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标识》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共五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的标识》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共五篇]
第一篇:《城市的标识》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
假如你在一个傍晚被掳掠到某地,你被关在一所封闭的房间里,仅仅依靠视线所及的建筑物和街道,你根本无法辨别自己的所在之处。
你会发现这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它们彼此之间竟然是如此相像。
那些高耸的大厦和大楼,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玻璃幕墙,尖角或是翅角的屋顶,白色或是灰色的圆柱……使你觉得眼前的一切早已似曾相识。
那么街道呢,满街的霓虹红和高架的立交桥,更让你茫然无措。
你曾试图辨别街道——却只见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像是你所在的那个城市的“克隆”弟兄,就好像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统锁成了一个连体人。
还有街上川流不息的轿车们,也都像是刚刚从你那个城市蜂拥而来。
本田丰田奔驰捷达桑塔纳夏利……你被熟悉的车牌团团包围。
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第二天天亮时分,你终于在楼角那儿,从太阳升起来的方向,发现了一棵树。
那棵树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两人合抱粗的树干呈深黑色,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缀满了繁密的树叶,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
树底下落着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的袭来……
你知道那是一棵香樟树,北方没有香樟树,它立于江南,是杭州的标识。
后来,你看见,街中央有一座绿色的小岛,垂挂着浅褐色的流苏样密密的枝条,构成一片完整的森林。
那是榕树——你在福州或是广州。
你看见婀娜苗条的柳树——你是在海口。
你看见街边重重叠叠挺拔苍劲的油松——那是在长春。
最后你睁开眼,你看见了秀气而坚韧的国槐,细碎密集的树叶为街道铺就一片浓阴,白中透着淡黄色的小花,飘来久远而古老的京城
气息……
拥挤熙攘,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如今年内,惟有属于那个城市树。
如高拨的旗帜和火炬,从迷途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交叉小径。
我们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们,已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阴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在冷冰冰的建筑物和街道中,它是最有耐心与人相伴的鲜活生命;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形状中,它是惟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
也许有一天,树就成为城市的灵魂。
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啊,那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也是城市仅存的个性了。
阅读题:
1、“城市的标识”究竟是什么?文中有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句话点明主题,你能找出来吗?
2、散文从哪三个方面说明城市之间“竟然是如此相像”?这样写与“城市的标识”有什么关系?
3、文中说:“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士,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阴在滋润着这城市面上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观念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建设要有自己的个性。
B不要因现代文明而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
C要爱护树木,使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好。
D现代化的城市需要现代化的建设,让人感觉祖国处处都一样。
参考答案:
1、树……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形状中,它是惟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
2、高耸的大厦和大楼;霓虹灯、立交桥、商店的门面;川流不息的轿车;
为后面写“城市的档识”(树“作铺垫,突出树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3、拟人。
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树在城市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抒发了对城市失去个性的惋惜之情。
4、D
第二篇:《城市的标识》习题及答案
《城市的标识》习题及答案
一、按要求写四字词语。
1.意思与“专心致志”相近的四字词语:
()()()2.仿照“红红火火”写叠词:
()()()
二、“城市的标识”究竟是什么?文中用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句话点明主题,你能找出来吗?
三、散文从哪三个方面说明城市之间“竟然是如此相像”?这样写与“城市的标识”有什么关系?
四、文中说:“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士,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阴在滋润着这城市面上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五、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观念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建设要有自己的个性。
B.不要因现代文明而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
C.要爱护树木,使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好。
D.现代化的城市需要现代化的建设,让人感觉祖国处处都一样。
六、阅读
毛驴和牛大哥
有一天,一只老山羊爬山时把腿摔坏了,请毛驴把它背(bēi,bèi)回家。
毛驴向它要十斤山芋做报酬,老山羊拒绝了,自己一瘸一拐地走了。
过了一会儿,老山羊骑在牛大哥的背上缓缓走来,毛驴于是问:“牛哥,它出多少山芋请你背它?
“千斤。
”
毛驴冷笑道:“十斤山芋还不干呢,千斤?你可别做梦了!” 牛大哥认真地说道:“不是我别做梦了,而是你别糊涂了!十斤山芋算得了什么?友谊的分(fēn,fèn)量重千斤呀!”
