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职业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职业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参考答案:
14.①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诗句。
②想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诗句。
③想到在屈原馆中另辟闻一多纪念室。
(意思答对即可)
15.⑴忧国忧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
⑵①少年时代爱读《离骚》,感慨不已。
② 青年时代聆听闻一多讲授《离骚》,加深了对屈原精神的理解。
③五年前瞻仰屈原纪念馆,心灵再次被触动。
(意思答对即可)
16.因为二人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相似的。
(意思答对即可)
17.⑴特征:秀美,宁静。
⑵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
世界。
(意思答对即可)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何谓“精神”?就字源来讲,“精”是细微之义,“神”是能动的作用之义。
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就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定文化创造出来,并成为该文化思想基础的东西。
中国文化丰富多彩,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
这个体系的要素主要有四点: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其中"天人协调"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君臣、父子、朋友等人伦关系;而"刚健有为"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体系。
"刚健有为"思想源于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周易大传》已见成熟。
《周易大传》提出来的“刚健有为”思想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
《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
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也就是努力向上,绝不停止。
《周易大传》所说的“刚健”,还有“独立不惧”、“立不易方”之义,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独立人格。
《象传》又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坤”即顺,“载物”就是包容许多物类。
君子应效法大地的胸怀,包容各个方面的人,容纳不同的意见,使他人和万物都得以各遂其生。
《周易大传》认为,健是阳气的本性,顺是阴气的本性,在二者之中,阳健是居于主导地位的。
而从上述两句话的关系来看,自强不息是自立之道,厚德载物是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的前提,立人是自立的引申。
可见,刚健有为的思想以自强不息为主,同时包含厚德载物的系统。
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刚健有为”精神,其具体表现或凝结的文物、制度、风俗可谓无处不有、无时不有、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以文学人物形象而言,《列子?汤问》中每日挖山不止的愚公、鲁迅笔下“每日孳孳”的大禹,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以文学艺术题材而言,从古至今无数骚人墨客所吟咏、所描绘的青松、翠竹、红梅之类,也都体现着这种精神。
以制度风俗而言,只要翻一翻历史,人们就不难发现中国的农民起义、变法革新何其多,而把“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当做变革和革命的理论根据的又何其多。
厚德载物精神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一样,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主题。
北宋哲学家程颢说:“万物之生意最可观”,可以说为中国的以山水花鸟虫鱼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的一般主题做了诠释。
汉唐时期,中华民族对域外和少数民族的文化产生极浓厚的兴趣,大力搜求,广泛吸收。
