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睁了眼看》教学设计
《论睁了眼看》公开课导学案
《论睁了眼看》导学案任务一:初读者视角,梳理文脉。
1.大家预习了《论睁了眼看》,你对鲁迅这篇杂文有什么阅读感受?2.那如果是你来写《论睁了眼看》,你打算怎么写?3.鲁迅先生针对谁提倡“睁眼看”?4.概括行文思路。
任务二:我即鲁迅,作家视角,深入文本。
假设你就是1925年的鲁迅,此刻正值“五四”退潮时,中国又兴起了尊孔复古思潮,胡适先生为青年学生开了一堆国学书目,去年你便写文章主张青年少读,或者简直不读中国书,这不是玩笑、愤激之辞。
此时,有个偏爱你文章的迷惘的年轻人来访,咨询为什么不能读“中国书”的问题。
你打算如何回答他的疑惑?思考角度:1.举什么例子?分析每个例子中的“闭眼”指什么内容。
尽量从原文中找信息。
(1)明末才子佳人小说作家对闭眼。
鲁迅把才子佳人小说称作。
(2)《红楼梦》续作者对闭眼。
鲁迅对高鹗的评价是。
(3)《醒世恒言》的改编者对闭眼。
(4)文人们让关羽成神、岳飞前世有罪,是对闭眼。
这种行为用鲁迅的话来概括就是和。
综上所述,“闭眼”的内涵就是。
2.对中国文人没有正视的勇气,鲁迅认为原因是。
任务三:研读者视角,历史寻根,群文关联。
鲁迅评价自己:“我看事情太仔细,我对中国人的内情看得太清楚。
”鲁迅能一眼看出中国文人的创作不过是一次次的“瞒和骗”,他肯定也看穿了文人们为什么要自欺且欺人。
请四人小组对文本中的这些例子进行讨论、归纳,概括鲁迅看到的“内情”是什么。
大家也可以关联你阅读过的鲁迅文章综合分析。
文人为什么会自欺?尽量找文中的句子再分析。
文人为什么会欺人?尽量找文中的句子再分析整合。
《推》一文是怎么样走向深刻的?《论国骂》一文是怎么走向深刻的?《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是怎么走向深刻的?。
从思辨性阅读走向思辨性表达——鲁迅《论睁了眼看》第三课时教案
从思辨性阅读走向思辨性表达——《论睁了眼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要求,更新学习理念。
2.在论说文的阅读和写作中注重思维的逻辑性和论证的过程。
3.在具体的写作中实践鲁迅杂文突出的思维方法“心理透视法”“历史烛照法”。
【教学重难点】在论说文的阅读和写作中注重思维的逻辑性和论证的清晰。
【教学过程】任务一:我是小小阅卷人。
每年的高考都牵动了全社会的心,作为老师的我,和作为学生的你们除了关注出卷外,也非常关注阅卷的标准。
现在各位都是忙忙碌碌、紧张有序的阅卷场上的作文题组阅卷人,今日的课堂任务首先围绕阅卷展开。
1.接受课程标准培训。
阅读印发的补充材料——课程标准之学习任务群6,明确思辨性阅读与思辨性表达的要求及其关系。
学生读后分享交流。
2.明确重点。
课标关于思辨性阅读的要求是:“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据此,我们可以析出思辨性阅读的内容:思想(观点、态度和立场),思路(方法、思路和逻辑),语言(行文特点和语言风格)。
课标关于思辨性写作的要求是:“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
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
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思辨性表达的关键是:立论、语言、论据、逻辑。
这里很重要的一个变化是非常强调逻辑。
3.假设今天是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工作第三天,有篇考生作文引发了较大的争议。
作文题题组长把这篇作文印发出来,让各位评判讨论。
文题展示:2017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目: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
(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走好心灵之路2017年浙江考生有作家言:“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这三本大书恰是人生修行之路的三大目标,追求知识,追求德行,追求心灵。
论睁了眼看教案
《论睁了眼看》教案(一课时)时间:【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研读作品,能了解并深刻认识到“瞒和骗”这一国名劣根性的历史根源和实质,并能结合作品和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
2、使学生通过研读和探讨,能理解“睁了眼看”的深刻含义,进而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
3、通过学习探究,联系已学过的作品,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难点】1、鲁迅是如何深刻地提示“瞒和骗”的文学传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2、“文艺是国名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名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教学过程】导入《论睁了眼看》作于192.5年7月22日,初刊于是年8月30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38期,后收入杂文家《坟》。
鲁迅撰写这篇杂文的直接原因是看了“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
“虚生”即徐炳昶,时为北大教授兼女师大讲师、进步期刊《猛进》主编。
他在该刊第19期发表《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一文,又一次引发了鲁迅长久萦怀的关于“国名性”问题的思考,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反对“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堪称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之总纲的文章。
这篇文章无情地批判了“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告诫人们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从“瞒和骗”中走出来,建设中国真正的新文艺。
课文分析1、文中一共有14个自然段,(问学生可以划分几个部分)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先写为文的缘起,即看虚生先生的时事短评有感而作。
感的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文中的第3自然段。
“(第3自然段)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接下来三段就从批判国民性入手(在此可以解释一下“国民性的含义:国民性或民族性,就是国民素质,最基本的就是其思想道德素质,或者说国民性与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一般情况下是通用的。
