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医 中医外科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总论
一、发展史
1.《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3.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4.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1)正宗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①列证最详,论治最精;②重视脾胃;③重视外治法和外科手术。
(2)全生派: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
①倡外科阴阳辩证,阴疽用“阳和通腠,温补气血”;②以消为贵,以托为畏;③创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等。
(3)心得派: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①三焦辩证运用于外科疮疡:上部因风温风热;中部因气郁火郁;下部因湿火湿热。
②外疡实从内出论。
③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治疗疔疮走黄。
二、基本术语
1.疮疡:广义:是一切体表外科疾病的总称;狭义:是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2.肿疡:指发生于体表未溃破的肿块。
3.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创面。
4.痈: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
分外痈、内痈两大类。
5.疽: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生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分有头疽和无头疽。
6.毒: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7.试述“五善七恶”。
(1)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表示预后较好。
①心善:精神爽快,言语清亮,舌润不渴,寝寐安宁。
②肝善: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
③脾善:唇色滋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调。
④肺善:声音响亮,不喘不咳,呼吸均匀,皮肤润泽。
⑤肾善:并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
(2)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表示预后较差。
①心恶:神志昏糊,心烦舌燥,疮色紫黑,言语呢喃。
②肝恶:身体强直,目难正视,疮流血水,惊悸时作。
③脾恶:形容消瘦,疮陷脓臭,不思饮食,纳药呕吐。
④肺恶:皮肤枯槁,痰多音暗,呼吸喘急,鼻翼煽动。
⑤肾恶:时渴引饮,面容惨黑,咽喉干燥,阴囊内缩。
⑥脏腑败坏:身体浮肿,呕吐呃逆,肠鸣泄泻,口糜满布。
⑦气血衰竭(阳脱):疮陷色暗,时流污水,汗出肢冷,嗜卧语低。
8.何谓顺证和逆证,如何辨别疮疡的顺证和逆证?
(1)顺证: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
逆证: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
(2)顺证:初起疮顶高突,红肿疼痛,根脚不散;脓成顶高根收,皮薄光亮,易脓易腐;溃后脓稠色鲜,腐肉易脱,肿消痛减;收口期疮面红活,新肉易生,疮口易敛。
逆证:初起疮顶乎塌,根脚散漫,不痛不热;脓成疮顶软陷,肿硬紫暗,不脓不腐;溃后皮烂肉坚无脓,时流血水,肿痛不减;收口期脓稀淋漓,新肉不生,色败臭秽,疮口难敛。
三、病因病机
1.致病因素:
(1)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2)情志内伤:病位循行肝经部位夹郁夹痰。
