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20高三下·桂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宋代以来,对于上古金石碑铭的审美,成为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将这种借助器具追怀历史的审美趣味称为古雅。
可以认为,()。
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借助器物,将遥远的历史拉入人生现场,为空间性的当下生活,了历史和时间。
或者说,我们通过古雅,不仅仅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是让它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古器物的存在,使抽象的往昔历史变得坚实,变得可感,变得,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因此前所未有地富有。
中国金石学____于证经补史,这提供给了我们一个审视古器物的基本原则,就是认知先于审美。
没有认知基础的审美,是盲目的审美,是假装在审美。
就此而论,如何在追求古雅生活趣味的同时激活历史,是我们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古雅是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辅以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
B . 古雅是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
C . 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就是古雅
D . 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是古雅,它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
(2)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植入金碧辉煌立体感发祥
B . 移入金碧辉煌立体感发端
C . 移入琳琅满目纵深感发祥
D . 植入琳琅满目纵深感发端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因为通过古雅,不仅仅我们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且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B . 通过古雅,我们不只是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是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C . 通过古雅,我们不仅仅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且让它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D . 通过古雅,我们不仅仅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且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0分)
2. (6分) (2017高一下·资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
林庚
李白有一首《长相思》诗中说:“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这是一首闺人思念征夫的诗,相思之苦,以至于到了“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的程度。
美妙的眼睛竟成了一口泉眼,这当然是有些夸张;却还不能说就怎么不合理,还可以算在合理的夸张之列;但也有其不合理处,这不合理处在于她还要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并要求那面镜子到时候为她作证。
因为如果真到那征夫回来的时候,她即使还很憔悴,即使是当时快乐得又哭了起来——那神情毕竟会大不相同——要证明她真正肠断的情形,只有那面镜子才最清楚。
可是除非那面镜子是面魔镜,又怎能重现她那已经成为过去的容颜呢?也许今天有了录像可以做到这一点,可是如果真有一位妻子录好了像专等她丈夫回来时证明这一切,恐怕她的丈夫反而更不相信;何况古代并无录像这种先进技术呢?假定真能录像,也许看来是合理的,却反而近于荒唐;假定镜子可以证明过去,看来好像是不合理的,却反而更近于真实。
艺术的魔力竟然真能把一面普通的镜子变成了魔镜吗?反正我们读这首诗,读到这里时早已忘记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分外亲切,分外动人。
从日常的尺度来说乃是不合理的,从艺术的尺度来说却是更为合理的;那么所谓合理的夸张到底该怎样来理解呢?
“白发三千丈”,这是人们谈到李白诗中夸张时最爱引的名句,在这首《秋浦歌》中乃是轮到李白自己面对着一面镜子了。
所以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从日常的尺度来说,这个“三千丈”简直是违背常识;从夸张的尺度来说,也未免无边无际;如果这样的夸张起来也算合理,那么究竟夸张到什么程度才算不合理呢?李白有一首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望庐山瀑布》,诗中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瀑布仿佛是一道银河自天而降,也不过才夸张到三千尺,而白发从头上算起,却竟能达到三千丈;艺术的魔力似乎正是通过战胜那日常尺度认为的不合理而变得更为合理,这能不令人为之惊异叹服吗!
有些人认为夸张似乎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这可能有些道理,可也并不尽然。
夸张几乎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出现;而且夸张在许多场合中,往往最容易产生使人发笑的效果;这与浪漫主义作品之多少带些悲剧性格或英雄性格的特征是毫不相干的。
王之涣的《登鹳雀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这里除了“千里”这个习见的词汇外,有什么可以算得上是夸张呢?而这首诗却无疑的乃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名篇。
然则夸张既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中所特有的;只不过是一种通用的表现手法而已。
如果说夸张与浪漫主义之间也存在着某些特殊缘分的话,那只能说夸张的手法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中,似乎可以尽情发挥到完全不合理的程度。
这并不是由于夸张手法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由于本质上浪漫主义乃是一种近于“宏观”的创作方法,正如现实主义乃是一种近于“微观”的创作方法,并由此自成不同的局面。
《傀儡家庭》中娜拉的出走,从日常的尺度来说,她是完全可以不必出走的,但娜拉却决然出走了。
《秋浦歌》中的白发,从日常尺度看来,那白发只不过是映在咫尺明镜之中,而它却能直达三千丈。
用日常的尺度去衡量微观或宏观世界中的一切,有时常会出人意外。
例如在近于光的高速运动中,人竟能青春不改;这不简直如神话之不可思议吗?日常范畴的尺度,与艺术的无限魅力;在这里两相对照,也正如面临着一面魔镜,不禁令人为之深思神往!