它们的基本内涵都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及相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尺度、性格特质、道德规范、思维方式乃至于心理、风俗习惯等等。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论睁了眼看》word教案
《论睁了眼看》教案(一课时)时间:【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研读作品,能了解并深刻认识到“瞒和骗”这一国名劣根性的历史根源和实质,并能结合作品和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
2、使学生通过研读和探讨,能理解“睁了眼看”的深刻含义,进而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
3、通过学习探究,联系已学过的作品,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难点】1、鲁迅是如何深刻地提示“瞒和骗”的文学传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2、“文艺是国名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名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教学过程】导入《论睁了眼看》作于192.5年7月22日,初刊于是年8月30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38期,后收入杂文家《坟》。
鲁迅撰写这篇杂文的直接原因是看了“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
“虚生”即徐炳昶,时为北大教授兼女师大讲师、进步期刊《猛进》主编。
他在该刊第19期发表《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一文,又一次引发了鲁迅长久萦怀的关于“国名性”问题的思考,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反对“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堪称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之总纲的文章。
这篇文章无情地批判了“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告诫人们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从“瞒和骗”中走出来,建设中国真正的新文艺。
课文分析1、文中一共有14个自然段,(问学生可以划分几个部分)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先写为文的缘起,即看虚生先生的时事短评有感而作。
感的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文中的第3自然段。
“(第3自然段)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接下来三段就从批判国民性入手(在此可以解释一下“国民性的含义:国民性或民族性,就是国民素质,最基本的就是其思想道德素质,或者说国民性与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一般情况下是通用的。
它们的基本内涵都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及相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尺度、性格特质、道德规范、思维方式乃至于心理、风俗习惯等等。
《论睁了眼看》导学案
《论睁了眼看》导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研读作品,能了解并深刻认识到“瞒和骗”这一国名劣根性的历史根源和实质,并能结合作品和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
2、使学生通过研读和探讨,能理解“睁了眼看”的深刻含义,进而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
3、通过学习探究,联系已学过的作品,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1、鲁迅是如何深刻地提示“瞒和骗”的文学传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2、“文艺是国名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名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作者简介【课前阅读材料】童年时期13岁那年,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锒铛入狱,此后他的父亲长期患病,终致死亡,家境败落了下来.因此卖了房子。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小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间的冷暖。
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
在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
自他家变穷了,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好朋友也不和他说话了,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受人们的冷落。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
他的外祖母家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
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
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
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
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真诚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弃医从文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三12【教学设计】《论睁了眼看》
《论睁了眼看》本篇课文是鲁迅杂文集《坟》中的一篇。
他无情地批判了“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告诫人们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从“瞒和骗”中走出来,建设中国真正的新文艺。
