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同步卷2 24 唐诗三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唐诗三首同步卷2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八月秋高风怒号.(hào)卷我屋上三重.茅(chóng)
B.布衾.多年冷似铁(qīn)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bì)
C.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wù)晓驾炭车辗.冰辙(niǎn)
D.手把文书口称敕.(chì)半匹红纱一丈绫.(líng)
2.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秋天漠漠向昏黑B.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C.身上衣裳口中食D.系向牛头充炭直
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C.心忧/炭贱/愿天寒
D.翩翩/两骑/来是谁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忍.能对面为盗贼(忍心)B.长夜沾湿何由彻.(彻底)C.回.车叱牛牵向北(掉转)D.宫使驱将.惜不得(将要)5.下列诗句与课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躁呼不得
B.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C.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D.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二.基础知识(共2小题)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忍.能对面为盗贼
(2)俄顷
..风定云墨色
(3)长夜沾湿何由彻.
(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卖炭得钱何所营.
(6)翩翩
..两骑来是谁
(7)回车叱.牛牵向北
(8)宫使驱将.惜不得
7.填空。

(1)杜甫,字子美,自号,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他被后人称为“”,他的诗被称为“”。

(2)白居易,字乐天,号,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与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之称。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8.综合性学习。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对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高度赞誉。

(1)看右面图画,结合课文,写出与之相关的诗句。

(2)写出杜甫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的一完整诗句:
四.古诗词赏析(共1小题)
9.阅读文段,完成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八月秋高风怒号”中的“怒”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诗中画线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0.文言文阅读
诗话两则
杜牧之作《赤壁》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

孙氏霸业,系此一战。

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指士人)不识好恶。

(选自许觊《彦周诗话》)彦周(许觊的字)诮杜牧之《赤壁》诗,社稷存亡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是措大不识好恶。

夫诗人之词微以婉,不同论言直遂也。

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彦周未免错会。

(选自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唐诗绝句,今本多误字,试举一二。

如杜牧之《江南春》云,“十里莺啼绿映红”,今本误作“千里”。

若依俗本,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选自杨慎《升庵诗话》卷八)“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杜牧《江南春》诗也。

升庵谓“千”应作“十”,盖千里已听不着看不见矣,何所云“莺啼绿映红”
耶?余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

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选自周振甫《诗词例话》)(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生灵涂炭
..
②社稷
..存亡
③彦周未免错会
..
④莺啼绿映.红
(2)对“夫诗人之词微以婉,不同论言直遂也”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的语言轻微柔和委婉含蓄,不同于议论性语言的直截了当。

B.诗人的语言轻微柔和委婉含蓄,与议论性语言简明扼要直接获得成功不一样。

C.诗人的语言精深奥妙委婉含蓄,不同于议论性语言的直截了当。

D.诗人的语言精深奥妙委婉含蓄,与议论性语言简明扼要直接获得成功不一样。

(3)依照许彦周的意见,杜牧《赤壁》诗的后两句可改为:“东风不与周郎便,生灵涂炭国不保。

”你认为“生灵涂炭国不保”与“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整首诗来理解。

(4)杨慎是明朝一位杰出的诗歌理论家,他的《升庵诗话》是明代有名的著作,在解读杜牧的《江南春》时居然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你能为他找些理由作点“申辩”吗?
24 唐诗三首同步卷2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八月秋高风怒号.(hào)卷我屋上三重.茅(chóng)
B.布衾.多年冷似铁(qīn)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bì)
C.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wù)晓驾炭车辗.冰辙(niǎn)
D.手把文书口称敕.(chì)半匹红纱一丈绫.(líng)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

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解答】A.有误,“八月秋高风怒号”中的“号”意为“吼叫”,应读作“háo”。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字音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2.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秋天漠漠向昏黑B.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C.身上衣裳口中食D.系向牛头充炭直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把握能力。

【解答】A.无通假字,句意为: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B.无通假字,句意为: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C.无通假字,句意为: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
D.句意为: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直:同“值”,指价钱。

故选:D。

【点评】1.音同(近)通假:
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音近、或双声、或迭韵的关系。

