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代6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祖孙三代6篇
我的童年是在昆仑乡下的爷爷奶奶家度过的。

爷爷的家在美丽的三台山下,清澈的范阳河畔,宽阔的张博路附线旁。

村子的西面有一座高大的城郭,村里村外的人每天都要从这里穿过高高的城门进出。

听我爷爷说,这座城郭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所以村子得名为郭庄。

在我的眼中,童年就像阳光下的肥皂泡,五颜六色,五彩斑斓,是那么有趣,那么美丽。

可是,自从和爷爷、爸爸比过童年之后,我才知道每个人的童年是那样的不同。

记得那是今年重阳节的时候,爷爷、爸爸和我一起去登三台山。

走到半山腰休息的时候,我缠着爷爷和爸爸,让讲一讲他们小时候是啥样的。

一家人禁不住我的软磨硬泡,各自讲起了小时候的事情。

爷爷说,他出生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年。

那时候国家刚刚经受了多年战争之苦,一穷二白。

爷爷说,那时候他的家里太穷了,他只上了几天学,整天只能帮着家里打猪草和干农活。

那时粮食有限,挨饿是常有有事,多数时候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时就挖野菜、草根和树皮吃。

我想:树皮那么粗糙,人怎么消化得了哇?但是为了生存,他们必须这样做。

爷爷说,他七岁的时候,我的老奶奶就因病去世了。

从此,爷爷直到参加工作以前就没再穿过新衣服。

爷爷说,冬天是最难熬的,又小又破的棉絮袄穿在身上丝毫抵挡不住寒风的侵袭,破烂不堪的土布鞋再也包不住冻得僵硬肿痛的脚趾,一场小小的感冒发烧可能就会夺走人的性命……每当爷爷说到这里,眼里总是闪动着泪花。

从爷爷满脸的沧桑和泪光中,我知道了:爷爷的童年是苦的。

爸爸说,他出生在七十年代末。

那时候国家刚刚经过了十年的浩劫,改革的春
风正在悄然刮起,充满希望。

爸爸说,尽管那时候吃煎饼,穿的确良,但是再也没有像爷爷那样为吃穿而忧愁了。

当然和我现在一比,爸爸那时的生活还是艰苦的。

农忙的时候,年幼的爸爸要到地里帮着爷爷奶奶捡麦穗、掰玉米;农闲的时候,爸爸就和小伙伴们下河捉虾摸鱼,上山逮蚂蚱。

爸爸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一到过年就能吃上韭菜肉馅饺子,穿上盼望已久的新衣服了。

爸爸说,到了腊月三十这天晚上,奶奶才从箱子里把新衣服放在爸爸的枕头旁,爸爸总是盯着新衣服看,生怕新衣服会飞走似的……爸爸讲到这里,脸上洋溢着甜蜜。

从爸爸目光的坚定和微笑中,我明白了:爸爸的童年是有苦有甜的。

我呢,出生在二十一世纪,和爷爷、爸爸一比,简直就是生活在了蜜罐里,永远感到那么甜美和幸福。

衣食无忧,什么好吃吃什么,什么好看穿什么……
从我无忧无虑的生活里,我感到:我的童年是甜美的。

“爷爷,爸爸,快来看呀,我们的家多漂亮啊!”站在三台山顶,我手扶围栏向山下望去。

我看到爷爷的家掩映在一片翠绿之中,范阳河像一条玉带一样缠绕在村子周围,张博路附线像一条巨龙延伸到远方。

“爷爷,你说,为什么我们的家这么漂亮呢?”爷爷眯着眼睛只是笑。

这时候爸爸开口了:“这都是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好的结果啊,现在我们昆仑正在进行‘小城市’建设,不久的将来啊,我们的家乡会比现在更漂亮的!”
“爷爷,爸爸,你们终于也能和我一样生活在甜蜜中了。

”我大声呼喊着。

爷爷笑了,爸爸也笑了,我也笑了。

我们祖孙三代的笑声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篇二:[祖孙三代]祖孙三代上学路
姐姐在重庆上大学,开学了,她要乘火车走。