在写作特色上,本文保持了鲁迅杂文的一贯风格:议论的形象化、议论的理趣化和议论的抒情化。
学习本课时,应在其朴素简洁、幽默诙谐的语言中体会其深沉冷峻的思想内涵。
【知识与能力目标】1、使学生通过研读作品,能了解并深刻认识到“瞒和骗”这一国名劣根性的历史根源和实质,并能结合作品和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2、使学生通过研读和探讨,能理解“睁了眼看”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探究,联系已学过的作品,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1、鲁迅是如何深刻地提示“瞒和骗”的文学传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2、“文艺是国名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名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教学难点】1、鲁迅是如何深刻地提示“瞒和骗”的文学传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2、“文艺是国名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名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一、旧知导入:在我国文学界,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是我们的“名族魂”。
他曾经带我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过《故乡》,见到过《阿长与山海经》,结识过《孔乙己》。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跟随鲁迅的笔触,领会鲁迅长久萦怀的关于“国名性”问题的思考。
二、扫清障碍:1、主要作品。
(1)小说创作。
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新文化运动(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先生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
(2)杂文创作。
论睁了眼看-北师大版必修3语文教案
论睁了眼看-北师大版必修3语文教案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教育也在不断地改变。
目前国家教育部所推荐的北师大版必修教材已经成为了大部分中学的语文教材,而其中的必修3教材更是备受关注,被广泛采用。
而差别在于教师是否善于观察和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思考。
本文将讨论北师大版必修3语文教案,强调“睁了眼看”的重要性。
什么是睁了眼看?睁了眼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独到的见识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密切合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与教材对话,发现其中富有启示和感悟的部分。
睁了眼看这种教学模式追求的是对于学生深刻思考和主动学习的培养,使学生可以真正地理解和认识教材的内容。
睁了眼看在北师大版必修3教材中的体现课堂教学方面在北师大版必修3教材中,睁了眼看已经成为了教学的主要模式。
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文本和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广泛,因此教学中睁了眼看的方法无时不在。
例如,在进行《阅读-翻译版序言》的课堂教学时,学生往往只会看谷崎润一郎的文字和翻译,并没有观察到丰富的文化差异和背景。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独到的见解和适当引导,引导学生从跨文化的角度去审视教材内容,对于这种方案,仍然有许多学生进行反思和思考。
学习方式方面在北师大版必修3教材中,睁了眼看对于学习方式的提倡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学生如果要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便需要多方位、多视角的思考,而只有通过睁了眼看的方式去学习,才能真正感受到语文教材的魅力。
例如,《论语》关公问语》一文中,北师大版教材之所以受到广泛推崇,正是因为其内容涉及到了很多关于人类生命周期、人性善恶等深度思考的内容。
如果只是以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也只能单纯地理解这些文字,而没有进行深刻思考。
然而,如果采用睁了眼看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可以运用自身的经验、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和阶段进行思考,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语文教材中的深刻内涵。
总结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过程。
北师大版高中高二语文必修3《论睁了眼看》评课稿
北师大版高中高二语文必修3《论睁了眼看》评课稿1. 背景介绍《论睁了眼看》是北师大版高中高二语文必修3的一篇散文课文。
本文主要探讨了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和认识问题,以及眼睛在信息获取中的重要性。
该篇文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难度,因此需要进行评课,以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2. 文本分析《论睁了眼看》一文通过描写主人公小胡子皮购买眼镜的经历,引发人们对眼睛与认识世界之间关系的思考。
文中通过对眼睛的功能解释和对眼镜的描述,让学生认识到眼睛在感知和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
本文的重点内容包括:•眼睛的功能:眼睛是感官器官之一,能够通过光线反射成像在视网膜上,然后将信息传递给大脑,使我们能够观察和感知世界。
•视力问题:眼睛的问题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视力,还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主人公小胡子皮因为视力问题而经历了许多困扰,体现出眼睛在认识世界中的重要性。
•神奇的眼镜:小胡子皮购买了眼镜后,感受到了眼睛的奇妙。
眼镜不仅可以矫正视力,还可以使世界变得更加清晰和真实。
通过眼镜的使用,文章呼唤人们要睁开眼睛去看世界,去感知真实。
