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6课_敬业与乐业》2020年同步练习卷(拓展延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6课敬业与乐业》2020年同步练习卷
(拓展延伸)
一、阅读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学问之趣味
梁启超
①学问的趣味,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句话我不能回答。
凡趣味总要自己领略,自
己未曾领略得到时,旁人没有法子告诉你。
我这题目“学问之趣味”,并不是要说学问
如何的有趣味,只是要说如何尝得学问的趣味。
②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所为而为”,凡有所为而为的事,都是以别一件事
为目的的,而以这一件事为手段的。
为达到目的,勉强用手段;目的达到时,手段便
抛却。
例如学生为毕业证书而做学问,著作家为版权而做学问,这种做法,便是有所为;有所为虽然有时也可以是引起趣味的一种方法,但到了趣味真发生时,必定要和“所为者”脱离关系。
小孩子为什么游戏?为游戏而游戏,游戏便有趣。
为体操分数而
游戏,游戏便无趣了。
③凡人类的本能,只要那部分搁久了不用,他便会麻木,会生锈。
十年不跑路,
两条腿一定会废了;每天跑一小时,跑上几个月后,一天不跑,腿便发痒。
人类是理
性的动物,“学问欲”原是固有本能的一种,只怕你出了学校便和学问告辞,把所有掌
管学问的器官一起打入冷宫,把学问的胃口弄坏了,便是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不愿意
动筷子,所以我劝你每日除本业正当劳作之外,最少总要腾出一小时研究你所嗜好的
学问。
④趣味总是慢慢的来,越引越多,像那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
趣味总是藏
在深处,你想到它,便要深入下去。
只要肯一层一层地往里面追,我保证你一定被它
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
⑤趣味就像电,越摩擦越多。
所以常要依赖别人的帮助。
一个人总要有几位共事
的朋友,同时还要有几位共学的朋友。
只要彼此都有研究精神,我便和他共同研究。
我和他常常在一块,便不知不觉地把彼此趣味都摩擦出来了。
有了一两位这样的朋友,便算人生一大幸福,我想只要你肯找,定会找得出来。
⑥唉,世上人多么可怜啊!这种不假外求,不会蚀本,不会出毛病的趣味世界,
竟没有几个人肯来享受!我不忍一人独享,特地恭恭敬敬的来告诉诸君,诸君或者会
欣然采纳吧!
(有删改)
(1)本文标题是“学问之趣味”,论述的论题是什么?
(2)本文的论证结构是“总分式”,在分论部分,作者围绕论题,提出了哪几点意见?
请概括作答。
(3)下面这句话可以放在选文第几段的结尾?请结合文意说明理由。
如同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所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云尔”。
2.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李斌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
“我真的是希望工匠
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
”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
企业对高
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精致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
”今天作为文字的“匠”,早已从木工的本义演变为
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
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
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
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
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
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
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
人文素养的国家。
“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
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
别人可能觉得他
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
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
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
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
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
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
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
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
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真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
的人生信念。
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
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
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书写,取决于我
们每个人的表现。
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
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
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
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1)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读文中画线的句子。
(4)培育工匠精神与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的论述有什么相同点?
