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心率变异性相关性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心率变异性相关性的研究
心率变异性(HRV)是指窦性心律在一定时间内周期性变化的现象,是一种无创性检测与评价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及其动态活动变化、反映交感和迷走神经张力及其平衡性的重要指标[1]。
在HRV的分析中,年龄因素及其重要,随年龄的增长,HRV降低,以迷走神经张力减退为主。
世界卫生组织将60-75岁定义为年轻的老年人,本实验即选取60-75岁相同年龄段同时行冠脉造影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病例结果分析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HRV的关系。
2.研究方法
2.1 病例选择
选择病例来源于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且年龄60-75岁的病人,共98例。
2.2 排除标准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甲状腺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房颤、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病人排除在本研究之外。
2.3 研究方法
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冠状动脉左主干LM、前降支LAD、回旋支LCX、右冠脉RCA狭窄程度≥50%血管支数将其分2组:0-2支病变组和3支及左主干+3支病变组。
检测两组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及频域指标。
时域指标:①总体标准差(SDNN):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
②均值标准差(SDANN):每5min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
③标准差的均值(SDNNIDX):每5min平均正常标准差的均值。
④差值均方根(RMSSD):正常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
⑤PNN50:正常相邻R-R间期差值>50ms的百分比。
频域指标:①低频LF;
②高频HF;③平衡比值LF/HF。
以了解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心率变异性关系。
2.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x-±SD),以P<0.05(*)为显著性检验标准,P<0.01(**)为非常显著性检验标准。
3. 研究结果
本实验研究中,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左主干LM、前降支LAD、回旋支LCX,右冠脉RCA 四支血管中病变程度≥50%管腔直径血管支数0支、1支、2支病变共52例为第一组,3支病变及左主干+3支病变为第二组。
比较两组病例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中心率变异性时域和频域指标共八项,其中时域指标SDNN、SDANN、SDNNIDX、RMSSD、PNN50和频域指标LF、HF第二组较第一组均有显著降低。
其中SDNN、SDNNIDX、RMSSD、PNN50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
频域指标中平衡比LF/HF第二组较第一组有升高,但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P > 0.05)。
4. 讨论
冠心病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为基础的多重因素参与的疾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复杂,其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和变性、脂质代谢异常、内皮细胞损伤、单核/巨噬细胞浸润是其主要病理特点。
有关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有不同的学说,包括脂质浸润学说、炎症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单克隆学说、损伤反应学说、氧化学说、同型半胱氨酸学说、精氨酸学说、剪切应力学说[2]。
实际上,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多重因素共
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中,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一直伴随着动脉粥样
硬化的进程不断进展。
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测定在动物实验中可以通过直接测量局部心肌CA 类物质或乙酰胆碱ACH浓度、受体分布、神经纤维密度测定,但临床研究中上述指标难以应
用同时影响因素也较多。
心率变异性(HRV)是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系统精细调节的结果,综合反映神经、
体液因素与窦房结相互作用的平衡关系。
他们之间的协调维持着心脏的正常活动。
生理情况下,心脏最高起搏点的窦房结自律细胞受交感和迷走神经的双重支配。
迷走神经兴奋其神经
递质乙酰胆碱释放较快,反应时间较短(150ms),交感神经兴奋其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
释放较慢,大约1-2s心率才能对交感神经冲动做出反应,并在30-60s反应才能达到稳定状态。
大量研究证明心率变异性指标是能定量反映交感和迷走神经张力平衡,评价心脏自主神经活
动的最好指标。
本实验研究中,比较两组病例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中心率变异性时域和频域指标共
八项,其中时域指标SDNN、SDANN、SDNNIDX、RMSSD、PNN50和频域指标LF、HF第二组
较第一组均有显著降低。
其中SDNN、SDNNIDX、RMSSD、PNN50指标P<0.05,认为存在显著性差异。
而频域指标中平衡比LF/HF第二组较第一组升高。
上述结果表明:在老年人疑有冠
心病或确诊冠心病患者中,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3支冠脉血管病变或者3支+左主干病
变较0-2支冠脉血管病变患者其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SDANN、SDNNIDX、RMSSD、PNN50均下降,其中反映交感和迷走神经活动的总张力指标SDNN、SDNNIDX下降有显著性
差异,侧重反映迷走神经活动的指标RMSSD、PNN50下降有显著性差异。
同样在频域指标中,反映交感神经功能调制强度的指标LF和反映迷走神经功能调制强度的指标HF均呈下降趋势,LF/HF比值却升高趋势。
由此随着冠脉血管病变程度的加重,心率变异性指标下降,而以心
脏迷走神经功能下降更为显著。
由于正常情况下心脏自主神经对心率的控制中,迷走神经起
主导作用,交感神经起辅助控制作用,随着冠脉血管病变程度的加重,迷走神经、交感神经
功能均下降,心率变异性指标降低,而心脏整体功能表现为迷走神经功能的降低更为显著。
另外一种可能是冠状动脉病变、心肌梗死后局部心肌的去神经支配以及随后发生的交感神经
过度再生使得心脏自主神经发生不均一重构,亦可最终表现为迷走神经功能降低为主,从而
有利于冠状动脉病变心肌梗死后室性心率失常神经基质的形成。
另外,在HRV的分析中,年龄因素极其重要。
相关分析法发现,随年龄的增长,HRV降低,年龄与频谱面积呈负相关,HF与LF均降低,但HF降低更为显著,因此LF/HF随年龄增
长而增大,反映为以迷走神经张力减退为主。
因此不同年龄段人群HRV本身可能存在较大差别,临床研究要注意年龄配比。
5. 结论
随着老年患者冠脉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发生改变,心率变异性指标
降低,其中迷走神经对心脏调节功能的降低更为显著。
6.本研究创新性及自我评价
在HRV的分析中,年龄因素极其重要。
相关分析发现,随年龄的增长,HRV自然降低,年龄与频谱面积呈负相关,HF与LF均降低,但HF降低更为显著,因此LF/HF随年龄增长而
增大,反映为以迷走神经张力减退为主。
因此不同年龄段人群HRV本身可能存在较大差别,
任何实验研究应注意年龄配比。
既往相关研究对年龄因素考虑甚少。
本研究选取相同年龄段
病例进行研究,最大程度减少了年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为本研究的创新点。
目前HRV
的降低是独立于其他传统指标外的,预测心脏性猝死和心肌梗死预后的有力指标,关于心率
变异性的研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心率变异性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临床心电学杂志1994-3(4)
[2]陈灏珠钱菊英李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实用内科学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