(3)饮食不节:湿热火毒内生
(4)外来伤害:跌打损伤、沸水、火焰、冷冻。
(5)劳伤虚损
(6)感受特殊之毒: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疫毒。
(7)痰饮瘀血
2.发病机理:总的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3.气血在外科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否,与人体的气血盛衰有密切的关系。
气血盛者,即使外感六淫邪毒,或内伤七情,也不一定发病;反之则易发病。
(2)当致病因素造成局部气血凝滞,通过治疗,去除致病因素,使气血运行恢复正常,则使外科病变得以消散吸收而痊愈。
如果局部气血凝滞进一步发展,郁而化热,致使热胜肉腐,血肉腐败而为脓。
当脓肿形成后,如治疗得当,及时切开引流,或人体正气不衰,抗病能力尚强,脓肿自行溃破,脓液畅泄,毒从外解,气血凝滞得以通畅,形成溃疡后,脓腐渐除,新肉生长,最后疮口愈合。
(3)此外,气血的盛衰直接关系着外科疮疡的起发、破溃、收口等,对整个病程的长短有一定的影响。
如气血充足,外科疮疡不仅易于起发、破溃,而且也易于生肌长肉而愈合;如气虚者则难于起发、破溃,血虚者则难以生肌收口,甚至气血虚弱无力抗邪托毒,毒不能随脓出面解,还易发生邪毒内陷,侵入营血,内攻脏腑,引起危重症的发生。
(4)可见气血的盛衰,对外科疾病的治疗和预后都有着密切关系。
四、疾病辨证
1.疮疡局部症状的阴阳辨证要点:
2.部位辨证:指按外科疾病发生的上、中、下部位进行辨证的方法,又称“外科三焦辨证”。
3.辨肿的性质:
4.辨痛的原因:
5.辨痒病因:风胜、湿胜、热胜、虫淫、血虚。
6.肿疡和溃疡做痒
7.辨脓的有无
8.辨脓:确认成脓方法: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9.应指:把两手食指的指端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端稍用力反复按压,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波动感称为应指。
四、疾病治法
1.内治法三个总则
2.内治法的具体运用: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调胃。
3.清热法适应证、代表方。
4.养胃法:用扶持胃气的药物,使纳谷旺盛,从而促进气血生化的一种治法。
5.药物疗法:膏药、油膏、箍围药、草药、掺药。
6.箍围药
7.提脓去腐药
8.手术疗法:切开法、火针烙法、砭镰法、挑治疗法、挂线法、结扎法。
9.切开法切口选择: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
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形切开,免伤乳络;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若为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II、普外
一、疮疡
1.病因病机
(1)病因: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损伤。
(2)病机: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热胜肉腐。
2.辨证论治
3.各病病名、定义、临床特点
4.疖的诊断要点
5.颜面部疔疮的预防与调护:
(1)平时不要过食膏粱厚味,忌食烟酒、辛辣、鱼腥等物。
(2)全身症状明显者,宜卧床休息。
(3)发生在口唇四周“危险三角区者,切忌挤压碰撞,以防“走黄”。
(4)忌内服发散药,忌灸法,忌房事和愤怒。
6.手足部疔疮的切口选择
(1)蛇眼疔——宜沿甲旁0.2cm切开排脓。
(2)蛇头疔——宜在指掌面一侧做纵形切口,务必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对口引流,不可在指掌正中切开。
(3)蛇肚疔——宜在手指侧面作纵形切口,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
(4)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够大,保持引流通畅,手掌处显有白点,应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脓头。