例如:①信以结之,则民不倍。

(《礼记•缁衣》)
2.形似通假:
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

由于汉字中
形声字占的比例极大,通假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通假多见于形声字,而于形声字中又特以具有相同声符者居多。

例如:财﹣材、涂﹣途、常﹣尝、等等。

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C.心忧/炭贱/愿天寒
D.翩翩/两骑/来是谁
【分析】本题考查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解答】A.有误,句意为:普遍地庇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正确停顿应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忍.能对面为盗贼(忍心)B.长夜沾湿何由彻.(彻底)
C.回.车叱牛牵向北(掉转)D.宫使驱将.惜不得(将要)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A.正确;
B.有误,句意为: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C.有误,句意为:调转车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回:调转。

D.有误,句意为: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将:语助词。

故选:A。

【点评】对于词语含义的理解,做题时,结合句意进行判断即可。

5.下列诗句与课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躁呼不得
B.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C.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D.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

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解答】A.有误,“唇焦口躁”的“躁”应为“燥”。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字形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二.基础知识(共2小题)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忍.能对面为盗贼忍心
(2)俄顷
..风定云墨色一会儿
(3)长夜沾湿何由彻.到天亮
(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遮盖
(5)卖炭得钱何所营.需求
(6)翩翩
..两骑来是谁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7)回车叱.牛牵向北喝叱
(8)宫使驱将.惜不得语助词,不译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解答】(1)句意: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

忍:忍心。

(2)句意: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

俄顷:一会儿。

(3)句意: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彻:到天亮。

(4)句意:普遍地庇覆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

庇:遮盖。

(5)句意: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营:需求。

(6)句意: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翩翩: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7)句意: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叱:喝叱。

(8)句意: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

将:语助词,不译。

答案:
(1)忍心。

(2)一会儿。

(3)到天亮。

(4)遮盖。

(5)需求。

(6)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7)喝叱。

(8)语助词,不译。

【点评】解题技巧:
1.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2.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
的意思。

3.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7.填空。

(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2)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解答】答案:
(1)少陵野老唐诗圣诗史
(2)香山居士元稹诗魔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8.综合性学习。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对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高度赞誉。

(1)看右面图画,结合课文,写出与之相关的诗句。

(2)写出杜甫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的一完整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分析】(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观察图画的内容,对应选择课文,并写出答案。

仔细观察图画可知,图画应该依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画,画面中茅屋破败,家境贫寒。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之相关的诗句“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2)本题考查知识的积累、迁移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围绕杜甫的诗歌中体现这一伟大的精神的诗句回答。

【解答】答案:
(1)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或“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点评】解答此题首先要熟练掌握杜甫的相关知识,围绕其诗歌内容和其诗歌中表达的
思想情感来谈。

四.古诗词赏析(共1小题)
9.阅读文段,完成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八月秋高风怒号”中的“怒”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诗中画线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

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

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
沉郁顿挫“的风格。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

首先,“怒”,表气愤。

愤怒为人之情感,可判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其次,将字放于句中,还原意境,可以描述为: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

最后,点出表达效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秋风以人性,狂风咆哮若人之愤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的猛烈无情及其对茅屋的破坏之大。

(2)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分析。

画横线句子的意思是“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
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本题所选诗句,主要描写了杜甫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据此可以将情感归结为忧国忧民。

答案:
(1)“怒”字将秋风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的猛烈无情及其对茅屋的破坏之大。

(2)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精神,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

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
词意境。

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五.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0.文言文阅读
诗话两则
杜牧之作《赤壁》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

孙氏霸业,系此一战。

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指士人)不识好恶。

(选自许觊《彦周诗话》)彦周(许觊的字)诮杜牧之《赤壁》诗,社稷存亡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是措大不识好恶。

夫诗人之词微以婉,不同论言直遂也。

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
国不保,彦周未免错会。

(选自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唐诗绝句,今本多误字,试举一二。

如杜牧之《江南春》云,“十里莺啼绿映红”,今本误作“千里”。

若依俗本,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选自杨慎《升庵诗话》卷八)“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杜牧《江南春》诗也。

升庵谓“千”应作“十”,盖千里已听不着看不见矣,何所云“莺啼绿映红”耶?余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