妈妈说:“要24小时才能到
呢!”“这么长时间啊!”我感叹道。

爸爸说:“可以走高速到郑州坐飞机,一共只要4个半小时就到了。

”“噢,一千多公里,算是很快了。

”奶奶搭话说:“我孙女有福气,我上学那时……”“您上学那时怎么样?”我饶有兴趣地问奶奶“能给我讲讲吗?”奶奶痛快地答应了。

那是50年代初,奶奶考上了菏泽师范,二爷爷考上了菏泽一中。

每学期开学,他们二人结伴从鄄城步行到菏泽,那是一场漫长而又艰辛的上学之路。

当时奶奶十八岁,二爷爷十三岁,他们带着干粮行李,还各自拿着一把笨重的油纸伞,早上七点钟左右从家里出发。

开始的时候还精神十足,但是越走越累。

中午时分走到都司集,就停下来歇会儿。

饿了就啃个馍馍,渴了就找户人家讨口水喝,再继续前行。

走到魏海,年少的二爷爷就再也走不动了,央求奶奶:“嫂子,歇会儿吧!”奶奶也是累得不行。

“可是一坐下,就累得再也不想起来了”奶奶回想着往事。

每次上学,都要走到下午五点多钟才能到校,两腿又酸又痛,好几天才能缓过来。

“奶奶,你们为什么不做汽车呢?”我心疼地问。

“傻孩子,你不知道。

”奶奶抚摸着我的头:“那时候,菏泽汽车站只有七辆卡车,每天到下边县里只开一趟,一般都坐不上车。

那时我们中国缺石油,汽车还是烧木材。

走到半路走不动了,乘客就要下来推车。

有时候我们幸运坐上了车,因为路不好,晴天颠得厉害,雨天坐在卡车后面,上面淋雨,下面又是泥路,车都开不动,真是十分艰难。

哪像现在,坐上私家车,半小时就到家了。

”奶奶感叹到:“你们都是有福的,赶上了国家富强。


“是啊,我小时候上学还很难呢!”妈妈接过话说。

那是70年代中期,妈妈家住在农校,在附小上一年级,大约有1。

5公里的路
程。

妈妈才六岁,家里连自行车都没有,每天和小伙伴们一起步行上学。

每次回到家里都是又累又饿。

有时就在书包里塞个馍馍,放学后边走边吃。

有时候走不动了,坐在路旁休息时,就幻想:这条路要是会自动行走该多好啊!大家都坐在路上,到谁家门口谁就跳下来就行了。

听到妈妈的梦想,我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这不是现在的传送带吗?
这是我们一家祖孙三代不同的上学路,但是体现了祖国的发展、变化,体现了我们祖国由贫穷到富强的转变。

这,也是我们祖国前进的道路。

篇三:[祖孙三代]最美的姿势
爱,是千百年来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它默默地在人们心中生根,也默默地沉淀在祖祖辈辈的血液里。