注意不要因手背肿胀较手掌为甚而误认为脓腔在手背部而妄行切开。
甲下溃空者需
拔甲,拔甲后敷以红油膏纱布包裹。
7.有头疽的病程:根据病程演化,临床可分为三期。
整个病程约1个月左右,病情初期在第l周,溃脓期在第2周到第3周,收口期在第4周。
8.有头疽虚证的辨证论治
9.丹毒的中医命名、基本治则、不同部位的治则。
(1)中医命名:内发丹毒——躯干部;抱头火丹——头面部;
流火——小腿足部;赤游丹毒——新生儿多生于臀部。
(2)辨证论治:基本治则——凉血清热、解毒化瘀。
发于头面者——兼散风清风;发于胸腹腰胯者——兼清肝泻脾;发于下肢者——利湿清热。
10.内陷的三陷证
(1)火陷型:发生于有头疽的1—2候。
局部疮顶不高,根盘散漫,疮色紫滞,疮口干枯无脓,灼热剧痛。
伴壮热口渴,便秘溲赤,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胸胁隐痛。
(2)干陷型:发生于有头疽的2—3候。
局部脓腐不透,疮口中央糜烂,脓少而薄,疮色晦暗,肿势平塌,散漫不聚,闷胀疼痛或微痛,伴发热或恶寒,神疲少食,自汗胁痛,神昏谵语,气息粗促。
或体温不高,四肢厥冷,大便溏薄,小便频数。
(3)虚陷型:发生于有头疽的4候。
局部肿势已退,疮口腐肉已尽,而脓水灰薄,或偶带绿色,新肉不生,状如镜面,光白极亮,不知疼痛。
全身出现虚热不退,形神萎顿。
饮食日减,或者腹痛腹泻,
自汗肢冷,气息低促,随即陷入昏迷厥脱等脾肾阳虚之证。
或见舌光如镜、口舌生糜等阴伤
胃败证。
11.瘰疬的辨证论治
二、乳房疾病
1.乳房疾病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
故乳房疾病与肝、胃二经及肾经、冲任二脉关系最为密切。
2.乳肿块房检查应注意的问题。
(1)望诊:①乳房形状、大小、表面有无突起或凹陷;②乳头位置,有无内缩或抬高;③乳房皮肤;④乳房浅表静脉。
(2)触诊:①发现肿块时,应注意肿块的位置、形状、数目、大小、质地、边界、表面情况、活动度及有无压痛、是否与皮肤有粘连;②检查时间:月经来潮第7-10天。
3.乳痈的病机:经络阻塞,气血凝滞。
4.乳痈的辨证论治
(1)治疗原则:以消为贵。
郁滞者——以通为主;成脓者——彻底排脓;脓毒血症——中西医结合。
(2)内治法
(3)外治法:①初起:热敷按摩,外敷金黄散、玉露散等,50%芒硝溶液湿敷。
②成脓:切开排脓。
③溃后:八二丹、九一丹提脓拔毒,生肌散收口。
5.乳腺增生的X线表现:各级乳管失去正常树枝样结构,管网大小不均、紊乱和异位,大乳管有囊状扩张,但无充盈缺损。
6.乳腺增生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7.常见乳房肿块的鉴别诊断
三、瘿
1.甲状腺疾病(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颈前结喉属任脉所主,也属督脉分支所过,任督两脉皆系于肝肾,且肝肾之经脉,皆循喉咙。
2.气瘿的临床表现及主治方。
(1)临床表现:①颈前弥漫性肿大,皮色如常,边缘不清,质软无痛,虽喜怒消长,随吞咽动作作上下移动。
②伴急躁、易怒、胸闷、善太息等。
(2)主方:四海舒郁丸。
3.肉瘿的临床表现及主治方。
(1)临床表现:①一侧或双侧颈部生长肿块,边界清,光滑,能随吞咽动作而上下滑动。
②生长缓慢,可继发急躁、胸闷易汗、心悸、手颤、乏力、消瘦。
(2)主方:海藻玉壶汤。
4.瘿痈的临床表现及主治方。
(1)临床表现:①颈部肿胀多突然发生,局部掀红灼热,按之疼痛,甚则局部胀痛、跳痛而化脓,成脓后可出现波动感,疼痛可引及耳后枕部,大者有压迫症状。
②伴发热、畏寒、头痛、口渴、咽干等。
(2)主方:牛蒡解肌汤、柴胡清肝汤
四、周围血管疾病
1.名词解释
(1)间歇性跛行:发生于下肢的运动性疼痛,表现为病人在以一定速度行走一定距离后,下肢的某个部位出现酸胀感及痉挛感,迫使病人停步,休息1-5分钟后症状缓解或消失。
再次行走又出现同样的症状。
(2)静息痛:肢体在禁止状态下产生的疼痛,疼痛时间持续存在,尤以夜间为甚。
常提示病变及缺血的程度均已加重,已接近失代偿的程度。
(3)干性坏疽:肢体血液循环供应的营养不足以维持静息时组织的代谢需要而出现坏疽,如无继发感染,坏疽因液体蒸发和吸收而形成“干性坏疽”。
(4)湿性坏疽:肢体血液循环供应的营养不足以维持静息时组织的代谢需要而出现坏疽,如并发感染则形成“湿性坏疽”,坏死组织受细菌作用而崩解、化脓,有恶臭。
(5)臁疮:发生于小腿臁骨部位的慢性皮肤溃疡。
(6)脱疽: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又称脱骨疽。