(5)本文作者精选事例进行说理,充分证明自己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林
要写一篇以“成功永属自强者”为中心论点的议论文,请你帮忙,给他提供一个事例作
为论据。
3. 君子的争与不争
◆蒋骁飞
①民国四大国学大师之一的陈寅恪学贯中西,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
②梁启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马”,便极力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
最终,清华大学破格聘用这名“高中生”为大学教授。
③按理说,陈寅恪从此应该对梁启超感恩戴德才对,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两人在相处中,丝毫看不出陈寅恪对梁启超的“追随”。
④一天上午,梁启超刚上班,同事就递给他一份学报,说:“陈寅恪又要和你干仗了!”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
⑤原来,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有关陶渊明归隐动机的论文。
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寡廉鲜耻,普遍缺乏道德感,他纵然没有力量改变现实,起码也不愿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丢掉。
陈寅恪则提出不同见解,他认为陶渊明辞官回家种田,是因为东晋被灭之后,他“耻于事二主”,才发誓不与新政权合作。
⑥面对陈寅恪的针锋相对,梁启超毫不在意“恩师”的威信受到挑衅,大笑道:“这小子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
”
⑦一旁的同事与陈寅恪有些恩怨,见梁启超如此说,便低声建议道:“梁先生,这陈寅恪别有用心,他是在含沙射影骂您啊!先生您在清朝做过官,在当今民国又做过官,陈寅恪这不是影射您在‘事二主’吗?”梁启超一听,脸顿时黑了下来,很是难看。
突然,他怒气冲冲地对那个同事喝道:“你滚!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
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那个挑拨是非的同事旋即狼狈地走开了。
⑧陈寅恪得知此事后,对梁启超的人品更加钦佩了。
梁启超和陈寅恪尽管常常为了学术分歧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但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尊重和信任,从不听信他人挑拨,这样的君子之交以及争与不争的境界无法不令人敬佩。
(1)通读全文,找出最能具体体现梁启超和陈寅恪“争”与“不争”的语句,完成下边的读书卡片。
(2)“争”与“不争”是矛盾的,为什么“争”是君子,“不争”也是君子?请你概括出“争”与“不争”各自蕴含的君子风范。
(3)“相反,陈寅恪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和梁启超争吵不休,面红耳赤、怒目相视的
场面时有发生。
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成为好事者的说词。
”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应该放在第________段和第________段之间。
(4)文章虽然短小,但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富于变化。
指出文中第⑦
段划线句刻画梁启超和陈寅恪的不同方法。
(5)积累链接:梁启超和陈寅恪是人中君子,莲花是花中君子,请默写周敦颐《爱莲说》中表现莲花如君子一样行为方正、美名远播的句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6课敬业与乐业》2020年同步练习卷
(拓展延伸)
一、阅读
1.
【答案】
如何才能尝到学问的趣味。
①要“无所为而为”,不要有目的性或功利性;②要经常腾出时间来研究自己所嗜好的
学问;③要深入研究;④要有具有研究精神的共学的朋友互相切磋。
第④段。
理由:孔子说的是用功便忘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偏忘了忧愁,不知道衰
老就要来了,表明了在深入研究学问时感受到学问的乐趣。
选文第④段论述了学问的
趣味在深入研究中产生。
孔子的话与第④段观点一致,因此应该放在第④段末尾处。
【考点】
议论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敬业与乐业(梁启超)
【解析】
作者一开始提出本文的论题:趣味;然后论述什么可以作为趣味的主体;接着从“无所
为而为”“不息”“深入的研究”“找朋友”等四个方面来具体论述如何得到学问的趣味;最
后总结全文,告诉人们要亲自得到学问的趣味。
【解答】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文章开篇提出“学问的趣味,是怎么一回事呢?”作者的解答是:我这题目“学问之趣味”,并不是要说学问如何的有趣味,只是要说如何尝得学问
的趣味。
答案比较明显。
本题考查文章结构的分析。
本文第①段是总说,②﹣﹣⑥段是分论部分。
仔细阅读
这几个段落,看看作者的看法有哪些。
第②段“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所为而为”,凡有所为而为的事,都是以别一件事为目的的,而以这一件事为手段的。
”第③段“所
以我劝你每日除本业正当劳作之外,最少总要腾出一小时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
”第
④段“趣味总是藏在深处,你想到它,便要深入下去。
”第⑤段“一个人总要有几位共
事的朋友,同时还要有几位共学的朋友。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论据的运用。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要与论点保持一致。
“其为人也,发愤
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此句话的意思是:“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
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孔子
认为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与第
④段“学问的趣味在深入研究中产生”的论述是一致的,所以放在第④段末尾。
2.