从名马到美酒,从音乐到舞蹈,从科学到宗教,无不兼容并包,其气度之闳放、魄力之雄大确实令人赞叹。
这是厚德载物精神在对待外来文化方面的表现。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的意思是细微,“神”的意思指能动的作用;一个国家的文化所具有的基本精神既是其文化创造的结果,又是该文化思想的基础。
B.《象传》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代表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思想的两个方面。
C.中国文化种类繁多蕴含的思想博大精深而自成体系。
“刚健有为”思想作为中国文化体系的总纲而处于该体系的核心地位。
D.“刚健有为”精神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指导着民族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从孔子到《周易大传》,刚健有为思想逐渐发展成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体现出的独立人格精神,与《周易大传》中“刚健”所具有的“独立不惧”、“立不易方”的含义相同。
B.天体运行永不停止,君子效法于天,故提倡自强不息;大地包容万物,君子效法于地,故提倡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应是对君子的要求。
C.刚健有为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随处可见,广泛地存在于文物、制度、风俗等之中。
文学作品中的愚公、大禹身上都蕴含着这种精神。
D.《周易大传》认为,在“健”和“坤”二者之中,阳健处于主导的地位;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代表着立人与立己,二者互为前提,不可分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的《梅花》、陈毅的《咏松》与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起义看似无关,但如果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角度来审视,则它们都体现出了刚健有为的精神传统。
B.“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三种基本思想都是以“人”为中心,解决人与周围事物关系而形成的思想,它们与刚健有为思想一起构成统一体系。
C.我国传统的山水类画作多以山水花鸟等为题材,这是厚德载物精神在中国文学艺术中的体现,程颢“万物之生意最可观”为该类题材作品的一般主题做了阐释。
D.厚德载物精神在对待域外和少数民族文化时,表现出了对各种文化的兼容并包、闳放的气度和雄大的魄力,这在历史上的汉唐时期得到了有力的体现。
参考答案:
1.C 2.D 3.B
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而‘刚健有为’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体系”,选项偷换概念。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D项,“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代表着立人与立己”有误;文章第四段说的是“在二者之中,阳健是居于主导地位的。
而从上述两句话的关系来看,自强不息是自立之道,厚德载物是立人之道”。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幸存者
梁小萍
①这是一场残酷的战斗。
②埃布尔躺在横七竖八的尸体堆里,他还有一丝微弱的喘息,也有知觉,但他动不了。
他没有睁开眼睛,他在努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神经来感知环境。
确认周围没有异常动静,他睁开了眼睛,天空灰蒙蒙的,看不出是什么时辰,空气中夹杂着浓烈的血腥和火药的味道。
③埃布尔不知道战斗是什么时候结束的,他只记得他们部队坚守阵地三天三夜,一个团的兵力最后只剩下一个排。
而且从对方部队的火力可以判断出对方的兵力也很薄弱了,对方的援军还没到来的黎明时分,是他们最后也是唯一的突围机会。
就在突围时,一个炮弹在埃布尔身边不远处爆炸,他失去了知觉。
④这会儿他醒了,先看看身边的尸体,没有看到自己熟悉的战友,他想也许战友都顺利突围了。
他也没有看到对方部队的活人,也许对方还没来得及打扫战场,或者说已经打扫过战场了,而他漏网了。
埃布尔心里突然有点儿庆幸,在确定暂时安全后,他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他发现自己没有致命伤,只是伤到皮肉,也许是炮弹强大的爆破力震晕了他,突围时没人注意到他其实只是受伤晕了,并没有死。
他坚信如果战友知道他还活着,一定不会抛弃他。
⑤埃布尔挪动一下四肢,似乎还可以动,于是他准备挪到一个相对安全一点儿的地方。
