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把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如何把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我国数学教育长期以来都是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有效数学活动的组织却不大充分,使得数学脱离现实生活。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
那么怎样把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合理组织教材,把生活问题带进数学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将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引发问题,启迪思维,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探究理解掌握新知,充分感受源于现实生活的数学魅力。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如果有2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可以分到几个?学生很快说出是1个。
接着我说现在只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又可以分到几个呢?这下可把一些同学给难住了,有的同学做出手势,回答说,每人分到半个饼。
此时我又进一步追问:那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好。
一种新数(分数)的学习由此而生,由于有了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导入,学生对于下面新知的学习就更加有目的性,兴趣自然产生。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紧密联系生活的源头性的数学问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强
烈的探究兴趣。
二、精心设计问题,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1处理数学问题。
使之更融合于生活。
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这确实需要老师去引领。
在新课传授时,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式的过程,同时更需要让学生将数学模型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练习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我们现在的练习太多,并且题型比较单一,重在知识的巩固,对知识在生活中应用意识却比较淡薄。
可以想象,这样的练习,让多数学生感觉数学只有在课堂上有用,考试时有用,一旦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就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
因此,老师对练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给学生以不同寻常的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如“求平均数”,练习中有一题是给出一组学生身高数据,算出平均身高,来巩固平均数=总数÷个数的这种方法。
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先给出江苏省十岁儿童的平均身高是143cm,问“我们班的身高水平是在平均身高之上还是不到平均身高呢?”引出要算班中学生的平均身高,再让学生统计小组中从前排到后排10人的身高,最后通过计算,得出小组的平均身高,与143cm进行比较。
同样是计算学生平均身高的练习,但这位老师的练习设计不但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还让学生明白了算平均数的必要性,生活中需要平均数;算平均数的这些数据是怎样来的;从平均数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等等。
经过老师智慧的闪动,使这一个练习题耳目一新,产生的效果也是天壤之别。
2呈现生活实例。
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只要留意,就会发现这些。
老师要尽可能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
如在“认识方向”这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知道了如何辨认地图中的方向后,老师出示了一张我们徐州市的城区地图,要求学生能说出自己学校的东南西北分别有哪些建筑物,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所学到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认清各个方位。
然后又设计了一个帮助迷路的小明指路的活动,学生也能正确指出往西走应该要往右拐弯,帮助小明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这样就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密切联系实际,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这样的生活事例,学生兴趣高涨,积极动脑思考,真正地把数学知识用到了生活当中。
3数学概念的教学从生活原型入手。
数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形成的,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抽象的数学概念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模型,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概念变得鲜明生动、通俗易懂。
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必须从生活原型入手。
比如:教师在教《按比分配》一课时,就采用了从生活实例导入的方法,屏幕出示:体育老师正在上篮球课,他手里拿了16个篮球,准备分给男生、女生两队,请问怎么分?题目一出来,学生就举手回答“平均分”,此时老师没有表态,这时,又有个学生举手“给男生16个,不给女生。
”顿时学生们哈哈大笑,有的学生趁机答“男生15个,女生1个,男生10个,女生6个……”
女生们很不满意,争着说:“给我们女生16个,男生不给,女生15个,男生1个……”学生们争执起来,老师开始发言了:“这些分法都不大合理,最合理的方法是按照男女生人数来分比较合适。
”同学们向老师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这时,老师给了学生一条信息: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得知:男、女生人数的比是3:1,据此学生们很快就猜出了男生应分得12个篮球,女生应分得4个篮球。
从而老师揭示课题―按比例分配学习这个概念之前,教师按照生活的原型把学生慢慢引入了课堂,并能够让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对这个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这对深入理解数学内涵,并抽象概括出其本质作了铺垫。
三、数学不等于生活
生活中没有纯粹的数学问题,而数学也不仅仅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是所有的数学问题都有适合它的生活背景,这主要是由数学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现在有一些教学设计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关于“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把现实生活中的商场购物、旅游、运动会等情境引入数学,确实以前是吸引不少学生的视线,但是再好的情境要是没有新颖性也会让学生厌烦,所以说,创设情境是要考虑它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并不一定要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
“数学”与“生活”是数学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的两个侧面。
“生活”是基础,它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数学”是目标,它帮助我们认识生活世界,解决生活世界中的若干问题,教学中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通过“生活化”实现“数学化”,让数学真正走进“生活”,实现新课
程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