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
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①,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②,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吾与与可诗信往还。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
《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选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③,有删改)材料二:
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竹也。

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

涵濡雨露,振荡风气。

春而萌芽,夏而解驰。

散柯布叶,逮冬而遂。

性刚洁而疏
直,姿婵娟
..以闲媚。

涉寒暑之徂变,傲冰雪之凌厉。

均一气于草木,嗟壤同而性异。

信物生之自然,虽造化其能使。

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

郁乎萧骚,曲直横斜,秾纤庳高,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

子岂诚有道者邪?”
(节选自苏辙《墨竹赋》)【注】①轮扁:古代斫轮的工匠,名扁。

②彭城:徐州。

③文与可:文同,字与可,长于画竹。

偃竹:仰斜的竹子。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

(3分)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B不能然者□内外不一D心手E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可之教予如此”与《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之”字用法不同。

B.“而有万尺之势”与《劝学》中“吾尝跂而望矣”的“而”字用法不相同。

C.《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登泰山记》《赤壁赋》三篇文章写作时采用的是同样的纪年方式。

D.“姿婵娟以闲媚”中“婵娟”一词,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千里共婵娟”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由不曾向文与可学画竹,但他能领悟文与可在画竹方面所蕴含的高深修养,而子瞻还能学得文与可的绘画方法。

B.文与可虽然是有名的画家,但他对自己的作品并不看重,甚至把求画者送来请他作画的素绢拿来做袜子。

C.《墨竹赋》选段结尾表面上说文与可窃取了造物主的神妙构思,赋予画竹以蓬勃生机,实则是对他高超绘画技艺的肯定。

D.文与可去世后,苏轼在湖州晾书画,睹物思人,悲意顿生。

他借用曹操祭桥公的典故,意指自己与文与可情意深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译文:
(2)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译文:
14.请用成语或四字短语概括材料一中蕴含的绘画理论,并用成语概括材料二中文与可
所画之竹的艺术效果。

(3分)
【答案解析】
10.CDF[结合句意:既然我心里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仍做不到呢?(这是因为我)心手不一,心里认识了,手上却不能完美地表现出来,这是我没有好好学习的过错。


11.B[A.相同,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表转折,可是、却。

/表修饰,可不译。

C.《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登泰山记》写作时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赤壁赋》写作时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

D.不同。

(姿态)美好,古时多形容女子。

/指月亮。


12.B(“甚至把求画者送来请他作画的素绢拿来做袜子”理解错误,文与可说要把素绢用来做袜子,只是一句厌烦时说的戏语,并未付诸行动。


13.(1)现在有些画家在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地画,一叶一叶地堆砌添加,(这样画下去,)哪里还能有竹(的神韵)呢?(乃,却,1分;累,堆砌,1分;岂,哪里,难道,1分;句意1分)
(2)庖丁,是个宰牛的人,可善于养生的文惠君却从他解牛的经验中懂得了如何养生的道理。

(判断句,1分;而:表转折,可是,1分;取:采纳,懂得,1分;句意1分)14.示例:
第一问:胸有成竹(成语)、知行合一(短语)。

(各1分)
第二问:栩栩如生。

(1分)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胸有成竹:画竹子前,心中已有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心中已有充分的考虑。

(由“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可知,画竹必须先作细致观察,先成竹在胸,然后根据捕捉到的形象一气画成,这样才能画出竹子的神韵。


知行合一: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

由“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可知,在创作过程中,要做到心手相应,既“得其意”而又“得其法”,必须勤学苦练才有可能达到。

(认识和行动要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要一致,要重视实践,不断积累经验。

)栩栩如生:形容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

材料二,客评价文与可用松烟制成的墨,用兔毛制成的笔,漫不经心地看着作画的墙壁,然后在绢帛上尽情挥洒,不一会儿就画好了。

竹子枝叶纷繁茂盛,极为传神,仿佛能听到风吹竹叶发出的声音。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竹刚刚长出来的时候,仅仅是寸把长的嫩芽而已,然而竹节、竹叶都已具备了。