这时突然传来了说话声,他赶紧闭上眼睛一动不动,大脑仔细辨认着声音和方位,原来是对方部队的士兵在打扫战场。
他顿时又是一阵绝望,双手下意识地在身边摸索,还好,还有一个手榴弹。
他想就算死也要多拉几个垫背的。
埃布尔没有选择,因为他是一位有信仰的军人,他从没想过当俘虏。
⑥一个士兵晃悠悠地端着枪朝埃布尔这个方向走来,边走边用刺刀拨弄地上的尸体。
埃布尔眯着眼睛,用眼角的余光观察:这是一个年轻的士兵,估计和自己差不多大。
他不禁有点儿惋惜,两个年轻的生命即将消失。
这一线惋惜只是一个闪念,在埃布尔的脑子里一晃而过,他的手还是逐渐握紧了手榴弹,小拇指慢慢伸进了手榴弹尾部的拉环。
士兵走到埃布尔的身边,用刺刀拨拉着他的身体,刀尖划过他的面颊,突然停留在他的胸口,埃布尔睁开眼睛,紧握手榴弹的那只手微颤而坚定地举过身体。
他双目怒瞪着士兵,士兵显然也被这一突发状况吓着了。
他们彼此对视着,埃布尔的心脏感觉到刺刀刀尖的锋利,他的小拇指仍旧紧勾手榴弹的拉环。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个声音:“还有活的吗?”士兵看着埃布尔,略一停顿,面无表情地说:“没有。
”远处的声音发出一声号令:“撤!”士兵回话时一直看着埃布尔,然后把刺刀缓缓从他的胸口拿开,转身走了。
埃布尔的手紧紧握着手榴弹,小拇指绷紧了手榴弹的拉环,直到阵地上又是空无人声。
⑦战争结束了。
对方部队宣称,这场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全歼敌军一个团。
这一个团说的就是埃布尔所在的部队。
可是埃布尔还活着。
当然这个消息也是埃布尔很久以后才听说的,不过没多久埃布尔就知道自己的战友在那场战斗中全部阵亡,他是唯一的幸存者。
可是他却没有向组织说过他生还的这一段经历,一辈子也没说。
⑧后来,埃布尔渐渐淡忘了这件事。
再后来,埃布尔又常常想起这件事,而且越来越清晰。
战争是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能活着就是奇迹。
埃布尔当时没有想到活。
他是军人,一个刚强的军人,他只有一个选择,就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可是当他听到敌军打扫战场的士兵,面对活着的他却说没有人活着时,他犹豫了。
⑨埃布尔不知道那个士兵会不会像他一样活到老,可以安逸地坐在家乡的老榕树下,喝着自己酿造的红葡萄酒,慢慢欣赏夕阳的落幕,但是他真心希望那个士兵还活着。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②段的环境描写有效补充了故事情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说明战斗的惨烈,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和现场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为下面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B.本文采用了上帝视角,运用大量侧面描写,写出了主人公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存活的庆幸,临敌的绝望,赴死的决绝,和平后的祈祷。
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幸存”的可贵。
C.打扫战场的士兵发现了埃布尔,先是一怔,被怒目圆瞪的埃布尔吓到,接着看到埃布尔钩着手榴弹,意识到情势于他们双方都不利,因而选择了明哲保身。
D.面对生死抉择,埃布尔没有选择马上拉响手榴弹,他的犹豫给了自己一个生存机会,也给了对方一个生存机会,他们都是战争的“幸存者”。
E.本文虽属于战争题材小说,但作家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而是另辟蹊径,把笔触固定在激战之后清理战场的截面,用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构思巧妙。
8.试简要分析埃布尔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9.文章到第⑦自然段即可自然结尾,作家又补充了后两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7.BC
8.①勇敢、刚强。
他和战友们一直坚守阵地三天三夜,奋力突围;发现敌军清扫战场时想要与敌人同归于尽。
②机警、临危不乱。
他被炮弹震昏后醒来做的第一件事是观察环境,寻找逃生的机会;被清扫战场的敌人发现后,他没有慌乱,而是镇定地做出抉择。
③有信仰、懂感恩。
他在战场上从没想过做俘虏,被发现后也做好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战争结束后,晚年的埃布尔真心祝福敌军那个打扫战场的士兵,希望他也活着到老。
9.①从情节上来看,结尾点出了小说关键的环节——埃布尔在战后和平时期的所思所感,这是故事情节的合理延续,使得小说的结构更加完满、流畅。
②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两个人物都是战争的幸存者。