3. 教学目标针对《论睁了眼看》这篇文章,教师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定:•理解文章中表达的观点:通过课堂讨论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即眼睛在认识世界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感知世界的能力:通过分析文中小胡子皮的视力问题和眼镜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眼睛对于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和感知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通过对文中语言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上下文和背景知识来进行推测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4. 教学内容和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教学内容和方法:4.1 教学内容•理解眼睛的功能:通过讲解和展示眼睛的结构和功能,引发学生对眼睛在感知世界中的作用的思考。
•分析文中的观点:将学生分组,让各组讨论和解读文中表达的观点,并向全班呈现。
情境任务驱动下的思辨性阅读——鲁迅《论睁了眼看》课件
我即鲁迅,深入文本
胡适《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 ——1925年2月鲁迅《青年必读书》
我即鲁迅,深入文本
7月22日,你刚刚 完成《论睁了眼看》手 稿,有个偏爱你文章的 迷惘的年轻人来访,咨 询为什么少读、不读 “中国书”的问题。你 打算如何回答他的疑惑? 请各位鲁迅先生讨论一 下。
பைடு நூலகம்
“闭眼”的内涵
万事闭眼睛,聊以自欺, 而且欺人,那方法是:瞒和骗。
——鲁迅
研读者视角,历史寻根
我看事情太仔细,我对中国人的内情看得太清楚。 ——鲁迅
请四人小组对文本中的这些例子进行讨论、 归纳,概括鲁迅看到的“内情”是什么。也可关 联你阅读过的鲁迅文章综合分析。
鲁迅看夜之眼
鲁迅由表及里,重在挖掘文人们背后所 隐藏的心理状态和动因,然后又把心理及动 因放在历史发展、民族精神成长的大背景下 考察。
——鲁迅《几乎无事的悲剧》
课后任务:读写结合,体验实践
1.人们都憎恶“瞒和骗”,但有时可能 自觉或不自觉地“瞒和骗”,把自己过 去的作文找出来,看看是否也有言不由 衷的地方,进行自我反省。 2.微写作任务:用“看夜之眼”观察你 平时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就你的新发 现写几则杂感。比如:课间操铃声响起 “赖”在座位不做课间操、发朋友圈照 片要先“美颜”、卫生区废纸无人拾 取。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鲁迅常常产生一个 可怕的幻觉:在“光天化日”之下,在“热 闹喧嚣”的“高墙后面,大厦中间”,“弥 漫着惊人的真的黑暗”。
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 剧,正如无声的言语一样,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 象来,是很不容易觉察的。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 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 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
论睁了眼看第一课时那双看夜的眼鲁迅杂文选集公开课教学设计
《论睁了眼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那双看夜的眼——鲁迅杂文选读【教学目标】1.明确思辨性阅读的学习要求,更新学习理念。
2.群文阅读,阅读鲁迅一组鲁迅杂文名篇,初步感受鲁迅杂文特点。
3.小组讨论鲁迅杂文的观察视角、逻辑内核,体悟鲁迅杂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教学难点】群文阅读,学习并归纳鲁迅杂文的观察视角、逻辑思维,感受鲁迅之眼的犀利性。
【预习任务】学校图书馆准备于今年9月25日举办鲁迅诞辰138周年展,展板制作任务交由高一年承担,展览分“父与子”“鲁迅与动物”“鲁迅笔下的鬼神”“生命元素”“看夜的眼睛”“聪明人和奴才和傻子”“艺术家鲁迅”“生命的路”八个展板,其中“看夜的眼睛”由我们班负责完成。
阅读校本提纲《那双看夜的眼睛——鲁迅杂文选编》,思考“鲁迅之眼”有什么特征,你想在展板中分享什么样的内容。
1.群文阅读,在20字以内概括每篇杂文的观点。
2.思考并归纳这些杂文共同体现了鲁迅写作中运用的写作技法,包含观察视角、逻辑推理、概念呈现与界定等。
3.思考展板的内容模块组成。
【教学过程】任务一:新知识的介入,更新学习理念。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一个新模块的学习——思辨性阅读。
课标关于思辨性阅读的要求是:“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思辨性思维”又是什么呢?一般的看法认为“思辨性思维”就是“批判性思维”,这个词在新课标的呈现非常频繁。
思辨注重逻辑和理性,追求真理和规律,成为西方文明的重要传统。
,美国哲学学会运用德尔菲(Delphi)方法,将它界定为:思辨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
这种判断导致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
其特点是:合乎逻辑地论证观点;凭证据讲话;善于提出问题不懈质疑;反省自身的问题,对异见保持宽容;认识一个命题具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概括化的范围;直面选择,果断决策,勇于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和责任。
鲁迅杂文选读——鲁迅《论睁了眼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那双看夜的眼
——鲁迅杂文选读
【教学目标】
1.明确思辨性阅读的学习要求,更新学习理念。
2.群文阅读,阅读鲁迅一组鲁迅杂文名篇,初步感受鲁迅杂文特点。
3.小组讨论鲁迅杂文的观察视角、逻辑内核,体悟鲁迅杂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任务四:归纳鲁迅之眼的特点,讨论展板的内容安排。
1.学生交流鲁迅之眼的特点。
明确:鲁迅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另一方面,鲁迅又是一个和我们不一样的“特别的人”,他有着一般人所不及的特别思想,独特的见解,非同寻常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给予我们从别的思想家、文学家哪里得不到的特别的精神启迪和享受。这一切取决于他那一双看夜的眼,其特点有:
【教学难点】
群文阅读,学习并归纳鲁迅杂文的观察视角、逻辑思维,感受鲁迅之眼的犀利性。
【预习任务】
学校图书馆准备于今年9月25日举办鲁迅诞辰138周年展,展板制作任务交由高一年承担,展览分“父与子”“鲁迅与动物”“鲁迅笔下的鬼神”“生命元素”“看夜的眼睛”“聪明人和奴才和傻子”“艺术家鲁迅”“生命的路”八个展板,其中“看夜的眼睛”由我们班负责完成。
——肖红《回忆鲁迅先生》
2.……爱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与的光明。……
