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作者:————————————————————————————————日期:
《中外教育史》函授复习资料
题型: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材料分析。
一、中国教育史
1.西周教育中基本学科六艺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
2.孔子总结的教学方法:①学、思、行结合。
学是求知的唯一手段,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深入地进行思考,最后要学以致用,行是目的;②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③因材施教,前提是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④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有好学和乐学、不耻下问的态度,研究任何问题都要重视证据、尊重客观事实、避免主观成见。
3.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鸿都门学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学校专以尺牍、辞赋、字画作为教学和研究的内容,它打破了入学独尊的教育传统,这是教育的一大变革,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4.开笼放鸟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曷若勿纵勿解之为最易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放鸟出笼再捉鸟,解开马的缰绳再去追捕,还不如不要放鸟、不要解开马缰,这样反而更容易。
5.我国古代胎教的内容有:①注意精神因素影响与陶冶。
孕妇要“养心”,多看悦目的东西,多听悦耳的声音,多想美好的食物,多诵诗书,多陈说礼乐;
②重视饮食影响与调摄,“割不正不食”,饥饱适中,多食清淡食品,戒酒,注意食物禁忌;③选择良好的外界环境,居处简静,优雅、安静的环境,避免不利因素、噪音干扰;④良好的起居与生活习惯,注意卫生保健,劳逸有节。
我国古代胎教的方法有:①监督法,主要用于宫廷,由太师、太宰等监督王后。
②小劳法,孕妇参加一些轻微体力劳动或户外活动,活动筋骨,流通血脉;③瘦身法,孕妇控制饮食,使胎儿不过于肥胖。
6.《颜氏家训》中国社会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
虽然之前有诸葛亮的《诫子书》、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和《赤子诗》、嵇康的《家诫》等家庭教育著作,但这些都比较零散,缺乏系统的理论。
7. 公元606年,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的形成。
8.中国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拥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①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学前教育制度。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洋务官僚办的工业企业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城市手工业和农民家庭手工业的破坏,使不少妇女走进工厂,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承担已不适应。
这便从经济上提出了建立学前教育机构的要求。
②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思想基础。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引起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波动。
地主阶级内部出现了部分开明的官僚知识分子,而后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他们提出建设学前教育的新主张,为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③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理论基础。
鸦片战争后,进步的思想家、教育家关于改革教育的主张,为清末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产生作了理论准备。
9. 20世纪初,梁启超在《论幼学》一文中强调了儿童教育。
10.我国第一所幼稚园是湖北幼稚园,1903年,湖北巡抚端方下令拨官款,在省城武昌阅马场创办幼稚园,开我国幼儿教育之先河。
湖北幼稚园附设女子学堂,是中国幼稚师范的萌芽。
户野美知惠任园长,是日本来华的最早的幼教工作者。
她拟定了《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规定“重养不重学”的原则。
幼稚园保育幼儿包括发展身体、开发智识、培养行为习惯三方面。
课程有行仪、日语、训话、幼稚园语、手技、唱歌、游嬉七项。
11.按照“壬子癸丑”学制的规定,蒙养院是学制体系上的教育机构,但不占学制年限,并未单独成为学制系统中的一级。
壬戌学制确定了学前教育机构在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地位。
12. 厦门集美幼稚园,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在厦门集美学校内成立,是一所私立的独立设置的幼稚园;南京鼓楼幼稚园,是一所实验性质的幼儿园,陈鹤琴创办,以研究幼儿心理与教育为中心;北京香山慈幼院,是一所官督民办的综合性教育机构,主要收容无家可归和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南京燕子矶幼稚园,是中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创办人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13. 陶行知关于儿童创造教育的思想。
(1)创造教育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1943年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提出,创造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一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
这种人不是少数人,而是广大人民大众。
同时,“真善美的活人”又是手脑双全的人。
这种人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因此,“手和脑在一块儿用,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他要求教育者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2)创造教育在于启发人的创造力,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对于创造教育的作用,陶行知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
”他认为小孩子多少都有其创造的能力,只是长期以来,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包缠了起来。
只要“把他们的头脑灌输成科学化”,就能“使他们为自己创造,为社会创造,为国家创造,为民族创造。
