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塔上的实验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斜塔上的实验
研读课文(13—19 )
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落体的理论是什么? 是谁戳破了这一谬论?
伽利略发现的自由落体的理论是什么? 请复述“斜塔上的实验”的经过。 请用50字以内的话来概括整个事件 请用10字以内的话来概括整个事件
发现自由落体运动
斜塔上的实验
议一议
本文介绍了伽利略的两个重大发现,你 能不能说说为什么课题起名为“斜塔上的 实验”,而不是“两个伟大的实验”或 “教堂挂灯的启示”呢?
斜塔上的实验
伽利略——伟大的意 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 学家,科学革命的先 驱。利用望远镜观察 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 第一人,近代实验科 学的奠基人,被称为 “近代科学之父”。 恩格斯称他是“不管 有何障碍,都能不顾 一切而打破旧说,创 立新说的巨人之一”。
斜塔上的实验
比萨斜塔在意大利西部古 城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 塔体共8层,高54.5米。该 塔建至第3层时,发现地基 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 工后,塔顶中心线已偏离 塔体垂直中心线2米左右。 由于该塔“斜而不塌”, 名声大噪。1590年,伽利 略在塔上做自由落体试验, 比萨斜塔更加有名了。
斜塔上的实验
品析“发现摆的规律”这一部 分
1、第一二自然段主要表达了什么内容? 表现了伽利略的什么精神?
主要写了伽利略受到教堂挂链灯链条的启发,说明他 有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第二段中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灵感的来临?请找出来,这是什么修辞 手法?
3、第二段第三句话中的两个“似乎”能 否被删去?为什么?
发明内容
13 6 1 )公元前480~前380年间战国时期,《墨经》 中记有通过对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的实验研 究,发现物像位置和大小与镜面曲率之间的经验
公
关系(中国 墨子和墨子学派)。
元
2 )公元前480~前380年间战国时期,《墨经》 中记载了杠杆平衡的现象(中国 墨子学派)。
前
3 )公元前480~前380年间战国时期,研究筑
斜塔上的实验
本节小结
教堂中司空见惯的油灯链条摆动的嘀 嗒声,在伽利略的耳中能成了开启“摆 的规律”的叩门声,众人深信不疑的 “圣贤真理”,伽利略也要敢于为了推 翻它而不顾众人的嘲笑爬上比萨斜塔。 这位自幼就与众不同的人物非凡的人生 经历会给我们今天的求学和未来的事业 以怎样的启示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斜塔上的实验
3、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观众的反应发 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开始的哄笑到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大 吃一惊”与“窃窃私语”与前面“吵吵嚷 嚷”,“兴高采烈” “嘘” “哄笑”形成 鲜明的对比。贬斥了众人愿望的破灭,褒扬 了伽利略坚持真理的崇高品质。
斜塔上的实验
这一部分作者采用了哪些创作手法让“斜 塔上的实验”写的生动形象。让伽利略 这一科学家栩栩如生,吸引读者?
“近代科学之父”
他的工作,为牛 顿的理论体系的建 立奠定了基础。
1564年2月15日生于比萨。 1574年全家迁往佛罗伦萨。 1585年因家贫退学,任家庭教师 ,但仍坚 持自学。 1586年发明了浮力天平,并写出了关于固 体重心计算法的论文。 1589年受聘为比萨大学讲师。 1592年到帕多瓦大学任教。 1597年,受友人影响,开始接受日心说。 1609年任帕多瓦大学终身教授。 1610年担任托斯卡纳公国的宫廷首席数学 家、哲学家和比萨大学首席数学教授。 1642年1月8日逝世。
3.实验的结果怎 样?
4.这一发现如今在哪 些方面得到了应用?
5.通过此事,你受到 什么启发?
斜塔上的实验
阅读(1—7)回答下列问题
1 谁在什么时候最初发现了摆的规律?他发 现摆的规律的整个经过是怎样的?