其形似蝉或蛇的腹部,直到像剑拔出鞘那样伸出几丈高,都是自然生长的结果。

现在有些画家在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地画,一叶一叶地堆砌添加,(这样画下去,)哪里还能有竹(的神韵)呢?因此画竹一定要先在心中有完整的竹的形象,再拿起画笔,久久地看着它,这样就能见到他想画的竹的形象,于是急急地抓住这个形象,握笔画去直到成功,以此来追踪刚才心中出现的竹的形象,这就像兔子刚刚出现而猎鹰已经疾下搏击那样神速,稍稍放松一下,就会消失。

文与可是这样教我画竹的。

我不能做到那样,但心里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既然我心里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仍做不到呢?(这是因为我)心手不一,心里认识了,手上却不能完美地表现出来,这是我没有好好学习的过错。

因此凡是心中认识了某种事物和道理,但却运用得不熟练的人,平时自己觉得很清楚,事到临头忽然之间就忘了的,难道只有画竹才这样吗?子由作了一篇《墨竹赋》送给文与可,其中写道:“庖丁,是个宰牛的人,可善于养生的文惠君却从他解牛的经验中懂得了如何养生的道理;轮扁,是一个制造车轮的人,但读书的齐桓公却称赞轮扁制轮的道理。

现在您老夫子把这样的道理寄托于画竹中,所以我认为您是一个洞悉事理的人,难道不是吗?”子由未曾画过竹子,因此他只不过是理解了文与可画竹的用意罢了。

像我呢,哪里单单只理解了文与可画竹的用意,而且学到了他画竹的方法。

文与可画竹,开始时自己也不看重。

四面八方的人拿了白绢来请他画竹,一个又一个地走进他的家门。

文与可对此很厌恶,把白绢掷到地上而骂道:“我要拿(这些白绢)来做袜子!”士大夫之间口口相传,成了一个话柄。

等到与可从
洋州回来时,我正在担任徐州知州。

与可写了封信给我,信中说:“近日我对士大夫们说:“属于我这个画墨竹一派的人,现在正在徐州呢,你们可以向他要去。

”做袜的材料看来都要聚集到你那去了。

”我与与可诗歌书信往来。

因此他把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赠送给我,说:“这竿竹虽然只有几尺长,但它却有高达万尺的气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要我写过《洋州三十咏》的诗,咏筼筜谷的诗是其中之一。

我的这首诗中说:“汉水旁高大挺拔的竹子贱如蓬草,刀斧什么时候放掉过竹笋?想来既贫又馋的太守文与可,早把它在渭水旁的千来亩竹林吃到肚里了!”这一天与可与他的妻子在谷中游玩,炒了竹笋,正在吃晚饭,打开信读了这首诗,不禁笑起来,把嘴里的饭喷得满桌都是。

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与可于陈州病逝。

这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晒书画时,看到这幅竹子,当时我放下画就不禁痛哭失声。

以前曹孟德祭祀桥玄的悼文中,记录了两人约誓的话:“如果你的车子从我墓前经过,而不祭奠我,我要让你肚子痛。

”而我在这篇文章中也写了以前与文与可开玩笑的话,为的是以此看出与可与我的感情是那样亲切、深挚!
材料二:
文与可用墨画竹子,看上去如同真的竹子。

客人看见他画的墨竹惊叹道:“竹子接受大自然赋予的生命,在大地上生长成形。

享受雨露的滋润,听凭风露的振荡。

春天萌生发芽,夏季就挣脱笋壳,茁壮生长,竹子的枝叶渐渐地舒展开来,到冬天便长成了。

竹子的品性刚正纯洁而又疏离独立,姿态优美而又娴雅妩媚,历经寒暑,仍傲视凌厉的冰雪。

和草木一样共同接受天地之气,生长在同样的土壤中,而品性迥异。

这确实是万物的自然生长过程,即使是老天爷,大概也指挥不了吧?如今,您研磨松烟做成的墨,挥动兔毛制成的笔,或者在墙壁上斜视作画,或者在绢帛上奋笔挥洒,用不了一会儿就成就一幅竹子的画图。

看上去长得茁壮茂盛,仿佛还能听到微风轻拂枝叶发出的声音。

有的曲,有的直,有的横,有的斜;或浓密,或纤细,或矮小,或高大;形态各异,姿态横生,简直就像窃取了造物主已经想好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构思,赋予竹子如在清晨一般的生机。

您难道确实是已经掌握了其中规律的人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