战后生活的宁静美好也是平凡人生的共同追求,这使得人物形象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个体,而是代表了经历过战争的一代人的心灵,具有典型性。
③从主旨上来看,表现了对美好人性的追求与向往,更使读者意识到生命高于一切;体会到国家安宁、生活幸福的来之不易;使文章意蕴厚重,言近而旨远。
④从语言上来说,这一情节设置将战争的残酷与战后的诗意放在一起对比映衬,具有抒情性和美感。
9.试题分析:分析小说最后两段补写的作用,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主旨等角度去考虑。
如本题从情节上来看,结尾点出了小说关键的环节——埃布尔在战后和平时期的所思所感,这是故事情节的合理延续,使得小说的结构更加完满、流畅;
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战后生活的宁静美好也是平凡人生的共同追求,这使得人物形象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个体,而是代表了经历过战争的一代人的心灵,具有典型性;从主旨上来看,表现了对美好人性的追求与向往,体会到国家安宁、生活幸福的来之不易,使文章意蕴厚重;从环境上来说,这一情节设置将战争的残酷与战后的诗意放在一起对比映衬,具有生活的美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5题。
游武夷山记[清]袁枚
凡人陆行则劳,水行则逸。
然山游者,往往多陆而少水。
惟武夷两山夹溪,一小舟横曳而上,溪河湍激,助作声响。
客或坐或卧,或偃仰,惟意所适,而奇景尽获,洵游山者之最也。
余宿武夷宫,下幔亭峰,登舟,语引路者曰:“此山有九曲名,倘过一曲,汝必告。
”于是一曲而至玉女峰,三峰比肩,睪如①也。
二曲而至铁城障,长屏遮泄,翰音②难登。
三曲而于虹桥岩,穴中庋柱拱百千,横斜参差,不腐朽,亦不倾落。
四五曲而至文公书院。
六曲而至晒布崖,崖状斩绝,如用倚天剑截石为城,壁立戍削,势逸不可止。
窃笑人逞势,天必夭阏之。
惟山则纵其横行直刺,凌逼莽苍,而天不怒,何耶?七曲而至天游,山愈高,径
愈仄,竹树愈密。
一楼凭空起,众山在下,如张周官王会图,八荒蹲伏;又如禹铸九鼎③,
罔象、夔魈④,轩豁成形。
是夕月大明,三更风起,万怪腾踔,如欲上楼。
揭炼师能诗,与谈,烛跋⑤,旋即就眠。
一夜魂营营⑤然,犹与烟云往来。
次早至小桃源、伏虎岩,是五夷之八曲也。
闻九曲无奇,遂即自崖而返。
嘻!余学古文者也,以文论山,武夷无直笔,故曲;无平笔,故峭;无复笔,故新;无散笔,故遒紧。
不必引灵仙荒渺之事为山称说,而即其超隽之概,自在两戒外别竖一帜。
余自念老且衰,势不能他有所往,得到此山,请叹观止。
而目论老,犹道余康强,劝作崆峒、峨嵋想;则不知王公贵人,不过垒拳石,浚盈亩地,尚不得朝夕游玩。
而余以一匹夫,发种种⑦矣,游遍东南山川,尚何不足于怀者?援笔记之,自幸其游,亦以自止其游也。
【注】:①睪(hào)如:高大的样子。
②翰音:此处或可释为飞禽难越,或可因山如屏障,高飞的声音也超越不过。
③禹铸九鼎:传禹收九州之金,铸九鼎以象百物。
④罔象:传说中的水怪。
夔(kuí):传说中山林中的精怪。
魈:山林之怪。
此处当指大鼎的形状。
⑤烛跋:蜡烛点完燃尽。
⑥营营:往来盘旋貌。
⑦种种:头发短少的样子。
喻年老。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水行则逸行:行走
B 下幔亭峰,登舟,下:走下
C 烛跋,旋即就眠旋:转头
D 援笔记之援:拿、挥
3.下列句子全部属于具体描写武夷山峭拔的一组是()
①三峰比肩,睾如也②长屏遮泄,翰音难登
③横斜参差,不腐朽,亦不倾落④窃笑人逞势,天必夭阏之
⑤崖状斩绝,如用倚天剑截石为城⑥(武夷)无平笔,故峭
A ①②⑤
B ②③④
C ②④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篇游记行文思路清晰,作者先整体从山的形势与游者的乐趣上概括武夷的迷人之处,然后以白描的手法展开描写武夷山的奇特景观。
B 本文以沿九曲溪游览为线索,作者知道“此山有九曲名”,在前后共三天的行程里一一游历了武夷九曲,独抒灵性,写出了别具一格的山水游记。
C 作者以文喻山,对武夷山作了总结性的议论,概括了武夷山风景的曲、峭、新、遒紧四大特征。
D 作者把自己的心志情韵寄托于山容水态之中,既把景色呈现在读者面前,又激起人们深层次的思考。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客或坐或卧,或偃仰,惟意所适
(2)余自念老且衰,势不能他有所往
参考答案:
2. C(旋:随即、立即、不久)。
3.A(峭拔:峭,高陡险峻;拔:突出、超出之意。
)
③句描写第三曲的虹桥岩下洞穴中的木头支柱、梁架情况;④句写作者由眼前景引发的思考;
⑥句是作者游览武夷山后的议论性语句。
4.B(作者并没有“一一游历”武夷九曲。
“闻九曲无奇,遂即自崖而返”)
5.(1)游客有的坐有的卧,有的躺着脸朝上(仰面向上),只要是自己的兴致(心情)所适宜(合)的(即可)。
(得分点:“偃仰” “意”“适”各1分)
(2)我想到我年老衰弱了,势必(就情形)不能到别的山游览了。
(得分点:“念”“势”“他”各1分)
【参考译文】
凡是人在陆上行走就容易疲劳,在水上行走就比较安逸。
但是对于游山的人来说,往往陆地多而水路少。