我很庆幸,我在爱的滋润下成长。

儿时,在母亲和外婆温情的呵护下,我最不理解的是父亲那深沉而严厉的爱。

父亲的爱似乎只有指责与批评,在内心的深处,我与他有一种无法逾越的隔阂。

每次,我淘气地向父亲撒娇,得到的却只有一个阴冷的眼神。

我只得默默走开,无法忍受他的冷漠与责难。

渐渐地,父亲似一双魔爪,死死地禁锢着我的生活。

我难过、抱怨……随着年岁逐增,我渐渐地感受到了一股爱的暖流,沿着他的手臂一直流到我的心里。

父亲有一个癖好:他总喜欢走在来车的方向,搭着我的肩。

无论风霜雪雨,父亲都会这样做,似乎这是他内心生出的根,一直长,长成虬枝,枝下结出一个硕大的果。

儿时,我总会好奇地问父亲为什么喜欢搭着我的肩。

每当这时,他的脸上定会露出深不可测的神情来,令人捉摸不定。

他也会收敛了眼角的寒光,只是默默地朝我笑笑。

后来,我才知道,父亲这个癖好可真是饱含深情啊!无论何时何地,他都用行动诠释着爱的真谛。

犹记得那年酷热的夏天,我们乘车绕了大半山路去看望爷
爷。

路途是漫长的,但不知不觉间便看见那古旧的房屋矗立在田间,稻浪滚滚,那田垅上的熟悉的面孔,便是爷爷。

我们笑着迎上去,寒暄着,共叙半年来的往事……后来,爷爷提议去附近的糕店买一段年糕,中午就着小菜吃。

路上,我惊奇地发现,爷爷也有这个癖好,却不知把手搭在谁的肩膀上。

父子俩推搡着:“爸,你站在中间吧!”父亲是那样的温柔,竟完全不是平日的性格。

爷爷说:“不,你忘了,我的习惯,你又不是不知道,你站中间吧!”我抬头望了望爸爸,爸爸也望了望爷爷,沉默的时空在这一刻神圣而庄严,爷爷的手搭上了父亲的肩头,父亲的手搭上了我的肩头,祖孙三代的浓情,在手臂间传递着……
忽然,一辆车向我们飞驰而来。

爷爷用枯枝般的手肘子蹭开了爸爸,说时迟,那时快,爸爸有力的手顿时甩开了我。

我扑通坐在地上,忘了臀部火辣辣的痛,吓得什么也说不出。

看着远处的爷爷与父亲,虽相隔一段距离,但他们相互露出了浅浅的笑。

父亲转而望向我,沧桑的眸子里尽是温柔的光,它抚平了我心中的余悸,那一刻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多年的委屈一下子决了堤,我竟哭泣了起来……
爷爷又搭着父亲的肩头,父亲又搭着我的肩头,我们祖孙三代继续走在了买年糕的路上。

父子间无言的爱,祖孙间无尽的关怀,像一条凝成的河,缓缓地流着流着……夏日骄阳下,我们走成了最美的一道风景!
篇四:[祖孙三代]80后,90后
我们家祖孙三代,姐弟三人,我排老二,上有姐姐,下有弟弟。

姐姐是80后人,我是90后的,而弟弟确实00后的。

这自然而然我与我姐姐间的“摩擦”少不了。

80后,90后天生就具有代沟这谁也改变不了。

家中我们姐弟二人,几乎每逢见面必要“斗上一斗”,在外人看来,好像我姐弟二人似乎天生仇敌一般。

其实
不然,只是见解不同罢了。

我记得有句古话是:“道不同,不与预谋。

”这恰似形容的就是我与我姐。

还记得前不久我姐说要换手机的事情,我们还吵了半天呢,原因就是看买哪个牌子的手机。

我们二人都不是轻易屈服的人,吵了半天没有结果,最后不了了之,至今还没有还。

我们家中的80,90后就是如此,大众生活中的80,90后也不例外。

在大众的生活中,80后大多是“房奴”,而我们90后大多早已有房,因为我们有老爸;80后还在因为找不到对象而发愁、纠结。

我们90后呢,一切从娃娃抓起,“早恋”一是我们的代言词,像我这种“单身贵族”早已在同龄人中是另类的存在。

如今在网上,80后和90后被吵得沸沸扬扬。

也不只因为什么,很多人来比较80后和90后的我们,从而来总结80后、90后我们的生活习惯、方式、爱好等。

80后的人,大多是循规蹈矩,从众是普遍的,老老实实的,有什么事情只会埋在心里,独自烂掉也很少会找人倾诉;90后的我们,早已没有“淑女”的村子,有的只是“纯爷们”和“伪娘”,不会因为各种事而沉默。

我们张扬,个性,独立,喜欢、乐于释放自己的感情;80的人们除了工作就是休息,也包括看电视,玩电脑,旅游等;对于90后的我们来说,这些休闲方式早已过时,PSP、NDSL等各种电子产品早已普及,手机上网那是必备业务。

如果有一天你在街上发现有人在玩一些你不知道,没见过的东西,那他(她)们大多就我们90后。

90后流行:“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手机我做主!”在家中,个个都是家中的
小皇帝,小公主。

