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反应团队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乡村医药
快速反应团队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中的作用王云
目前医院内的大部分危重患者都收至ICU治疗,ICU 内急救设施设备齐全,应急救治能力强。

普通病房的住院患者和院内非住院患者的非预见性死亡的干预与急救成为薄弱环节。

我院是一所基层综合性医院,每年突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约60人次,抢救质量不仅与这些患者生存质量有关,也与医疗安全紧密联系。

为规范医院应急急救工作的组织与领导,提高急救复苏质量,为急救复苏提供基本指导原则,我院在2017年9月成立院内快速反应团队(RRT),为患者突发心跳呼吸骤停时的抢救提供安全和保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院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共启动RRT
作者单位:314000 浙江嘉兴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通信作者:王云,Email:694843364@ 73次,患者中男51例,女22例;年龄36~93岁;主要疾病:急性心肌梗死30例(41.1%),脑血管意外23例(31.5%),多发伤11例(15.1%),呼吸系统疾病6例(8.2%),药物过敏1例(1.4%),不明原因2例(2.7%)。

住院患者70例(95.9%),非住院患者3例(4.1%)。

1.2 RRT的建立与实施
1.2.1 RRT成员的组成RRT成员为每日值班的急危重症医生、内科医生、外科医生、麻醉科医生、护士长及护理组长、抢救室护士、急诊抢救室转运工人。

值班医生及抢救护士必须完成美国心脏协会的高级生命支持和基础生命支持培训及考核。

急诊抢救室转运工人必须经过相关转运知识的培训。

医院对所有小组成员进行物品、仪器设备、RRT启动流程的培训。

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启动RRT标准的解读。

RRT正式运行前,在各个科室进行多次模拟演练,发现问题并完善流程。

2 结果
2.1 学员培训前后考核结果比较理论考核:培训前(76.6±7.9)分,培训后(91.5±
3.2)分;急救操作:培训前(75.2±6.4)分,培训后(92.1±
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89、12.58,P<0.01)。

2.2学员课程反馈结果所有学员认为有必要培训,对急救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

认为培训很实用31人(96.9%),有些实用1人(
3.1%)。

认为培训满意、课程安排合理各30人(各93.8%),培训基本满意、课程有欠缺各2人(各6.3%)。

主要收获:急救能力32人(100%),团队协作31人(96.9%),沟通能力29人(90.6%)。

3 讨论
产科发生危急症若判断和救治不及时,导致母儿死亡,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负担,并增加医疗纠纷。

强调对产科急症进行单项培训,对于提高产科质量、降低围生期死亡率和医疗纠纷至关重要[2]。

年轻的医生和助产士临床经验不足,面对产后出血易出现救治场面无序、医护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角色定位不清,导致救治不及时。

传统医学教学模式较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高仿真智能模拟人是产科急救培训的必要手段。

受训者可在模拟情景中进行各种实践性操作,通过不断的强化刺激,把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训练成为一种本能反射,面临实际抢救时才能高效救治。

我院利用高仿真智能产妇模拟人对低年资助产士进行产后出血的培训演练,从产妇生命体征和出血量等方面模拟产后出血的真实场景。

通过培训使助产士观察产后出血发生时,沉着果断、分工明确,分析出血的原因并正确评估出血量,及时正确地判断模拟人病情变化,完成预警工作,对医嘱迅速做出处理。

通过助产士与产科医生无缝隙的有效沟通和密切配合,对病情定性果断,保障抢救的及时和成功。

演练中,专人负责时刻关注产妇,做到安慰体贴、满足产妇需求、做好心理护理,及时与家属做好沟通解释工作,并注意观察新生儿。

结果显示,学员培训后的理论和操作考核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对课程的安排和设计进行反馈均普遍予以肯定。

参考文献
[1]贾胜欣,吴景梅,李丽茹. 应用仿真模拟教学与临床病例相
结合培训基础技能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0,32(13):1814.
[2]王枫华,娄继权,顾贵国,等. 妇产科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常
见原因分析与防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4):234.
(收稿:2018-10-11)
(发稿编辑:张戈薇)
30
2019年9月第26卷第17期
1.2.2 病区协同急救区域划分①将3幢住院楼划分为7个病区协同急救区域,为保障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病区有足够的医护人员参与救治,在突发状况病区拨打急救号码后,院内广播将发出“急救地点+999”呼叫讯息,病区协同急救区域分组内的值班医护人员必须在5分钟内到达事发地点参与抢救,并在急救小组组长到达后报到记录,并由组长决定是否可以撤离。