人物:伽利略 时间:上大学的时候 地点:比萨城某教堂 伽利略的家里 事情的起因:祈祷中他似乎发现挂灯链条的摆 动时有规律的。 事情的经过:两条绳索的起点虽不相同,但 在相同的时间内到达相同的点上,伽利略发现了自然节奏的 规律 事情的结果:两条绳索的起点虽不相同,但在相同的时 间内到达相同的点上,伽利略发现了摆的规律
~
城防御之术,发明云梯(中国 墨子学派)。
公
4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度、量、衡, 其进位体制沿用到二十世纪。
元
5 )公元前二世纪,中国西汉记载用漏壶(刻漏)
元
计时,水钟使用更早。
年
6 )公元前31年,中国西汉时创用平向水轮,通
过滑轮和皮带推动风箱,用于炼铁炉的鼓风。
斜塔上的实验
发明 中 时间 总数 国
文中写了伽利略的几次实验?什么实 验?
摆的实验和比萨斜塔的实验
全文可分为几部分,试概括主要内容。
一、(1—7)摆动挂钟的启示(或发现摆的规 律的经过) 二、(8—12) 孩提和学生时代 三、(13—19)斜塔上的实验
斜塔上的实验
活动一:阅读“摆的规律”
1.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摆是一个经 常可以看到并被人类使用的物体,你能 不能说说你所见过的摆呢?
斜塔上的实验
拓展延伸
假如你站在比萨 斜塔下,你有何感 想?假如伽利略的 父亲站在比萨斜塔 下,会有何感想? 假如亚里士多德站 在比萨斜塔下,又 会有何感想?
斜塔上的实验
课文探究
课文所写的两个发现,实际上就是知识创 新。你能不能从伽利略的实际中总结出几 条关于知识创新的经验,并用恰当的语句 表述出来。
两个似乎表明只是他的一种感受和猜测,没有经过 实践的检验和证明。 斜塔上的实验
第五段中“老头子耸一耸肩。”又是 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又字应如何 理解?
又字从侧面写出了伽利略的“发疯念头” 不止一个,时常冒出。突出伽利略在科学 探索的道路上经常敢于大胆想象。
斜塔上的实验
品析“发现自由落体定律”这 一部分
6 3 公元元年
~公元
1000 年
发明内容
7)300年至400年,中
国史载晋代已有指南船, 可能是航海罗盘的最早发 明。
8)在公元七、八世纪, 中国唐朝已采用刻板印书, 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
9)十世纪,中国发明了 使用火药的火箭。
斜塔上的实验
发明 中 时间 总数 国
发明内容
8 公元
1000 年
~
贤,不讲科学”之风甚浓,伽利略的处境极其艰难,反衬
伽利略坚持真理。坚信实验,不畏权威,不惧威胁的科学
勇气和科学精神。
斜塔上的实验
3、读17段,说说这段哪些语句是描写, 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用:①表明实验的影响很大
②表现了当时不讲科学的风气之 盛,反科学的习惯势力强大。
③衬托出伽利略坚持科学实验、 坚持真理的精神的可贵。
2 请用50字以内的来概括整个事件 3 请用10个字以内来概括整个事件
发现摆的规律
斜塔上的实验
活动二:阅读“自由落体的定 律”
1 倘若有不同重量的两 个物体从同一高度落 下,请问你认为哪个 物体会最先着地?说 说理由。
2 有人说“一根羽毛 和一颗炸弹能以同样 的速度通过空间下 降”。你认为这是真 的还是危言耸听?
1、摆的规律 2、自由落体定律
斜塔上的实验
斜塔上的实验
选文未按常规写,却将发 现摆的经过放到前面来写,有 何好处?
这样从描写人物经历中 最典型的一个场面落笔,能迅 速地吸引读者,引人入胜。提 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这是什么写法?倒叙。
斜塔上的实验
物理学年谱
斜塔上的实验
时 发明 中 间 总数 国
2、一根羽毛和一颗炮弹果真能从同一高 度同时落地吗?
当时有人不服,就以此来质疑他,他也无法 让羽毛和炮弹同时落地。他认为是空气阻 力导致羽毛落的慢,但他当时也没有找到 获得真空的方法。伽利略死后,他的学生 托里拆利找到了获得真空的方法----抽气。 于是,有人把鸡毛,木炭,铁球同时放在 一个玻璃管内,抽去里面的空气,实验证 明,这些物体果然是同时落到管底的。
你发现童年的(或求学)伽利略是一个 什 么样的人?你的依据呢?