在手机方面,必定是新款的,功能强大的手机、外观也一定被我们弄的花里胡哨的。

并且我们个个都是手机达人中的“拇指一族”……。

而80后呢,不言而喻,大多手机都是只能打个电话,发个短信的“落伍”手机。

90后的我们在想如何消费,80后的人们在想如何让挣钱;90后的我们对父母是爱恨交加,需要父母时,乖顺的像只小羊;当我们正爽时被父母打扰,恨不得摔门而去……,而80后却与父母想去的很融洽。

90后的我们不能不说是一个“全才”,钢琴。

书法,钢琴,街舞,朗诵,唱歌等几乎样样都通。

父母的良苦用心,让我们真是“十全十美”!而80后却没有如此好的条件,只能靠自己的真才实干。

……
80后和90后无论怎么比,无论有多大的差异,其实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80后有80后一代的优越性,90后的我们有我们这一代的进步性。

任何事物都没有完美,就在于我们如何让去面对。

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相信自己,才会走得更远,更美好!
篇五:[祖孙三代]散步读后感
【篇一:《散步》的读后感】
《散文》这一课描写的是发生在子女三代之间的故事:一家四口人,爸爸、妈妈、儿子以及爸爸的妈妈在野外散步,却因选择道路而产生分岐,但奶奶为了孙子,走了孙子的道路,那条路十分有趣,而奶奶无法步行的地方就让她的儿子背她……
面对这篇文章,爸爸、妈妈以及我各有不同的感受。

我就根据这篇文章看出一则很简单的道理:尊老爱幼。

文中的爸爸“尊老”,依着自己的母亲,而委屈了自己的儿子;而文中的奶奶则“爱幼”,虽然自己身体已年迈,但为了孙子,选择了小路,这明显地体现出人世间的一种爱。

而爸爸根据这篇文章联想到了自己:爸爸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奶奶,从老家来到南京,而爸爸感到十分惭愧,并没有做到文中父亲那样总想到母亲。

爸爸说:“当我和你的奶奶在繁华的都市散步时,我只是快快地走着,而她却只紧紧跟在我身后,顾不着观赏在霓虹灯四射的街市,生怕与我走丢。


最后是我的妈妈,她站在了母亲的角度:每个母亲都拥有一种伟大的爱,胜过了朋友之间的爱,胜过了丈夫与妻子的爱,胜过了上帝对世间万物的爱,那就是母亲对孩子的爱。

世上每一位母亲都会对孩子无私付出,不管身体是否已年迈,思想是否已迟钝。

我想,这篇文章正是阐述了这种道理,这种人世的亲情。

【篇二:《散步》读后感】
散布于我是为数不多的可称之为运动的项目之一了,上班日每天早出晚归,周末又是难得的休息日,竟渐渐连散步也许久不进行了。

至近段时间生病入院,医生细细端详我半晌,“是不是每天没有什么运动?”心内暗叫惭愧,这都可以被人看出?医生看出了我的疑惑,笑,“不用奇怪,一看你的工作性质,再看你的坐立姿态,就知不是爱运动的人了。

”言毕,叮嘱我每天除饮食有度外,一定要坚持早、中、晚的三个半小时左右运动。

于是,散步又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医院的长廊上,我见到了相濡为沫的老人相伴着前行,无语但温馨;看到了白发苍苍的母亲颤巍巍的牵着孩子行走,边走嘴里还反复叮嘱着说了无数次的句子;当然也有孩子陪着父母散步的,孩子走的雄赳赳气昂昂,父母们拖着病体,用喜悦、欣赏、疼爱的目光投向自己的孩子,似乎感觉不到病痛的折磨。

当我每天混杂于这支大军中,日复一日的看着各色人等,各类家庭演绎着故事,一种沉甸甸的心情愈来愈浓,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前辈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传承着浓浓的爱,浓浓的亲情,浓浓的关爱就是这样的“润物细无声”。

