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要点(素材)-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要点(素材)
《21.古诗三首》知识点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课文主题:
《出塞》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注解]
①但使:只要。

②龙城: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

③飞将:汉朝名将李广。

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④教:令,使。

⑤胡马:当时内地和北方游牧民族间常发生战争。

“胡马”指袭扰内地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

⑥阴山: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

鉴赏:
1、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边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2、后两句诗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心愿,即希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战乱,安定边防。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课文主题:
《凉州词》这首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写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还有视死如归的勇气。

[注解]
①凉州词:唐代曲名,起源于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一带。

②夜光杯:用美玉制成的杯子,夜间能够发光。

这里指极精致的酒杯。

③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

④沙场:战场。

鉴赏:
前两句诗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欲饮”二字进一步写热烈的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后两句诗写宴席上的畅饮和劝酒。

“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旷达、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视死如归的勇气。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课文主题:
《夏日绝句》这首诗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典故来讽刺南宋朝廷投降逃跑的行径,表达了诗人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感情。

[注解]
①人杰:人中豪杰。

②鬼雄:鬼中英雄。

③项羽:秦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后来与刘邦争夺天下,失败自杀。

④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西南、东北流向,古人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鉴赏:
前两句诗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后两句诗追思西楚霸王项羽。

为什么思项羽呢?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不肯过江东”,在乌江自刎。

南宋统治者却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

因此,诗人借项羽的壮举鞭挞南宋当权者的无耻行径。

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知识点生字组词:
肃:严肃肃穆肃静肃立肃贪
晰:清晰明晰
振:振作振奋振兴振动振笔直书
胸:胸膛胸脯心胸胸怀胸有成竹
怀:怀疑胸怀怀抱怀念怀才不遇
赞:赞叹赞扬赞助赞成赞不绝口
效:效法效仿功效效果效力
疑:猜疑怀疑可疑疑问半信半疑
惑:解惑疑惑困惑诱惑迷惑不解
凡:非凡平凡凡事凡例不同凡响
顾:回顾环顾照顾光顾左顾右盼
训:训斥教训遗训培训训练
斥:痛斥斥责排斥斥资充斥
多音字:
干:gān干着急gàn干事
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
处:chù四处chǔ处理
分:fèn过分fēn分寸
形近字:
晰(清晰)析(分析)
胸(胸口)脑(脑袋)
怀(胸怀)坏(坏话)
效(效果)郊(郊外)
惑(疑惑)感(感动)
斥(训斥)斤(斤斤计较)
词语解释:
修身: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严肃:(作风、态度等)严格认真。

光耀门楣:指为家族争光。

光耀,使显耀,光大。

门楣,指门第。

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形容沉思不语的样子。

清晰:清楚。

坚定:(立场、主张、意志等)稳定坚强;不动摇。

崛起:①(山峰等)突起。

②兴起。

本文中是第二种意思。

抱负:远大的志向。

沉郁:低沉郁闷。

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

指望:一心期待,盼望。

撑腰:比喻给予有力的支持。

肇事:引起事故;闹事。

训斥:训诫和斥责。

劝慰:劝解安慰。

屈辱:受到的压迫和侮辱。

拯救:救。

反义词:
严肃——活泼安静——喧闹
清晰——模糊坚定——犹豫
崛起——覆灭热闹——冷清
惩处——褒奖训斥——表扬
沉重——轻松屈辱——荣耀
疑惑不解——恍然大悟
左顾右盼——目不转睛
近义词:
严肃——严厉沉郁——郁闷
热闹——喧闹抱负——志向
赞叹——称赞惩处——惩罚
训斥——斥责劝慰——安慰
光耀门楣——光宗耀祖
词语扩展:
含近、反义词的四字词语:
左顾右盼开天辟地求同存异南辕北辙瞻前顾后
课文主题:
本文主要写少年周恩来听伯父讲“中华不振”而疑惑,他偷偷进入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目睹了中国人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情,表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课内问题:
1、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
答:其他同学读书都是为亲人、为自己、为家庭,而周恩来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

在对比中,我们感受到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2、新时代我们应为什么而读书?
示例1:我们仍然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发展壮大,无论是发展科技还是增强软实力,都需要我们好好读书。

示例2: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读书。

课后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是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件是疑惑中华不振,第三件是目睹国人备受欺辱的事实。

主要内容:课文写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课文出现了“租界”、“中华不振”等词语,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下面的诗句理解周恩来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思路点拨:
先通过“租界”“洋人”等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再阅读诗句,大体了解诗的意思,进一步体会周恩来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

