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若所为焉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60637f2de80d4d8d05a4f43.png)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这种蛇身子有黑色的身子、白色的花纹。
⑤故其国富而兵强 -—国家富裕,军队强盛⑥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嘲笑李勃的鄙陋罢了。
⑦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能没有疑惑呢?④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庄宗接过了(三支箭)就把它们藏在了宗庙里。
⑤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
3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①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③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享有高贵的官位却没有功绩,俸禄那么丰厚他却是不劳而获!④小学而大遗。
18个文言虚词(含用法 例句 翻译)
![18个文言虚词(含用法 例句 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5f6e5a5c77da26925c5b049.png)
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5.表示假设关系。
文言文18个虚词在这里,要整理的同学拿走
![文言文18个虚词在这里,要整理的同学拿走](https://img.taocdn.com/s3/m/b589c7c0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c3.png)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
例释:①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②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③永州之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④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也《荆轲刺秦王》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①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③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逍遥游》 3>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③而伤长者之意《荆轲刺秦王》 ④然而成败异变《过秦论》⑤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 4>表递进 今译为:并且、而且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5>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③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荆轲刺秦王》 ④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⑤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⑥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逍遥游》 6>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师说》③今行而无信《荆轲刺秦王》 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祭十二郎文》 7>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 ③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荆轲刺秦王》8>表目的 今译为:来 例释: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9>表方位 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 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①而其勿忘乃父之志 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3)语气词 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文言虚词-若所为
![文言虚词-若所为](https://img.taocdn.com/s3/m/20fe7d2c0066f5335a81212c.png)
若1、用作代词。
①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
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例:若毒之乎?更若疫,复若赋有时可活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他的”。
例: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之。
②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例:公何为出若言?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2、用作连词。
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等。
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②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等。
例: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3、固定结构。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若其”“若乃”,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例:若夫淫雨霏霏(至于说到)至若春和景明(若说那)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至于)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至于说到)若何、何若例:我视君何若?(怎么样)此为何若人?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4、作动词,译为“像”“如”“好像”。
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若明若暗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所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例: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2、“所”字后面如果是名词或形容词,那么这个名词或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用鱼网捕鱼)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安身养生)3、“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例: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4、“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例: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5、复音虚词“所以”。
“所”和“以”连用,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常见18个文言文虚词
![常见18个文言文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32df852ae53a580217fcfe6b.png)
一.代 词
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组成句子的词, 一般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定语。 分为三类: ①人称代词。 “吾”、“尔”、“汝 (女)” ②指示代词。 “是”、“此”、“彼”、 “兹” ③疑问代词。 “何”、“奚”、“焉”
二.副 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 态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动 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虚词解决方法
3、通晓古今 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被保留了下来, 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 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 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 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 古”。
返回
虚词词性
引佩刀自刺。(《苏武传》)
• (二)用作副词。
• 1.作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 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③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苏武传》)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 么”“怎么这样”。
例如: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三.介 词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 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 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和它们与 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原因介词、 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结构主要充当句 子的状语 。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祭十二郎文》 )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文言文中的虚词完整版
![文言文中的虚词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46bf1d0b52ea551810a687a2.png)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语文:[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_用法总结
![语文:[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_用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16746e40975f46527d3e1fe.png)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595de3669eae009591bec0e.png)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知识点总结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荀子《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司马迁《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李密《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司马迁《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李密《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韩愈《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司马迁《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司马迁《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及意思解释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及意思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13ac185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1a.png)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及意思解释一、引言在古代汉语中,文言虚词是常见的一种词类,用于连接句子成分或表达语气、态度等。
