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2六国论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六国论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六国互丧.(s àn ɡ) 赂.秦(l ù) 思厥.先祖父(ju é)
暴.霜露(p ù) 草芥.(ji è) 颠覆.(f ù)
与.嬴(y ǔ) 洎.牧以谗.诛(j ì)(ch án)
革灭殆.尽(d ài) 胜负之数.(sh ù) 为.国者(w éi)
积威之所劫.(ji é) 苟.以天下之大(ɡǒu)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斯用兵.
之效也(名词,武力)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2)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动词,丧失,
丢失)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动词,灭亡)
(3)暴⎩⎨⎧暴.霜露(动词,暴露,冒着。

读p ù)
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凶恶。

读b ào )
(4)犹⎩⎨⎧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像)
良将犹.在(副词,还)
(5)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副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
(6)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结交,讨好)夫六国与
.秦皆诸侯(连词,和,同,表示并列)与.战胜而得者(介词,跟,同,表示比较的对象)
(7)以⎩⎨⎧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
秦以.攻取之外(介词,用,凭)
以.有尺寸之地(副词,才)
至丹以.荆卿为计(介词,把,用)
(8)于⎩⎨⎧赵尝五战于.秦(介词,和,同)齐人勿附于.秦(介词,向,对)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介词,比)
(9)或⎩⎨⎧或.曰:六国互丧(代词,有的人)
或.未易量(副词,或许)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按道理
(5)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6)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至于..颠覆 古义:到……。

今义: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2)其实..百倍 古义:它的实际数目。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3)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刺客不行
..
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不可以。

(6)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①指真实的或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②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判断句)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判断句)
译文: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使用武力的效果啊。

(3)苟以天下之大。

(定语后置句)
译文: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5)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译文: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

(6)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译文: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7)其势弱于秦。

(状语后置句)
译文: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

(8)赵尝五战于秦。

(状语后置句)
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

[常识·速览]
大器晚成的文豪——苏洵
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且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苏洵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深得欧阳修的赏识与力荐,一时朝野争相传诵,文名大振。

北宋建立之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干政之祸,朝廷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严令将帅不得专兵,致使军队战斗力衰弱,加之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致使军事上极端软弱,对不断袭扰北方、西北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为求苟安,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

其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为讽谏北宋王朝,苏洵写下了本文。

其实,六国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苏洵抓住赂秦来立论,是为针砭现实服务的。

1.文学常识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2.文化常识
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诸侯
..
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探究——精研文本]
[整体·感知]
本文着重论述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弊在赂秦”“不赂者以赂者丧”,但作者并非为论史而论史,而是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借古讽今,批评北宋王朝对辽、西夏的军事袭扰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劝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为“积威之所劫”,奋起御侮以维护统治。

[文脉·梳理]
【答案】①赂秦而力亏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文本·深读]
■自主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诸侯赂秦的错误做法的一项是( )
①大则得城②以有尺寸之地③举以予人④明日割十城⑤奉之弥繁⑥诸侯之地有限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解析】①指秦国靠诸侯贿赂得到的土地,不是直接表现诸侯赂秦的做法。

②指诸侯祖辈父辈获得的土地的艰难。

⑥客观表述诸侯国的实情,非做法。

【答案】 C
2.对第1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句话,先否定而后肯定,从正反两方面作判断,加强了语言力量。

B.“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为全文的中心论点,在第一段中提出,总领全文,引发后文的议论。

C.“或曰”后面,作者从“不赂者”方面申述,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议论“不赂者”对“赂者”的危害:不赂者失去“强援”,不能“独完”。

D.第一段提出论点,进行初步分析,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巩固论点。

【解析】“或曰”后面,议论的是“赂者”对“不赂者”的危害。

【答案】 C
3.对第2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反而助长了秦国的侵略野心,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危害。

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解析】D项,此段以散句为主,间杂骈句。

【答案】 D
二、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燕国御秦策略的一项是( )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②能守其土③义不赂秦
④至丹以荆卿为计⑤李牧连却之⑥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A.①②⑤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③⑥
【解析】①是齐国的做法,⑤⑥是赵国的做法。

【答案】 B
5.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解析】C项,齐国灭亡在于“与嬴而不助五国”,燕、赵灭亡是客观形势使然。

【答案】 C
三、阅读课文第4、5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6.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六国灭亡原因的一组是( )
①弊在赂秦②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⑤无使为积威之所劫⑥处
秦革灭殆尽之际⑦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A.①④⑥B.②③⑤
C.①⑤⑥D.④⑥⑦
【解析】②描述六国先人创业的艰难,③是作者的假设,⑤是作者的劝告。

【答案】 B
7.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四段开头以“呜呼”感叹起笔,承上文进一步从反面假设,提出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