2.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1)临床表现:①发病急,好发于下肢静脉(小腿深静脉、股静脉、髂股静脉)。
②局部温度升高。
③肢体肿胀。
③肢体疼痛,检查沿患肢深静脉走向压痛。
④浅静脉怒张或曲张。
④并发肺栓塞和肺梗塞。
(2)治疗:内治
外治:①急性期:芒硝、冰片外敷(芒硝500g、冰片5g研末混合装入沙袋中敷于小腿肚及小腿内侧)。
②慢性期:活血止痛散煎汤外洗,每日1次,每次30-60分钟。
3.臁疮的外治方法。
(1)局部红肿,溃破渗液较多:洗药(马齿苋60g,黄柏20g,大青叶30g,煎水温湿敷,日3-4次)。
(2)局部红肿,渗液较少:金黄膏薄敷,日1次,或加少量九一丹。
(3)久不收口,腐肉不脱,时流污水:七二丹麻油调敷,每周换药2次。
(4)腐肉已脱,露新肉者:生肌散、生肌玉红膏外敷。
4.脱疽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1)病因:①脾气不健,气血化生不足,四肢失养。
②肾阳不足,不能温煦四末,温养不足。
③外受寒冻,寒邪侵及血脉,寒凝筋脉。
(2)病机:脾肾亏虚为本,寒湿外伤为标,气血凝滞、经脉阻塞。
(3)临床表现:①好发于青壮年男子(20-40岁)、老年人或糖尿病人。
②好发于寒冷冬季;③好发于四肢末端,下肢多见。
④初起患肢末端发凉、怕冷、苍白、麻木,可伴间歇性跛行。
⑤继则疼痛剧烈,日久患趾(指)坏死变黑,甚至趾(指)节脱落。
5.动脉性营养障碍(脱疽营养障碍期)的具体表现:患肢发凉、怕冷、麻木、坠胀疼痛,间歇性跛行加重,并出现静息痛,夜间痛甚,难以入寐,患者常抱膝而坐。
患足肌肉明显萎缩,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趾甲增厚且生长缓慢,皮肤苍白或潮红或紫红,患侧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6.三种脱疽的临床鉴别。
7.脱疽寒湿证的辨证要点、治则、方药。
寒湿阻络证:患肢末端怕冷,肤色苍白,麻木疼痛,遇冷加重,苔白腻,脉沉细。
治法;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方剂:阳和汤。
五、其他外科疾病
1.烧伤面积的计算。
(1)手掌法:伤员本人五指并拢时,一只手掌的面积占体表面积的1%。
(2)中国九分法(包括儿童)。
2.I、II、III度烧伤的创面鉴别。
3.神经毒(风毒)的致病机制:主要是阻断神经肌肉的接头引起迟缓型麻痹,终致周围性呼吸衰竭,引起缺氧性脑病、肺部感染及循环衰竭。
4.毒蛇咬伤后的早期结扎。
(1)伤口上方超过1个关节结扎。
(2)结扎松紧以不妨碍动脉血流为宜。
(3)结扎后用清水、冷开水、肥皂水冲洗伤口。
(4)每隔15-20分钟放松1-2分钟。
(5)应用有效蛇药,30分钟后去除结扎。
5.破伤风的临床表现、中医治疗原则、代表方剂。
(1)临床表现:①潜伏期:一般为4-14天。
②前驱期:1-2天。
头痛、头晕、乏力、多汗、烦躁不安、呵欠、咀嚼无力。
③发作期:肌肉强直性痉挛和阵发性抽搐。
肌肉强直性痉挛:从头面部开始延及躯干四肢的全部肌肉痉挛,发作间隙也不能松弛。
阵发性抽搐: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十分钟不等,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呼吸急促、口吐
白沫、流涎、磨牙、头频频后仰、四肢抽搐不止、全身大汗淋漓,表情非常痛苦。
③后期:长期痉挛和抽搐,大量体力消耗,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可致全身衰竭而死亡。
6.肠痈的病因病机及病理演变过程及临床表现。
(1)病因病机:①饮食不节;②饱食后急剧奔走或跌仆损伤;③寒温不适;④情志所伤。
上述因素损伤肠胃,导致肠道传化失司,气滞血瘀,瘀久化热,热胜肉腐而成肠痈。
(2)临床表现:①初期: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进行性加重;伴轻度发热,恶心纳减,苔白腻,脉弦滑。
②酿脓期:腹痛加剧,麦氏点压痛、反跳痛明显;局限性腹皮挛急;伴壮热不退,恶心呕吐,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③溃脓期:腹痛扩展至全腹,腹皮挛急,全腹压痛、反跳痛;伴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壮热自汗,舌红绛,苔黄燥,脉洪数。
④变证:慢性肠痈、腹部包块、湿热黄疸、内外瘘形成。
7.肠痈的鉴别诊断内容。