只有武夷两山中间夹着一条小溪,一条小舟摇曳着往上走,溪流湍急,发出声响。
游客有的坐有的卧,有的躺着脸朝上,只要是自己的兴致(心情)所适宜(合)的(即可),而且奇妙的景色都能看到,(这)确实是游山的人最好的去处了。
我投宿在武夷宫,走下曼亭峰,登上小舟,对带路人说:“这座山有“九曲”的称号,如果每经过一曲,你一定要告诉我。
”于是第一曲到了玉女峰,三座山峰一样高,就像高地。
第二曲到了铁城障,长长的屏障层叠不穷,雄厚的声音也难传进去。
第三曲到了虹桥岩,洞穴中的木头支柱、梁架成百上千,横的、斜的参差不齐,既不腐朽也不掉落。
第四、第五曲到了文公书院。
第六曲到了晒布崖,悬崖的形状就像刀切的,就像用倚天剑砍断石头作为城墙,耸立着就像刀削一般,气势无法抑制。
我暗笑人凭借权势逞强,上天必定会惩罚他,只有山势纵横直刺云霄,凌驾在莽苍大地之上,而上天却不发怒,为什么?第七曲到了天游山,山更高,路更窄,竹林更密。
一座楼阁凭空而起,众山都在楼阁之下,就像张周官的《王会图》,八个方位的地势都蹲伏在它下面;又好像夏禹铸就的九鼎,呈现出罔象、夔魈,轩豁(三座大鼎)的形状。
这天晚上月光明朗,三更天大风刮起,各种怪音喧嚣,就像要上楼来。
揭炼师擅长诗文和谈论,蜡烛燃尽,随即就入睡了。
我一夜魂魄不安,仍然想起烟云景色。
第二天早晨到了小桃源、伏虎岩,这是武夷山的第八曲。
听说第九曲没有什么出奇的景色,于是从山崖下返回。
啊!我是学古文的人,用文章谈论山水:武夷山就像文章没有直笔,所以曲折;没有平笔,所以陡峭;没有重笔,所以新奇;没有散笔,所以紧凑。
不必引用神仙荒渺之类的事,来称道这座山,它的超逸隽秀的气概,在两界(天地)之外独树一帜。
我想到我年老衰弱了,势必(就情形看)不能到别的山游览了,能够到达这座山,就叹为观止了。
但是见到我的人说我依然健康强壮,劝我到崆峒、峨眉等山游览。
他们不知道王公贵人,不过堆积些拳头大的石块,游玩一亩大的池塘,还不能每天都能够游玩;而我作为一个平民,头发斑白了,游遍了东南地区的山川,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挥笔记下来,庆幸自己能够出游,也将要停止以后的出游。
5.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湮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
遥知易水寒。
同③云深处望三关。
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
消除此恨难。
频闻遣使问平安。
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
②向子湮,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
③同:通“彤”。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前两句写景,有虚有实。
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易水寒”为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
B.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
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
C.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手法。
“此恨难消”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下片后两句,“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代指被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E.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心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4.AE
15.①思念故国。
“三关”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诗人遥望“三关”,断肠之情油然而生。
②不忘国耻。
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诗人心中此恨难消。
③渴望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
“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诗人对故君的思念,其中亦有收复失地的渴盼。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4.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A虚实分析错误;E以乐景写哀情错。
点睛:这是诗词5选2的题目,近年来这类题型在诗词鉴赏中出现比较多,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