其中,焉作为最为常见的虚词之一,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
本文将对焉的用法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其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渐消亡的原因。
二、焉的基本意义与用法1. 焉表示所在或处所:「彼日者」(《左传·僖公十年》),古代以「者」、「乎」等做疑问标志,在疑问句末加焉,表示所在或处所。
2. 焉表示理由或原由:「未可与言也矣」(《左传·穆公十五年》),表示事件发生的原因或理由。
3. 焉表示某种状态:「欲斩之而后已焉……吾未厌其遗政」(《资治通鉴·卷一百四》),此处焉表示状态,意为已经实现。
4. 焉引导并列条件句:「出城重门,毁连环者券焉」(《战国策·赵策四》),此处焉引导并列条件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若是」。
5. 焉引导从句表示动作结果:「吾闻天有五雷焉,雷之在天为霆……」(《礼记·诸射》),此处焉连接从句,并表示前一动作的结果。
三、焉逐渐消亡的原因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白话文体的发展,焉这类文言虚词逐渐淡出日常使用。
主要原因如下:1. 受到现代汉语习惯用法影响:现代汉语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吗」、「何以」等表达疑问或条件概念的词语,而不再使用焉。
2. 文言文学习减少:在当今教育体制下,文言文学习时间被压缩,很多人对于文言虚词的认知程度较低,不太了解其用法和意义。
3. 汉字书写方式改变:现代汉字书写方式与古代相比有所改变,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采用了拼音输入法等新形式。
由于文言虚词存在复杂结构和笔画繁琐等特点,在输入法中逐渐被削弱使用频率。
四、对文言虚词的理解与应用虽然焉等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在学术研究、古代文献阅读以及有关文言诗的欣赏理解等方面仍具有重要意义。
1. 学术研究:对于专业学者而言,掌握和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是进行古代文献研究的基本功。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其中的差异和细微之处,才能正确地理解和阐述古代文献中的思想观点。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https://img.taocdn.com/s3/m/750ec8d8b14e852458fb57ec.png)
代词
音节助词
复音虚词
三 其
人 称 代 代词 词
指 示 代 词
①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 或“我(自己)”。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代事,译为“他(的)”“它 (的)” 如:秦王恐其破壁。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①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个”“这些”“这里”。 如:其人视端容寂 ②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③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相同。 如: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虚词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如: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八 因
介词
副词
动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文言虚词乃若所为焉和于何乎则以k
![文言虚词乃若所为焉和于何乎则以k](https://img.taocdn.com/s3/m/25a159f076a20029bd642d47.png)
•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 等。
•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 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 乎(《报任安书》)
• 【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 志》)
•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所”字 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 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 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孔雀东南飞》)
• 【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促织》)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 ③若是其甚与?(《桓文》)
•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 的"。 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 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 ④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桓文之事)
•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751a32e50c22590102029d44.png)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1. 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并且”“又”。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例如:(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例如: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2. 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3. 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二)何1. 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如:①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②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报任安书》)(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前置。
例如: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2. 用作副词。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14a66b6b02768e9951e738c6.png)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荀子《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司马迁《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李密《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司马迁《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李密《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韩愈《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司马迁《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司马迁《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考标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的意义与用法专题复习资料
![考标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的意义与用法专题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5e044bc915f804d2b16c1b3.png)
考标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的意义与用法专题复习资料一(一)、连词“而”的用法1、表转折,“却、反而、竟然”之义,或不译。
前后在意义上有明显反差和转折的:而听细说、小学而大遗、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因人之力而敝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表并列,前后词语或短语在结构上通常相似或相同,在句中处于同等地位而并列说明的,或表示两个动作、两件事同时发生的。
可译为“而且、且”等,或不译:侣鱼虾而友糜鹿、蟹六跪而二螯、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吾从(之)而师之、而又有剪发杜门、且夫吾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3、表结果、因果,“而”前的人事物直接导致“而”后的事情,“而”后的事情由“而”前的人事物引起的。
可译为“所以”“因而”“于是”“才”等,或直接用“而”: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今急而求子、夜则以病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其疾病而死、赂秦而力亏、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4、表承接(即顺承),表示继前面动作之后紧接着另一个动作,往往译为“然后”等:毕礼而归之、觉而起、起而归、归而求救国之策、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表目的,表示“而”前的行为是为了“而”后的事情,有明显的目的性、方向性或计划性。
通常可译为“来”:择师而教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6、表假设,一般用于主谓之间,通常译为“如果、假设、即使、就算”等。
“而”后的事情未发生,处于某种预想状态的,较少: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7、表递进,表示意义上进一步的发展或提高,较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表修饰,有时可直接译为“地”“着”;或在形式上连接状语(含介宾短语)和中心语(动词),在中心语前表某种方式、条件等;或“而”前的东西处于附属地位,表补充说明,一主一次的: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群臣相视而嘻、缇骑按剑而前、缒而出、戮力而攻秦、立而饮之、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扣舷而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客喜而笑、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顺流而东也、自远而至;攀援而登、箕踞而遨一(二)、代词“而”的用法通“尔”,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们)”的意思: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一(三)、音节助词“而”的用法(一般在既、俄等时间名词后)既而儿醒(不久,不译)俄而百千人大呼(不译)1、疑问代词,什么,引导一个宾语前置句,“何”做前置宾语:何为其然也、而又何羡乎、客何为者、大王来何操、何以至此、而幸生也何为、何以知之、君何以知燕王、何辞为、何以伐为、童子何知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疑问代词,什么、为什么,不引导一个宾语前置句:何厌之有、何也、君亲其谓予何、赐也何敢望回、夫子何哂由也3、副词,多么、何必等。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含例句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8f9e3c7aef8941ea66e0538.png)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https://img.taocdn.com/s3/m/3414f5a5680203d8cf2f241a.png)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七、若ruò(一)连词(1)表另提一事。