B.作者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的根源,同时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C.第五段的议论建立在作者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点明了本文的主旨,即作者的写作意图。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既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又告诫北宋的“为国者”,第五段中更是将秦国与北宋类比,指出统一的北宋具有战胜契丹、西夏等外患的可能。

【解析】第五段中,作者是将六国赂秦与北宋向契丹、西夏割地赔款进行类比,提醒北宋统治者应引以为鉴。

【答案】 D
■合作探究·
8.本文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课文第3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就是欠妥的。

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的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难以令人信服。

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

只不过“以荆卿为计”是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

(观点二)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

当然,这是作者受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

但正如有人所说:“前人论史实,看法不一定正确,论述也不一定全面。


六国破灭,非 兵 不利,战 不 善, 弊在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
赂 秦。

用土地贿赂秦国。

⎣⎢⎡⎦
⎥⎤兵:兵器。

赂秦:贿赂秦国。

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赂 秦贿赂秦国, 而 力 亏,破 灭 之 道也。

或 曰:六 国 互 丧,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
率 赂 秦 耶?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或曰:有人说,这是假设。

或,不定代词。

互丧:相继灭亡。

⎦⎥⎤互,交互、交错。

率:一律,一概。

曰:不 赂 者 以 赂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
者 丧。

盖 失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
强 援,不 能 独 完。

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

⎣⎢⎡⎦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完:完好,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 曰弊 在 赂 秦 也。

所以说弊端在于贿赂秦国啊。

秦 以 攻 取 之 外, 秦国用攻战的方法获取土地之外(还收到诸侯的贿赂),
小则 获 邑,大 则 得 城。

较 秦 之 所 得,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

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
与 战 胜 而 得 者,其 实 百 倍; 诸 侯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多到百倍;把六国贿赂秦
之 所 亡,与 战 败 而 亡 者,其 实 亦 百 倍。

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

则 秦 之所大欲,诸 侯 之 所大患,固不在 战 矣。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当然不在于战争了。

⎣⎢⎡⎦
⎥⎤以攻取:用攻占的方法取得。

以,用、凭。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大欲:最想要。

思 厥 先 祖 父,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和父辈,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

⎣⎢⎡厥先祖父:他(或他们)的祖辈父辈。

厥,相当于“其”,他的,他们的。

⎦⎥⎤先,对死去的长辈的敬称。

暴(p ù):暴露,冒着。

子 孙 视 之 不 甚 惜,举 以 予 人,子孙对待土地却很不爱惜,拿它送给别人,
如 弃 草 芥。

好像丢弃小草一样。

⎣⎢⎡⎦⎥⎤举以予人: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

今 日 割 五 城,今天割让五座城,
明日 割 十城,然 后 得 一 夕 安 寝。

起 视明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才得到一夜的安睡。

第二天起来一看
四 境,而 秦 兵 又至 矣。

然 则 诸侯之地有限,四周的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
暴 秦 之 欲 无 厌,奉 之 弥 繁,凶暴的秦国的欲望不会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
侵 之 愈 急。

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

⎣⎢⎡厌:满足。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厉
⎦⎥⎤害。

前一个“之”指秦,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

故 不 战 而 强 弱 胜 负已 判 矣。

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
⎥⎤判:区分、辨别。

至 于 颠覆,理 固 宜然。

古人云:“以六国最终灭亡,是理所当然的。

古人说:“用 地 事 秦,犹 抱 薪 救火,薪 不尽,火 不 灭。

”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烧不完,火不会熄灭。

”此 言得之。

这话说对了。

⎣⎢⎡⎦
⎥⎤至于:到……。

理:按道理,名词作状语。

事:侍奉,对待。

齐 人 未 尝 赂 秦,终继 五 国迁灭,何 哉?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
与 嬴 而 不 助 五 国 也。

五国既丧,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肯帮助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
齐 亦 不免矣。

齐国也不能幸免了。

⎣⎢⎡迁灭:灭亡。

迁,将战败国的国君或百姓迁徙流放到偏远地区以防

⎥⎤作乱。

与嬴:讨好秦国。

与,结交。

嬴,秦王的姓。

这里指秦国。

既:已经。

丧:灭亡。

燕 赵燕国与赵国 之 君,始有 远 略, 能 守 其 土, 义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
不 赂 秦。

正义而不贿赂秦国。

⎣⎢⎡⎦⎥⎤始:起初。

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是故燕所以燕国
虽 小 国 而 后 亡,斯 用 兵之效也。

至 丹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使用武力的功效。

等到燕太子
以 荆 卿 为 计,始速 祸焉。

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荆
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载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发兵灭燕。

荆卿,荆轲。

速,招致。

赵 尝 五 战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
于 秦,二 败 而 三 胜。

后 秦击赵者再,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李牧 连 却 之。

李牧连续打退了它。

⎣⎢⎡
⎦⎥⎤
李牧:赵国的良将,曾几次打退秦军。

后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杀了李牧。

洎 牧 以 谗 诛, 邯 郸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的都城邯郸才变成
为 郡,惜 其 用 武 而 不 终 也。