(选自《唐诗综论》,略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夸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夸张不能用日常的尺度去衡量,但它也要有个限度,也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无边无际、没有限度的夸张也是不符合艺术规律的。
B . 有些人认为夸张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而作者认为它既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中所特有的。
C . 夸张几乎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出现,它最容易产生的使人发笑的效果与浪漫主义作品多少带些悲剧性或英雄性的特征是毫不相干的。
D . 夸张的合理与否应从艺术的尺度去衡量,有些夸张从日常的尺度来说是不合理的,从艺术的尺度来说却是更为合理的,符合艺术真实。
(2)
下列对李白《长相思》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 . 诗人以“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来突出相思之苦,这里将美妙的眼睛写成一口“流泪泉”,还可以算作比较合理的夸张。
B .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要镜子去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就根本违背了生活常理,不能算作合理的夸张。
C . 以镜子证明过去,我们读到这里时早已忘记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分外亲切,分外动人,这正是艺术的魔力。
D . 夸张的艺术魔力可以将一面普通的镜子变成魔镜,以它来证明闺中女子当初的憔悴和肠断情形,更能感动读者。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从本质上看,浪漫主义是一种近乎“宏观”的创作方法,而现实主义是一种近乎“微观”的制作方法,两者的不同局面不是夸张所造成的。
B . 夸张的艺术魔力似乎正是通过战胜那日常尺度认为的不合理而变得更为合理,令人为之惊异叹服。
C . 夸张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登鹳雀楼》没有运用任何夸张,而这首诗却无疑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名篇。
D . 夸张在日常范畴的尺度与艺术的无限魅力两相对照中,正如面临着一面魔镜,不禁令人为之深思神往。
3. (2分)(2018·东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健康权是一项包容广泛的基本人权,是人类有尊严地生活的基本保证。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通往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实现全民健康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期盼。
经过多年探索与不懈奋斗,中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从1981年至2016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67.9岁提高到76.5岁,婴儿死亡率从34.7%下降到7.5%。
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中国以健康事业发展的卓越实绩,不仅摘掉了“东亚病夫”的耻辱帽子,还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选自《健康中国见证人权进步》,有删改)
材料二: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但与此同时,富足的物质生活导致肥胖问题日益凸显,这一健康隐患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忧。
2016年,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成人肥胖人口已经超过瘦子,而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
其中,中国男性肥胖人数4320万人,女性肥胖人数4640万人,总人数高居世界第一。
另一方面,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中国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不断上升。
从1992年到2015年,超重率从13%上升到30%,肥胖率从3%上升到12%。
中国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均在上升。
对于肥胖和超重的青少年来说,饮食习惯仍然是影响体重的重要原因。
首先,不吃早饭。
调查显示,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吃早饭的比例在逐渐降低:7-12岁青少年吃早饭比例可达95.7%,但16-18岁的青少年吃早饭比例则下降到了90.7%;其次,爱吃夜宵。
吃夜宵的人随年龄的增长比例提升:7-12岁青少年吃夜宵比例只有9.7%,但16-18岁青少年则高达23.8%。
常吃宵夜的孩子摄入的热量难以消耗、容易引起脂肪堆积,长时间则引起肥胖。
(选自《十九大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以应对日益凸显的国民肥胖问题》,有删改)
材料三:
“上工治未病”,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重视重大疾病防控,重视少年儿童健康,重视妇幼、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健康,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要继续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等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
