,信仰之峰一旦垮塌,官德也随之堕落。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信仰,不同于以往的宗教信仰,不以超自然、超人类为目的,而是立足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是一种现实的信仰。
世界上没有哪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这样有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具有信仰的崇高性和价值性。
其崇高性表现在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方面。
其价值性表现在它是为无产阶级解放服务的,共产主义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理想的。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这种终极理想鼓舞着人们追求崇高的精神世界。
马克思主义信仰所彰显的崇高价值与终极理想为官德提供了形上的价值支撑或者说为官德奠定了基础。
从马克思主义信仰与道德的关系看,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当人们执着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道德风尚就比较高,反之,道德水平就比较低。
邓小平多次强调,自己是一个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
”“光靠物质条件,我们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
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
”〔3〕正是源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伟大力量,才形成了革命的道德,才有了进行革命的精神动力。
无数的革命先烈能在生死的关头,毅然决然地为了捍卫崇高的信仰,而献出宝贵的生命,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怀。
从建国初期涌现出的焦裕禄、雷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杨善洲、郑培民、任长霞、于海河等等,在这些优秀的共产党员身上始终镌刻着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
他们高尚的官德背后就在于有崇高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的支撑,这种信仰决定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追求。
没有这种坚定的信仰支撑,很难想象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与坚守——艰苦奋斗、一心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可见,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道德。
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必然能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必然能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大公无私、奉献社会,展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
所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有些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总开关”出了问题,官德问题自然也就随之凸显出来。
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升官德境界
从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状态看,马克思主义信仰呈现出弱化的状态。
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论如何,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绝不该存疑、犹豫,入党的誓言要始终铭记,对党绝对忠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能仅仅是口号,而是要入心入脑,最终落实在行动上。
这就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有深刻的认知,知之愈深、信之愈坚。
现实生活中,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不够,一知半解,人云亦云。
这就导致其在为人、处事各个方面跑偏、出格,最后触及的不仅仅是道德问题,甚至是违法犯罪。
所以,让其信,必先让其知,知就是熟知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等等。
通过不断的熟知,最终使马克思主义入心入脑,成为自觉自愿的信仰。
为此,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方面,要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这就要求在社会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
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同时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把握时代脉搏,从不断变化的社会历史过程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更根本的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人能够自觉自愿地接受认可。
同时,对于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认为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遥不可及,不如过好当下的现实主义态度,我们可以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中国梦”的方面去引导,因为,它上可跃迁到共产主义信仰,下可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具体信念之中,能够坚持这些相对低一层次的理想信念,其实也就是在坚持、坚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另一方面,要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研究懂,弄明白。
客观地说,以往我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方面过于僵化教条,有些东西并不是馬克思主义的本义,我们只是简单照搬苏联教科书的模式。
加之近年来国内外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得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存在偏差或者误解,以至于放弃了崇高。
所以,我们要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马克思主义的本真思想,这对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非常必要的。
恩格斯曾说,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应当根据原著来研究理论,而不是要根据第二手材料来进行研究。
习总书记也要求党员干部多读原著,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追本溯源,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坚定地为人民谋利益的立场。
这种立场体现着关爱全人类的一种大爱,解放全人类。
这种大爱不同于一般的宗教,宗教教派之间有分歧、矛盾冲突,宗教的爱是有狭隘性的。
二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前提,这样最终实现一切人自由发展,在物化异化的社会中,人并没达到自由全面发展的状态。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物化的人、异化的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人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存在,只有在个人经过全面发展达到自由个性的阶段,人方能称上真正的人。
现代社会物质、金钱、科技、权力等等往往左右着人,人不但没有成为其主人,往往变成了其奴隶。
可见,我们距离自由全面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我们不懈的终极价值追求。
三是马克思主义主义哲学思想。
长期以来受苏联教科书的影响,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偏差。
如物质第一就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就是好人、完人,相反,精神第一就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就是坏人,这就造成了一种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今天人们的精神世界出了问题,与此都有一定的关系。
而且这种说教让人感觉哲学很枯燥,实际上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种认识偏差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存疑,进而影响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影响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这需要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原著中好好地体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本真思想。
例如群众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中国的改革、发展要紧紧依靠人民,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此外,精神的能动性、实践的观点等等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研究的。
总之,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真正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这样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党员领导干部的修身之本,立德之基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
〔1〕金生鈜.德性与教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