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
(2)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译文:今天如果休了她我就以后终身不再娶了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么敢拿(灭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译文: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④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译文:如果能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
(3)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带领一万人或者一个郡投降的,封为万户侯)(4)和,与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希望斩取吴王和吴国将军的头,以替父亲报仇。
(二)代词1. 第二人称。
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你们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译文:你进去上前去祝寿,祝贺完毕之后,请求舞剑②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译文: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译文: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④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你的)译文: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
译文: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②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若无罪而就死地。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f08ccee0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ad.png)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且 "或 "而且 "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 就 ""接着 ",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可是 ""却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若是 ""若是 " 。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有时也作主语,译为"你 "。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 “如 ”:忧如,忧如。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
①不多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此后】才,刚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此后已。
【而况】即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暴风波不能够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边常有语气助词"哉 ""也 ",可译为 "为什么 ""什么原因 "。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aecea6d37375a417876f8ff3.png)
20.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2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2.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23.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24.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25.有鸟焉,其名为鹏
6.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9.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10.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1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12.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13.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14.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15.焉用亡郑以陪邻 16.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不译。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地”“……的样 子” 。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 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或不译。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而、何、乎、乃、其、且 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语气助词:放于句末,“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 辞为?《鸿门宴》 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 肉,为什么要告辞呢?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这是国家的臣属,为攻打它呢?
3、动词:做、认为、以为、是…… • ①做,干 •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五 人墓碑记》) • ——并且在他们的坟墓前立了石碑,用来 表彰他们所做的事情。 • ②引申为“治理”“管理”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 论》) • ——治理国家的人啊,不要使自己被敌人 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吧!
(三)用作连词。
•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 战》) •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 高 帝纪》) • 3.至,至于。 •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 文之事》)
(四)副词
• 似乎,好像 / 如果 •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 仿佛若有光 • (五)介词:好像 • 注意:若翻译成“好像”时,如果是 谓语,则为动词;如果是与后面的名 词、代词构成介宾短语,则为介词; 如果是状语,则为副词。
•【若夫/至若】是用在一段话的 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 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 • ——要说那细雨连绵不断地下着, 几个月都不晴。
• • • •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 •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 “多少”。 •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高祖还乡》)— —车子后面跟着好多递送的男子。
• “所”作助词,“‘所’+动词”构成 “所字结构”,如⑵⑸,表“…… 的”,这两句都是“说的”;与介词 “为”搭配构成“为……所……”的结 构表被动,如⑴;此外,复音虚词 “所以”与现代汉语不同,表“…… 的原因”或“……的方法(办法、做 法)”等,如⑶⑷,前者表原因,后 者表方法。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钦。 以其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 言,观其行,可见其所言非伪饰耳。与之 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 不宜有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 哉?此二人皆所以教人向上者也。
4、名词:处所,地方
某所,而母立于兹
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所以: 表工具、方法、方式、手段等: 可译为“用来……的(东西、方 法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老师,是靠他来传播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 的。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们离开亲人来事奉您的原因,只不过是仰 慕您高尚的道义。
表被动:“被”
•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 • ——于是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 送到齐国做人质。 •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 • ——父母疼爱儿女,总是替他们作 长远打算。)
•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 ——不值得对外人说啊。 •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敬进如姬。(《信陵君窃符救赵 》 • ——如姬对公子哭诉,公子派人杀 了仇人把头拿来献给如姬。
• 秀才笑话(所) • 秀才孙某,好咬文嚼字。一夕寝,推妻,曰: “贤妻,速燃银釭,汝夫为毒虫所⑴袭。”言 者再,妻不知所⑵云。痛甚,急道:“老婆子, 快点灯,我被蝎子蜇了!” • 他日,其妻以一绣凤示之,笑问:“吾之绣善 否?”孙某凝视良久,曰:“此鸡尾何长也?” 妻怒,曰:“吾所以⑶困穷者,嫁于木鸡也。” • 秋闱将至,其妻曰:“功名者,大丈夫所以⑷ 立身也,安能使所学烂于肚腹中乎?”孙某曰: “所⑸言甚是。”于是卧日下,袒腹。其妻怪 而问之:“此何为也?”答曰:“暴学问也, 暴则不腐也。”
若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 乡。”奇哉!若人之思,若天惊石破, 花开铁树,非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 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龙之一 爪也。 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 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 抑之情,绝矣。 明确: 1、如果(连词) 2、此,这 3、好比 •
(动词) 4、通“尔”(代词) 5、像(动词) 6、复合词,句首、引起论述 7、至于(连词)
•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 桓晋文之事》) • ——百姓不能受到保护,是因为您不 肯使用您的恩惠啊。 •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鱼我所欲也》 • ——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现 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当他到来时,请让我捆绑一个 人经过大王前。) •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 ——本人死在他人的手里,被天下 人耻笑的原因是什么呢?