(1)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①有溃疡病史;②突发上腹剧痛,迅速至全腹,腹肌板状强直,肠鸣音消失,休克。
③X线透视多有腹腔游离气体。
(2)右侧输尿管结石:①突发性绞痛;②向生殖器部位放射;③体征不明显;④辅助检查可确诊。
(3)妇产科疾病:①宫外孕:有停经史,阴道内有出血;②卵巢虑泡或黄体破裂;③卵巢囊肿扭转;④急性输卵管炎。
8.肠痈的治疗原则:中医——通腑泻热;西医——及早手术。
9.中医对阑尾周围脓肿的处理方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用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
III、皮肤病
1.皮肤结构
(1)皮肤分表皮、真皮、皮下组织。
(2)皮肤附属器:毛发、指(趾)甲、汗腺、皮脂腺。
(3)表皮分层:有内向外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角质层,在角质层较厚的掌拓部位有透明层。
2.皮肤病病因病机
(1)病因:外因:包括风、湿、热、虫、毒;内因:七情内伤、饮食劳倦及肝肾亏损。
(2)病机:气血不和,脏腑失调,邪毒结聚而生风、生湿、化燥、致虚、致瘀。
3.辨皮肤病的常见症状。
(1)自觉症状:瘙痒、疼痛,灼热感、蚁走感、麻木感。
(2)他觉症状:原发性皮损: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疱疹、脓疱。
继发性皮损: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色素沉着。
4.名词解释
(1)斑疹:为局限性皮肤颜色的变化,不隆起,也不凹陷。
(2)丘疹:为高出皮面的实性丘形小粒,直径一般小于0.5cm,多为风热、血热。
(3)风团:为暂时性、水肿性、局限性隆起,由风邪所致。
色红为风热,色白为风寒。
(4)糜烂:为局限性的表皮缺损,系由疱疹、脓疱破裂,痂皮的脱落等露出的红色湿润面。
多由湿热所致。
糜烂因损害较浅,愈合较快,故不留疤痕。
(5)溃疡:为皮肤或粘膜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
(6)皲裂:为皮肤上的线形裂缝,多由血虚风燥所致。
5.皮肤病外用药中溶液的剂型:溶液、粉刺、洗剂、酊剂、油剂、软膏。
6.皮肤病外用药中溶液的主要用法:熏洗法、水浴法。
7.皮肤病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根据皮损的表现来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
(1)要根据病情阶段用药:
急性阶段:无渗液——洗剂、粉剂、乳剂;亚急性阶段——油剂为宜;慢性阶段——软膏为主。
(2)注意控制感染;
(3)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儿童、女性及面部、阴部慎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4)用药浓度宜先低后浓:急性——温和安抚;顽固性——刺激性强、浓度较高。
(5)随时注意药敏反应——一旦出现应立即停止、及时处理。
(6)外用软膏时需注意——不可用汽油、肥皂、热水擦洗。
8.湿敷法的方法及适应证。
(1)方法:用消毒纱布4-8层(或用小毛巾),浸在10-20℃的药液中,浸透后稍加挤拧,以不滴水为度,然后覆盖患处,每隔数分钟更换一次。
如此连续30-60分钟,每日1-2次。
(2)适应证:急性或亚急性湿疹、皮炎,皮损红肿渗出多。
9.蛇串疮的好发部位及皮疹特点是什么?
(1)部位:腰肋部、胸部或头面部,多发于身体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2)特点:红色斑丘疹,粟米至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累累如串珠,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
10.蛇串疮与热疮的临床表现的不同点。
11.疣在临床上有哪几种?
(1)疣目(千日疮、枯筋箭、瘊子)——寻常疣——发于手指、手背、头皮;
(2)扁瘊——扁平疣——发于颜面、手背、前臂;
(3)鼠乳——传染性软疣——发于胸背部有脐窝的赘疣;
(4)跖疣——掌跖疣——发于足跖部;
(5)丝状疣——发于颈周围及眼睑,呈细软丝状突起。
12.风热疮(玫瑰糠疹)的临床表现?