热爱自然 富于幻想 乐于动手 理想远大 敢于 怀疑 注重检验 敢于奉献
用10个字以内的话来概括整个事件
伽利略的孩童、求学时代。
斜塔上的实验
议一议
本文采用了什么顺序?为什么首先描写伽 利略发现摆的规律?这样构思全文有什么 好处呢?
课文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写 得引人人胜,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然后再回过 头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的情况,接着再重点写 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构思全文, 不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前期的两 个重大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时钟计时,计数脉搏,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 的运动,还有飞机和火箭的飞行等
看来摆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人类社会生 活的许多领域,那么各种摆有什么共同 的奇妙之处值得人类对它们如此青睐呢? 我们一起来做这个实验。
斜塔上的实验
单摆试验
注意观察并思考
1.做这项实验需要什 么条件?
2.你发现绳的摆动有 什么特点?
1、标出文中自然段序号。 2、划出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斜塔上的实验
一、整体感知
本课生字词
qí dăo dī da zhuì cāo
yì
祈 祷 嘀 嗒 坠 粗糙 一劳永逸
tuŏ juéjiàng xiè shī hè
妥 协 倔 强 不屑 嘘 赫赫英名
juà n zhì
卷帙
斜塔上的实验
解释下列词语
祈祷 :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滑稽 :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卷帙 :书籍。 兴高采烈 :兴致高,情绪热烈 。 漫不经心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心不在焉 :心思不在这里,指不专心,精神不集中。 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斜塔上的实验
二读课文,自学指导
斜塔上的实验
学贵有疑
1、为什么当时的人们如此崇拜以至迷信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集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 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对知识有过系统考 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 书,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 的影响。恩格斯称他为“最博学的人”。 当时的人们全盘相信他,把他奉为神明。
斜塔上的实验
• 这是伽利略前期最重要的实验,这一实验 能更好的体现伽利略伟大的科学精神,敢 于怀疑,勇敢挑战,善于实践,追求真理。
• 比萨斜塔是意大利著名的建筑,众人皆知, 以此为题,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斜塔上的实验
活动三:阅读8-12段回答下列 问题
伽利略的童年生活和求学经历是怎样的? 他的经历又对他的科学发现产生怎样的 影响呢?
公元
1500 年
3 10)据《梦溪笔谈》,约公元 1041~1048年间,中国宋朝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早于西 方四百年。
斜塔上的实验
比萨斜塔周围建筑风格
斜塔上的实验
比 萨 斜 塔 前 的 酒 鬼
斜塔)
斜塔上的实验
斜塔上的实验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2、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善
于探索的精神。 3 、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
识,丰富的知识背景
斜塔上的实验
一读课文,自学指导
不轻易相信权威 不断实验 勤于思考 将每一事物都放在自己的感官和思索的考察之下
斜塔上的实验
评价 人物
读完课文后,你觉得伽利略是个怎样的 人,他身上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请 结合文中具体的语段来说明。
斜塔上的实验
归纳概括
本文描述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 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和他孩童、学生 时的情况,表现了他不轻信权威,坚 持用实验来检验理论与探索新理论的 科学思想与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甘 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精神。
斜塔上的实验
斜塔上的实验
伽利略名言
科学的真理不应在古代圣人的 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 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真正的哲学是写在那本经常在我们 眼前打开着的最伟大的书里面的。 这本书就是宇宙,就是自然本身, 人们必须去读它。
斜塔上的实验
回忆: 《斜塔上的实验》中写了伽利略一
生中的哪两个重大发现:
1、伽利略是在什么样的舆论条件下进行实 验的?在这样的舆论下。伽利略又是如何 面对的?
虽然困难重重,阻力巨大,但他敢于直面压力,不屈不挠,坚 持实验,敢于挑战权威的献身科学的可贵品质。
2、人们围观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实验的场 面如何?教授和学生们都是怎么想的?
这一部分场面描写采用多种描写手法来说明当时“迷信圣
1、欲扬先抑,层层铺垫。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3、场面描写,渲染氛围。 4、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相结合。
斜塔上的实验
从伽利略身上,同学们肯定受到很深的启发。你能 从他身上总结出那些知识创新的经验呢?