——鲁迅《夜颂》
小结: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鲁迅常常产生一个可怕的幻觉:在“光天化日”之下,在“热闹喧嚣”的“高墙后面,大厦中间”,“弥漫着惊人的真的黑暗”。只有在黑夜里,人褪去自己的面具才会感受到真实。鲁迅说“要有爱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正如顾城的一句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寻找光明。”要想拥有鲁迅式的眼睛首先要“爱夜”“看夜”,关注黑暗。
北师大版必修3高中语文《五彩文章 阅读与鉴赏 12 论睁了眼看》优质课教学设计_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戏剧文学单元《雷雨》教案教学目的1.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4.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
5.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
教学重点:戏剧冲突;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一、曹禺和《雷雨》(大屏幕投影)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
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作者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唐传奇、元代戏曲和明清小说,并有机会接触与欣赏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
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国内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
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在这期间认真研读了希腊悲剧家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
二、复习戏剧常识(大屏幕投影)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看,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剧情繁简和结构看,能够分为多幕剧(如《雷雨》)和独幕剧(如《一只马蜂》);从题材所反映的时代看,能够分为历史剧(如《王昭君》)、现代剧(如《雷雨》)。
从矛盾冲突的性质情节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和正剧(如《白毛女》);从演出场地看,又分为舞台剧、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广播剧、电视剧等。
论睁了眼看教案
论睁了眼看教案论睁了眼看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研读作品,能了解并深刻认识到“瞒和骗”这一国名劣根性的历史根源和实质,并能结合作品和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
2、使学生通过研读和探讨,能理解“睁了眼看”的深刻含义,进而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
3、通过学习探究,联系已学过的作品,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1、鲁迅是如何深刻地提示“瞒和骗”的文学传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2、“文艺是国名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名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作者简介对于鲁迅这个名字,我想上过学的人都知道,我们的语文课文从小学到高中,每一册都有鲁迅的文章。
那么关于鲁迅同学们你们又了解多少呢?(让学生回答,然后总结。
)(鲁迅(1881.9.25~1936.10.19),家中排行老大,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
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童年时期13岁那年,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锒铛入狱,此后他的父亲长期患病,终致死亡,家境败落了下来.因此卖了房子。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小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间的冷暖。
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
在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
自他家变穷了,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好朋友也不和他说话了,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受人们的冷落。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
论睁了眼看-苏教版鲁迅作品选读教案
论睁了眼看-苏教版鲁迅作品选读教案背景介绍鲁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其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学校的教育中,鲁迅作品的教育价值也被广泛认同。
《睁了眼看》是苏教版鲁迅作品选读中的一本,教材设计和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的作品以及其思想内涵,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下文就《睁了眼看》这本苏教版鲁迅作品选读教案进行探讨。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其作品的主要思想;2.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背景;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朝花夕拾》中的文学艺术;2.《阿Q正传》中的人性问题;3.《药》中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1.讲解法:讲解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的主要思想;2.阅读法:让学生阅读鲁迅的作品,发现其中的艺术性、思想性;3.剖析法:剖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手法、语言技巧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作品。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在教学开始前,先向学生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其作品的主要思想。