②除外病房,任一院内公共区域发生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启动RRT后,均由急诊室护士携带一辆转运抢救床、除颤仪、轻便急救包、便携式储电吸引器、氧饱和度监测仪、氧气小钢瓶和一名工人到现场,担任急救护士职责。

1.2.3 RRT急救设备及物品的准备每个病区均配备至少一辆抢救车,抢救车及车内物品标配,放置区域相同,使得急救人员能快速正确取用;全院配备除颤仪32台;气管插管箱(包括普通喉镜、牙垫、手套等)8个,每箱内置5份院内急救事件记录单,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呼叫理由、给予措施、转归及支援信息;轻便急救包1个,药品包括肾上腺素针、阿托品针、地西泮针等,物品包括小剪刀、小血压计、注射器等。

院内广播呼叫系统。

1.2.4 启动标准凡发生在院内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均可启动RRT,除外家属签字拒绝抢救、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发作等情况。

1.2.5 RRT启动流程RRT小组成员完成急救任务后,由小组长(危重症值班医生)进行院内急救事件记录单的填写,填完后送至医务科。

医务科每月进行整理分析,发现问题并做持续改进。

1.2.6 RRT急救物品管理我院备用的8个气管插管箱分别放置于7个病区协同急救区域,科内医务人员必须知晓,其中1个放置于急诊科,用于备用。

轻便急救包由急诊科保管,负责定期检查消毒,包内的易耗物品,每半年更换1次,物品及药品仅供急救小组抢救患者时使用。

1.3 结果急救小组到达时间为(4.2±0.5)分钟;急救后送入IC U处理后抢救成功69例(94.5%)。

RR T团队成立初期,由于个别科室培训欠到位,未严格掌握启动标准,其中2例仅S p O
2
下降,无呼吸心跳骤停,经气管插管后,病情稳定,为误启动;经抢救后宣布死亡4例(5.5%)。

73例患者家属对抢救过程均表示满意,无一例投诉发生。

2 讨论
目前院内可预见性的危重症患者都已收入重症监护病房,导致普通病房内医护人员因抢救经验缺乏,复杂的抢救仪器使用不当等影响抢救工作的开展。

我院成立RRT后,抢救成功率为94.5%。

RRT对危重症患者进行统一快速干预,提高了院内急救成功率[1]。

且保证了病房正常工作的运行,不会因抢救患者而影响科内其余患者的治疗。

院内RRT组建后,提高了非住院患者发生心跳呼吸停止时的急救能力。

RRT组建前,一旦院内公共区域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现场都非常混乱,第一时间大多没采取急救处理,等送至急诊抢救室时,病情已经延误,导致抢救成功率低下。

目前所有在医院就诊的患者或陪护人员一旦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立即启动RRT,急救团队迅速携带急救药品、物品、设备等,第一时间赶至现场,经初步复苏后,将患者转运至急诊室,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专业急救,提高了院内应急急救水平。

院内RRT组建后,提高了院内医务人员的急救意识,降低了因意外猝死等引起的医疗纠纷。

如不能及时识别和处理,院内非预见性不良事件将显著影响患者的住院时间、致残率、病死率,或诱发严重的医疗纠纷[2]。

我院组建RRT后,各个科室包括公共区域共发生心跳呼吸骤停73例次,医务人员均能快速反应并启动RRT。

经抢救的患者家属认为医院对患者非常重视,对抢救过程表示满意,无一例发生纠纷。

病区协同急救区域的划分成为RRT的坚强后盾。

我院院区分散,各个值班人员在不同的科室上班,要在第一时间赶至急救现场,路途上浪费的时间不容忽视。

对我院进行病区协同区域划分后,上下楼层的医务人员第一时间携带急救物品设备共同参与急救,为急救人员还未到达现场这段时间提供了急救保障。

由于我院是一家基层综合性医院,考虑到RRT小组成员的储备情况,目前尚不能支持大范围启动RRT,呼叫标准仅为心跳呼吸骤停患者。

分析1年来共启动RRT 73例次,其中误启动2例次,如急救人员储备力量强大,可以放宽标准。

参考文献
[1]房君,虞立,王春英,等. 住院患者院内急救体系设计及效
果评价[J]. 医院管理论坛,2017,34(9):32.
[2]毕玉田,蔺武军,苏承芬,等. 综合性医院医疗安全教育体
系的构建和实施[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4,30(6):428.
(收稿:2018-11-21)
(发稿编辑:薛芳)
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