1、不轻易相信权威。 2、对每一事物、每一规则 都进行考察。 3、勤于思考。 4、不断实验。
研读课文(13—19 )
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落体的理论是什么? 是谁戳破了这一谬论?
伽利略发现的自由落体的理论是什么? 请复述“斜塔上的实验”的经过。 请用50字以内的话来概括整个事件 请用10字以内的话来概括整个事件
发现自由落体运动
斜塔上的实验
议一议
本文介绍了伽利略的两个重大发现,你 能不能说说为什么课题起名为“斜塔上的 实验”,而不是“两个伟大的实验”或 “教堂挂灯的启示”呢?
斜塔上的实验
伽利略——伟大的意 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 学家,科学革命的先 驱。利用望远镜观察 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 第一人,近代实验科 学的奠基人,被称为 “近代科学之父”。 恩格斯称他是“不管 有何障碍,都能不顾 一切而打破旧说,创 立新说的巨人之一”。
斜塔上的实验
比萨斜塔在意大利西部古 城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 塔体共8层,高54.5米。该 塔建至第3层时,发现地基 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 工后,塔顶中心线已偏离 塔体垂直中心线2米左右。 由于该塔“斜而不塌”, 名声大噪。1590年,伽利 略在塔上做自由落体试验, 比萨斜塔更加有名了。
斜塔上的实验
品析“发现摆的规律”这一部 分
1、第一二自然段主要表达了什么内容? 表现了伽利略的什么精神?
主要写了伽利略受到教堂挂链灯链条的启发,说明他 有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第二段中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灵感的来临?请找出来,这是什么修辞 手法?
3、第二段第三句话中的两个“似乎”能 否被删去?为什么?
发明内容
13 6 1 )公元前480~前380年间战国时期,《墨经》 中记有通过对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的实验研 究,发现物像位置和大小与镜面曲率之间的经验
公
关系(中国 墨子和墨子学派)。
元
2 )公元前480~前380年间战国时期,《墨经》 中记载了杠杆平衡的现象(中国 墨子学派)。
前
3 )公元前480~前380年间战国时期,研究筑
斜塔上的实验
本节小结
教堂中司空见惯的油灯链条摆动的嘀 嗒声,在伽利略的耳中能成了开启“摆 的规律”的叩门声,众人深信不疑的 “圣贤真理”,伽利略也要敢于为了推 翻它而不顾众人的嘲笑爬上比萨斜塔。 这位自幼就与众不同的人物非凡的人生 经历会给我们今天的求学和未来的事业 以怎样的启示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斜塔上的实验
3、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观众的反应发 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开始的哄笑到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大 吃一惊”与“窃窃私语”与前面“吵吵嚷 嚷”,“兴高采烈” “嘘” “哄笑”形成 鲜明的对比。贬斥了众人愿望的破灭,褒扬 了伽利略坚持真理的崇高品质。
斜塔上的实验
这一部分作者采用了哪些创作手法让“斜 塔上的实验”写的生动形象。让伽利略 这一科学家栩栩如生,吸引读者?
“近代科学之父”
他的工作,为牛 顿的理论体系的建 立奠定了基础。
1564年2月15日生于比萨。 1574年全家迁往佛罗伦萨。 1585年因家贫退学,任家庭教师 ,但仍坚 持自学。 1586年发明了浮力天平,并写出了关于固 体重心计算法的论文。 1589年受聘为比萨大学讲师。 1592年到帕多瓦大学任教。 1597年,受友人影响,开始接受日心说。 1609年任帕多瓦大学终身教授。 1610年担任托斯卡纳公国的宫廷首席数学 家、哲学家和比萨大学首席数学教授。 1642年1月8日逝世。
3.实验的结果怎 样?
4.这一发现如今在哪 些方面得到了应用?
5.通过此事,你受到 什么启发?
斜塔上的实验
阅读(1—7)回答下列问题
1 谁在什么时候最初发现了摆的规律?他发 现摆的规律的整个经过是怎样的?