第二步:学习根据教学内容,分别学习《朝花夕拾》、《阿Q正传》和《药》三篇作品。
第三步:分析使用剖析法,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手法、语言技巧等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内涵。
第四步:讨论让学生就每篇作品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第五步:总结让学生总结每篇作品的主要思想和文学表现形式,并对作品进行整体理解。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鲁迅的作品和思想内涵,提高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学习鲁迅作品的同时,也对中国的近代史和人文精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评价《睁了眼看》是苏教版鲁迅作品选读中的一本,其教学设计围绕鲁迅的生平和其作品的主要思想展开,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需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步骤清晰明确。
本教案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鲁迅作品,也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论睁了眼看-北师大版必修3语文教案
论睁了眼看-北师大版必修3语文教案作为一名中学生,语文是我们必修的科目之一。
而北师大版必修3语文教材是我们掌握这门学科的重要教材之一。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这本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我们需要睁大眼睛,认真阅读这本教材,并通过教案的学习来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
睁大眼睛看教材北师大版必修3语文教材是一本系统全面的语文教材,它包含了语文的各个方面。
我们需要认真阅读并理解这本教材,进一步掌握语文的知识和技能。
首先,我们需要认真阅读教材中的文言文和现代文,了解文化和历史的背景,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我们需要认真学习教材中的古诗文和现代诗歌,欣赏其中的艺术文学价值,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最后,我们需要认真掌握教材中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并通过积累和运用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学习教案掌握学习方法学习北师大版必修3语文教材并不仅仅意味着阅读教材中的内容,更需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这时,使用教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案的设计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系统和有序地学习教材,它能够让我们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例如,对于文言文,教案可以引导我们学习句子结构和语法,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对于现代文,教案可以引导我们掌握主旨和段落结构,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另外,教案设计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
例如,通过分析和总结句子结构,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更加高效的记忆方法;通过阅读古代和现代诗歌的比较,我们可以学会诗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对文章意义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学习到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
结语学习北师大版必修3语文教材并不是一次简单的读书过程,它需要我们耐心的阅读和认真的学习。
睁大眼睛,认真读教材,合理运用教案,我们一定能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睁了眼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研读作品,能了解并深刻认识到“瞒和骗”这一国名劣根性的历史根源和实质,并能结合作品和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
2、使学生通过研读和探讨,能理解“睁了眼看”的深刻含义,进而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
3、通过学习探究,联系已学过的作品,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难点
1、鲁迅是如何深刻地提示“瞒和骗”的文学传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
2、“文艺是国名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名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
《论睁了眼看》作于192.5年7月22日,初刊于是年8月30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38期,后收入杂文家《坟》。
鲁迅撰写这篇杂文的直接原因是看了“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
“虚生”即徐炳昶,时为北大教授兼女师大讲师、进步期刊《猛进》主编。
他在该刊第19期发表《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一文,又一次引发了鲁迅长久萦怀的关于“国名性”问题的思考,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反对“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堪称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之总纲的文章。
