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扎格雷钠联合巴曲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72例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扎格雷钠联合巴曲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72例疗效和安全性
评价
陈文燕
【摘要】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巴曲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选择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44例,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钠治疗,研究组给予奥扎格雷钠联合巴曲酶治疗,疗程均为14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凝血4项及第7,14天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同时评价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1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明显改善,研究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巴曲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期刊名称】《中国药业》
【年(卷),期】2015(024)024
【总页数】2页(P104-105)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奥扎格雷钠;巴曲酶
【作者】陈文燕
【作者单位】海南省农垦总医院药学部,海南海口 5703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9.4;R973+.2
进展性脑梗死是脑梗死较严重的类型,起病后1周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持续加重为主要临床特征,发病率占全部脑梗死的26%~43%,若治疗不及时,致残和致死率非常高[1]。
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纤是其治疗的主要方法。
我院采用奥扎格雷钠联合巴曲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44例,均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
纳入标准:发病72 h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持续加重;首次发病或既往有脑梗死病史;但未遗留严重后遗症而影响神经功能评分;年龄在80岁以下;近期无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史。
排除标准:脑出血、大面积脑梗死、严重高血压[收缩压(SBP)≥200 mmHg,舒张压(DBP)≥120mmHg];近期有急慢性感染病史、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认知和情感障碍等。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44例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2例。
研究组中,男46例,女26例;年龄36~80岁,平均(61.6±7.2)岁;发病时间7 h至3 d,平均(1.77±0.23)d;梗死部位为基底节区36例,脑干19例,小脑12例,脑叶5例;对照组中,男43例,女29例;年龄38~78岁,平均(62.3±6.8)岁;发病时间6 h至3 d,平均(1.53±0.34)d;梗死部位为基底节区38例,脑干18例,小脑10例,脑叶6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包括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活血化瘀、改善脑细胞代谢等常规对症支持治疗。
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钠(海南利能康泰制药有限公司,批号为20090522,规格为每支2mL∶40mg)80mg加入100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2次/日;研究组加用巴曲酶(北京托毕西药业有限公司,批号为20091001,规格为0.5mL∶5×105万U)治疗,首次剂量10 BU,另2次各5
B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隔日1次。
两组疗程为14 d,治疗期间戒烟酒,忌辛辣油腻食物,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化验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
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常规、肝肾功能等,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并参考文献[2]评定临床疗效。
基本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为91%~100%,生活完全自理;显著进步: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为46%~90%,肌力提高2级以上;进步:临
床症状轻度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为18%~45%,肌力提高1级以上;无变化:临床症状无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在17%以下;恶化:临床
症状加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幅度为18%以上,以前三项合计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
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见表1至表3。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未引起脑出血,无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情况;复查生化指标未发生严重肝肾功能损伤情况,也未出现药物过敏反应。
现阶段认为,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动脉壁的基本病变、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因素导致的神经系统功能损害[3-4]。
近年来,急性脑梗死发病率逐年升高,而进展性脑梗死是其较严重的类型,发病急,病情进展快,遗留的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进展性脑梗死发病后,脑组织缺血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呈进行性加重,一般多发生于病后6 h至7 d[5],进而出现粥样斑块破裂,继发血小
板活化,导致血栓脱落堵塞脑血管,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恰当,则会导致不可逆的神经及功能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纤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脑梗死的重要手段,由于溶栓的治疗时间窗较小,因适应证的限制,且考虑到出
凝血问题等较严重的并发症,很多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目前认为,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升高可引起血浆黏稠度增高,导致血栓的形成,且在血小板黏附及聚集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6]。
巴曲酶是丝氨酸蛋白酶,可溶栓、降纤、改善血流动力学,依靠降解血液中FIB,从而增强纤溶系统活性、抑制血栓形成。
其主要成分是矛头蛇蛇毒提取物,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栓形成、分解纤维蛋白原的作用,被广泛用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7]。
巴曲酶可作用于纤维蛋白原α链,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从而降低血液黏稠度,使血流加快,改善微循环,增加缺血半暗带血液供应,挽救濒临死亡的神经细胞,缩小梗死区的面积。
同时,巴曲酶也可促进内源性组织型纤源酶原激活物(t-PA)释放,从而溶解血栓,保护内皮细胞。
进展性脑梗死发病
过程中血栓素A2(TXA2)合成增加,TXA2能强烈收缩血管,同时能加重血小板聚集和黏附过程[8]。
巴曲酶的作用机理为直接作用于纤维蛋白原α链,使FIB
降解为纤维蛋白单体,通过减少纤维蛋白原,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变血流情况,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血流量,使血管的阻力降低,舒缓血管的痉挛,促进血管扩张,减轻血小板及白细胞的黏附和聚集,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增加侧支循环,营养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减轻及改善脑组织的缺血和缺氧程度,进而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起保护作用;促进血栓溶解,有效改善微循环,促进脑血流通畅,减少梗死面积,保护脑神经,恢复脑功能代谢,使已缺损的神经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巴曲酶可有效减轻卒中后的脑水肿发生率,降低血内精氨酸加压素浓度,减轻缺血后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的不良结局。
同时,巴曲酶还可抑制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脂质过氧化物大量产生,提升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生物学活性,也可达到保护脑神经细胞的作用[9]。
奥扎格雷钠是强效TXA2合成酶抑制剂,可抑制TXA2合成,增加前列环素
(PGI2)浓度,改善两者的不平衡状态,从而起到良好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收
缩血管平滑肌,抗血小板黏附及聚集,凝血过程得到有效抑制,进而改善微循环,增加缺血区血液供应,增加血流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轻大脑梗死区缺血半暗带的损伤,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10]。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对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更明显;且两药合用并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巴曲酶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可明显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其社会及家庭的负担,临床应用时间窗宽,监测方法方便快捷,使用安全系数大,且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关文献】
[1]许文勇,杨昌梁.尤瑞克林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17):81-82.
[2]崔超巍,刘敏,张培丽,等.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4):32-34.
[3]徐更华.奥扎格雷钠注射液联合纳洛酮注射液治疗脑梗死48例[J].中国药业,2011,20(11):74-75.
[4]赵晖,陶庆玲,孙王宣,等.支架成形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31(1):68-71.
[5]林镇源,彭方.巴曲酶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广东医学,2010,31(24):3 265-3 267.
[6]王特,孙新刚,刘运海,等.早期巴曲酶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老年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J].中国老年医学,2012,32(23):5 270-5 271.
[7]艳萍,魏瑞丽,李旭静.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24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5):60.
[8]王丽.长春西汀联合奥扎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62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11,9(4):50-51.
[9]随宝琛,王俊琳,马春雨,等.缺血性卒中患儿奥扎格雷钠治疗前后血浆TXB2、6-K-PGF (1α)变化[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11):1 076-1 078.
[10]王兴文,冯清春.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J].广东医学,2010,31(4):507-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