毛驴听了牛大哥的一席话,站在那扇(shān,shàn)了扇长长的耳朵,垂下头不好意思地走了。
1.在短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下画横线。
2.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3.用文中的一句话,把下面的话补充完整。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心无旁骛 2.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干干净净
二、树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形状中,它是惟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
三、高耸的大厦和大楼;霓虹灯、立交桥、商店的门面;川流不息的轿车;
为后面写“城市的档识”是树作铺垫,突出树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四、拟人。
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树在城市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抒发了对城市失去个性的惋惜之情。
五、D
六、1.bēi fèn shān 2.毛驴冷笑道:“十斤山芋还不干呢!千斤?你可别做梦了!” 3.友谊的分量重千斤。
第三篇:整改城市公共标识
整改城市公共标识,提升城市文化形象
民盟浙江省委员会
一、城市公共标识存在的问题
城市的公共标识,包括交通安全标识,市政公共标识、园林旅游标识,政府机关、社区警署、防疫急救等等指引标识图牌都是城市文
化形象的体现。
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讲:“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一套系统、合理、科学的标示系统,既可以改变城市环境,又能增加城市文化的服务功能,使一个城市功能和文化内涵以友好热情、服务周到、组织合理、简单高效的方式向公众展示。
杭州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又是六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每年有大量游客涌入,吃、住、行都离不开城市公共标识指引,对大多数外来游客而言,手拿地图仍找不到交通站;开车走错道;“内急”找不到厕所;按址找朋友难辨路巷门号的现象是常有的经历。
即使杭州市民上医院,面对挂号、专科门诊、化验、付款、配药等各求医程序区域,也得费周折才能找到。
在杭州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忽视对公共标识的整体规划设计研究,也忽视对公共标识的管理,造成城市公共标识的瑕疵。
1、户外马路上、交通口各类标识、广告牌密集,这类标牌由各部门各自为政设立,立杆太多太乱,没有整体规划布局,成为文明城市的败笔。
(1)交通路口广告牌过多,影响交通标识观察使用,各部门各自立牌,互相遮档影响使用效果。
(2)同一功能的几块标志被分开立在几根立杆上,立杆过多既浪费又零乱。
(3)应该立标识处无标识牌,交通限高标识应设立在初始进入口才能有效果,如原从体育场路开入杭州日报大楼的超高客车,常因转入中河桥专用道时不见限高标识,最后遭遇通不过桥洞无法到达目的地。
现增设限高标志后才纠正了此现象。
2、公共标识的符号、文字、颜色表示不尽如意,没按国际、国内通用标准图形制作,在整体性、一致性、实用性上有差距。
(1)表示风景名胜标志应统一用棕色。
在杨公堤、龙井路等处可看到同一功能标识牌,有的用兰色,有的用棕色。
(2)厕所标志尺寸太小不醒目,苏堤上厕所标识有效男女图形只有6.5×2.5cm。
甚至还有更小的男女图形标识,不考虑实用效果,稍远一些根本看不清男女之别。
3、对户内公共标识重视不够,缺乏人性化服务意识。
一些公共场
所户内光线本来就不明亮,户内标志图形符号尺寸偏小,难看清。
对指引距离长的标识中途缺少箭头标识续引指示,易发生中途错道。
上面以杭州城市公用标识为例,审视对比后发现了不少需改进之处。
这类“标识牌缺位误导,广告太滥瞎起哄”现象在其它城市也存在。
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应在规划中重视城市设计,重视城市公共标识的系统研究和管理,这是先进文明城市必须具备的城市文化形象。
二、树立“以人为本”讲实效的设计理念
公共标识在公共场所的整体布局很重要,无论图书馆、医院都应建立标识系统。
室内的厕所、休息区、楼梯、电梯、安全进出口及一些警示标识宜用国际国内通用的标准图形符号标示,使公众一目了然,引导使用。
例如:图书馆标识系统主要指馆内外建立的各种标识牌以及悬挂的指示图,模型和计算机导读系统以及咨询台等一整套设施,其目的就是帮助读者方便快捷地找到资料及有效使用馆内基础设施。
日本医院则通过进大门后设置在墙面、地面和悬挂的标识牌上的文字、颜色、符号、地图标识等指示,方便病人到达自己想去的区域。
例如在大门口或门厅设置醒目的总体布局图,在图上运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几大块区域,用数字符号代表各部门位置,并由此在地面或墙面引出相应颜色和指向箭头,并以颜色线条连接一直延伸到相应区域位或楼层。
标识大而醒目,病人可依相应数字符号,颜色线条顺利到达就诊部门。
(附日本医院中应用的标志图片5幅)
日本医院讲究效率而设置又大又醒目的实用性标识,可以说极大地方便了病人,这种“以人为本”讲实效的标识系统设计理念,值得我们在“城市设计”中借鉴。
三、采取措施,抓紧整改
重视城市公共标识研究、管理刻不容缓。
政府应抓紧做好以下工作:
1、城市规划补上审美课,加强城市文化形象观念。
城市规划师应从更细致的综合角度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好城市公共标识规划研究,它应与城市色彩规划研究、城市广告设置规划研究同步进行,综合考虑。
使城市公共标识更科学、更规范、更实用。
2、加强对城市公共标识管理,制定城市公共标识条例,按照“以认为本”讲究实效的原则,对各不同区域的公共标识设立应有详细规定(如交通口以交通标识、导向标识为主导,限制广告设置;标识应醒目,设置在无遮档处;同类标识安装位应统一有序等等),对文字、符号、颜色应要求符合国内和国际标准,凡有中、外文、盲文配合的标识,应有审核、检查程序。
做到责任到位,管理到位。
3、结合城市景观,道路整治(如杭州“一纵三横”整治),按照新的理念、新的条例的要求,对城市公共标识同期整治,并包括沿途景观标识、交通标识、广告设置、店招、店牌等的整治。
实施“借东风”综合治理。
4、开展对城市公共标识的研究,对其布设、设计、管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广泛听取市民意见,推进城市公共标识的质量、布设、管理和实效。
要发动群众对公共标识进行监督、评议,尤其要防止利益驱动,滥设广告、标志牌。
整改和净化城市公共标识,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努力打造更合理、更和谐的城市未来。