散步,乃至其他运动方式,细细体味,就是善待自己,关爱他人的一种方式了,自身好了,才有能力去关爱他人,造福社会呢。

【篇三:《散步》的读后感作文】
亲情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今天读了《散步》一文,体会更加深刻。

《散步》一文主要写了作者、老母亲、妻子和儿子一同出去散步的事。

在散步的过程中,体现了他们一家的其乐融融、互相帮助、互相关怀,更说明了亲情无价。

《散步》一文中,开头写作者的老母亲因为身体不好而不想出来散步,但最后还是出来了。

看到这里,我们都会以为作者的母亲是被作者强迫拉出来的,其实作者本意不是这样的。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作者也是想让多病的母亲出来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锻炼一下身体,这对老人来说是有好处的。

从这儿我也体会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敬爱。

在散步时,作者的母亲和儿子发生了分歧,因为作者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
顺,对老人来说是比较方便的。

而作者儿子却要走小路,因为走小路有意思,在路上也可以玩一玩。

但是,作者毕竟是一家之主,所有的人都得听他的。

作者考虑到母亲体弱多病,应当顺她的意。

所以作者决定委屈儿子,因为作者陪伴他的时日还长。

作者便说:“走大路”。

然而,出于对孙儿的爱,就决定走小路了。

从这件开始由意见分歧到因为作者对母亲的孝心和母亲对孙儿的爱而意见一致的事,充分说明了他们一家人是多么和睦。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

作者对母亲是多么孝顺,而我呢?当母亲累了时连端上一杯茶都做不到,我实在是太惭愧了!
从老母亲对孙儿的疼爱,不禁让我想起了《荔枝》一文。

这是作家肖复兴写的,文中主要是讲作者给母亲买了一些荔枝,但是母亲舍不得吃,却给了她最心爱的孙子吃了。

种种事迹都表明,亲情是多么珍贵。

我们都要去爱我们的亲人,因为他们是我们最亲近的人。

其实,我们的亲人都深爱着我们,我们也应当爱他们,如果你没有爱,请从现在开始,爱你们的亲人吧!
我们都要记住“亲情无价”,并好好珍惜。

【篇四:《散步》的读后感】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课文《散步》。

文章讲的是在一个春天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的一个情景故事。

祖孙三代一起散步,原本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但是就是这再平常不过的场景,却蕴含着浓浓的亲情。

我认真地读着这篇课文,读着读着,我被“一家
人”之间那些感人的小细节,所深深地感动,那充满爱意的一幕幕仿佛出现在我的眼前。

文中的儿子和儿媳都很孝顺母亲,母亲也很疼爱自己的儿孙们。

尽管年迈的母亲知道小路有些地方很难走,但是她还是按照孙儿的意愿选择了走小路。

细细看来,文中最能打动我的人是那位年迈的“母亲”,在家庭里她担任着“母亲”和“奶奶”双重的角色。

年迈的“母亲”对儿子很“顺从”,是因为她很体谅自己的孩子,不愿意给孩子找麻烦。

善良的“奶奶”虽然自己年岁大了喜欢走平路,但她却因为爱自己的孙儿,不想让年幼的孙子不愉快,也不想让儿子为难,更不想因为方便自己而让全家人扫兴,最后还是选择了顾全大局的方法。

“母亲”看似很平常的行为举止,却体现了她崇高的母爱。

文中简单的故事情节,让人感觉到了浓浓的爱意,更加彰显了“爱”和“德”的传承。

文中的最后一段,最能扣人心弦,也最令我感动。

年青的儿子背着年迈的母亲,年轻的妈妈背着年幼的儿子,我读着读着,眼前仿佛看到了那一幕其乐融融、充满爱意的画面。

这祖孙三代一家人幸福和睦的生活景象,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真实写照吗?
【篇五:《散步》的读后感】
《散步》确实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佳作,尤其是这一段“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表达了母子之间亲人之间浓浓的亲情和爱意。

