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县中心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 识字(一)识字1 蓝天 大雁 凉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公园里的菊花开放了。
……
教师相机出示:红叶 金菊 银霜
(指名读,开火车读)
3.:儿童 远足 游戏)
4.师:哪位小朋友知道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是什么节日?
(重阳节)是的,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佳节重阳节,又称“老人节”。这一天,一家人一起登高、插茱萸……
1.教师出示秋景图: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秋天)是的,秋天到了,天气凉了,我们都穿上了秋装,那么小动物们呢?
(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
2.师:是啊,秋天到了,大雁南飞了,那你们还知道我们周围的景物悄悄发生了哪些变化吗?
预设:(1)小草枯黄了,花儿凋谢了。
(2)树叶黄了,纷纷飘落了,早晨的草地出现了一层层的银霜.
3.师:谁会写这些生字?你们知道怎样才能把这些生字写正确、美观?
4.指导书写。
5.学生自由书写练习,练写生字。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1。谁能用课文中的词语说几句话?
2。教师出示课文词语,引导学生任选几个词语说句子。
(学生交流讨论,举手发言)
如:秋凉了,一群群大雁要飞到南方去过冬。
提示:教师可从学生语言组织的完整性和表达的流畅性等角度进行评价。
三、复习巩固,指导书写
1。课文中的生字你们会认了吗?(指名认读,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2。教师随机抽读课文生字,并指名口头扩词。(如:凉 凉快)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这一内容,我让学生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
在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教案通过“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开通了很多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千千万万、很多”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以及个人谈感受等形式,从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艰苦与不易。
17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掌握大自然中辨别方向的几种方法。
2.探究大自然中辨别方向的几种方法的原理。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朗读课文,掌握大自然中辨别方向的几种方法。
难点
探究大自然中辨别方向的几种方法的原理。
板书课题:识字1
二、初读儿歌,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词语:请大家仔细听,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2。学生自读词语(课件出示词语):要求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
3.互读词语:同桌之间互相读词语,纠正。
4.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读得怎么样。(评议、指正)
5.全班齐读.
三、朗读词串,认读生字词
三、复习导入
1.利用生字词卡片,指读字词。
2.分节朗读课文,让学生说出上节课的学习收获。
四、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优美的小诗。请与周围的小朋友一起将诗中介绍的天然指南针找出来,看看谁找得又对又快。注意读课文的时候不读错字、不拖音。
(生读文-—同桌交流—-个别汇报—-相机贴图)
识 字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拼音正确认读“雁、霜”等3个生字,会写“蓝、凉”等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读准字音。
3.通过查找课外资料,简单了解重阳节的风俗,能用一两句话简单说说自己家过重阳节(或中秋节)的情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的传统习俗,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练,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提高。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对话"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问学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儿子,你想问妈妈什么呢?"“如果你是大禹,你会怎么说呢?”利用师生的交流,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板书:老人 登高 重阳)
5.采取多种形式朗读词串。
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分组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中的词语,你们还记得怎么读吗?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卡片抽读)
二、熟读词语,连词说句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天气凉了,蓝天中,一排排大雁南飞……重阳佳节,家人亲友相伴一起去远足,感受秋意正浓。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拼音正确认读本课生字,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自主识记生字的字形。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了解重阳节的习俗。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国的传统节日你们知道哪些?(生自由回答)
2.那你们知道重阳节吗?(教师简介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些与秋天和重阳节有关的词语,你们有信心把它们读准确吗?
……
教师相机出示:红叶 金菊 银霜
(指名读,开火车读)
3.:儿童 远足 游戏)
4.师:哪位小朋友知道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是什么节日?
(重阳节)是的,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佳节重阳节,又称“老人节”。这一天,一家人一起登高、插茱萸……
1.教师出示秋景图: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秋天)是的,秋天到了,天气凉了,我们都穿上了秋装,那么小动物们呢?
(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
2.师:是啊,秋天到了,大雁南飞了,那你们还知道我们周围的景物悄悄发生了哪些变化吗?
预设:(1)小草枯黄了,花儿凋谢了。
(2)树叶黄了,纷纷飘落了,早晨的草地出现了一层层的银霜.
3.师:谁会写这些生字?你们知道怎样才能把这些生字写正确、美观?
4.指导书写。
5.学生自由书写练习,练写生字。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1。谁能用课文中的词语说几句话?
2。教师出示课文词语,引导学生任选几个词语说句子。
(学生交流讨论,举手发言)
如:秋凉了,一群群大雁要飞到南方去过冬。
提示:教师可从学生语言组织的完整性和表达的流畅性等角度进行评价。
三、复习巩固,指导书写
1。课文中的生字你们会认了吗?(指名认读,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2。教师随机抽读课文生字,并指名口头扩词。(如:凉 凉快)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这一内容,我让学生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
在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教案通过“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开通了很多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千千万万、很多”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以及个人谈感受等形式,从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艰苦与不易。
17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掌握大自然中辨别方向的几种方法。
2.探究大自然中辨别方向的几种方法的原理。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朗读课文,掌握大自然中辨别方向的几种方法。
难点
探究大自然中辨别方向的几种方法的原理。
板书课题:识字1
二、初读儿歌,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词语:请大家仔细听,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2。学生自读词语(课件出示词语):要求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
3.互读词语:同桌之间互相读词语,纠正。
4.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读得怎么样。(评议、指正)
5.全班齐读.
三、朗读词串,认读生字词
三、复习导入
1.利用生字词卡片,指读字词。
2.分节朗读课文,让学生说出上节课的学习收获。
四、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优美的小诗。请与周围的小朋友一起将诗中介绍的天然指南针找出来,看看谁找得又对又快。注意读课文的时候不读错字、不拖音。
(生读文-—同桌交流—-个别汇报—-相机贴图)
识 字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拼音正确认读“雁、霜”等3个生字,会写“蓝、凉”等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读准字音。
3.通过查找课外资料,简单了解重阳节的风俗,能用一两句话简单说说自己家过重阳节(或中秋节)的情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的传统习俗,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练,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提高。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对话"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问学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儿子,你想问妈妈什么呢?"“如果你是大禹,你会怎么说呢?”利用师生的交流,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板书:老人 登高 重阳)
5.采取多种形式朗读词串。
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分组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中的词语,你们还记得怎么读吗?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卡片抽读)
二、熟读词语,连词说句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天气凉了,蓝天中,一排排大雁南飞……重阳佳节,家人亲友相伴一起去远足,感受秋意正浓。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拼音正确认读本课生字,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自主识记生字的字形。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了解重阳节的习俗。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国的传统节日你们知道哪些?(生自由回答)
2.那你们知道重阳节吗?(教师简介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些与秋天和重阳节有关的词语,你们有信心把它们读准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