要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举措、管理体系,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
要充分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
(选自《建设健康中国需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用数据说话,客观说明了我国居民的健康指标均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B . 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说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解决青少年的肥胖问题。
C . 中国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得益于国家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
D .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中国肥胖问题也日益严重,且女性肥胖人数多于男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 材料二显示,中国人肥胖率与超重率都高于美国,不吃早饭、爱吃夜宵是导致我国肥胖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
B . 从图1和图2可看出,我国人口肥胖率与超重率均呈上升趋势;地域不同,肥胖率也存在着差异且北方高于南方。
C . 材料三强调“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说明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有重要的作用。
D .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选择。
E . 将“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作为深化医药卫生改革的一部分,说明当前我国对医务人员的尊重度高。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继续促进居民健康事业发展。
4. (12分) (2019高三上·大庆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笛音
李铭
本地要排一个戏,投巨资打造,想参加省艺术节的演出,奔着拿奖去的。
剧本经过多次打磨,终于可以下排练场排练了。
一切都在顺利地往前推进着。
音乐在这个戏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剧组从北京高薪聘来一位大咖级别的人物,来负责这个戏的音乐设计。
大咖姓吴,其貌不扬,说别的都没精神,一说音乐,眼睛里便马上放射出光芒。
大家背后都叫他吴大咖。
吴大咖这人很挑剔,有点吹毛求疵,不好接近。
吴大咖的挑剔不是表现在生活上,吃住行他都是马马虎虎。
工作人员问吴大咖喜欢吃什么,他说随便。
工作人员又问喜欢喝什么,他头也不抬地说随便。
只有到了工作的时候,吴大咖就不随便了。
吴大咖在排练场脾气不好,言辞犀利,不给任何人留情面。
只要他认准的事情便非常固执。
这个戏是一部宣扬主旋律的农村戏,吴大咖别出心裁非要使用交响乐伴奏,这让其他懂音
乐的人有些出乎意料。
吴大咖态度很坚决,对反对声音一概置之不理。
本地文化官员跟剧组主创进行商量,既然聘请了吴大咖,就应该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按照吴大咖的方案,预算是高了些,可是本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则,还是决定尊重吴大咖的所有选择。
音乐录制工作进展不顺,原因是吴大咖要求过于严苛。
比如在选拔笛子演奏员的时候,吴大咖简直是“鸡蛋里挑骨头”,多次打断演奏现场。
吴大咖不说话,背向后仰,躺椅被压成弓形。
吴大咖闭眼,良久睁开,问,你演奏几年了?
演奏员被问蒙了,答,十八年,国家二级演奏员。
这跟职称没有关系。
吴大咖提高了嗓门。
换人!吴大咖斩钉截铁地说。
就这样,本地非常有名的笛子演奏员被撤换掉了,气得演奏员逢人就骂吴大咖傲慢无礼。
后来事情很尴尬,文化主管部门赶紧从省城歌舞团再请来一位最好的笛子演奏员。
这演奏员是一个女孩,职称一级,年纪轻轻就已经获得了多项国内国际大奖。
吴大咖听完一曲,摇头叹息。
人又被他给开了。
本地文化官员坐不住了,笛子独奏在整个戏里只占了一分半钟,吴大咖如此挑剔有点儿叫人不能理解。
趁着吃饭的时候,本地文化官员委婉地表达了看法。
吴大咖听出了话里的弦外之音。
吴大咖苦笑一声,这是一段表达乡村恬静生活的音乐,在整个戏中至关重要。
没有这一分半钟,整个戏就要减分。
前面两个演奏员都是非常棒的艺术家,他们的演奏哪里不好?见吴大咖如此固执,本地文化官员也就直接问了。
声音不干净!吴大咖回答。
本地文化官员哭笑不得,声音还有干净不干净之说!这……真是叫人费解。
吴大咖的音乐设计停滞不前,眼看着全省艺术节召开在即,本地文化官员气得索性不再去过问了,让这个怪异的吴大咖自己折腾去吧。
反正合同签了,不按时完成看他怎么交代。
吴大咖提出要求,要去本地乡下采风。
今天这个村,明天那个屯,吴大咖开始深扎生活了。
这一天,吴大咖一行人到了本地最闭塞的山村。
吴大咖正在村口河边洗脸,突然听到远处传来几声笛音。
吴大咖一下子就愣住了,侧耳倾听,然后狂喜地喊,这个笛音真干净!
找到一户农家,笛音就是从这家院子里传出来的。
吹笛子的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女孩。
问了才知道,这失明女孩初学,只会吹一首曲子。
吴大咖大喜过望,跟女孩家人商量,要带她回去录笛音。
女孩儿父母给孩子买笛子,就是想鼓励从小双目失明的女孩要有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见有人愿意帮助女儿,心里自然欣喜。
吴大咖带女孩儿回剧组,指导她练习笛子演奏。
两周以后,正式开始录制。
女孩儿的笛声一响,现场立刻鸦雀无声。
那舒缓的音乐像森林里潺潺的流水,涌进了每个人的心田。
吴大咖闭目品味,睁开眼睛时,双眼全是泪花。
这个戏大获成功,在艺术节上夺得最高荣誉。
吴大咖要走的当天晚上,剧组一起吃饭。
吴大咖端起酒杯特意敬了被淘汰的本地演奏员。
演奏员询问吴大咖自己的演奏到底差在哪里。
吴大咖说,您的演奏技巧娴熟,非常棒。
但不是我想要的,您的声音里匠气太重。
哦!演奏员明白了,那个获得国际大奖的女孩儿呢,她从业时间短,成绩斐然啊,你为什么也不用?
