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中自动词和他动词的误用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语中自动词和他动词的误用分析
梁艳琴
【摘要】介绍日语自动词和他动词的使用方法.并着重指出中国人在日语自动词和他动词的使用上容易犯的错误,同时总结归纳出相应的日语自动词和他动词的使用规律;对比和探讨在中日两国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自动词和他动词的使用差别.
【期刊名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09)001
【总页数】3页(P117-119)
【关键词】日语;自动词;他动词;误用
【作者】梁艳琴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外语系,山西,太原,0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6
从意义和用法来看,日语的动词有自动词和他动词之分。
自动词指表示主体自身的动作、变化或者状态的动词,其主体用“が”表示。
[1]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有的是意志性的、可控制的,如:速く歩く(快走)、子供が笑う(孩子笑)等;有的是非意志性的,即非情物的运动或与人意志无关的,如:門が開く(门开)、事故が起こった(发生事故)等;还有的表示与其他事物的相关状态,如:猫に似てる(像猫)、あれと違う(和那个不同)等。
[2]
他动词指表示主体对对象物施加动作、作用的动词,主体用格助词“が”表示,对象
事物用格助词“を”表示。
如:李さんは顔を洗います(小李洗脸)、花を折る(折花)等。
汉语中没有自动词和他动词的区别。
所以,在国内,很多日语老师给学生讲解自动词
和他动词时,习惯说,“日语中的自动词和他动词分别相当于英语中的不及物动词和
及物动词,自动词不要求有宾语,他动词要求有宾语”。
我认为,这个定义仅仅说明了,翻译日语时,什么时候需要带宾语,什么时候不需要带宾语;没有讲清什么时候,应该用自动词,什么时候应该用他动词。
而中国学生恰恰是在后一个问题上容易出错。
尤
其是以下三种情况时:
一、以“物”作主语时
以“物”作主语时,如果是简单地表述自然现象,如,“刮风”、“下雨”这类句子时,学生都知道用自动词,译为“風が吹く”、“雨が降る”。
但是当句中出现“他者”时,往往用错动词,例如:
例1:地震把很多人压在了底下。
(1)地震が大勢の人を下敷きにしてしまいました。
(2)地震で大勢の人が下敷きになってしまいました。
例2:日本被海包围着。
(1)海は日本を囲んでいる。
(2)日本は海に囲まれている。
在这种以“物”做主语,并涉及到“他者”的情况下,中国学生习惯用 (1)这种方式
表述,也就是用他动词表述。
中国学生认为:例句中,“人”是压在底下的对象,“日本”是被包围的对象,所以就应该用他动词,即“下敷きにして”、“囲んでいる”作谓语。
而没有意识到例句中,主语是“地震”、“海”,它们都是没有生命的
“物”,“物”是不可能有意识地“把很多人压在底下”,或者“把日本围起来”的,
所以,这两句话正确的表述应该用自动词“下敷きになって”及他动词的被动式“囲まれている”作谓语。
通过上述两例,我们可以推出日语中自动词和他动词使用的基本句型为:
1.他动词句型:(人) が(対象) を他动词,例如:
(1)子供はテレビを壊しました。
(孩子把电视弄坏了)
(2)先生はドアをあけました。
(老师打开门。
)
2.自动词句型:(人?物) が自动词,例如:
(1)テレビが壊れました。
(电视坏了。
)
(2) ドアがあきました。
(门开了。
)
(3)学生が走ります。
(学生跑步。
)
所以,要翻译“我开始学日语”,如果以“学习”作主语,应该用自动词作谓语,译为“私の英语の勉强はもう始まります”;如果以“我”作主语,应该用他动词作谓语,译为“私は英语の勉强を始めます”。
总之,日语中以“物”作主语的句子,只能用表示结果或者状态的自动词作谓语,一般不能用他动词做谓语。
二、以“人”作主语时
以“人”作主语时,如果是简单的单句,学生一般不会混用自动词和他动词。
但变成复句时,就不会使用自动词和他动词了。
例1:再过5分钟,水就烧开了。
(1)あと5分ぐらいすると、お湯を沸かします。
(2)あと5分ぐらいすると、お湯が沸きます。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水烧开,是“人”有意识作用下的结果,并非“お湯 (水)”自然而然的结果,所以应该用他动词“お湯を沸かします”。
学生不了解,日语中自动词除了表示自然的、非人为的动作外,还可以表示动作的结果以及留存的状态。
这句话的侧重点是要表示,再过5分钟,水就要开了这个状态,而不是表述再过5分钟“某人”要把水烧开,所以正确的表述应该是用自动词作谓语,译为“お湯が沸きます”。
例2:小王,你找到工作了吗?
(1)王さん、仕事を見つけましたか。
(2)王さん、仕事が見つかりましたか。
同理,我们中国人认为,找工作这种事,是小王主动寻找的结果,如果小王不去找,工作是不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小王的面前,所以,很多的中国学生选择用他动词“見つけましたか”作谓语。
但是,日本人认为,他动词“見つけましたか”是着重表示小王出去找工作这个“动作”,自动词“見つかりましたか”是着重表示是否找到工作这个“结果”。
原中文是侧重问结果的,而不是问是否做了该动作。
所以,正确的表述应该用“見つかりましたか”作谓语。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日语中自动词就是指那些表示状态的词,而他动词就是指那些表示行为的词。
换一种说法,自动词谓语句着重去表现动作的结果或状态,他动词谓语句则着重表示动作的实行,以及做该动作的人。
区别如下:
1.他动词强调动作和行为主体,例如:
(1)この本、汚してしまったんです。
すみません。
(对不起,我把这本书弄脏了。
)
(2)寒いよね、窓を閉めてもいいかな。
(好冷,我可以关了窗户吗?)