(1)部位:好发于胸、背、腹、四肢近端,颈部,尤以胸部两侧多见。
(2)皮损:最先在躯干或四肢近端,圆形或椭圆形的淡红色或黄色红磷屑斑(原发斑或母斑),1-2周后在躯干及四肢近端出现多数与母斑相似而形状较小的红斑(子斑或继发斑)。
(3)症状:有不同程度瘙痒。
(4)病程:约4-6周自然消退,或迁延2-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愈,愈合后一般不复发。
13.癣有哪几种?各种癣的临床特点?
14.疥疮的主要发病部位及皮疹特点。
15.急性湿疮(急性湿疹)与接触性皮炎的鉴别。
16.慢性湿疮(慢性湿疹)与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的鉴别。
17.药毒(药疹)在临床上有哪几型?
18.瘾疹(荨麻疹)的临床表现。
19.
20.
IV、肛门直肠疾病
1.直肠与肛管的生理功能:排泄粪便、分泌粘液、吸收水分和部分药物。
2.齿线在解剖和临床的意义。
3.肛门直肠环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1)肛管直肠环由肛门外括约肌深、浅两部、肛门内括约肌、直肠纵肌和耻骨直肠肌组成。
(2)功能:该环对维持肛门括约肌功能非常重要,若手术时,不慎将此环切断,会导致肛门失禁。
因此,临床治疗时,应注意保护好肛门直肠环。
4.肛门直肠疾病的常见致病因素:风、湿、热、燥、气虚、血虚。
5.什么是熏洗法?其主要功用、适应证及其代表方。
(1)熏洗法:以药物加水煎煮或用散剂冲泡,先熏后洗
(2)主要功用:疏通腠理,流畅气血,软坚散结,消肿止痛,止痛止血,除湿收敛,杀虫止痒。
(3)适应证:痔核脱出,二、三期内痔,外痔,肛痿,肛周脓肿,陈旧性肛裂。
(4)代表方:五倍子汤、苦参汤。
6.内痔分期及临床表现。
I期:痔核较小,不脱出,以便血为主。
Ⅱ期:痔核较大,大便时脱出肛外,便后能自行还纳,大便或多或少。
Ⅲ期:痔核更大,大便时脱出肛外,不能自行还纳,一般不出血,一旦出血则呈喷射状,痔核脱出后如不尽快还纳,则易嵌顿而绞窄肿胀,糜烂坏死。
7.试述枯痔散疗法的治疗机理:药物敷于痔核表面后,通过药物作用,使痔核产生干枯坏死,继而分离、脱落,形成一新鲜创面。
经生长修复而获痊愈。
8.简述硬化萎缩注射法的治疗原理及适应证。
(1)治疗原理:将药物注入痔核内,使痔核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纤维组织增生,血管缩窄,阻断部分痔血流,并使黏膜与肌层粘连固定的目的,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2)适应证:I、II、III期内痔;内痔兼有贫血者;混合痔的内痔部分。
9.试述枯痔钉疗法的治疗原理和适应证。
(1)治疗原理:枯痔钉插入于痔核,可引起痔核发生无菌性的炎症反应,使痔核部分坏死脱落,纤维组织增生,使痔核部分硬化萎缩。
(2)适应证:各期内痔,混合痔的内痔部分。
10.外痔的临床分类: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结缔性组织性外痔。
11.临床上如何判断直肠息肉的恶变倾向。
(1)息肉大小:息肉越大,恶变率越高。
(2)息肉外形:广基型息肉较有蒂息肉易于恶变。
(3)息肉位置:高位息肉较低位息肉易恶变。
(4)病理类型:管状腺瘤癌变率较低,而绒毛状腺瘤癌变率较高。
12.试述肛瘘(肛漏)的临床分类。
(1)低位单纯性肛漏:只有1个瘘管,并通过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内口在肛窦附近。
(2)低位复杂性肛漏:瘘管在外括约肌深部以下,有2个以上外口,或2条以上管道,内口在肛窦部位。
(3)高位单纯性肛漏:仅有1条管道,瘘管穿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内口位于肛窦部位。
(4)高位复杂性肛漏:有2个以上外口及管道有分支窦道,其主管道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有1个或2个以上内口者。
13.试述肛瘘外口和内口的发病规律。
(1)将肛门两侧的坐骨结节画一条横线,当漏管外口在横线之前且距离肛缘4cm以内,内口多在齿线处,且内、外口在同一时位,其管道多为直行;
(2)如外口在距肛缘4cm以外,或外口在横线之后,内口多在后正中齿线处,管道多弯曲或呈马蹄形。
14.试述肛漏的实证和虚证的鉴别要点。
(1)实证(化脓性肛漏):一般局部可扪得硬索状物,外口呈凸形,脓水较稠厚,或伴有口干、发热、便秘、小便赤、苔黄、脉弦数等。
(2)虚证(结核性肛漏):局部无硬索状物扪得,外口凹陷呈潜行性,脓水较稀薄,伴有虚热、盗汗、舌质淡红、脉细数等。
15.应用挂线疗法治疗高位肛漏为什么不会引起肛门失禁?