读完这篇散文,感慨沉思之余,不由得回想起家中2年前发生的类似的情景。

那是2023年的春节过后开学的第一天,我们搬了新家,孩子也是转学后上学的
第一天,前一天的晚上孩子以肯定的语气表示她认识回家的路并能独自乘车回家。

但到了放学时间已过很久的傍晚,孩子还没回家,在家等待中的外公外婆焦虑万分并电话通知了我和妻子说孩子还没回来。

我仍记得那是个昏黑寒冷的初春傍晚,华灯初上,满街的车辆和人流,我丢下手头的工作压抑心中的焦虑和慌乱顺着孩子放学回家的道路搜寻着孩子的身影,感到就要失去自己至亲至爱的孩子的巨大恐慌让我窒息,这一幕都是发生在电视中发生在别人的家庭中,为何会降临在我的家中,我鼓起勇气继续寻找,目光穿过川流不息的大街,穿过一群群背着书包欢快地从后身边涌过归家的孩子们,但我没有找寻到我的孩子,伴随着我的是种种不详的预感。

走到路的一半我跳上一辆出租车赶到了学校,向站在学校门口的门卫和下班的校长打听,都说学校已经关门了,校园里的孩子早就已经回家了。

我只能再顺着孩子放学回家的道路继续寻找,天越发的黑了,迎面而来的是刺眼的车灯和喧嚣的人流,路旁人家的窗口不时传来央视《新闻联播》熟悉的声音,可我的孩子在哪里?她是遇到什么不幸还是仅仅是迷路了?
我茫然地在路上继续搜寻着,在转弯的路口我遇到了同样焦虑同样找寻中的妻子,我们商量着种种可能发生的情形并不时和家里用电话联系,商讨着是否要向派出所报警并询问孩子的老师,一切仿佛是停滞了,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过去的是那么匆忙又那么缓慢,那一段过程至今在我的脑海里仍是定格着的,昏黑的夜空,刺眼的车灯和呼啸而过的车辆,匆匆而过的行人……我的心仿佛沉到了心底,内心的压抑和焦虑让我呼吸困难。

走到我们家楼下不远的路口,我们仍只能站在路边仔细地张望着内心祈祷着孩子能平安归来,或许是一种预感或许是一种召唤,一瞬间,我的目光穿过无数飞驰而过的车辆和匆匆闪过的人流,在马路对面远远的人行道上,我看到一个熟悉的孩子的身影,背着沉重的书包,忽隐忽现在人流中,我脱口而出“在对
面!”话音未落,妻子已经冲到了疾驰的车流中向对面的人流跑去,我紧跟着她无视一辆辆从身边冲过的车辆闪烁的车灯和鸣叫的喇叭,当我来到她们身边时,妻子已经紧紧抱着孩子,孩子睁大天真的眼睛只是简单地说:“妈妈我迷路了,我自己能回家”。

那一刻,我感到万分紧张过后的虚脱,无言地体会着巨大危机过后生活的美好,感谢上苍给了我将会陪伴我走完一生的妻子和孩子的平安与幸福,满眼的万家灯火又变得是那样的温馨和明亮。

【篇六:散步读后感】
《散步》一文中,开头写作者的老母亲因为身体不好而不想出来散步,但最后还是出来了。

看到这里,我们都会以为作者的母亲是被作者强迫拉出来的,其实作者本意不是这样的。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作者也是想让多病的母亲出来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锻炼一下身体,这对老人来说是有好处的。

从这儿我也体会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敬爱。

在散步时,作者的母亲和儿子发生了分歧,因为作者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对老人来说是比较方便的。

而作者儿子却要走小路,因为走小路有意思,在路上也可以玩一玩。

但是,作者毕竟是一家之主,所有的人都得听他的。

作者考虑到母亲体弱多病,应当顺她的意。

所以作者决定委屈儿子,因为作者陪伴他的时日还长。

作者便说:“走大路”。

然而,出于对孙儿的爱,就决定走小路了。

从这件开始由意见分歧到因为作者对母亲的孝心和母亲对孙儿的爱而意见一致的事,充分说明了他们一家人是多么和睦。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

作者对母亲是多么孝顺,而我呢?当母亲累了时连端上一杯茶都做不到,我实在是太惭愧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