人物:伽利略 时间:上大学的时候 地点:比萨城某教堂 伽利略的家里 事情的起因:祈祷中他似乎发现挂灯链条的摆 动时有规律的。 事情的经过:两条绳索的起点虽不相同,但 在相同的时间内到达相同的点上,伽利略发现了自然节奏的 规律 事情的结果:两条绳索的起点虽不相同,但在相同的时 间内到达相同的点上,伽利略发现了摆的规律
~
城防御之术,发明云梯(中国 墨子学派)。
公
4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度、量、衡, 其进位体制沿用到二十世纪。
元
5 )公元前二世纪,中国西汉记载用漏壶(刻漏)
元
计时,水钟使用更早。
年
6 )公元前31年,中国西汉时创用平向水轮,通
过滑轮和皮带推动风箱,用于炼铁炉的鼓风。
斜塔上的实验
发明 中 时间 总数 国
文中写了伽利略的几次实验?什么实 验?
摆的实验和比萨斜塔的实验
全文可分为几部分,试概括主要内容。
一、(1—7)摆动挂钟的启示(或发现摆的规 律的经过) 二、(8—12) 孩提和学生时代 三、(13—19)斜塔上的实验
斜塔上的实验
活动一:阅读“摆的规律”
1.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摆是一个经 常可以看到并被人类使用的物体,你能 不能说说你所见过的摆呢?
斜塔上的实验
拓展延伸
假如你站在比萨 斜塔下,你有何感 想?假如伽利略的 父亲站在比萨斜塔 下,会有何感想? 假如亚里士多德站 在比萨斜塔下,又 会有何感想?
斜塔上的实验
课文探究
课文所写的两个发现,实际上就是知识创 新。你能不能从伽利略的实际中总结出几 条关于知识创新的经验,并用恰当的语句 表述出来。
两个似乎表明只是他的一种感受和猜测,没有经过 实践的检验和证明。 斜塔上的实验
第五段中“老头子耸一耸肩。”又是 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又字应如何 理解?
又字从侧面写出了伽利略的“发疯念头” 不止一个,时常冒出。突出伽利略在科学 探索的道路上经常敢于大胆想象。
斜塔上的实验
品析“发现自由落体定律”这 一部分
6 3 公元元年
~公元
1000 年
发明内容
7)300年至400年,中
国史载晋代已有指南船, 可能是航海罗盘的最早发 明。
8)在公元七、八世纪, 中国唐朝已采用刻板印书, 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
9)十世纪,中国发明了 使用火药的火箭。
斜塔上的实验
发明 中 时间 总数 国
发明内容
8 公元
1000 年
~
贤,不讲科学”之风甚浓,伽利略的处境极其艰难,反衬
伽利略坚持真理。坚信实验,不畏权威,不惧威胁的科学
勇气和科学精神。
斜塔上的实验
3、读17段,说说这段哪些语句是描写, 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用:①表明实验的影响很大
②表现了当时不讲科学的风气之 盛,反科学的习惯势力强大。
③衬托出伽利略坚持科学实验、 坚持真理的精神的可贵。
2 请用50字以内的来概括整个事件 3 请用10个字以内来概括整个事件
发现摆的规律
斜塔上的实验
活动二:阅读“自由落体的定 律”
1 倘若有不同重量的两 个物体从同一高度落 下,请问你认为哪个 物体会最先着地?说 说理由。
2 有人说“一根羽毛 和一颗炸弹能以同样 的速度通过空间下 降”。你认为这是真 的还是危言耸听?
1、摆的规律 2、自由落体定律
斜塔上的实验
斜塔上的实验
选文未按常规写,却将发 现摆的经过放到前面来写,有 何好处?
这样从描写人物经历中 最典型的一个场面落笔,能迅 速地吸引读者,引人入胜。提 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这是什么写法?倒叙。
斜塔上的实验
物理学年谱
斜塔上的实验
时 发明 中 间 总数 国
2、一根羽毛和一颗炮弹果真能从同一高 度同时落地吗?
当时有人不服,就以此来质疑他,他也无法 让羽毛和炮弹同时落地。他认为是空气阻 力导致羽毛落的慢,但他当时也没有找到 获得真空的方法。伽利略死后,他的学生 托里拆利找到了获得真空的方法----抽气。 于是,有人把鸡毛,木炭,铁球同时放在 一个玻璃管内,抽去里面的空气,实验证 明,这些物体果然是同时落到管底的。
你发现童年的(或求学)伽利略是一个 什 么样的人?你的依据呢?