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选自周振甫《诗词例话》)(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生灵涂炭
..这里比喻苦难
②社稷
..存亡指国家
③彦周未免错会
..理解错误
④莺啼绿映.红映衬
(2)对“夫诗人之词微以婉,不同论言直遂也”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诗人的语言轻微柔和委婉含蓄,不同于议论性语言的直截了当。

B.诗人的语言轻微柔和委婉含蓄,与议论性语言简明扼要直接获得成功不一样。

C.诗人的语言精深奥妙委婉含蓄,不同于议论性语言的直截了当。

D.诗人的语言精深奥妙委婉含蓄,与议论性语言简明扼要直接获得成功不一样。

(3)依照许彦周的意见,杜牧《赤壁》诗的后两句可改为:“东风不与周郎便,生灵涂炭国不保。

”你认为“生灵涂炭国不保”与“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整首诗来理解。

(4)杨慎是明朝一位杰出的诗歌理论家,他的《升庵诗话》是明代有名的著作,在解读杜牧的《江南春》时居然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你能为他找些理由作点“申辩”吗?【分析】杜牧作的《赤壁》诗说:“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意思是说赤壁不能放火,因为曹操把二乔捉去锁在了铜雀台上。

孙氏的霸业,关键在这一场战役。

国家的存亡,百姓处以极端困苦的境地都不问,只担心把
二乔捉了去,可见士人不知道事物的好坏。

彦周讥诮杜牧的《赤壁》诗,国家的存亡都不关心,只担心捉了二乔去,是士人不知道事物的好恶。

诗人的语言精深奥妙委婉含蓄,不同于议论性语言的直截了当。

牧之的意思正是庆幸成功了,几乎保不住家国,难免彦周会理解错误。

唐诗绝句,现在很多错误的字,试着列举一二个事例。

如杜牧的《江南春》说,“十里莺啼绿映红”,现在版本误写作“千里”。

如果依据流传的版本,“千里莺啼”谁能听到?“千里绿映红”谁能看到?如果写作“十里”,那么“莺啼绿红”的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都在里面了。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杜牧《江南春》的诗,升庵认为“千”应写作“十”,原来是因为千里已听不着看不见了,哪来所说的“莺啼绿映红”呢?我认为即使写作十里,也未必全听得着看得见。

题目是《江南春》,江南方圆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水村山郭”到处是酒肆,“四百八十寺楼台”多数在烟雨中。

这首诗的意思,意指多处指专门的一个地方,所以命名为《江南春》,诗人善于起题目啊。

【解答】(1)本题考查重要实词的含义。

①句意为: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涂炭:这里比喻苦难。

②句意为:国家存亡。

社稷:国家。

③句意为:彦周不得不理解错误。

错会:理解错误。

④句意为: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衬。

映:映衬。

(2)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解答时先分析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的意思,再理解句意即可。

“微以婉”的意思是“精深奥妙委婉含蓄”。

“论言”的意思是议论性语言。

“直遂”的意思是直截了当。

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诗人的语言精深奥妙委婉含蓄,不同于议论性语言的直截了当”。

故应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句子的理解。

答题时需要通晓全诗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

该诗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

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

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曹操精心设置铜雀台可以归二乔享用了。

(4)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

结合诗句的意思和修辞手法来思考即可。

杜牧的“十
里莺啼绿映红”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

杨慎认为夸张也要有一定的合理性,要“夸而有节,饰而不诬”,他认为“十里莺啼绿映红”更为合适,这是杨慎与杜牧在对夸张的把握上有不同的见解。

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
(1)①这里比喻苦难②借指国家③理解错误④映衬
(2)C
(3)原句富有形象性,是东吴国破家亡的形象写照,能够唤起读者的想象;改句较平实,只是普通意义上的概括,并不能专指东吴,缺乏典型性。

(4)①这可能是杨慎一时“逞才”,借批判名家而炫耀才学,一时“失口”;②夸张也要有一定的合理性,要“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杨慎与杜牧在对夸张的把握上有不同的见解;③杨慎可能真的看到过“十里莺啼绿映红”这一版本,想到“十里蛙声出深山”的成句,有此“失口”不足为奇。

(只要能说出两种,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

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