”正因为如此,他大声疾呼:“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3)创造教育以生活为内容,强调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要求以生活为教育内容。
因为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只是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才是创造教育。
而且强调教学做合一,指出创造教育,非但要做,并且要学着做。
他尤其重视做,认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
为什么呢?因为做是劳力上劳心,它含有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的产生。
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
所以,“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践、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寻出路。
”陶行知重视“做”在创造教育中的地位,突出了实践的价值,符合认识论,是有道理的。
(4)实施创造教育必须实行“六大解放”、“三大需要”、“一大条件”
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既是一种遗传素质,更是需要经过后天的精心培养才能充分发展的。
因此他主张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有了上述六大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
除了“六大解放”外,实施创造教育还必须具备“三个需要”和“一大条件”。
“三个需要”是:“需要充分的营养”。
小孩的体力与心理只有得到适应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
“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从解放上层的性能、特征从事于高级的思想追求”。
“需要因材施教”。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根据他们的特点予以适宜的培育,他们才能欣欣向荣。
“一大条件”即是民主,认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绝大多数人的创造力。
“六大解放”、“三个需要”、“一大条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都是实施创造教育不可或缺的,但三者侧重点又各不相同。
“六大解放”的重点在于调动的潜力。
宗旨在于使学生能主动自觉的学习,真正做到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
“三个需要”侧重解决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外部教育环境。
“一大条件”则是涉及创造力培养的政治环境问题。
(5)启发、自动、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是实施创造教育的基本方法
陶行知说,创造教育的方法是“主观-----启发;填鸭------自动;一粒一粒-------整口;教授-------自学”。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创造教育就是要采用启发的、自动的、手脑并用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以取代主观主义的、填鸭式的、被动的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基本方法,陶行知制定出育才学校十字诀:一个大脑,二只壮手,三圈连环,四把锁匙,五路探讨,六组学习,七(集)体创造,八位顾问,九九难关,十(誓)必克服。
十字诀是创造教育方法的具体表现,它既有很强的操作性,又富有深刻的科学哲理。
例如,“五路探讨”就是把根据“行是知之始”以及自动的原则所提出的治学次序,即(1)体验;(2)看书;
(3)求师;(4)访友爱;(5)思考。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在中国的土地上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既有中国特征,又反映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
14.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15.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
目的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而书本万能的旧观念则形成课程固定、教材呆板的死教育现象;方法论,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依据儿童身心的发展,五指活动在儿童活动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的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
包括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言活动,幼稚园的课程全部包括在五指活动中。
16.198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将“作业”改为“上课”,将“教养员”改为“幼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促使幼儿园重“上课”的倾向。
17.198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4号发布的《幼儿园管理条例》,共6章32条,包括总则,举办幼儿园的基本条件和审批程序,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工作,幼儿园的行政事务,奖励与惩罚及附则。
它是国务院批准颁发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它讲对幼儿园的管理和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以加强对幼儿教育事业的领导。
二、外国教育史
1.西方教育中的七艺指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其中前三艺由古希腊的智者派提出,后面的四艺由柏拉图提出。
2.古代斯巴达和雅典学前教育共同点是重视幼儿体质,并采取了优选法,轻视任何形式体力劳动和劳动教育。
3.苏格拉底在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或称“产婆术”)。
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终于承认自己无知。
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答案。
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
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4.骑士教育是西欧封建社会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它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家庭教育阶段、礼文教育阶段和侍从教育阶段。
它是一种典型的武夫教育,对文化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视,最后养成封建统治阶级的保卫者。
5.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