•
№8、【所】
1、代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结构“所” 字结构。可译为“……的人(事、物)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 •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 要得到的。 •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信陵 君窃符救赵》 • ——我访问的那个屠夫朱亥,这是个贤 人。)
• “为”作介词、助词、连词。作介词,可表 “和、跟、替、在”等,如⑴⑵⑷;与 “所”搭配表被动,如⑹。作助词,放在 句末,常和“奚、何”等疑问代词搭配, 如⑶⑸。作连词,表因果或假设关系,其 中作假设连词时置于主谓之间,这是个判 断标志,前者如⑺,后者如⑻。
明确:1、复合词,“……的原因”
2、复合词,表被 动 3、助词 4、复合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 5、复合 词:(有)“什么” 6、复合词,表示行为所凭借的
所
•
№9、【为】
为
表替代:可译为“给”,“替” 1、介词: 表对象:“对”,“向” 表原因,目的:“因为”,“为 了”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在”,“当”
№7.【若】
(一)动词
• (1)像,好像 • 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 • (2)比得上 • 徐公你”、“你们”、“你的”。 • 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 门宴》) •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 2. “这”、“这样”、“如此”。 •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桓晋文之事》)
秀兰· 邓波儿(若)
• 童星秀兰· 邓波儿真大众天使也,若⑴能 生有此等女儿,实八辈修得之福分。以 万金若⑵高官易,不能也。若⑶羡其父 母乎?如此,莫如善育若⑷儿、若⑸女, 使成才,虽不及之,亦当无憾矣。
• “若”作连词、代词。作连词,表选择 关系或假设关系,前者如⑵,后者如⑴; 作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如⑶⑷⑸。
• ③成为,变成 •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 列传》) • ——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 ④担任 •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 家》) • ——陈胜吴广都按照征发的次序被编在队 伍中,担任屯长。
• ⑤作为,当作 •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 ——然后凭着华山当作城墙,就着黄河作为护 城河。 • ⑥是,算是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 门宴》) • ——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还 辞别什么呢? • ⑦以为,认为 •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 ——我私下认为您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啊!
• 2、助词:与“为”组成被动句,无 义。 •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 战》) • ——如果不赶快前往,恐怕会被曹操 抢先。 •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 符救赵》 • ——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所杀害。
3、数词(表概数,可译为“左 右”) ; 量词:座,套
父去里所,复还。《史记》 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 桃花源后记(为) • 武陵捕鱼人将去,桃源人属之曰:“不足为⑴ 外人道也。”其频频颔首曰:“吾必为⑵君等 守此秘!” • 出。其邻人见而问曰:“何累日不见君为⑶? 为⑷君行之三日,尊阃kǔn来告,‘妾夫出三 日,奚久不归为⑸?’吾等苦觅数日,以为君 遇不测也。不知君为⑹何所累?”武陵人略一 沉吟,曰:“多日未归,为⑺迷失道也。”其 邻人不之信,然亦未复诘。 • 武陵人心道:“不知此问尚有几何矣!然桃源 人为⑻知吾所应答,当知吾信也。”