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

⎣⎢⎡⎦⎥⎤洎(j ì):及,到。

且 燕 赵 处 秦 革
灭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
殆尽 之际, 可 谓 智 力 孤 危, 战败而亡,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
诚不 得已。

向 使 三 国 各 爱 其 地,实在是不得已。

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勿附于秦, 刺 客 不行,良 将 犹 在,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 与 秦 相 较,或 未 易 量。

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
智力孤危:智谋穷尽,力量单薄。

诚:副词,实在。

向使:假使。

理:天数,命运。

或:或许。

易:轻易。

呜呼!以 赂 秦 之 地 封 天 下之谋臣,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
以事秦 之心礼天 下之 奇 才,并 力 西 向,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优秀人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 则 吾 恐 秦 人 食 之不得下 咽也。

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顺利咽下去。

⎣⎢⎡
⎦⎥⎤
事:侍奉。

悲 夫!有如此 之势,而 为 秦 人 积威之所劫,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
日 削 月 割,以 趋于亡。

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

⎣⎢⎡⎦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劫:胁迫,挟制。

为 国 者 无 使 为 积 威 之 所 劫 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
⎥⎤为(w éi )国者:治理国家的人。

为,治理。

夫六 国与秦皆诸侯,其 势 弱 于秦, 而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
犹有可以 不赂而胜 之之 势。

苟 以 天下 之大,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

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 矣。

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可以:可,可以。

以,凭,

⎥⎤凭借。

苟:如果。

从:跟随。

故事:旧事,前例。

[迁移——学以致用]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正反对比
本文突出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通过“得”与“失”、“有限”与“无厌”、“赂秦”与“并力西向”等的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说服力很强。

2.写法指导
(1)要有明确的目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

(2)对比的对象之间必须有明显的对比点。

(3)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

3.迁移运用
请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以“面对挫折”为话题写一段话,观点要正确,态度要鲜明,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面对挫折,我们应该勇敢地微笑着迎接它,如果你鼓起勇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战胜挫折,那么你就会发现,挫折的阴云被驱散后,头上是一片多么美丽的天空。

反之,如果你面对挫折只会叹息,失掉了前行的勇气,那么你必将会被困顿束缚,被天空中逐渐密集的黑云吞没。

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含笑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挫折吧!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分散消解力量
战国时期的六个大国,居然被地处西方的秦国各个击破,这一历史事实,千百年来引起历史学家极大的兴趣,相关的议论文章有很多,苏洵的《六国论》便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其实,有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六国虽然强大,但并不团结,六国之间,钩心斗角,这样,双方的力量就不是六比一,而是一比一,甚至是零点几比一。

这种貌似强大而其实一盘散沙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不是还有很多吗?
【应用角度】“团结”“合作”“强大与弱小”等。

2.精彩应用
人们常说“人心齐,泰山移”,“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可见团结合作的力量是巨大的。

战国时期,东方强大的六国反被地处西方的秦国逐一吞并,这一历史教训引起了后人深深的思考。

如果六国在当时能够精诚合作,集中六国的兵力、物力和财力,也许是能够打败秦国的。

可结果却是秦国充分利用了六国不团结这个弱点,各个攻破了它们。

由此可见,团结合作是多么的重要。

国家如此,集体、个人也是如此。

生存是一门艺术,合作互助则是生存艺术的第一法则。

急功近利,因一己之私而践踏合作法则,从短时间看就是损人利己,从长远看则是害人害己,自取灭亡。

相反,如果做到团结合作,别人因你而温暖,你也会因别人而享受阳光。

[佳作·领悟]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之 再:两次 B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矣 判:分开 C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然:这样 D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解析】 “判”的意思是“区分,辨别”。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
攻取之外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斯用兵之.效也 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
不终也 【解析】 D 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却。

A 项,以:介词,因为/介词,凭,用。

B 项,之:代词,指秦国/结构助词,的。

C 项,则:副词,就/连词,那么。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①舞.幽壑之潜蛟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⑤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②⑤D.③④⑥
【解析】①②⑤是使动用法,③⑥是名词活用作动词,④是名词作状语。

【答案】 C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颠覆,理固宜然
A.至于
..
B.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孤危
C.可谓智力
..
之数,存亡之理
D.胜负
..
【解析】A项,至于:古义为到……;今义为表示另提一事,介词。

B项,故事:古义为旧事,前例;今义为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C项,智力:古义为智谋和力量,是两个词;今义为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词。

【答案】 D
5.名句填空。

(1)暴秦之欲无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薪不尽,火不灭。


(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__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4)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

【答案】(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