性;②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性质,这种古典主义是古为今用,而非纯粹的“复古”;
③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这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④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家虽然抨击天主教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⑤贵族性,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等。
6.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本幼儿教育专著,“母育学校”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学校,而是“母亲膝前”教育的意思。
他认为幼儿需要有比教师所能给予他的更多的关怀,所以最好在“母育学校”里,在母亲的保护下自然而然地和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
7.1816年,欧文创办的新兰纳克幼儿学校,是英国也是世界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在世界学前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近代学前教育发展开了先河。
幼儿学校招收1-6岁工人子女,重视幼儿智育、德育,提倡发展儿童的“推理能力”,养成幼儿遵守纪律的习惯。
提倡开放的教学形式,主张以人道主义态度对待孩子,反对责骂惩罚儿童。
世界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
8.维尔德斯平是英国19世纪幼儿学校的积极创办者,他一生致力于宣传普及幼儿学校,它创建的维尔德斯平幼儿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开发教育方法,具体包括:意识激发好奇心;而是通过感觉教学;三十从已知到未知;四是让孩子们独立思考;五是把教学和娱乐结合起来。
9. 从19世纪30年代起,法国政府逐步将学前教育纳入中央集权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把托儿所作为公共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加强对托儿所的财政资助,有力推动了法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10. 1876日本创办第一所公共学前教育机构——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是日本第一所国立幼儿园。
入园年龄为3-6岁,大多是富豪显贵子女。
招收保姆实习生,设立保姆训练班,通过保育实践为学前教育机构培养师资。
它是日本学前教育机构的先驱,也是明治维新后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一个重要基地,对其后幼儿园影响很大。
11.在卢梭为爱弥尔设置的发展之路上,他认为2-12岁的儿童应该以体育锻炼和感官训练为主要内容。
12.1922年,德国制定《青少年法》规定设立白天幼儿之家。
同年德国制定《儿童福利法》,确定了幼儿教育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基本精神是幼儿教育不是教育制度的一环,而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一环。
13. 根据社会的变化,1989年日本再次修订了《幼儿园教育大纲》,将幼
儿园教学内容改为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表现共六个方面。
14.福禄倍尔对学前教育的教育的目的和原则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①教育的目的,唤起和发展埋藏在人体内部的“上帝的本源”,把人身上的潜在的上帝的精神表现出来。
“上帝的本源”是全部生活和教育的出发点。
②教育原则主要有两点,即发展的原则、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发展的原则,人类的教育活动,应当按照儿童的本性,连续、协调地促使他们在各方面得到发展。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适应潜藏在人体中的力量和才能的自我发展,而这种力量和才能的发展是“上帝本源”的表现。
15.杜威在很多著作中都涉及到学前教育的问题,它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也有很精辟的论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论幼儿期的重要性。
杜威明确指出幼儿期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是人生打基础的阶段,会影响到人一生的发展。
②论幼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杜威提出,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内容主要就是游戏活动,活动的内容应当符合儿童的本能和兴趣需要,同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安排。
除游戏外,杜威还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来组织其他活动课程。
16.蒙特梭利非常重视感官训练和智力培养,将其定为“儿童之家”的重要特色,它是蒙特梭利教学法一大特点。
(1)强调感官教育的重要性:①幼儿正处于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加强相应教育,使感官最充分发展;②感官训练是形成认识能力的第一道大门,有利于发展观察和辨别力.
(2)设计一套“感官练习材料”(“蒙特梭利练习材料”)包括听、视、嗅、触觉材料,以触觉为主。
(3)幼儿常以触觉代替视觉、听觉,以触觉认识事物,因此要重视触觉训练。
触觉材料非常丰富,有滑度、温度、重量、实体触觉材料。
(4)“感官练习材料的特点:①按用途分类,分别训练某一种感觉;②使用时,尽可能排除其他感官干扰,使所训练的感官得到的印象尽可能地纯正、清晰;③教具有控制、纠正错误的功能。
儿童通过反复练习不断比较,提高感知能力的精确性和敏锐性。
(5)强调感官训练,符合人的认识发展规律;训练材料,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活动性强,易引起兴趣和好奇心,有助于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6)感官训练的不足之处:①感觉训练孤立进行,割裂了各种感觉之间的内在联系;②方法有机械、呆板、枯燥乏味倾向,易受操作顺序束缚,不利于培养想象和创造力。
17. 终身教育包括教育的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瞬间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止的不间断的发展,也包括在教育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
终身教育不是传统教育的简单延伸,而是包括一切正规教育、
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
18.中外古代思想家对人性的看法:墨家墨子提出“素丝说”;儒家的孟子提出“性善论”;儒家的荀子提出“性恶论”,但是这是有条件的性恶论;法家的韩非子提出绝对的“性恶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蜡块说”和“白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