吴大咖说,她的声音里充满了欲望。
这个从小失明的女孩儿,她看不到人间的丑恶,没有名利的欲望。
她的心灵世界都是干净的,这才是我这个戏里需要的笛音。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先交代了吴大咖热爱音乐、不留情面、要求严格、坚持自我的形象,这样写给下文吴大咖坚持寻找最干净的笛音的情节做了铺垫。
B . 吴大咖临走时特意给被淘汰的本地演奏员敬酒,这一细节与上文本地演奏演员认为吴大咖傲慢无礼形成了对比,使吴大咖的形象更高大、饱满,令人敬佩。
C . 小说运用正侧结合的手法描绘盲女的笛音,先将笛音比作流水,描绘其清纯的特点;又用吴大咖听笛音后眼含泪花的情景来衬托笛音的感人力量。
D . 生活在“本地最闭塞的山村”的盲女使这个戏夺得最高荣誉,而国家一级、二级演奏员却遭到吴大咖淘汰,这有力地讽刺了文艺工作者追名逐利、不追求艺术真谛的社会现象。
(2)小说在结尾处才交代吴大咖否定了前两位优秀的笛子演奏员的原因,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妙处?
(3)小说为什么以《笛音》为标题?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7高二上·沾益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从信字思齐,亳州永城人。
恭谨强力,心计精敏。
太宗在晋邸,令典财用,王宫事无大小悉委焉。
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责之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三司使楚昭辅惧,诣太宗求宽释,使得尽力。
太宗既许,召从信问之,对曰:“从信尝游楚、泗,知粮运之患。
良以舟人之食,日历郡县勘给,是以凝滞。
若自发舟计日往复并支,可以责其程限。
又楚、泗运米于舟,至京复辇入仓,宜宿备运卒,令即时出纳,如此,每运可减数十日。
楚、泗至京千里,旧八十日一运,一岁三运。
若去淹留之虚日,则岁可增一运焉。
今三司欲籍民舟,若不许,则无以责办,许之,则冬中京师薪炭殆绝矣。
不若募舟之坚者漕粮,其损败者任载薪炭,则公私俱济。
今市米腾贵,官价斗钱七十,贾者失利,无敢致于京师,虽居商厚储亦匿而不粜,是以米益贵,民将饿殍。
若听民自便,即四方奔凑,米多而价自贱矣。
”太宗明日具奏,太祖可之,其事果集焉。
太宗即位,迁东上阁门使,充枢密都承旨。
会八作副使綦廷硅,因疾假满不落籍,愈日不朝参,即入班中,宣徽使潘美、王仁赡并坐夺奉一季,从信与阁门使商凤责授闲厩使、阁门祗候,佘抵罪有差。
太平兴国三年,改左卫将车,复为枢密都承旨。
太宗征并、汾,以为大内副部署。
七年,坐秦王廷美事,以本官罢。
明年,分使三部,以从信为度支使,赐第于浚仪宝积坊,加右卫大将军。
九年,卒,年七十三,赠太尉。
(节选自《宋史·陈从信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
B . 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
C . 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
D . 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累官,谓积功升官,意思与“累迁”相似,文中指经过多次升迁后担任某官职。
B . 漕运,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一般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
C . 郡县,古代地方两级行政单位,大体相当今天的省与县。
秦朝开始在全国实行郡县制。
D . 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称的唯一名号,如文中的“太祖”“太宗”。
(3)下到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陈从信善于理财,深得信任。
宋太宗赵光义将朝廷中的财务费用交由陈从信主管,宫中大小事务全都委托给他办理。
B . 陈从信精明能干,为国分忧。
他周密核算运粮船只往返时问,建议由每年三运增至四运,解决了京城仓储不足的问题。
C . 陈从信体察民情,关心民生。
京城米价日盐上涨,民不聊生之时,他建议放开米价让百姓自由买卖,使米价得到平抑。
D . 陈从信恭敬谨慎,颇受重用。
虽然历经仕途的浮沉,他却始终能够恪尽职守,因而得到太宗的器重,最终加右卫大将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三司欲籍民舟,若不许,则无以责办,许之,则冬中京师薪炭殆绝矣。
②虽居商厚储亦匿而不粜,是以米益贵,民将饿殍。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9高二上·四川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程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