热爱自然 富于幻想 乐于动手 理想远大 敢于 怀疑 注重检验 敢于奉献
用10个字以内的话来概括整个事件
伽利略的孩童、求学时代。
斜塔上的实验
议一议
本文采用了什么顺序?为什么首先描写伽 利略发现摆的规律?这样构思全文有什么 好处呢?
课文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写 得引人人胜,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然后再回过 头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的情况,接着再重点写 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构思全文, 不仅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前期的两 个重大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时钟计时,计数脉搏,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 的运动,还有飞机和火箭的飞行等
看来摆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人类社会生 活的许多领域,那么各种摆有什么共同 的奇妙之处值得人类对它们如此青睐呢? 我们一起来做这个实验。
斜塔上的实验
单摆试验
注意观察并思考
1.做这项实验需要什 么条件?
2.你发现绳的摆动有 什么特点?
1、标出文中自然段序号。 2、划出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斜塔上的实验
一、整体感知
本课生字词
qí dăo dī da zhuì cāo
yì
祈 祷 嘀 嗒 坠 粗糙 一劳永逸
tuŏ juéjiàng xiè shī hè
妥 协 倔 强 不屑 嘘 赫赫英名
juà n zhì
卷帙
斜塔上的实验
解释下列词语
祈祷 :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滑稽 :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卷帙 :书籍。 兴高采烈 :兴致高,情绪热烈 。 漫不经心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心不在焉 :心思不在这里,指不专心,精神不集中。 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斜塔上的实验
二读课文,自学指导
斜塔上的实验
学贵有疑
1、为什么当时的人们如此崇拜以至迷信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集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 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对知识有过系统考 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 书,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 的影响。恩格斯称他为“最博学的人”。 当时的人们全盘相信他,把他奉为神明。
斜塔上的实验
• 这是伽利略前期最重要的实验,这一实验 能更好的体现伽利略伟大的科学精神,敢 于怀疑,勇敢挑战,善于实践,追求真理。
• 比萨斜塔是意大利著名的建筑,众人皆知, 以此为题,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斜塔上的实验
活动三:阅读8-12段回答下列 问题
伽利略的童年生活和求学经历是怎样的? 他的经历又对他的科学发现产生怎样的 影响呢?
公元
1500 年
3 10)据《梦溪笔谈》,约公元 1041~1048年间,中国宋朝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早于西 方四百年。
斜塔上的实验
比萨斜塔周围建筑风格
斜塔上的实验
比 萨 斜 塔 前 的 酒 鬼
斜塔)
斜塔上的实验
斜塔上的实验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2、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善
于探索的精神。 3 、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
识,丰富的知识背景
斜塔上的实验
一读课文,自学指导
不轻易相信权威 不断实验 勤于思考 将每一事物都放在自己的感官和思索的考察之下
斜塔上的实验
评价 人物
读完课文后,你觉得伽利略是个怎样的 人,他身上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请 结合文中具体的语段来说明。
斜塔上的实验
归纳概括
本文描述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 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和他孩童、学生 时的情况,表现了他不轻信权威,坚 持用实验来检验理论与探索新理论的 科学思想与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甘 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精神。
斜塔上的实验
斜塔上的实验
伽利略名言
科学的真理不应在古代圣人的 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 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真正的哲学是写在那本经常在我们 眼前打开着的最伟大的书里面的。 这本书就是宇宙,就是自然本身, 人们必须去读它。
斜塔上的实验
回忆: 《斜塔上的实验》中写了伽利略一
生中的哪两个重大发现:
1、伽利略是在什么样的舆论条件下进行实 验的?在这样的舆论下。伽利略又是如何 面对的?
虽然困难重重,阻力巨大,但他敢于直面压力,不屈不挠,坚 持实验,敢于挑战权威的献身科学的可贵品质。
2、人们围观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实验的场 面如何?教授和学生们都是怎么想的?
这一部分场面描写采用多种描写手法来说明当时“迷信圣
1、欲扬先抑,层层铺垫。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3、场面描写,渲染氛围。 4、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相结合。
斜塔上的实验
从伽利略身上,同学们肯定受到很深的启发。你能 从他身上总结出那些知识创新的经验呢?
1、不轻易相信权威。 2、对每一事物、每一规则 都进行考察。 3、勤于思考。 4、不断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