这两句话表达的重点是说话人——我,以及我的动作。
2.自动词注重行为的结果和变化,例如:
(1)来年度の案内書はいつごろ出ますか。
(明年的说明书,什么时候能好?)
(2)元気そうね。
風邪が治ったみたいで、よかったね。
(您看上去很精神。
好像感冒已经好了,太棒了。
)
这两句话表达的重点是,什么时候能把新的说明书做好这个结果,以及感冒好了这个
状态。
所以,当要表达:某人开窗户,开了半天也开不了,最后好容易才把窗户打开时,应该说,“う~ん、開きませんねえ、困りました。
もっと力を入れてみましょう。
あっ、やっと窓が開いた”。
而不应该说,“う~ん、開けませんねえ、困りました。
もっと力を入れてみましょう。
あっ、やっと窓を開けた”。
因为,这段文字强调
的是“窗户打开,打不开”这种状态或结果,而不是强调发出的“动作”以及发出动
作的“人”。
综上所述,在“人”作主语的句子里,用自动词还是他动词,取决于要表达的重点是“动作”或者行为主体,还是“状态”或者“结果”。
要表达前者时,用他动词,要表达后者时,用自动词。
三、文化差异
在这点上,不存在语法使用错误的问题。
只是由于文化不同导致的不符合日本人心
理的不恰当表述。
日本是个岛国,由于自古以来频繁遭受地震、台风、海啸,暴风雪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使日本人祖祖辈辈形成了一种对大自然的本能的敬畏感。
这种自古以来所形成的自然观深刻地反映在其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语言亦深受
影响。
语言学家金田一春彦在总结日语语言特点的时候,指出:“日语是自动词式的
语言。
”他发现日语中在表述行为动作时,“‘自己怎样了’这类的说法和动词”
占绝对多数。
而与此相对,我们可以说中国的语言是“他动词式”的,经常说成“某
人要做某事”。
[3]例如:
例1:我们决定结婚了。
(1)僕たち、結婚することにしました。
(2)僕たち、結婚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した。
所有的日语语法书上,在讲到“なる”时,都说“なる”是自动词,表示客观的变化,由
此“ことになる”表示客观的决定;讲到“する”时,说“する”是他动词,表示人为的动作,“ことにする”表示主观的决定。
按照中国人的逻辑,结婚是男女双方自愿的事,应该用表示主观决定的“ことにしました”作谓语。
但日本人却习惯把这句话表述为“ことになりました”。
因为日本人认为,如果使用主观的“ことにしました”作谓语,就表示这个决定是两个当事人不顾他人的反对,独断做出的决定;而用客观的“ことになりました”做谓语,则表示这个决定是所有与此事有关的人都同意,才共同做出的决定。
再如,当店主告诉顾客商品涨价时,总是说,“値上げ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した(涨价了)”,而不是说,“値上げすることにしました(我决定涨价了)。
”在这种情况下,店主用客观表述“ことになりました”的潜台词就是说,东西变贵,不是“我”的责任,不是店主主观地抬高价格导致的结果,而是因为原材料涨价、店面租金变贵等等各种客观因素导致的结果。
中国人比较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习惯用他动词表述。
日本人则认为,用他动词有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对方的感觉,所以,尽量避免用他动词表述,习惯用自动词作谓语。
比如,“请用茶”。
日本人习惯表述为,“お茶が入りました。
どうぞ”,而不说“お茶を入れました。
どうぞ”。
他们认为:用自动词表述,意思是茶水已经沏好,请自由选用,对方喝也可以,不喝也可以;用他动词表述,意思是强调“我”专门为你做了“倒茶”的动作,请喝吧。
所以,后项表达让对方感觉到盛情难却,必须喝掉杯中的茶水,接受沏茶者的好意,否则就是对款待自己的人的不礼貌表现。
上述场合的自动词表述与其说是一种“非意志”,注重客观性、普遍性的表现形式,倒不如说是将彼此的利害关系转嫁于客观,籍此来掩盖“自己意志”,以达到信息传递之目的更为贴切。
森本哲郎就曾指出:“日本人总是对周围怀有一种下意识的恐惧心理……,但这种恐惧并非是惧怕来自对方对自身存在的威胁,而是惧怕某种‘麻烦’的突然降临。
事
实上,伤对方的心,使对方感到憎恶与愤慨的做法,对自己来说是再麻烦不过的事情了。
尽可能避开这种麻烦乃是日本人真实的心理。
”[4]由此可见,日本人在人际交往中
所惧怕的有两点:一是自己对他人的伤害;二是这种伤害的难以预期性。
这两点可以
说与日本人自古以来形成的自然观一脉相传。
而日语的自动词式表述则是语言交际中规避上述‘麻烦’的一副良方。
综上所述,日语的自动词式表述归根到底是一类以强调客观、自然的说法来取代主
观意志表述,从而达到委婉地传递信息、抒发己见之目的的表达方式。
其二,当自己
的主观意志、判断等有可能波及对方、与对方正面相向时,日本人便本能地使自己
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以强调客观的方式“超越”或掩盖自己的主观意志,避开正
面接触,从而达到委婉地向对方传递信息、抒发己见的目的。
以上三点,是笔者在多年的日语教学中,就学生在日语自动词和他动词上容易犯的错
误作出的分析总结。
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稍许益处。
参考文献
[1]孙满绪.日语语法表现与辨析 [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1.
[2]张岩峰.详解日语语法词典 [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3:338.
[3]石工.自动词的总代表──ナル [J].日语知识,1999(11):2-4.
[4]森本哲郎.日本語表と裏 [M].日本:新潮文库,198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