【答案】
用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道理论证。
作者引用企业家、作家和普通人的话,加以分析论证,论述我们的时代需
要工匠精神,它体现出社会的品格和国家的形象。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地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增强了语气,使表达
更加有力。
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敬业,要专心如一,废寝忘食;而工匠精神,没有职业和贵贱之分,都是需要忠实,这也是敬业。
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课程,自学针灸、多门外语和无线电。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创作的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
她被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当代
保尔”。
这种自强不息的品质使她成功地登上了人生的顶峰。
【考点】
议论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敬业与乐业(梁启超)
【解析】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文章的题目就是本文的论题。
作者引用企业家、作家和普通人的话,加以分析论证,具体有力的论述我们的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它体现出社会的品格
和国家的形象,从而总结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用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让我们的生活
变得更加美好。
【解答】
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查找。
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中所持的观点和看法,一定是一句完
整的表示判断的话,不可能是疑问句。
一般会在题目,文首或是文末提出或总结得出。
本文就是根据选文内容总结得出中心论点的,即“用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让我们的
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
引用论证。
细读选文可知,这里是在讲道理,所以是道理论证。
作者引用企业家、作
家和普通人的话,加以分析论证,具体有力的论述我们的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它体现
出社会的品格和国家的形象,并进而总结了中心论点。
此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
赏析句子时的格式为:此句运用了××修辞或者细节描写,生
动的写出了(浅层意思),表达了(深层意思),回答此题可按照这种格式来回答。
从
修辞的角度来看,划线句子使用了排比。
三个“没有……怎有”层层深入地论述工匠精神
的内涵与意义,增强了语气,使表达更加有力。
本题是对比异同阅读的考查,难点较大。
需要熟知两文内容,并且能归纳文章主旨,
明确所写内容及写作方法,才能知道异同点。
拿来对比的文章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
系的阅读材料集中起来,比较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即可。
相同点:都写出了培育工
匠精神,需要敬业,要专心如一,废寝忘食;而工匠精神,没有职业和贵贱之分,都
是需要忠实,这也是敬业。
本题考查运用论据来论证论点的能力。
要围绕“成功永属自强者”这一中心论点来提供
事实论据。
3.
【答案】
A: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
(或陈寅恪
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和梁启超争吵不休。
)
B:面对陈寅恪的针锋相对,梁启超毫不在意“恩师”的威信受到挑衅,大笑道。
(或陈
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
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
“争”蕴含思想独立、治学精深的君子之风;“不争”蕴含襟怀坦荡、不重虚名的君子之风。
(恰当即可)
③,④
梁启超:正面描写(神态、语言描写亦可);陈寅恪:侧面描写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错一字扣,扣完为止)
【考点】
议论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敬业与乐业(梁启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记叙文阅读能力,阅读时要仔细,边阅读边思考,留心关键句子和词语。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提取与把握,做此题时要善于从文章中找到答案,注
意题目的要求。
(2)此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理解内容,组织语言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的排序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相关词语。
(4)此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的把握。
(5)此题考查学生背诵诗文的能力,结合相关内容,提炼相关的背诵信息。
【解答】
A.争的意思是两个人有争论的地方,陈寅恪喜欢和梁启超争论,主要体现在学术的争论,文章中的“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陈寅恪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和梁启超争吵不休”等句都体现了陈寅恪很喜欢和梁启超
争论。
B.梁启超恰恰不与陈寅恪争论,如文章中的“面对陈寅恪的针锋相对,梁启超毫不在
意“恩师”的威信受到挑衅,大笑道”、“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
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等句中我们很容易可以发现他不争的方面。
我们发现“争”表现在对学术的孜孜以求上,体现的是吾爱我友,我更爱真理的君子之风,不争表现在个人名利上,不因名利斤斤计较、胸襟宽广的君子之风。
在此句中,关键词是“相反”抓住这个词,我们找到和它相关联的内容,第三自然段的
按理说三个字给我们以提醒,而第四自然段是具体的例子。
所以应该放在三和四段之间。
此题在突出人物性格方面主要运用的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也就是直接描写,如直接描写梁启超的外貌、神态、语言等,侧面描写是间接描写,通过别人的评
价等方面来写。
题目要求写与“莲花”相关的句子,很容易能想到《爱莲说》中表现莲花品质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