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对于民间文学的内涵与价值的进一步认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对于民间文学的内涵与价值的进一
步认识
【摘要】民间文学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起来的自然观、伦理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及其精神情操和审美取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项目。

本文从民间文学的内涵界定以及民间文学的价值,对民间文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简析民间文学内涵价值认识
民间文学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由劳动人民自主创造的具有文学意义的作品,并通过口口相传流传下来,形成当地的语言文化特色。

它既表达了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和习俗习惯,又能体现广大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这些作品中往往还包含广大人民对社会现状、人生观念的态度,对生活情感的自然流露,对审美情趣的体现,对宗教、科学文化的记载等,对后世研究民间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民间文学是在民众中产生、流传的。

关于“民众”,中外学者的观点各异。

以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民众”就是“社会群体”,由共同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把一群人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社会群体;爱德华·泰勒从进化论的角度将人类文明史划分为野蛮时期、半开化时期、文明时期三个阶段,他认为民众只是保存了古代文化“遗留物”的人群,是古人、野蛮人或半开化人;20 世纪后半期,国际民间文学界对民众提出了新的观点,美国的阿兰·邓迪斯指出,民俗学中的“民众”可以是任何两个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具有某种共同点的群体,且这一群体具有共同的文化传统。

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认为,“民间”是与“官方”相对的,指民众之间,主要指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民间文学是与人类社会基本同步的一种文化现象,但作为学术名词,民间文
学是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出现和流行使用的一种表述。

关于民间文学的概念、范畴、内涵等众多学者说法不一,其中钟敬文先生的说法最具权威性。

民间文学集中体
现了劳动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起来的自然观、伦理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及其精
神情操和审美取向,世代百姓口耳相传,绵延不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学相比,特性鲜明。

相对文人创作而言,它是群体在特定场
所和环境中集体创作的结果,他们能够与听众在思想情感上高度融合,产生强烈
的情感共鸣,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工、完善;相对书面创作而言,它属于
口头创作,并且一代一代口耳相传,因无文字记录,在流传过程中,大多散佚失传;书面文学一经产生就具有很好的固定性,但民间文学不同,在流传过程中,
人民群众(尤其是讲授者)受地域文化、民风民俗等因素的影响,可以根据个人
的喜好、认识、观点对作品内容进行加工修改再创造,具有独特的变异性,所以
民间文学流传范围广,同一故事却难以追本溯源。

总之,民间文学具有鲜明的地
域特色和集体创作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点。

民间文学可以说是所有的民间口头创作的总称,又被称作口头文学。

从不同
的角度可以将民间文学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外在形态上可以分为散文和韵文,
其中散文主要包括散文形式的神话传说﹑民间传说以及民间故事﹐韵文主要包括
韵文形式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民间流传的一些小戏﹑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
间作品。

有的学者从表现形式上对民间文学进行划分,将其分为讲述、歌唱、说
唱三种,相对应的分别为口头文学、民间戏曲、口碑语艺三大类。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的都是老百姓最为熟知
的生活场景和人物事件,并且与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习俗、信仰密切相关。

如打夯歌的产生,礼俗歌的产生,农谚的产生,以农民起义为内容的歌谣、传说、故事的流传。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长河中积
淀起来的自然观、伦理观、道德观和世界观以及精神情操和审美取向,具有重要
的思想价值、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民间文学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探索精神和厚德载民的忧患意识。

面对神秘的自
然和无法解释的社会现象,远古先民们借助丰富的想象和幻想创作了大量的神话,
以《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女娲炼五色石补天》为代表的创世神话,表达
了人们对于人类起源、世界产生的关注和探索,以风神、河伯、雷公等人物为中
心的神话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以《后羿射日》为代表的发明
创造神话,体现了人们的智慧;以《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为代
表的抗争神话,则体现了人们的勇敢和对于自然界的征服;《黄帝蚩尤之战》
《刑天舞干戚》等神话则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民间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集体智慧和创造力的艺术
体现,其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给后世作家带来了灵感和启迪;另一方面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艺术借鉴。

民间文学
的一些表现形式和表现技巧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如神话、传说、故事的内
容框架、曲折的故事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并且许多文学体裁起源于民间文学
形式。

《诗经》的内容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休戚相关,其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深
受各地民歌的影响,并且在之前的民间歌谣中已有四言诗的雏形。

楚辞的浪漫主
义色彩和表现方式与楚地的民间文学形式也是分不开的,早在屈原写作楚辞之前
的 100 多年,楚地此类民歌就广为流传。

戏曲则将民间的歌舞、表演、故事、
对话等多种文学艺术形式合为一体。

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其大众化和多元化。

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叙事诗大多具有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民间歌谣、谚语多
具有一定的句式、节奏和韵律,民间小戏则既有故事情节又有韵律节奏,且语言
简洁质朴、通俗易懂,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一些民族史诗其艺术价值则是
很多文学作品无法匹敌的。

民间文学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涉及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价值和深厚的文学价值,而且具
有不朽的艺术价值。

作为意识形态的民间文学不仅表现了人们的生产劳动、婚姻
恋爱、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而且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学观和对大自然、对人
生社会的审美评价,对于提高人们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观
和艺术趣味发挥了积极作用。

现如今,大多数民间文学的概念可能有些模糊,因此甚少有人主动意识到民
间文学的重要性。

但其实传统的诗歌、民间传说故事、小戏、说唱艺术、谚语等
生活文化都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体现蕴含的文化价值是人们远不能想象的。

参考文献:
[1]高艳芳.网络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当代继承与发展[J].云南社会科学,2019(04):427-428.
[2]万建中.从文学文本到文学生活:现代民间文学学术转向[J].西北民族研究,2018(04):372-3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