第四篇:《城市的标识》教案
课题:《城市的标识》
教材:北师大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
设计者:王丽娜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上实现能够自学语文。
对于语文学习,人生中心教育理论指出要注重共举行与人文性并重,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善于提问并解答、并能够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哲学的思考。
也就是实现课堂的活力、主体、思考、高效、智慧、哲理。
因为本文的学习主要以“读”为基础,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问为重点,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并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作者详尽地描述了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已越来越雷同的现象,以细腻的笔触赞美了城市特有的标识——“树”。
作者以真实的内心感受,来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
全文紧紧围绕“标识”来写。
作者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现代文明带给城市的雷同现象:高耸的大厦和大楼,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川流不息的车辆、满街的现代服饰和商品……这些相同的标识让人茫然无措,“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但是,“第二天天亮时分,你终于在楼角那儿,从太阳升起来的方向,发现了一棵树”。
作者用这句话自然过渡,转到对“标识”的正面描写。
作者发现唯有那城市的树,如高扬的旗帜和火炬,为人们指明通往故乡的路。
雨丝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无法到处挪移。
作者以真实的内心感受,来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人与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二)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展现自我,已初步具备了识字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和阅读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同时,抓住学生乐于质疑问难的特点,让学生多问,多交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本文的体裁是散文,这种文体更要求学生从看似散漫的结构中品味作者的情感。
语文的魅力着重体现在言语的魅力。
一字一句总关情,一言一语是心声。
品读词句赏析语言当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三)我的思考
我在本节课之前做了充分的前测,包括以前测题的形式了解每个孩子在自读自学环节对文章的掌握程度和可能提出的问题。
紧接着,在教学节上午的第1课时教学中,孩子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提出了本
组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由于采用建华学校特有的语文教学四环节教学模式,我的备课无法固于某种形式,必须根据学生的问题来进一步开展教学,真正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而我只是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并充当材料的提供者。
在导入环节之后,我就大胆地把孩子们的问题作为这节课的主线,因为在第1课时我们已经解决了三个问题,因此本节课开始,我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关于课文第2、3部分的相关问题,我们共同把所有的问题总结为一个可以引发进一步思考的主问题,以这个问题为主要线索来学习文章的2、3部分。
这样的课堂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词,也摈弃了过去课堂上老师忽略学生的真正需求而带领学生解决所谓的重点问题,而这些所谓的重点问题未必是学生真正不懂的,这样的课堂表演性质很强,整个课堂好像是一出戏,大家演得很卖力,而真正的疑问却潜在课堂表面的热闹之下,学生畏于公开课,也不敢提出内心真正的疑问。
当然,让学生“牵”着走,是需要胆量的,毕竟学生提出的疑问不一定是老师早有准备的。
可正是因为没有准备,课堂才更真实,学生才更有积极性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解决他人的问题。
这个过程充满了探索和解决后的自豪感。
我认为对个别段落的品读特别重要。
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引导学生把书读好。
”课堂上,我给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文章,形式不限,因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脱离了文本,就谈不上语文。
当然,这种读书不是一般概念上的大声流利朗读。
而是需要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教师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阅读。
我个人在之前的备课过程中至少把本文读了不下于十遍,先是以一个自学者的身份,再换位思考学生可能有哪些疑问,作为学生能通过哪些方法解决这些疑问。
再来思索如何以老师的身份提供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何引导学生自己从文中找答案。
这样一遍遍的阅读,让我对文章也有自己的理解,也迫不及待想与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
叶圣陶说过:“语言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列伟。
”可见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这节课我决定让学生重点品读这两处:
“那棵树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两人合抱的树干呈深黑色,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缀满了繁密的树叶,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
树底下落着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地袭来……”
这是一段描写树的文字。
在读的过程中,我决定采用两种方法让学生品味。
一是读完整体地谈感受。
孩子们可以大致说出对树的感觉,但是还不是很深刻。
然后我让学生分别用肢体语言感受“遒劲”和“合抱粗”的感觉。
孩子在用力伸开手掌的那一刻不仅知道了遒劲的意思,更一下子明白了树的鲜活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正是树被作者称为城市的标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在两位同学表演“合抱粗”时,大家明白了树的生命力的长久和“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的涵义。
同时,通过对“缀满了”“即使……也”“依然”等词的品读和体会,学生逐渐明白了这一段看似与第一部分脱节的文字的真正用意。
同时,在感受香樟树带给大家的感觉时,我补充了张抗抗19岁离开家乡,在北大荒劳动8年后回到杭州的背景材料。
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所谓的“第二天天亮时分,你终于在楼角那儿,从太阳升起的方向,发现了一棵树”时的喜悦和感动。
也就更深一步明白了香樟树是杭州标识的原因了。
另外,为了解决学生提出的关于树是城市“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的疑问,我们重点品读了“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在冷冰冰的建筑和街道中,它是最有耐心与人相伴的鲜活生命;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形状中,它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
”
这段话我们经过了反反复复的阅读和品读,让一部分孩子通过谈体会的方式说出对文字的理解。
老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只剩下”“忠心耿耿”“小心翼翼”“滋润”“干涸”等词语,让孩子在反复的阅读中进一步理解树的不可替代性。
当然,在文章的末尾我认为自己还有些可以改善的地方,就是适当补充些其它国家对待树的方
法,让学生更深刻理解树是城市的不可替代的标识的无奈和城市已经面目全非的沉痛。
本文在末尾补充了时事性新闻,关于“南京无桐”的一则新闻报道。
这种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把感受带入生活,得知作者的担心在生活中确实正在发生。
我设计了一个信件的形式让学生给有关部门写信反映问题并说出自己对该事件的感受。
这种设计一举两得。
既让学生在有感而发时学以致用,又实际解决问题,从课文走入生活。
另外附带着巩固了写信的格式复习。
教而不学则罔,学而不传授学习方法,学生就不懂得如何阅读,不懂得文字的魅力和奥妙。
就更谈不上被美丽不老的中文深深吸引。
张因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会尽量再给学生更充足的时间反复阅读,因为读书百遍,学生便更能爱读,会读,乐读。
三、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
作者详尽地描述了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已越来越雷同的现象,以细腻的笔触赞美了城市特有的标识——“树”。
作者以真实的内心感受,来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
全文紧紧围绕“标识”来写。
作者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现代文明带给城市的雷同现象:高耸的大厦和大楼,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川流不息的车辆、满街的现代服饰和商品……这些相同的标识让人茫然无措,“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但是,“第二天天亮时分,你终于在楼角那儿,从太阳升起来的方向,发现了一棵树”。
作者用这句话自然过渡,转到对“标识”的正面描写。
作者发现唯有那城市的树,如高扬的旗帜和火炬,为人们指明通往故乡的路。
雨丝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无法到处挪移。
作者以真实的内心感受,来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
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人与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体会树对于城市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本文,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三)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体会树对于城市的重要性。
(四)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体会树对于城市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学案,整体感知
1.学生浏览课文和学案。
2.借助学案交流自读自学情况。
3.教师小结,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案交流,了解学情,实现“三不讲”,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二)讨论互助,提出问题1.小组交流问题,上黑板提出问题。
2.全班梳理主问题。
【设计意图】本学期在引导学生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提问的基础上,进一步尝试从“为什么不”“还可能怎样”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提问。
借助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品味课文。
(三)对话交流,深度阅读
1.阅读指导。
(1)出示几张城市的图片,让学生自读1-6自然段,找出作者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