参考答案:这首诗的大意是:我唱罢了一首气势豪壮的歌,告别了祖国,毅然掉头东渡。

求得精深细密的各种科学知识,以挽救祖国的危亡。

专心致志,刻苦攻读,为的是打破现状,改革社会。

如果理想不能实现,投海殉国也不失英雄本色。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改革社会的凌云壮志和献身救国事业的革命精神。

●小练笔
●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思路点拨:要想把理由写清楚,可以结合具体的事例,要注意写清楚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注意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

参考答案:为了快乐成长而读书。

入夜了,月光撒向大地,我静静地坐在台灯旁,看着《中外名人名著》,感觉特别好。

看完后,许地山的《落花生》让我明白: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冯骥才的《花的勇气》使我明白,在成长的道路上,阴风冷雨并不可怕,要以无所畏惧的勇气去面对一切艰难险阻…….
四年级上册语文《梅兰芳蓄须》知识点
多音字:
宁:nìng宁可níng息事宁人
要:yāo要求yào要职
词语解释:
旦:戏曲角色行当,扮演妇女,有青衣、花旦、老旦、武旦等区别。

纠缠:①绕在一起。

②搅扰,找人的麻烦。

本文中是第二种解释。

深居简出:平日老在家里待着,很少出门。

虚度:白白地度过。

吟唱:吟咏歌唱。

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

沦陷:(领土)被敌人占领;失陷。

困顿:(生计或境遇)艰难窘迫。

骚扰:使不安宁;扰乱。

明志:表明志向。

抗议:对某人、某团体、某国家的言论、行为、措施等表示强烈的反对。

不堪其扰:忍受不了对方的搅扰。

签订:订立条约或合同并签字。

优厚:(待遇等)好;丰厚。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破绽:衣物的裂口.比喻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

妄想:不能实现的打算。

气节: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反义词:
坚持——放弃困顿——富足
优厚——苛刻拒绝——接受
普通——特殊胜利——失败
高超——拙劣敬佩——鄙视
斩钉截铁——拖泥带水
近义词:
闻名——出名躲避——躲藏
知足——满足出马——出面
困顿——困窘骚扰——纠缠
优厚——优越敬佩——钦佩
词语扩展:
含近义词的四字词语:
斩钉截铁翻山越岭调兵遣将良师益友
通情达理甜言蜜语惊涛骇浪丰功伟绩
深思熟虑奇形怪状惊天动地改朝换代
摇头摆尾跋山涉水
课文主题:
本文写的是梅兰芳先生为了拒绝演出,蓄须明志的事,表现出他对日本侵略者的深恶痛绝和其崇高的民族气节。

课内问题:
1、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
答: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梅兰芳不愿给日本人演戏,为躲避纠缠,他先是藏身上海租界,然后去了香港。

1941年香港沦陷,日本人多次逼迫,梅兰芳难以抵抗来自侵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

2、梅兰芳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
答:(1)四处躲避日本人,想尽各种理由拒绝演出,甚至蓄须明志。

(2)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困顿,只能卖掉北京的房子。

(3)为拒绝演出,找医生朋友打伤寒预防针,连日发高烧,差点儿丢了性命。

3、梅兰芳为什么斩钉截铁地拒绝为日本人庆祝“大东亚圣战”演出?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将侵略亚洲及其他国家的战争称为“大东亚圣战”,用以美化自己的侵略行径。

梅兰芳不想被其利用,所以拒绝。

4、本文的题目有什么作用?
答:题目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表现了梅兰芳先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知识点
多音字:
长:zhǎng长进cháng长期
场:chǎng广场cháng一场雪
词语解释:
翩翩:形容轻快地跳舞,也形容动物飞舞。

昔日:往日;从前。

茁壮:(动植物、年轻人、孩子)强壮;健壮。

镢头:刨土用的一种农具,类似镐。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

满目琳琅: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脊梁:比喻在国家、民族或团体中起中坚作用的人。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反义词:
破旧——崭新灿烂——暗淡
明媚——阴暗光明——黑暗
近义词:
告别——告辞探索——探究
奥秘——奥妙明媚——明丽
课文主题:
作者以充满深情的笔触,生动形象地讴歌了延安精神,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教育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发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延安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建设美好的明天。

课内问题:
1、诗中多次提到“追寻”,是在追寻什么?
答:追寻延安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