线的异物刺激作用,可引起括约肌周围产生炎性反应,而使局部纤维化,将肌肉断端粘连固定;线的慢性勤割作用,可使局部组织边分离、边生长修复。
但肌肉缓慢分离后,由于获得了与周围组织附着固定支点,所以断端的距离小,创面疤痕小,只有轻度功能障碍,不会像一次切开括约肌那样,因括约肌回缩,造成断端大距离的缺口,引起肛门失禁。
16.试述肛裂的六大病理性改变。
(1)病理改变:典型的肛裂可以有栉膜带、赘皮性外痔、单口内瘘、肛窦炎、肛乳头炎、肛乳头肥大。
(2)临床意义:早期肛裂未经治疗,继续感染,疮口引流不畅,边缘变硬变厚,裂口周围组织发炎、充血、水肿,使浅静脉及淋巴回流受阻,引起水肿及结缔组织增生,形成赘皮性外痔,在裂口上端齿线附近并发肛窦炎、肛乳头炎,形成单口内漏及肛乳头肥大,溃疡基底因炎症刺激结缔组织增生,形成栉膜带,妨碍括约肌松弛,使裂口边缘不整齐、缺乏弹性,形成较深较大的溃疡而不易愈合。
17.试述肛裂的分期及其临床表现。
(1)一期肛裂:单纯性肛裂,肛裂初发,裂口新鲜,病程短。
(2)二期肛裂:有明显溃疡形成。
创缘隆起增厚变硬,但尚无其他病理改变。
(3)三期肛裂:除已形成慢性溃疡外,还伴有赘皮外痔、肛乳头肥大、肛窦炎、栉膜带、隐形肛漏等。
18.直肠脱垂临床分度:
(1)I度脱垂:为直肠粘膜脱出,脱出物淡红色,长3—5cm,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还纳。
(2)Ⅱ度脱垂:为直肠全层脱出,托出物长5一l0cm,呈圆椎状,淡红色,表面为环状而有层次的粘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有时需用手回复。
(3)Ⅲ度脱垂: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达l0cm以上,呈圆柱形,触之很厚,肛门松弛无力。
19.I度直肠脱垂与三期内痔的临床鉴别要点。
20.试述肛管直肠癌(锁肛痔)的转移途径。
(1)直接蔓延:癌细胞沿着黏膜表面和黏膜下层向周围扩散,并向深部浸润至肠壁各层,穿透肠壁后,还可以向邻近器官组织转移。
(2)淋巴转移:癌细胞沿着淋巴系统向周围转移,一般是先向附近的淋巴结转移,逐渐沿淋巴管、淋巴液向远处的淋巴结转移,并通过淋巴系统向全身扩散。
(3)血行转移:沿血管及血液循环转移。
(4)种植转移:癌细胞脱落后可种植到肠黏膜和其他部位,穿过肠壁之癌肿也可种植在壁层或脏层腹膜上。
21.试述肛管直肠癌的“一指三检查”。
肛管直肠指检、钡剂灌肠X线检查、潜血试验检查、内窥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