这篇文章无情地批判了“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告诫人们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从“瞒和骗”中走出来,建设中国真正的新文艺。
课文分析
1、文中一共有14个自然段,(问学生可以划分几个部分)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先写为文的缘起,即看虚生先生的时事短评有感而作。
感的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文中的第3自然段。
“(第3自然段)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接下来三段就从批判国民性入手(在此可以解释一下“国民性的含义:国民性或民族性,就是国民素质,最基本的就是其思想道德素质,或者说国民性与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一般情况下是通用的。
它们的基本内涵都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及
相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尺度、性格特质、道德规范、思维方式乃至于心理、风俗习惯等等。
”),深刻地揭示了“瞒和骗”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孔孟之道长久的精神统治,讽刺中国文人闭着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的文艺思想,而他们的方法就是什么啊?(让学生回答?“瞒和骗”文中第一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第五自然段结尾结尾有这么一句话。
)在这里点题且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6—11自然段)首先,从男女婚嫁的视角批评“大团圆思想”,认为才子佳人小说是作家“闭上眼睛”对中国婚姻的缺陷所作的补救。
其次,从《红楼梦》或续或改的结局处理方式上说明这种流弊对小说的影响。
再次,以宣扬“善有善报”的元杂剧为例,对“大团圆”思想的延伸进行批判.。
最后,指出关羽、岳飞的被杀,因有“彰明的史实,瞒不下”,便“别设骗局”,也仍是“大团圆”结局流毒的表现。
在鲁迅看来,这些都是瞒和骗的文学,正因这一文学思想的流毒和影响之深,,这才将一切社会人生的不足之处通通加以掩盖,这无疑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妨碍。
于是鲁迅以十分沉重的笔调写下了一段含义极为深刻地话(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读第11自然段):“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成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不足忧悲似的。
”这一部分分析“瞒和骗”思想的影响和危害,给人以警策。
第三部分:(12—14自然段)这一部分是整篇文章的精髓所在。
(同学们一起读12自然段)。
鲁迅开出了根治“瞒和骗”痼疾的药方,那就是“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这也正是文章的文眼所在。
最后一段简短有力,进一步表达了鲁迅对于建设新文艺的热切希望。
2、(1)鲁迅是如何深刻地揭示“瞒和骗”的文学传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
鲁迅对“瞒和骗”的文学传统的抨击时从国民性入手的。
中国人为什么不敢正视社会、人生?此种性格弱点是怎么造成的?他认为这首先是“孔孟之道”长久精神统治的结果。
中国是一个有漫长君主专制历史的国家,一代一代的“圣君”“贤相”都把封建礼教作为制驭民众的手段,“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早已成为国人共同的心理机制。
这也就是胡风先生所说的“精神奴役的创伤”。
这种“精神奴役的创伤”一到旦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自然就要反映到文艺上来。
鲁迅把“瞒和骗”的文艺与“瞒和骗”的国民性结合起来考察,十分精辟的揭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运动规律,说明“瞒和骗”的文艺源于“瞒和骗”的国民性,反过来又推动“瞒和骗”的国民性进一步扩张,以致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
这个分析告诉我们,“瞒和骗”的国民性与“瞒和骗”的文艺都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形态下的必然产物。
(2)“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鲁迅从“瞒和骗”的文艺同“瞒和骗”的国民性相互推动的恶性循环中,概括、提炼出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论断。
这个论断虽然是在谈到“瞒和骗”这种消极现象时做出的,但我们的理解须着眼于它普遍的积极意义,即它所揭示的文艺同国民精神的辩证关系、文艺的特殊功用等。
首先是国民精神决定文艺的风貌,文艺反映国民精神,或者至少打上国民精神的烙印。
例如中国古代所谓的“建安风骨”“盛唐气象”,现代的“五四”文学、抗战文艺等,可以说无不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国民精神相联系,无不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国民精神所灌溉。
事实上,正是这种联系和灌溉,才使得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引起受众普遍的精神上的共鸣。
其次是文艺对于国民精神的积极影响和反作用。
“满和骗”的文艺可以“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健康向上的文艺自然也可以使国民精神获得升华和提高。
鲁迅始终认为文艺能够移人性情、影响人的精神、具有启蒙作用,这的确是非常正确的。
特别是他提出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一命题,更是一语点明了文艺特殊的社会功用,对于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鉴于文艺作品的这种客观效果,人们不能不提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问题。
鲁迅的“灯火”论证是要启示作家以健康向上的思想塑造国民灵魂,培育国民精神,引导我们民族以健全的人格卓立于世。
总结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了鲁迅先生。
本篇课文无情地批判了“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告诫人们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从“瞒和骗”中走出来,建设中国真正的新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